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与细胞培养和LCR比较考察6种国产PCR试剂盒在检测性传播疾病门诊患者标本沙眼衣原体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5家临床医院性传播疾病门诊收集到673份尿道/宫颈拭子标本,分别进行沙眼衣原体培养和PCR检测,对结果不相符合的标本采用连接酶链反应(LCR)复检,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合格病例616例,36份培养法检测阳性6.3%,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3.5%-28.7%。与培养结果比较,各种PCR检测的敏感性均在90%以上。LCR复核标本200份,与之相比,PCR检测的敏感性为83.9%-98.6%,特异性66.7%-94.7%,YI指数0.523-0.881。其中PCR2结果符合性最好(YI指数0.881)。综合分析发现国产PCR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敏感性均在85%以上,特异性均在95%以上。结论国产PCR技术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沙眼衣原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用于临床检验,实验率质控与监督是本方法得以正确应用的关键。

  • 标签: 细胞培养 连接酶链反应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泌尿生殖道 沙眼衣原体 PCR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治疗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2、IL-2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治疗组和阿维A联合青黄膏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7、IL-22、IL-23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组(20例)进行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前各因子水平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指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IL-17、IL-22、IL-23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1)。两组间Th17细胞相关因子表达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治疗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中IL-17、IL-22、IL-23表达水平有关。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血热证 凉血活血汤 白介素17 白介素22 白介素23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和Smad7蛋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株(HSFs)为研究对象,实验主要分3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光照组(U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照光加药组(UVA照射细胞后予不同浓度GSPE干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UVA照射前、后及不同浓度GSPE干预后对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UVA光照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下降(P〈0.05),Smad7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单纯光照组相比,UVA照射后经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浓度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Smad7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且于50μg/mL和100μg/mL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量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适当浓度GSPE可通过显著上调TGF-βRⅡ蛋白水平以及下调Smad7蛋白水平的表达来对抗UVA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减轻UVA所致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延缓了皮肤光老化的进程。

  • 标签: 长波紫外线 皮肤光损伤 光老化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 SMAD7
  • 简介:尽管蕈样肉芽肿病(MF)的发生涉及病原体感染和其他一些环境暴露因素的作用,但其病因仍然无法确定。作者报道首例夫妻共患大细胞变异性MF。妻子经历10年I期MF后发展为肿瘤,行皮肤活检显示出现核发育不良的大的异型细胞,呈片状分布,诊断为变异性MF。丈夫被疑诊为银屑病15年,妻子确诊14个月后,其经右臂和小腿活检确诊为变异性MF。这种病变共同发生于结婚已经超过25年的夫妻的罕见情况,表明病变是由一种共同的环境暴露因素引起。

  • 标签: 皮肤T细胞淋巴瘤 环境暴露 肉芽肿病 异性 病毒感染 夫妻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持续感染者与一过性感染者细胞免疫状态的差异。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及导流杂交技术检测局部脱落细胞的HPV,将HPV阳性者分为HPV持续感染组和一过性感染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三组受检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水平。结果:经筛查,入组HPV感染者143例,其中持续感染者36例,一过性感染者107例。持续感染组HPV混合感染率为52.78%,明显高于一过性感染组的1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93,P〈0.01)。HPV感染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水平为(7.72±2.0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28±1.21)%;HPV持续感染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水平为(8.84±1.98)%,明显高于一过性感染组的(7.28±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3、3.91,P值均〈0.05)。结论:在HPV持续感染者中混合感染率更高;HPV感染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较健康人增加,表明HPV感染者细胞免疫受抑制;持续感染者较一过性感染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增加更明显,其细胞免疫受抑制的程度更显著。

  • 标签: HPV持续感染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细胞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短暂性尿失禁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经尿道2微米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尿失禁患者80例,分成A、B、C、D四组,各20例,分别行观察等待、提肛肌功能训练,中药结合针炙治疗,盆底生物反馈结合提肛肌功能训练治疗,对尿失禁治疗效果分析比较。结果:A组患者术后尿失禁持续天为5~62d(18±2.4)d,B组患者术后尿失禁持续天为4~52d(17±1.8)d,C组患者术后尿失禁持续天为4~17d(9±1.2)d,D组患者术后尿失禁持续天为3~15d(8±0.8)d。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后并发尿失禁,中药结合针炙治疗和盆底生物反馈结合提肛肌功能训练治疗效果均较理想,明显优于单纯提肛肌功能训练及观察等待组。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激光疗法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尿失禁 生物反馈 中药疗法
  • 简介:背景:t(14;18)(q32;q21)累及IGH和MALT1已在皮肤MALT淋巴瘤和1例原发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被描述。但是,IGH/MALT1转位在这些类型皮肤淋巴瘤的发生率还不清楚。方法:作者用MALT1和IGH分裂探针对16例皮肤MALT1淋巴瘤和16例原发皮肤DLBCL患者的石蜡切片进行分裂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以评价IGH/MALT1转位的频率,筛选其他有关IGH和MALT1位点的潜在转位。结果:16例皮肤MALT1淋巴瘤和16例原发皮肤DLBCL患者中,均未检测到累及MALT1的转位。能够进行IGH转位分析的12例MALT淋巴瘤患者均为阴性。相反,能够进行IGH转位分析的13例(31%)例原发皮肤DLBCL患者中有4例阳性。之后的FISH分析显示其中1例为IGH/BCL2转位,1例为CMYC/IGH转位,而剩余2例的转位配对目前还未发现。结论:该研究显示累及MALT1的转位,包括IGH/MALT1在皮肤MALT淋巴瘤和原发皮肤DLBCL中不常见。其他累及IGH的转位也不参与至少大多数皮肤MALT淋巴瘤的发病。相反,原发皮肤DLBCL在少数病例中可有几种IGH转位中的一种。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MALT淋巴瘤 皮肤淋巴瘤 MALT1 IGH t(14
  • 简介:17例已达到所谓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诊断标准(明确的S100+除外)的孤立性鼻肿瘤,与7例来自类似医疗机构的典型毛盘状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比较。S100-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和毛盘状瘤都表达同样的CD13+/CD34+纤维细胞性免疫表型,而不共同表达神经性/神经周围性的(S100、神经微丝、上皮膜抗原)、肌原性的(结合素、钙结合蛋白、肌肉特异性的肌动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或黑素细胞性的(S100、HMB45、NKI/C3、MelanA)表位。除外后者具有高度特征性的束状组织细胞性的纤维细胞基质外,组织病理学上,毛盘状瘤与S100-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在形态学上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作者推论纤维毛囊瘤/毛盘状瘤和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是一种单一的错构瘤实体在形态学上的异型,其中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占据了这种形态学谱的一端。这种疾病既往被认为是神经毛囊性错构瘤,仅仅除了独特的伴有由CD34+的纤维细胞组成、明显组织基质的细胞性毛盘状瘤。作者因此提议以新的术语———梭形细胞主导的毛盘状瘤(SCPT)命名形态学上的纤维毛囊瘤/毛盘状瘤病谱中这一特殊的变异型。梭形细胞主导的毛盘状瘤:一种既往考虑为...

  • 标签: 毛盘状 状瘤 主导毛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