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日本现今流传的古典文学作品,很多是根据世代相传的古代写本整理出版的。将它们译成中文的时候,翻译者有必要对写本文字加以考察,熟悉文字流变,提升文字学修养,减少文字识读差错率,并纠正前人的错误,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处理好日本“国字”的翻译问题。

  • 标签: 古典文学 翻译 写本 文字学
  • 简介:译文批评既要有对与错的价值判断.也要有译文美丑优劣的审美判断,这两方面构成了对于译文质量的评价。并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价尺度。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的概念,长期以来既是翻译的原则标准,也被用作译文评价用语,但使用“信达雅”只能做印象批评,而难以做语言学、翻译文学的实证批评,为此,“译文学”在概念范畴的提炼及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提出了“正译/缺陷翻译/误译”这组概念。作为“译文学”的译文评价用语。其中,“正译/误译”是对与错的刚性判断。“缺陷翻译”指的是介于“正译”与“误译”之间的、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的不精确、不到位的翻译。“缺陷翻译”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打破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错判断,在对错之间发现和指出译文的种种不足,使翻译研究特别是译文批评趋于模糊的精确化。

  • 标签: 译文学 译文批评 批评概念 信达雅 正译/缺陷翻译/误译
  • 简介:早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当中,中国就已作为丝绸之国而闻名。中世纪时,德国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和“契丹”。在德语文学作品中,赛里斯首先作为梦幻般的丝绸之国出现在13世纪沃尔夫拉姆的英雄史诗《帕其伐尔》中。在15世纪诗人罗森斯普吕特的《祝酒歌》中,“契丹大汗”则与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约翰长老”一起以巨富形象出现。通过对“赛里斯”、“契丹”和“约翰长老”的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再现了中国形象在中世纪德国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出德国历史、宗教、政治因素对建构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形象 德语文学 赛里斯 契丹 约翰长老
  • 简介:王昭君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更是中国文学传播接受史上的著名人物,由此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现象。故当人们言说昭君之时,其实是需要作出分辨的:是历史的昭君,文学的昭君,还是文化的昭君。而这三种昭君的形成,揭示了昭君题材不仅在中国文学传播史上有着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特殊意义,而且更具有一种文化研究的价值。

  • 标签: 王昭君 传播 三相
  • 简介:昨日(18日),来中国参加第二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奥地利代表队带来好消息:该国首都维也纳学习中文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一所中文学校的学生人数在短短10年时间里增长了30倍。

  • 标签: 中文学校 中学生 维也纳 奥地利 汉语热 “汉语桥”
  • 简介:摘要约拿情结是制约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首要障碍。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不敢直面困难,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不断出现厌学、怠学、惧学心理,直到丧失学习信心。自暴自弃,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严重干扰学生正常的自我人格塑造,身心健康受到巨大伤害。学校、家庭、社会亟须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帮助孩子重塑学习信心,克服学习恐惧,远离语文学习的约拿情结。

  • 标签: 克服 语文学习 约拿情结
  • 简介:檄文是一种独具特色和研究内涵但受到关注不多的文学体裁,作为外国文学中的一个构成要素,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文学特点上对其进行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云井龙雄是日本近代一个颇具特点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其所作檄文《讨萨檄》具有深远的文学和思想意义。本文评述云井龙雄的生平及政治思想、重点探究其上述作品的文学特色和蕴含的政治主张,论述其思想内容对后世的影响,也为观察和理解日本近代史的复杂多样性提供一个别样的视角。

  • 标签: 檄文 云井龙雄 文学特色 思想内容
  • 简介:1.引言《翻译施动者》(AgentsofTranslation)是由著名的约翰·本雅明出版公司2009年推出的“本雅明翻译文库”(BenjaminTranslationLibrary)的第81卷。文库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出88卷,其宗旨在于为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研究方法提供一个论坛,以进行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及应用教学语境下的翻译研究。本书视野开阔,角度新颖,以国际著名翻译学者的13个案例,从革命家、杂志、出版社、报刊人、思想家、诗歌及戏剧等不同角度分析翻译在影响译语文化,促进译语文学及文化变革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翻译研究 文化变革 施动者 语文学 述评 2009年
  • 简介: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数周来持续高温,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有关部门已发出警告:首都地区可能轮流停电。学校早已放暑假,学生和老师都难觅踪影。但已逾知天命之年的渥太华中文学校校长周素品女士仍然坚持天天上班,筹备学校董事会会议,征求学生家长意见,制定新学期教学计划。

  • 标签: 学校规模 渥太华 学生 中文 学校董事会 学校校长
  • 简介: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Munro),在刘意青教授看来,加拿大的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了门罗是众望所归,门罗之所以获奖显然因为她那现实主义的、充满加拿大本土风情和人文关怀的作品比政治含义为主、将后现代技巧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作品更能得到诺奖评委们青睐。刘教授觉得,以后现代手法示人的阿特伍德,凭借其几乎每年发表一部小说的速度和优秀作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迟早也会获诺贝尔文学奖。刘教授担忧,在目前世界和中国这样一个追逐功利、只在意经济效益的大环境下,文学整体会逐渐失声,更不要说边缘文学了。如果不及时关注,恐怕加拿大研究和文学教学在中国会继续衰落,并接近无声无息。她呼吁,在目前世界的多元环境中,我们还是应该大力扶持边缘国家文学

  • 标签: 刘意青教授 爱丽丝·门罗 加拿大文学 边缘文学
  • 简介:该文以《夏洛的网》的任溶溶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中的创造理论和儿童文学翻译中成人译者和儿童读者这一对矛盾体的客观存在,研究了译者如何通过翻译中的创造活动使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研究结果发现译者在语言、音韵和作品风格与功能三方面采取了有效的创造策略,使译文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译者的语言创造策略包括创造新词、不规范语言和幽默语言;音韵的创造策略主要有叠词的使用、创造韵脚、口语化拟声词和回环句的使用;文体风格和审美功能的再创造则体现在译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程度和主题意义的表现深度两方面来体现的。

  • 标签: 儿童文学 创造 翻译策略
  • 简介:摘要汉语言经过上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今时代其已经成为了一种完善的语言体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汉语言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其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为了使汉语言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的现状,势必需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改革或转型。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传承发展汉语言文学的对策,以及为汉语言文学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新时代 网络语言 汉语言文学
  • 简介: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争四起,在思想上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分“倡乐”和“非乐”两部分,以儒、墨、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各流派在对于音乐的价值性和功能性问题上提出不同观点。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孔子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 标签: 孔子 儒家 春秋战国时期 音乐美学思想
  • 简介:韩国汉语文教育史上贡献最大者,当首推李朝时期的著名汉学家崔世珍。以崔世珍的出现为标志,韩国李朝的汉语文教育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期,为后世留下了异常丰厚的语言学遗产。崔世珍先后撰写了《四声通解》、《训蒙字会》、《翻译老乞大·朴通事》等语言学名著,为韩国的汉语文教育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 标签: 崔世珍 韩国李朝时期 汉语文教育
  • 简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即场域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翻译场域与权力场域和文学场域关系密切。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践者,受到场域力量的影响。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分析"五四"时期翻译场域中力量格局的变化,认为林纾在翻译场域中的位置取决于其占有的文化资本,翻译场域中文化资本的衰落致使其译者名声发生逆转。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翻译场域 林纾 译者名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民国时期东南亚人士自己编写的国语教材虽然数量不多,但开启了国语教材编写本地化的先河,加速了东南亚国语教学本地化的进程。该类国语教材在内容导向方面,注重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注重强化民族意识,注重贴近儿童生活。该类国语教材在编辑技术层面,坚持从最基本的语言知识教起,坚持利用外语译注,坚持抓住汉语特点进行教学。该类国语教材编辑者都有丰富的国语教学经验,有过编辑国语教材的实践,对居住地的语言及文化相当精通。

  • 标签: 民国 东南亚人士 国语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