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研究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皮肤菌多样性。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10例PV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取皮损旁(PV组)及对侧无皮损处皮肤菌样本(PVn组),正常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菌样本。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所有样本的菌基因进行测序与分类,通过Usearch软件对数据聚类分析,得到可操作分类单元(OTU),获得门、纲、目、科、属水平的物种丰度。以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反映α多样性,使用主坐标分析法(PCoA)分析β多样性。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比较各组的差异物种。利用PICRUSt软件进行基因功能预测。2组非参数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3组间非参数检验采用Kruskal Waills检验。结果注释到门、纲、目、科、属的OTU分别有2 002、1 869、1 751、1 611、1 120个,3组均以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PV组及PVn组葡萄球菌属丰度最高,正常对照组为棒状杆菌属。α多样性分析显示,3组间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PV组Shannon指数(3.24±1.30)和Simpson指数(0.70±0.19)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5)。PCoA分析显示,3组间β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秩和检验显示,3组间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物种共32个,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有富集于PV组的芽孢杆菌纲及富集于正常对照组的微球菌属、短波单胞菌属等。按病程< 3个月、≥ 3个月分组,PV长病程组中富集的物种有梭状芽孢杆菌目、颤杆菌属及鞘氨醇单胞菌属等;短病程组γ变形菌纲富集。功能预测显示,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功能富集于天疱疮组。结论16S rDNA测序技术应用于天疱疮微生物组学研究,证实PV皮肤菌多样性及组成结构与正常人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天疱疮 葡萄球菌属 皮肤菌群 微生物组 16S rDNA测序 功能预测
  • 简介:对临床呼吸道感染的602株致病菌检测结果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占46.18%,革兰氏阳性杆菌占4.98%,革兰氏阴性杆菌占35.55%,酵母样真菌占13.29%,此结果同国内外文献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发现,常见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严重,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较低,但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啉的耐药率高达91.3%,对头孢呋肟的耐药率达90.7%。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耐药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大肠菌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 2018年 12月 ~2019年 7月采集的 90分样品进行大肠菌总数检测。结果 通过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至 36~48h,大肠菌检出率有明显提升,各类大肠菌检出率提高显著。结论 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可提升各类大肠菌检出率。

  • 标签: 初发酵培养时间 大肠菌群 检测
  • 简介:为了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网络化,我刊现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所以,向本刊投稿并录用的稿件文章,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凡

  • 标签: 万方数据数字化 加入万方数据 数字化期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特点,从而为从肠道菌角度干预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断面研究,收集72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16 s rRNA测序方法,对健康对照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特点进行分析,根据主观全面评估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来检测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营养良好的肝硬化患者分为SGA-A组,营养不良的肝硬化患者分为SGA-B/C组。结果肝硬化组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32),SGA-A组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SGA-B/C组(P=0.009)。在门水平,相对于SGA-A组相比,SGA-B/C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22),变形菌门明显增高(P=0.011)。在属水平,SGA-B/C组中相对丰度降低最明显的3个菌属均为生产短链脂肪酸菌属,分别是Odoribacter(目前没有正式的中文名)、厌氧棍状菌属(Anaerotruncus)、粪球菌属(Coprococcus),均为P<0.05;明显增加的是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P=0.04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营养不良和肠道菌结构改变相关,表现为生产短链脂肪酸的菌属减少,条件致病菌增加。该研究结果为从肠道菌角度进一步改善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肝硬化 营养不良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者眼表菌的差异,探讨眼表菌与2型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受试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并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菌与健康人眼表菌的构成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在眼表菌的多样性上存在显著差异,2型糖尿病组短芽孢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等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栖水菌属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眼表菌构成的差异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角膜病变 眼表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的肠道菌。方法此项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肝硬化患者和健康对照群体,共计30例,20例肝硬化患者中,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0例,健康对照组10例。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相应菌丰度。结果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属于较为优势的菌,分别在代偿期肝硬化组所占菌90.4%,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所占菌86.7%,健康对照所占菌的94.2%;普通拟杆菌、普氏菌以及粪便拟杆菌所占菌丰富,代偿期肝硬化组为26.4%,失代偿肝硬化组为27.8%,健康对照28.7%。结论在患者肝硬化早期阶段,患者肝功能相较于健康群体的差异性并不高,但是随着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症状的出现,患者的病情会逐渐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进而出现菌变化。

  • 标签: 代偿期 失代偿期 肝硬化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低血糖神经症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39例低血糖神经症患者于1h~5.5h,平均2.5h进行血糖检查,参照Whipple低血糖的诊断标准,72h颅脑CT检查阴性为鉴别要点,进行分析诊断。结果39例低血糖神经症患者诊断明确。结论对老年突发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酷似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规检查血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现低血糖,以免延误治疗。

  • 标签: 意识障碍 肢体瘫痪 急性脑卒中 低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的构成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72例大肠癌患者粪便样本,将其分为结肠癌组和直肠癌组,均为36例。提取粪便样本DNA,并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多样性及菌构成的差异,探讨差异菌可能的促癌机制。结果72例样本经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原始序列2 356 560条,优质序列32 730条,样本序列平均长度主要集中在401~460 bp,对所有序列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物种分类学注释后,获得1 409个OTU。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提示,直肠癌组和结肠癌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2.61±0.56和2.43±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9,P=0.223);Simpson指数分别为0.17±0.09和0.21±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9,P=0.151)。组间差异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在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丰度更高(LDA值为4.67,P=0.01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结肠癌患者肠道中更加富集(LDA值为4.49, P=0.042);在纲水平,丙型杆菌(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在结肠癌患者肠道中较高(LDA值为4.50,P=0.033),而Erysipelotrichia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丰度更高(LDA值为3.50, P=0.035);在目水平,Erysipelotrichales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丰度更高(LDA值为3.50,P=0.035);在科水平,紫单胞菌(Porphyromonadaceae)丰度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更高(LDA值为3.97,P=0.033)。结论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肠道菌构成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不同的菌可能影响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展进程。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肠杆菌科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中晚期阴道菌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妊娠中晚期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阴道菌群情况分为正常组(n=48例)和异常组(n=60例),对两组患者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阴道菌中以假丝酵母感染最为多见,占36.79%;其中异常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及剖宫产发生率均较正常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及低体重儿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阴道菌失常以假丝酵母菌感染最为多见,可提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标签: 妊娠中晚期 阴道菌群 妊娠结局
  • 简介: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近年以来随着生物技术迅猛发展,B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应用反向疫苗学技术开发的新型B脑膜炎球菌疫苗已陆续被欧洲医药管理局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尽管目前国内尚未批准相关产品上市,但一些企业和研究院所已在加紧研发。为了进一步了解B脑膜炎球菌疫苗,推动国内B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研发,综述不同类型B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 标签: 脑脊髓膜炎 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 外膜囊泡疫苗 反向疫苗学 重组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路径护理对体检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2月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体检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健康体检路径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戒烟戒酒、坚持锻炼、合理饮食、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体检路径护理能够改善体检者的负面情绪,改善体检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护理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健康体检路径 护理 体检中心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索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态菌群情况,分析口腔微生态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相关性,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所收治的已确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的患者30例为A组,选择同期经治疗已处于复发性口腔溃疡愈合期的患者30例为B组,并选择无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病史的健康者30例为C组,对三组患者唾液标本菌进行涂片观察,就受检唾液涂片的菌构成情况以及韦荣氏菌/链球菌/奈瑟氏菌的构成情况进行详细统计与记录,比较各组口腔菌构成,并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革兰氏阴性球菌的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A组革兰氏阴性球菌构成为(45.38±2.17)%,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组患者在韦荣氏菌以及链球菌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A组韦荣氏菌以及链球菌构成分别为(7.98±0.85)%和(7.13±0.72)%,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形成、发展与患者口腔微生态菌构成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在有关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临床诊治的过程中,重视对口腔微生态平衡问题的关注,以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微生态;菌中图分类号R781.5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33-02

  • 标签:
  • 简介:摘要:机体微生物菌直接影响着人类健康多方面,科学家认为,肠道菌对人类免疫系统的健康非常关键。通过研究可知,肠道菌构成状态和血液中多类型免疫细胞浓度的改变存在直接联系,也就是肠道菌可以对人类机体免疫系统构成进行直接塑造。所以,研究人员可以追踪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微生物菌变化。文章论述了肠道菌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旨在可以为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更好的促进行业发展。

  • 标签: 肠道菌群 肿瘤 免疫治疗 作用
  • 简介:摘要:舌苔菌作为口腔微生态重要组成部分,在舌象发生变化时,口腔菌亦随之变化。中医舌象的实质,在某种意义上是舌色、舌形、苔色与苔质综合体现,是中医四诊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众多专家学者对不同舌象菌结构的研究各有千秋,相关研究表明舌苔菌的变化(或特点)与疾病具有相关性,从而以期依据舌苔菌的变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寻求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其具体机制仍亟待研究并明确。

  • 标签: 中医舌象 口腔菌群 综述。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掌握元谋县结核分枝杆菌的菌型分布及耐药情况,为结核病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法分离菌株,分离到的菌株行对硝基苯甲酚(PNB)生长试验,28℃生长试验,耐热触敏试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  共分离到61株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51株,占83.61%,牛分枝杆菌4株,占6.56%,非结核分枝杆菌6株,占9.83%。总耐药率为18.18%,其中初治耐药率为16.33%,获得性耐药率为33.33%。耐2种药物以上者占90%,不同年龄组耐药情况随年龄的增长耐药率逐渐增高。结论 元谋县分枝杆菌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主,获得性耐药率高于初治耐药率,必须长期坚持并加强结核病规范管理工作。

  • 标签:   结核菌  分型  耐药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MB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医院血液科222例初诊分泌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MBD分级分为A组(MMBD0~2级,102例)和B组(MMBD3~4级,12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骨病特点、分级及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临床病理特点对MMBD分级的影响。结果相比B组,A组BMI、Hb、外周血血小板绝对值、血清白蛋白、TG更高,年龄、血清磷、血清CPR、血清球蛋白、β2-微球蛋白、骨髓原始+幼稚浆细胞比例、骨髓浆细胞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年龄、血清CPR、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是影响初诊分泌型MM患者发生3~4级MMB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MBD是MM的常见并发症,多表现为骨量减少、溶骨性破坏改变;3~4级MMBD以老年、血清CPR及血清球蛋白升高者多见。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症状群管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紊乱、肠道菌失衡、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有关,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因此,治疗起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努力。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传统治疗方法仍然存在许多副作用。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学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且越来越多的报道提到了肠道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行性。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溃疡性结肠炎 益生菌 粪菌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