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隋代画家展子虔(公元550—604年),渤海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曾历北齐、北周、隋几个朝代,任过朝殿大夫、帐内都督。展子虔是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的画家,也是隋代至今唯有画史记载、画迹传世的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由封建社会的前期进入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过渡阶段。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展子虔画的山水可以说是我国山水画的转折点,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人对他的评论,大都着重谈他的山水画

  • 标签: 展子虔 授经图 《历代名画记》 中国美术史 张彦远 画迹
  • 简介:黄格胜教授创造的《漓江百里》,是漓江画派的奠基之作。她既忠于漓江山水的真实,叉超越漓江山水的真实;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土、洋互生,雅、俗相彰;既柔婉、秀丽,富于优美;叉刚健、壮美,富于崇高。个性鲜明,风格独创。

  • 标签: 漓江 真实 泥土味 个性 优美 崇高
  • 简介:任熊(1820—1857)的青绿山水长卷《范湖草堂》为我们再现了一种水木清辉、幽静闲适的境界,不仅色彩瑰丽,笔墨恬淡,更具有生意。与任熊的人物画和花乌画相比,此作亲切自然,生动温馨,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的线条从奇崛而变为平和,设色浓艳与疏淡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 标签: 审美意境 生意 万物 青绿山水 生活气息 艺术风貌
  • 简介: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画家沈士充的《山水图卷》、《山水折扇》的题材内容、构图格局、意境趣味、笔墨技法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论的具体分析,将沈士充的绘画的流畅、柔和、迷、古雅神韵的艺术风格及其绘画美学思想和观念,以及他作为董其昌代笔人的历史情况进行简单地梳理。

  • 标签: 沈士充 《山水图卷》 《山水图折扇》 “云间派” “松江派”
  • 简介:古人对颜色的认识,在今天来说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俗、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对颜色的认识与学习,亦是对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通过对宋人花鸟画的学习来认识中国画颜色的若干特性,无疑是花鸟画家研习颜色的一个好路径。本文通过对宋人花鸟画颜色的研习来论述颜色的历史、分类、属性、使用要求在花鸟画中的运用,为人们学习中国画的颜色提供借鉴。一、颜色入画的历史已知最早的颜色运用是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泼

  • 标签: 中国画颜色 传统中国画 图例
  • 简介:《查拉斯特拉如是说》是浪漫派晚期著名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作品,也是有记载的音乐历史上第一部以同名的哲学著作来命名的音乐作品,作品内涵深邃而博大,创作技术精美绝伦。

  • 标签: 理查·施特劳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
  • 简介:清代广东巨室,以潘、卢、伍、叶四家为最。《富山怡乐》是一卷定制的、以清代十三行行商卢文锦兄弟四人为像主的中国人物画。本文将其与卢文锦的肖像油画对比,指出肖像油画中的形象更接近现实中的人物,而《富山怡乐》中的卢氏兄弟以践行儒家孝悌之士人形象示人,并广邀当地有声望的官绅题跋、颂赞。该人物画卷的定制,可视为"乡贤祠案"后的家族形象重建的尝试,并借此巩固与建立政商间的庇护关系。通过深描《富山怡乐》及其相关诸多题跋产生的具体脉络,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段像主心史,为了解清代人物画—肖像画的性质与功能提供线索。

  • 标签: 乡贤祠 形象建构 像主 清代人物 文锦 中国人物画
  • 简介:水月观音是瓜州西夏石窟东千佛洞和榆林窟重要的题材,唐僧取经又是瓜州西夏石窟水月观音常见的画面组成,计有5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出现在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多有探讨,其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即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经行瓜州,在胡人向导石磐陀的帮助下偷渡玉门关的故事。但是作为晚唐五代宋以来流行的水月观音图像,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莫高窟壁画中却没有出现玄奘取经。受此现象的启发,对瓜州西夏水月观音和唐僧取经作详细的梳理,结合沙州的壁画,可以看到唐僧取经在瓜州出现的轨迹。这里也有图像样式变化的不确定性,再次说明取经出现在水月观音中是西夏时期观音信仰崇拜的新因素,而与所谓的写实画面表现玄奘在瓜州的经历没有多大关系,更多体现出来的则是唐僧取经在图像表达上的象征和符号意义。若再以东千佛洞第2窟水月观音中与取经同时出现的一组往生观音净土的人物组合为讨论的议题,可以看到水月观音强烈表现西夏时期往生观音净土信仰的流行,以此为依据,可以引发对此组图像的新观察,这是之前研究者关注不够的问题。如果再结合几处洞窟功德主的西夏党项人民族身份关系,可以看到汉地佛教对西夏的影响。同时,以榆林第29窟为例,也能够说明在图像表达上,以玄奘为代表的汉人高僧在关键时刻对以国师为代表的西夏高僧的回避,实属佛教艺术发展史长河中有趣的现象。

  • 标签: 水月观音 唐僧取经图 玄奘 西夏佛教 观音信仰 图像写实
  • 简介:大足北山石刻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相”窟与177号“泗州大圣”窟,是一个独特题材组合的案例,本文以176窟造像中的“妇人启门”为解读中心,指出其造像内容容纳了深切的思念和急切的现实欲求,分别从情与欲两方面对佛教教义形成了最深刻的悖反,是形成此独特题材组合案例的动力根本,由此也成为佛教世俗化的最佳例证。

  • 标签: 大足北山 双窟组合 妇人启门图
  • 简介:在石涛研究中,有一个人常被提起,这就是一位名叫刘小山,号石头,被称为“刘石头”的友人。

  • 标签: 石涛 石头 真伪考 作品 考辨 山水
  • 简介:蒙古族乌日道长调根植于蒙古族草原游牧文明,是蒙古民族重要的文化代表形式,蕴含着浓厚的蒙古族文化精神,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作被称为"草原活化石"的蒙古族乌日道长调民歌正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如何在进一步认识蒙古族乌日道长调民歌的生存环境与价值基础上,传承与保护这一优秀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在游牧文化日益遭受现代化进程冲击下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是解决蒙古族乌日道长调民歌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 标签: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的演变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的价值 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