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2006年本院的药物性肝病病例17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生素类占首位(35.95%),其中抗结核药15.73%;其次为抗肿瘤药及免疫抑制剂(17.42%);随后依次为中药(15.17%)、解热镇痛抗炎药(12.92%)、降糖药(8.43%)、抗甲状腺药(17.30%)、用药不详者占2.81%。临床分型:肝细胞型(57.30%),胆汁淤积型(14.61%),混合型(28.09%)。经停药及治疗后,预后较好者81.46%,预后较差者18.54%,病死率5.05%。结论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病死率高,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和诊断。

  • 标签: 药物性肝病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在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国家努力开展健康教育,本文以肝病患者为例,展开健康教育在肝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健康教育在肝病护理过程中达到的效果。分析在健康教育对肝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与其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以本院的80例肝病患者为例,采用对照方法,对其分为ab两组,对两组进行不同的护理,分别观察与分析研究两组的不同,在肝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前后这方面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在ab两组进行不同的护理方法,一组常规护理,另一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护理,通过对两组对照组的观察,b组进行了健康教育,而a组进行了常规护理,b组在生活作息、健康饮食、运动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a组的进步远远不如b组。结论健康教育在肝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肝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方法要进行改变,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护理更为合适,其教育护理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治疗肝病患者的疾病,在质量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 标签: 健康教育 肝病患者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1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起71例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药为17例(23.9%)。结论讨论药物性肝病多由中药引起,主要类型为胆汁淤积型,其次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病肝炎或肝硬化。

  • 标签: 肝炎 慢性 药物性 胆汁淤积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大量饮酒对肝脏的损伤。提高认识减少酒精对人身体的影响。方法观察长期过量饮酒者肝功能改变情况,分析酒精在人体内吸收代谢过程,明确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结果长期过量饮酒,尤其是持续性饮酒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饮酒量、持续时间及饮酒是否规律是造成肝损伤的必备条件。

  • 标签: 饮酒 酒精性肝病 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
  • 简介:摘要为了解决慢性肝病的中西药物治疗。收集治疗该病的文献资料报道,结果显示国内外已有一批临床疗效较好的中西药物,如姜黄素、苦参素、银杏叶提取物、山莨菪碱、甲壳素等对该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慢性肝病 中西药物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药物性肝病患者206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103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硫普罗宁注射液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采用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GGT、AST、TBIL各项指标无差异,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GT、AST、TBIL各项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硫普罗宁注射液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病效果显著,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药物性肝病 疗效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肝病患者,采取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80例患者,分观察、常规组,实施基础、人文关怀护理。记录效果。结果 对比肝功能指标,观察组较优,p<0.05。结论 肝病患者,采取人文关怀护理,临床价值高。

  • 标签: 人文关怀 肝病 肝功能
  •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价值。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本院1126例腹泻婴幼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结果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387例,阳性率52.1%。在≤6个月,6个月~2岁,>2岁三个年齡组中,RV阳性率分别为60.9%,34.7%,25.9%,将6个月~2岁婴幼儿组与≤6个月婴幼儿组及>2岁婴幼儿组三组作x2检验,P<0.05及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6个月~2岁婴幼儿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较敏感的方法,对临床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 标签: 轮状病毒 小儿腹泻 粪便
  • 简介:目的对从安哥拉归国的1例传染病疑似病例开展实验室检测,确定病原体。方法采集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测;从样本中提取核酸,同时使用实验室建立的荧光RT-PCR方法及两种商品化试剂盒,共检测14种传染病病原体核酸。结果血液生化检测显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UN)、肌酐(CRE)指标均异常升高;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和两种商品化试剂盒在血清、尿液、唾液样本中均检测到裂谷热病毒核酸阳性。结论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确定该归国疑似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毒感染病例。

  • 标签: 裂谷热病毒 首例 输入性 口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清晨空腹静脉抽血采样,对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测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NK细胞相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之下CD3比对照组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检测均有所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探讨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诊治中的价值,有助于研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免疫机制,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细胞免疫 检测 临床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流行于柳州市吸毒者艾滋病病毒HIV-1毒株的亚型及各种亚型的分布特点。方法对34例HIV感染者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外周静脉防凝血,提取前病毒DNA进行体外扩增,获得包膜蛋白(env)、核心蛋白(gag)、tat区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在所有目标人群中共存在B、C2种亚型以及CRF07-BC(44.12%)和CRF01-AE(55.88%)2种重组毒株。结论柳州市HIV-1亚型以B、C为主,重组毒株以CRF07-BC和CRF01-AE几乎各占一半,柳州市HIV-1亚型比较单一,控制柳州市HIV-1亚型的多样性,做好防艾任重而道远。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 亚型 序列分析 流行病学 分子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在麻疹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由本市各医院采集并送至本中心接受麻疹病毒检测的50例疑似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标本均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进行麻疹病毒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在不同出疹时间段所取标本的阳性率、检测水平。结果:在50例疑似麻疹患者中,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22例,IgM抗体阴性28例,阳性率为44.00%;RT-PCR法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26例,IgM抗体阴性24例,阳性率为52.00%,两种检测方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疹第1天收集的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60.00%,采用RT-PCR法检测阳性率为80.00%。随着患者采样时间不断改变,两种检测方式的阳性率均逐渐降低,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麻疹疑似患者同一时间段采集血清和咽拭子标本,24例患有免疫史,不伴随有免疫史亦或者是不详的共26例。结论:RT-PCR法适用于出疹时间在2d之内疑似麻疹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而ELISA法则适合使用在出疹时间在2d或以上疑似麻疹患者的临床检测中。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麻疹病毒
  • 简介:目的:探究HPV16/18型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90例为观察组,同期来院体检健康者9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罗氏CobasHPV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测定HPV16/18DNA病毒载量,比较两组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HPV16/18NDA载量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绘制及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PV16/18DNA载量水平≥(5.56±1.04)、(5.55±0.06)copies/mL为宫颈鳞癌的独立风险因素(HR=1.004、0.783,P=0.045、0.031)。结论:宫颈鳞癌的发病与HPV16/18型病毒的感染具有一定相关性,建议临床完善高危人群的宫颈癌筛查工作,实现早发现、早诊治的目的,同时提示在宫颈癌癌前病变的过程中注意HPV感染。

  • 标签: 宫颈癌 人乳头状病毒 HPV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