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追踪方法学导向式预控护理应用于急诊输液室儿童计划拔管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20年5月至12月于我院急诊输液室就治的儿童病例30例为对照组,随机抽取2021年1月至8月于我院急诊输液室就治的儿童病例30例为试验组,对照组按急诊输液室儿童病例常规模式施护,试验组加用追踪方法学导向式预控护理,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儿童病例计划拔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家长急诊输液室照护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追踪方法学导向式预控护理应用于急诊输液室儿童计划拔管管理之中,可显著降低发生计划拔管事件的概率,深得家长认可。

  • 标签: 追踪方法学 预控护理 急诊输液室 儿童 非计划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18FDG PET/CT显像SUVmax与肿瘤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小细胞肺癌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由两名核医学科医生分别测量病灶SUVmax值。所有患者均取得肿瘤标本,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SUVmax与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中、低分化肿瘤SUVmax较高,晚期高于早期(P<0.05)。SUVmax在Ki-67高、低表达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14.7±4.9 vs 9.4±3.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SUVmax=9.6作为阈值时,其鉴别高、低Ki-67表达组的效能最优,曲线下面积为0.85,敏感性96.15%,特异性75.00%。结论:小细胞肺癌PET/CT SUVmax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的增殖能力。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病理 细胞增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18FDG PET/CT显像SUVmax与肿瘤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小细胞肺癌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由两名核医学科医生分别测量病灶SUVmax值。所有患者均取得肿瘤标本,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SUVmax与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中、低分化肿瘤SUVmax较高,晚期高于早期(P<0.05)。SUVmax在Ki-67高、低表达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14.7±4.9 vs 9.4±3.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SUVmax=9.6作为阈值时,其鉴别高、低Ki-67表达组的效能最优,曲线下面积为0.85,敏感性96.15%,特异性75.00%。结论:小细胞肺癌PET/CT SUVmax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的增殖能力。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病理 细胞增值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患有Ⅲ型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对比治疗,对应用他达那片降阶梯治疗的实际效果做出统计分析。方法:针对100例患有Ⅲ型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样本选自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即坦索罗辛结合双石通淋治疗法),而研究组患者增加他达那片降阶梯治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成果。结果:本次实验评估了患者的SDS、SAS、IIEF-5、NIH-CPSI评分,在治疗前、治疗一个月以及治疗2个月三个时间段,两组患者各项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治疗3个月后,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评分结果较优(P<0.05)。结论:应用他达那片降阶梯治疗法有助于缓解Ⅲ型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 标签: 他达那非片 降阶梯治疗 Ⅲ型慢性前列腺炎 勃起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免疫功能、生存质量改善中,对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施以贝伐珠单抗的效果及整体疗效。方法:于2021年3月—2023年8月内筛选样本,为我院收治的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入选60例,在密封信封抽选法下分组,对照组(30例)施以放化疗,基于此,研究组(30例)施以贝伐珠单抗,观察和比对组间治疗效果、生存质量评分、免疫功能。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3.33%)相比对照组(73.33%)要高(P<0.05)。研究组的CD3 (63.18±8.54)%、生存质量评分(122.36±8.95)分相比对照组要高,CD3 CD8 (21.82±1.06)%相比对照组要低(P<0.05)。结论:在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应用贝伐珠单抗的疗效显著,可改善其免疫功能,提升生存质量。

  • 标签: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贝伐珠单抗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检查鉴别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选择4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命名急性肺动脉栓塞组,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命名心肌梗死组,应用心电图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 V1-V3导联 ST段压低发生率、V1-V3 导联T波倒置发生率对比急性肺动脉栓塞组较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电图检查可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效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电图 诊断 急性肺动脉栓塞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从制剂稳定性角度对替罗班致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机制提出新的假说。方法:对接受替罗班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监测大血小板比率,结合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关于替罗班注射剂制剂稳定性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替罗班所致血小板减少与其存储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可能存在相关性。结论:替罗班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点监测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医院药剂科应针对其保质期短的特点,在流通和使用环节加强药品质量管理。

  • 标签: 替罗非班 血小板减少症 不溶性微粒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介入治疗联合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注射替罗班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TIMI血流分级、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8.1±7.2)%,TIMI血流Ⅰ、Ⅱ级1例(2.7%),Ⅲ级36例(97.3%);对照组LVEF为(50.1±8.1)%,TIMI血流Ⅰ、Ⅱ级6例(16.2%),Ⅲ级31例(83.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出血率为10.8%(4/37),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5.4%(2/37);对照组患者总出血率为21.6%(8/37),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3.5%(5/3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手术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比较伊达比星联合阿糖胞苷(IA组)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组)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住院总费用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选取了102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别给予伊达比星联合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的一疗程(3+7)模式治疗,统计治疗效果和住院期间各项费用,结果IA组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均高于DA组(60.00%vs.30.56%,86.67%vs.69.44%),虽然伊达比星的费用远高于柔红霉素,IA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显著高于DA组(P〈0.05),但成本效果分析显示IA方案优于DA方案,也就是说在与阿糖胞苷联用时,伊达比星与柔红霉素相比更为有效、经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伊达比星 柔红霉素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利凡诺羊膜腔注入引产是多年来中期妊娠引产常用的方法,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完善,要求终止妊娠的人数增多。但大月份引产逐渐减少,小月份引产逐渐增多,传统的利凡诺羊膜腔注入引产比较困难,特别是处理12~14周这类曾令医师棘手的中期妊娠。米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成功率已达95%以上,终止中晚期妊娠的成功率也在80%~90%之间。我们采用米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的方法对12~14周妊娠进行引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引产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Tie-2、Ang-2在5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腺癌28例,鳞癌22例)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ie-2、Ang-2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2.0%(26/50)、66.0%(33/50);Tie-2、Ang-2在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7.9%(19/28)、82.1%(23/28),均明显高于其在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31.8%(7/22)、45.5%(1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e-2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分期分级无关(P>0.05);而Ang-2的阳性表达与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分级和患者性别、吸烟指数显著相关(P<0.05)。结论:Tie-2、Ang-2与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Ang/Tie-2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新型靶向药物。

  • 标签: TIE-2 ANG-2 非小细胞肺癌 TIE2 ANG2
  • 简介: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喹唑啉酮(Ⅳ)和喹唑啉苯氧基苯乙酸类化合物(V),并检测了它们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活动。前文报道了一系列喹啉苯氧基苯乙酸类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Ⅲ),本文以喹唑啉酮代替化合物(Ⅲ)的喹啉获得化合物(Ⅳ),在合成化合物(Ⅳ)时,同时还获得了化合物(V)。但是这两类化合物没有进一步提高活性。在离体试验中(兔胸主动脉环),所有的化合物均显示了竞争性拮抗活性。活性最高的喹唑啉酮(Ⅳb)和喹唑啉(Vb)的pA2值分别为7.0和5.9。

  • 标签: 喹唑啉酮 喹唑啉 苯氧基苯乙酸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简介:目的:初步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活性炭缓释微囊对幼鼠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对miRNA及相应的靶基因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幼鼠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模型。HE染色观察幼鼠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microRNA芯片检测肝组织的miRNA表达谱;荧光定量PCR对miRNA进行验证;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法对目标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进行验证。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初步确定miRNA199a-5p和miRNA-378-5p是NAFLD的关键miRNA,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lipase,Lpl)是miRNA199a-5p的靶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regulatoryelementbindingproteins-1,Srebp1)、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bindingproteinalfa,C/EBP-α)是miRNA-378-5p的靶基因。结论:推测N-乙酰半胱氨酸活性炭缓释微囊可能通过上调Lpl表达水平,下调Srebp1和C/EBP-α表达水平。这些基因与脂肪肝密切相关,可能对幼鼠NAFLD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N-乙酰半胱氨酸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MIRNA LPL Srebp1 C/EBP-α
  • 简介:目的:观察蛹油α-亚麻酸乙酯胶丸治疗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有显著性下降(P〈0.05).瘦素、HOMA—IR水平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蛹油α-亚麻酸乙酯胶丸通过[]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胰岛索抵抗,调节血脂,从而减轻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损害,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蛹油α-亚麻酸乙酯胶丸蛹油α-亚麻酸乙酯胶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胰岛素抵抗指数
  • 简介:目的对比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及艾司奥美拉唑4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药物经济学。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13例,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28例)、泮托拉唑组(20例)、兰索拉唑组(30例)及艾司奥美拉唑组(35例),分别给予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及艾司奥美拉唑4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较各组止血时间、疗效和药物经济学。结果在止血时间方面,艾司奥美拉唑组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泮托拉唑组和兰索拉唑组(P<0.05);在疗效方面,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经济学研究,艾司奥美拉唑组(C/E=14.22)高于奥美拉唑组(C/E=2.14)、泮托拉唑组(C/E=5.58)和兰索拉唑组(C/E=11.94)。结论在止血时间方面,艾司奥美拉唑较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和兰索拉唑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药物经济学方面,艾司奥美拉唑治疗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经济学成本最高。

  • 标签: 艾司奥美拉唑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 药物经济学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应用那雄胺或苯甲酸雌二醇对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96例行TURP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那雄胺组、苯甲酸雌二醇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2例。记录3组手术指标、出血指数、出血强度及术后镜下血尿转阴情况,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差异,记录用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那雄胺组和苯甲酸雌二醇组手术时间、术后冲洗时间和镜下血尿转阴时间均短于空白对照组(P<0.05),术中冲洗液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冲洗液量、术后出血量、出血指数、出血强度以及前列腺组织微血管密度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术后4、5、6周镜下血尿转阴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B淋巴细胞瘤-2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面积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那雄胺组和苯甲酸雌二醇组上述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那雄胺或苯甲酸雌二醇均可有效减少TURP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抑制前列腺组织微血管生成;且两种药物预防手术出血的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均较轻微。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非那雄胺 苯甲酸雌二醇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出血 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螺内酯联合治疗瓣膜病阵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联合组,各55例,2组都服用胺碘酮,第1周600mg/d,第2周减为400mg/d,第3周减为200mg/d,然后200mg/d维持,联合组加用螺内酯20mg/d,观察2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安全性。结果治疗期间有3例退出研究,治疗6个月后2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2个月后联合组的左心房内径为(35.61±1.78)mm,小于胺碘酮组[(37.23±1.58)mm](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4.32%、87.65%,低于联合组93.86%、8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85.32%显著大于胺碘酮组72.18%(P〈0.05)。结论胺碘酮与螺内酯联合治疗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非瓣膜病 胺碘酮 螺内酯 窦性心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米司酮治疗的疗效及血清CA125指标。方法:选择我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7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米司酮治疗。比较两组相关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清CA125指标、治疗总有效率、药物副作用。结果:观察组相关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腔局部注射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本文选取20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