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手工艺是一种生态性的知识体系,手工艺社区的良性运行所依附的村落应具有共同体的性质。中国20世纪的社会和经济革命导致村落共同体大量解体。在作为村落共同体基础的传统耕种劳作模式基本退场,而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备受重视的今天,手工艺劳作模式是复原村落共同体刚性社会联系、进而复兴村落共同体的一种可靠路径。凤翔泥塑制作群体由利益自发走向利益自觉,培育起了人文资源意识,建立了手工艺合作社,成为一个准手工艺共同体。但因个人文化自觉的缺环和“非遗”政策及行政与地方实际情况的不适应,难以达成有利于整个群体利益的共识,阻碍了共同体形成的进程,并出现内部秩序紊乱、发展前景不明的态势。

  • 标签: 手工艺共同体 劳作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自觉 凤翔泥塑
  • 简介:2000年1月12日至14日,全区第四届蒙古剧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和自治区及各盟市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达·阿拉坦巴干同志作了讲话,他说: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交流蒙古剧在编制、排练、演出、评介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推进蒙古剧的理论研究和创作。近年来,蒙古剧创作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具体表现是题材开掘意蕴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娴熟;音乐创作收获喜人;表演艺术有飞跃;综合能力的增强。达·阿拉坦巴干副厅长希望从事蒙古剧创作和研究的同志,加强使命感、责任心,创作与理论研究同时提高,注重培育人才、培育观众、培育市场,精心规划、认真论证、科学评估、积极推荐,让蒙古剧这一艺苑奇葩更加绚丽夺目。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蒙古剧理论研讨会召开

  • 标签: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剧 理论研讨会 研讨会召开
  • 简介: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年来,我区文化艺术研究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到基本成形,并走向辉煌的过程.通过粗略评述,反思过去,前瞻未来,摸索并拓展西藏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事业的发展之路.(一)事业——白手起家,成绩斐然回顾1965年自治区成立之初,西藏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有一定程度的活跃,除开个别零星的评论介绍和部分民族传统文艺作品的搜集、发掘、整理和改编之外,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文革”的10余年中整个文艺事业遭受浩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恢复贯彻,我区的民族文化艺术理论研究事业才开始真正起步.虽说是白手起家,经过十六七年的努力,应该说取得了令人触目的成绩,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 标签: 西藏 艺术研究 理论研究 民间舞蹈 曲艺音乐 文艺理论
  • 简介:本文是以震害中个人自救减灾模式为主要的研究平台,探讨了现有地震灾害中个人应急自救产品的设计问题。并引入"危机决策理论"等心理学研究成果,为自救产品的设计研发探寻本源性的心理学依据。

  • 标签: 危机决策 自救产品 设计 心理学
  • 简介:“限制”与“构成”,是张继钢先生从多年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创新的具体创作方法,对于艺术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限制”就是在“排他”和“叛我”中追求唯一;在“消灭”和“保留”中找到独特;在“持久”和“坚守”中形成风格,“限制”的意义在于解放,在于创造经典。“构成”是文学和表演艺术创作中的“形态重组”,构成思维是实现艺术创新的关键,在艺术创作中“限制”与“构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限制”塑造“这一个”、“构成”实现“不可能”,两者共同创造着艺术前所未有的崭新。

  • 标签: 张继钢 艺术理论 限制 独特 经典 构成
  • 简介:宗教信仰影响人们的概念认知形成。中国回族是一个几乎全体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洁净"是其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汉族是非穆斯林民族,他们对于"洁净"的理解不受伊斯兰信仰的影响,因此两个民族之间对于"洁净"概念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文章主要依托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设计量性实验研究,结合访谈和观察法,揭示出回汉两族的"洁净"概念内隐结构和具体的认知内容,并对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所提出的"分类秩序"理论加以探讨。

  • 标签: 回族 汉族 洁净 分类秩序
  • 简介: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点,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认为杨鲁安、张长弓、梁一孺、宋生贵、张树天、陈晗晟、唐春玉、霍如涛等人的相关论述是区内书法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出区内一些书法教材及书法教育理论,以及2010年以后出现的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一定价值;认为《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书籍的出版,是区内的重要书法理论事件,对推动书法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内蒙古 书法理论 代表作品 书法事件
  • 简介:长期以来,西方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体系能否与中国古代画学传统有机地结合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本文考察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西方学术体系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影响,考察中国传统画学理论向现代艺术学的转型过程和不同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与中国学术传统的交往与冲突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作者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艺术史研究必须走出并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迷障,完成中国艺术史学科现代形态的转化与整合。

  • 标签: 艺术学 艺术史 中国画学 方法论
  • 简介:“中国画的基点与高度”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童中焘教授发表在1996年第1期《文艺研究》上的专述今日中国画有关问题的一篇极有学术分量的文章,它其实为我们所有研究中国画问题的中国画家、批评家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可资引出各方面思考问题的文本。今日中国画呈现出多元格局,而且有些艺术创作倾向已经远离了我们所谈的本有的中国画语言,它

  • 标签: 中国画语言 理论研究 国画创作 有关问题 中国画家 批评家
  • 简介: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从海量、庞杂、无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模式及规律。因此,将其应用到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不仅能增加读者的满意度,更能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长远的效益。文章以宁夏图书馆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

  • 标签: 数据挖掘 数字图书馆 个性化服务
  • 简介:汕头市的党、政领导,历来支持文化艺术工作,重视弘扬潮汕文化精华。他们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许多扎实的有益的工作。最近,在汕头市委、市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支持之下,由汕头市戏剧研究室和汕头市潮州音乐研究室编印的《1992年潮剧年鉴·附’93

  • 标签: 潮乐研究 汕头市 潮剧 潮汕文化 创刊号 年鉴
  • 简介:如果将艺术视作链条式环环相扣的系统,那么批评行为无疑是处于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之间的中间介质,而且是促使两者循环互动的必要步骤,虽看似声名不显,却实在是不可或缺的一元。对于艺术批评的概念与职能,有学者指出,“艺术批评就是关于艺术作品的话语,介于艺术理论与艺术作品之间。批判和评价只是艺术批评的部分,除此之外,它还包括描述、分析和解释等成分。

  • 标签: 艺术批评 高峰论坛 多重视角 当代性 命题 艺术作品
  • 简介:在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下,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中心议题。现实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思潮,它更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艺术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在20世纪的中国承载着强烈的政治内容。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主题由“革命”变为“成功”,社会背景理论也发生了变迁,曾经基于政治层面的阶级斗争理论如今被基于经济层面的社会竞争力理论所代替,现实主义美术随之表现出不同的存在状态。

  • 标签: 现实主义美术 政治 阶级斗争 社会竞争力
  • 简介:本栏目旨在聚焦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艺术家,探究其在中西文明剧烈碰撞之际,如何参照西方文明话语自觉寻求中国古典艺术观念、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又是如何在重构自身艺术哲学理论与艺术史观的进程中,实现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承续和对艺术人生理想的坚守,以期对全球化和商业化大潮裹挟之下薄弱的文化本土意识、浮躁之风有所裨益和借鉴。

  • 标签: 艺术哲学 中国现代 人生理想 美学家 宗白华 体验论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是超越民俗传承的具体时空,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人群”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对民间文化的创造与享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俗学界开始反思“传统研究范式”下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从时空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考察民俗学,在田野调查中观察民俗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学术梳理,将学术反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使民俗学研究符合实际,臻于完善。

  • 标签: 民俗学 研究范式 学术反思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