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患者CT血管成像(CTA)Riolan弓的显示率、管径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诊断科76例临床资料及腹部CTA资料完整的ISMAD患者作为ISMAD组,其中男69例、女7例,年龄39~78(55.0±8.6)岁;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同一医院150例腹部CTA无异常发现的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1例、女59例,年龄20~83(54.2±13.2)岁。基于CTA影像评估并比较2组观察对象完整Riolan弓的显示率及其管径的大小;按Yun分型标准将ISMAD组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和Ⅲ型,比较Riolan弓显示率与管径在不同Yun分型间的差异。结果ISMAD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585);ISMAD组男性占90.8%(69/76),高于对照组的60.7%(9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4,P<0.001)。ISMAD组和对照组Riolan弓的显示率分别为84.21%(64/76)和31.33%(47/150),其中男性分别为85.51%(59/69)和34.07%(31/91)、女性分别为5/7和27.12%(16/5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SMAD组和对照组Riolan弓管径分别为(2.61±0.58)mm和(2.14±0.35)mm,ISMAD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P<0.001)。ISMAD组不同Yun分型患者Riolan弓显示率及管径分别为:Ⅰ型75%(18/24)和(2.35±0.44)mm,Ⅱa型76.92%(20/26)和(2.40±0.33)mm,Ⅱb型19/19和(2.86±0.65)mm,Ⅲ型7/7和(3.20±0.66)mm。不同Yun分型间总体比较,Riolan弓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管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6,P<0.001);Ⅱb型和Ⅲ型的管径分别高于Ⅰ型和Ⅱa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ISMAD患者的CTA Riolan弓显示率明显高于非ISMAD对照者,且管径增粗明显,间接验证了Riolan弓在ISMAD中的代偿作用;Riolan弓管径的大小可用于评估ISMAD管腔狭窄的程度。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肠系膜上动脉 Riolan弓 影像学分型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进口膝关节假体与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程度,探讨其对膝关节假体设计的影响及人类进化节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非膝关节疾病患者60例(120膝)、健康志愿者20名(40膝),其中男46例(92膝),女34例(68膝),年龄24~72岁、平均46.8岁。均行双侧膝关节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在高级图像工作站(GE ADW 4.3)上对三维重建的胫骨图像进行旋转、切割,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被试胫骨平台截骨面横径、前后径等线性参数的差异;采用5 mm容差范围法,分别评估按照白种人体质参数设计生产的Depuy-PFC sigma(假体A)、Link-Gemini MK-Ⅱ(假体B)、Zimmer-Nexgen(假体C)3种进口假体与成年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率,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测得80例160膝成年国人胫骨平台截面横径为(74.2±2.8)mm,其中男性为(76.2±2.7)mm,大于女性的(68.1±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8,P<0.001);前后径为(48.2±2.6)mm,其中男性为(50.5±2.5)mm,大于女性的(46.3±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01)。假体A、假体B、假体C与受试者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率分别为41.25%(66/160)、46.88%(75/160)和26.25%(42/160),假体C低于假体A和假体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14.67,P值均<0.05),而假体A与假体B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184)。结论基于白种人体质参数设计的进口膝关节假体与中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度普遍较低;国人正常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几何形态同白种人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国人膝关节假体设计时不能照搬白种人的体质参数。中国人的胫骨平台截面相对较圆,因而推测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中国人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可能较白种人更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人类进化 胫骨平台 假体 匹配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切取桡动脉掌浅支(SPBRA)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18~ 61岁,平均38.6岁;机器挤压伤23例,机器切割伤8例,电锯伤5例;受伤指别:拇指5例,示指13例,中指11例,环指5例,小指2例。均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沿穿支血管的前、后、左、右四面逆向解剖血管至源动脉并切取皮瓣)切取SPBRA游离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0 cm×1.0 cm~ 2.5 cm×3.0 cm,平均2.0 cm×2.5 cm。术后门诊定期随访观察皮瓣的色泽、质地、感觉恢复情况及患指和腕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本组36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坏死及感染,术后随访3~ 6个月(平均4.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观良好,无明显萎缩,患指屈、伸功能正常,腕关节功能正常,皮瓣静态TPD为8~ 12 mm。结论逆行四面解剖法操作简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能更好指导初学者顺利切取皮瓣,SPBRA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好。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手指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纳入2016年8月—201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MRI室双侧大腿中下段MRI资料20例4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59岁,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扫描范围:自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起,至其上方18.5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共10个扫描层面(Ⅰ~Ⅹ层面)。应用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各扫描层面上前内侧手术入路(预计手术的前进路线)与股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2)在1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置入过程,同时对该入路涉及解剖层次与结构进行应用解剖观察。结果(1)20例40侧受检者MRI测量:前内侧入路与股动脉之间最短距离测量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统计。分析显示,该间距测量值在Ⅰ~Ⅹ层面的分布规律总体呈中间小两头大、上端小下端大的趋势,其最大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Ⅰ层面)为46.72~49.47(48.02±0.84)mm,其最小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上方10~10.50 cm范围内(Ⅵ层面)为23.34~25.05(24.35±0.52)mm,手术入路与股动脉间有足够的安全间距。(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模拟置入过程顺利,手术操作未侵扰到股血管和股神经及其分支;应用解剖观察证实,该手术入路可沿肌间隙进入,周围解剖层次及结构显露清楚。结论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安全可行,这是对传统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良好补充。

  • 标签: 股骨骨折 磁共振成像 前内侧入路 股动脉 可行性
  • 简介:摘要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s,CPAMs)即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肺部发育畸形。但随着产前常规筛查的普及与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明显升高。目前针对CPAM的治疗策略尚未形成共识,肺叶切除仍是该病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近年来,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在国内逐渐开展。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术前检查、手术技术、手术并发症、远期肺功能影响及CPAMs与肿瘤的关系等方面系统分析,为临床医生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 标签: 胸腔镜 先天性肺气道畸形 肺叶切除术 肺段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经腹途径腹腔镜下右肾肾周筋膜的分层结构,为腹腔镜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国内外学者对肾周筋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CT肾周筋膜的呈现,对经腹途径腹腔镜下肾周筋膜分层结构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好手术的筋膜入路及分离途径并应用于指导经腹腹腔镜下右肾切除术,记录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来自阳江市中医医院和人民医院的45例患者的术中肾周筋膜观察结果及手术时间、出血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腹途径腹腔镜下肾周间隙周围存在一个潜在连续的由疏松纤维条索填充的无血管层面,这个无血管层面存在于相邻的两层肾周筋膜之间,45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的手术路径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2例患者可以很好或较好的保持筋膜完整性的情况下完成分离,2例脓肾患者及1例无功能肾患者由于粘连明显未能保持分离面筋膜完整性,平均手术时间73 min,平均出血50 ml,术后引流管时间2.7 d,术中无肠管及下腔静脉损伤病例,术后无肠漏及严重的继发出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肾周筋膜的分层结构及肾周间隙周围存在的连续的潜在无血管层面为经腹途径腹腔镜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有效的解剖依据,经腹腹腔镜下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让手术更加安全及出血更少。

  • 标签: 肾周筋膜 肾周间隙 肾筋膜 腹腔镜 肾切除术 层面外科学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穿支皮瓣血管切取的新方法——逆行四面解剖法,报道该方法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切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94例,应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切取ALTPF(携带单一肌皮穿支)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受区外形、功能恢复和对供区外形与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切取皮瓣面积7 cm×5 cm~32 cm×10 cm,共解剖穿支94条,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89例,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4例,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1例。皮瓣切取时间35~95(54.39±16.39)min;术中出现穿支血管损伤1例,穿支切取成功率为98.9%,出现穿支血管痉挛1例;皮瓣供区直接闭合88例,植皮4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2例。术后皮瓣发生血管危象3例,其中静脉危象2例,动脉危象1例;除1例因静脉回流障碍出现部分坏死外,其它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91±9.17)个月,皮瓣供区肌力无减弱,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在切取ALTPF时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处理穿支血管,操作相对传统方法较为简单、快速,并能减少供区损害,是一种可靠的处理穿支血管的方式。

  • 标签: 逆行四面解剖法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供区损害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国成人颅底CT前颅底缺损及重建、蝶骨平台区及包括蝶骨平台、蝶鞍区在内的中颅底缺损及重建、斜坡区缺损及重建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并结合Hadad-Bassagasteguy 瓣(Hadad-Bassagasteguy flap,HBF)的放射解剖学数据的测量,综合评价HBF在颅底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中国成人CT影像资料进行前颅底缺损及重建、中颅底缺损及重建、斜坡区缺损及重建数据的测量以及HBF的放射解剖学数据测量,使用SPSS 26.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2例中国成人CT颅底相关数据及HBF测量结果为:HBF前缘宽度(37.49±2.86)mm,超过两侧筛前动脉之间宽度[(30.87±8.61)mm] 6 mm以上,后缘宽度(42.61±3.95)mm,超过两侧蝶筛缝之间宽度[(26.79±2.79)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的总长度(79.68±4.96)mm,超过前颅底重建长度[(54.06±8.67)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46.27±3.14)mm,超过前颅底缺损长度[(30.87±8.61)mm] 6 mm以上。HBF后缘宽度超过两侧视柱之间宽度[(30.87±8.61)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总长度分别超过蝶骨平台、蝶骨平台重建长度[(73.61±8.28)mm] 、蝶鞍区重建长度[(64.44±10.25)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分别也超过了蝶骨平台缺损长度[(15.50±3.38)mm]、蝶骨平台蝶鞍区缺损长度[(27.88±3.74)mm] 6 mm以上。HBF前缘宽度、后缘宽度均超过两侧颈内动脉斜坡旁段与岩骨段连接处之间宽度[(21.68±2.30)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总长度超过斜坡重建长度[(67.09±5.44)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也超过了斜坡缺损长度[(37.19±3.80)mm] 6 mm以上。结论HBF可以为前颅底、蝶骨平台区及蝶骨平台和蝶鞍区、斜坡区重建提供足量的组织瓣。术前可以应用放射解剖测量方法预测颅底重建所需HBF的大小,为术中提前获取并保护好HBF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鼻中隔 外科皮瓣 鼻黏膜 内窥镜检查 耳鼻喉外科手术 颅底 修复外科手术 放射测量术 Hadad‑Bassagasteguy 黏膜瓣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RI三维重建模型研究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宫骶韧带与输尿管、直肠的解剖关系。方法按照研究标准纳入2015年5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并行手术前盆腔MRI检查的POP患者67例;以中盆腔Ⅰ~Ⅱ度脱垂为轻度POP(37例),中盆腔Ⅲ~Ⅳ度脱垂为重度POP(30例)。三维重建形成三维模型,并在宫骶韧带的拟合曲线与坐骨棘连线平面的交点标记为P0点,向骶骨方向每增加1 cm分别标记P1、P2、P3点;分别在P0~P3点水平测量直肠和输尿管到宫骶韧带的最短距离。结果(1)左侧输尿管到左侧宫骶韧带的距离为(15.45±7.46)~(19.31±11.38) mm,右侧输尿管到右侧宫骶韧带的距离为(13.77±8.16)~(14.78±9.18) mm;P1点水平输尿管距离宫骶韧带最近,重度POP患者右侧输尿管在P2点水平距离右侧宫骶韧带最近,为(13.45±9.34) mm;双侧输尿管距离同侧宫骶韧带的最远距离均位于P3点水平。(2)直肠在P0点水平距离双侧宫骶韧带最近,左侧为(20.62±9.99) mm,右侧为(16.82±9.63) 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直肠与右侧宫骶韧带更靠近;轻度POP患者直肠到双侧宫骶韧带的距离在各标记点均无差异(P均>0.05),重度POP患者直肠更靠近右侧宫骶韧带,最近在P0点水平为(15.64±10.31) mm。结论与左侧宫骶韧带相比,输尿管和直肠与右侧宫骶韧带的关系更密切,POP患者在行右侧宫骶韧带手术操作时需更注意勿损伤输尿管和直肠。

  • 标签: 盆腔器官脱垂 子宫 韧带 输尿管 直肠 磁共振成像 成像,三维 宫骶韧带
  • 作者: 张文龙 王增涛 丁自海 陆芸 杜晓健 冯光 池征璘 刘衍松 刘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1
  • 出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手足外科 临床解剖实验室,天津 300121,山东省立医院修复重建外科研究所,济南 250000,南方医科大学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所,广州 510000,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外科研究所,唐山 063000,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北京 100000,云南骨科医院临床解剖实验室,昆明 650000,徐州仁慈医院临床解剖教研室,徐州 221000,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手外科临床解剖教研室,长春 130000
  • 简介:摘要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而医学生毕业从事临床工作后,很少再有机会回到解剖室,没有条件带着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学习解剖。在教学医院内建设临床解剖实验室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解剖研究的场所和条件,也能促进临床手术技术和诊疗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 标签: 解剖学 实验室,医院 解剖实验室 临床解剖学 应用解剖学
  • 简介:摘要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金标准,要求是直视下锐性分离,将直肠连同直肠固有筋膜包被的脂肪组织、神经血管和淋巴结整体完整切除。强调脏壁层之间锐性分离,而膜解剖理论与其不谋而合。外科膜解剖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人们常说的"间隙"或"层面",结合腹腔镜放大作用和3D腹腔镜的纵深感,将膜解剖应用于直肠手术,对系膜认识更加深刻,辨认盆底自主神经更加有效。腹膜筋膜融合退化后,在直肠后方形成疏松结缔组织所填充,在S4椎体前方融合增厚形成Waldeyer筋膜,同时将直肠后方间隙分为上方的直肠后间隙和下方的肛提肌上间隙。直肠侧方的膜解剖的关键结构是侧韧带,侧韧带正好是直肠系膜固有筋膜"门",由髂内动脉发出的直肠中动脉,盆丛发出的直肠支与及淋巴管共同形成。Denonvilliers筋膜是腹膜的融合产物,是直肠前方膜解剖关键结构。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对降低直肠癌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切开腹膜返折如位于最低处标志性"卫"氏线后方,则进入Denonvilliers筋膜的后方,可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肠系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膜解剖
  • 简介:摘要表面解剖学是从人体解剖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从2015年开始,福建医科大学在"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中将表面解剖学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建立"价值引领—解剖实践—临床应用—科研创新"的渐进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评教、问卷调查、成果展示等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此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

  • 标签: "5+3"一体化 表面解剖学 临床医学专业 教学实践
  • 简介:摘要探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斜坡置钉和钢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在7例新鲜人颅颈段标本上采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经斜坡置钉枕颈固定:单纯经口咽入路、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在切开入路过程中观察咽后壁软组织的分布并测量其厚度,观察椎动脉走行及其至中线的距离,测量斜坡的显露范围、椎骨显露范围及斜坡置钉角度范围(下切牙或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显露端的连线与斜坡骨面切线的夹角)。结果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于斜坡咽结节以上为(3.5±0.6)mm,C1~C5椎前为(5.0±0.5)mm。双侧椎动脉至中线的距离在C1,2、C2,3、C3,4和C4,5水平分别为(19.5±1.2)mm、(14.6±2.7)mm、(14.0±2.7)mm和(13.9±2.7)mm。单纯经口咽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8.3±3.0)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斜坡下缘、C1前结节、C2椎体及C3椎体的距离分别为(104.7±4.3)mm、(99.2±6.8)mm、(81.4±4.3)mm、(75.1±4.0)mm及(68.7±6.5)mm;6例标本颈椎显露达C3椎体,1例显露至C2椎体。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18.5±4.8)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咽结节距离分别为(107.9±6.7)mm、(104.8±6.7)mm。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26.3±1.8)mm(斜坡全长),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的距离为(112.4±12.6)mm。经口咽下颌骨切开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均显露斜坡全长,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上、下缘及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141.8±15.7)mm、(131.0±9.9)mm及(120.5±8.2)mm;颈椎显露最下缘可达C5,6椎间隙。单纯经口咽入路由于斜坡显露范围不够,无法完成斜坡理想置钉;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和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分别为71%(5/7例)和86%(6/7例),置钉角度为92.6°±7.7°;经口咽下颌骨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为100%,置钉角度为75.1°±7.7°。结论经口咽软腭切开及软硬腭切开入路基本能满足前路枕颈固定术的斜坡置钉要求。对口裂较小或张口受限、颅底扁平、颅底凹陷所致斜坡倾斜角度较小或需下颈椎固定重建者,应采用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内固定器 口咽 解剖学,局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和局部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产科收治的50例孕期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为阴道炎组,年龄(29.57±2.36)岁,年龄范围为24~38岁。另选取同期产检的70例健康孕妇为健康组,年龄(28.89±2.29)岁,年龄范围为24~36岁。比较两组纳入者pH值、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和局部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情况。结果阴道炎组pH值(6.04±0.05)、IL-1β[(132.49±15.49)mg/L]水平高于健康组[(5.41±0.04)、(83.29±12.45)mg/L],sIgA[(156.74±18.49)U/L]和LDH[(53.29±8.29)U/L]水平低于健康组[(212.57±23.49)U/L、(82.35±10.4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炎组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Ⅰ级[24.0%(12/50)]和Ⅱ级[34.0%(17/50)]高于健康组[10.0%(7/70)、17.1%(12/70)],Ⅲ级[42.0%(21/50)]低于健康组[72.9%(5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纳入者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炎组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Ⅰ级[42.0%(21/50)]高于健康组[21.4%(15/70)],Ⅱ级[58.0%(29/50)]低于健康组[78.6%(5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纳入者Ⅲ级、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炎组IL-2[(17.45±4.95)pg/ml]、IL-10[(156.95±4.29)pg/ml]、IL-12[(278.96±55.29)pg/ml]、IFN-γ[(97.37±15.45)pg/ml]水平高于健康组[(11.79±2.65)pg/ml、(128.16±2.03)pg/ml、(201.46±43.27)pg/ml、(68.43±10.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微生态环境发生紊乱,阴道局部免疫状态发生变化,细胞免疫功能不足,从而导致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

  • 标签: 孕期霉菌性阴道炎 阴道微生态 局部免疫功能 辅助性T细胞1 细胞功能
  • 简介:摘要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后肿瘤降期明显,可提高保肛率及局部控制率,不良反应可耐受,但临床疗效个体差异大。近年来研究发现,环氧合酶-2、G蛋白偶联受体、P53结合蛋白1、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微小RNA等生物学指标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敏感性相关,可预测术前同步放化疗的敏感性。

  • 标签: 直肠肿瘤 化放疗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和超声引导下局部阻滞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的足底筋膜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冲击波组(n=50)和阻滞组(n=50)。冲击波组使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高能量手柄,探头15 mm,频率10~15 Hz,治疗压力1.0~2.0 bar,冲击次数2 000次,每5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阻滞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局部穿刺注射治疗,注射镇痛液3~5 ml(复方倍他米松1 ml+2%盐酸利多卡因3 ml+0.9%氯化钠2 ml),1次/周,2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周,末次治疗后1、3个月时早晨起步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记录两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冲击波组和阻滞组完成试验者各45、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各时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首次治疗后1周和末次治疗后1个月时,阻滞组VAS评分均低于冲击波组(P均<0.05),但末次治疗后3个月时冲击波组VAS评分低于阻滞组(P=0.040)。冲击波组首次治疗后1周、末次治疗后1个月时VAS 0~3分患者例数少于阻滞组(P均<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冲击波组和阻滞组优良率分别为88.9%、75.6%(P>0.05),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两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8±3.3)分、(6.3±2.9)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和超声引导下局部阻滞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操作简单,无创伤性,患者满意度更高。

  • 标签: 体外冲击波治疗 足底筋膜炎 注射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3月至2012年3月108例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将乳腺癌患者分为4种分子亚型,即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分子分型的关系,比较各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Luminal A型41例,Luminal B型40例,HER2阳性型17例,三阴性型10例。4种分子亚型组间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状况、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脉管癌栓、切缘情况、化疗周期数患者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是否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三阴性型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4.6%(6/41)、15.0%(6/40)、11.8%(2/17)、10.0%(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型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5.3%(6/17)及40.0%(4/10),均略高于Luminal A型的24.4%(10/41)和Luminal B型的22.5%(9/40),但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型患者间无进展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生存(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其中三阴性型OS最差;AJCC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内分泌治疗亦与患者OS相关(均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OR=4.481,95% CI 1.377~14.580,P=0.013)、内分泌治疗(OR=0.165,95% CI 0.034~0.800,P=0.025)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不同分子分型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局部复发率无差异,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OS较好,三阴性型OS最差。分子分型可能用于指导乳腺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

  • 标签: 乳腺肿瘤 分子分型 肿瘤复发,局部 肿瘤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下体负压(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LBNP)策略与下肢局部加压策略对模拟推拉动作时脑血流的保护作用。方法研究采用重复交叉设计。15名健康成年男性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经历无干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对照轮)、带LBNP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LBNP轮)、带下肢局部加压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A、B、C组),每组5人;A组的试验顺序为对照轮➝LBNP轮➝下肢局部加压轮,B组的试验顺序为LBNP轮➝下肢局部加压轮➝对照轮,C组的试验顺序为下肢局部加压轮➝对照轮➝LBNP轮。通过旋转床“直立位➝头低位➝直立位”模拟推拉动作。对照轮进行单纯模拟推拉动作;LBNP轮于-Gz阶段施加-40 mmHg(1 mmHg=0.133 kP)的LBNP,+Gz阶段释放;下肢局部加压轮于-Gz阶段在双侧大腿上段加压200 mmHg,持续至+Gz阶段。记录模拟推拉动作过程中受试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模拟推拉动作-Gz向+Gz转换后,对照轮受试者平均脑血流速度(mea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m)减低了0.7~17.3 cm/s[ΔCBFVm=(-7.5±4.5)cm/s],脑水平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at the level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MAPMCA)降低了42~76 mmHg[ΔMAPMCA=(-61.0±10.0)mmHg]。而受试者LBNP轮的平均脑血流速度变化量为-2.4~10.2 cm/s,其均值不仅没有减低反而升高了(3.3±4.1)cm/s;MAPMCA下降幅度为23~50 mmHg[ΔMAPMCA=(-41.0±11.0)mmHg],显著小于对照轮(P<0.05)。受试者下肢局部加压轮的CBFVm变化幅度为-7.9~1.4 cm/s[ΔCBFVm=(-3.0±4.2)cm/s],MAPMCA下降幅度为37~59 mmHg[ΔMAPMCA=(-47.0±13.0)mmHg],二者均显著小于对照轮(P<0.05)。受试者LBNP轮与下肢局部加压轮的CBFVm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轮间MAPMC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BNP及下肢局部加压策略均对受试者模拟推拉动作时的脑血流具有保护作用;以CBFVm为标准,LBNP策略的保护效果较好;二者均主要通过提高舒张期脑血流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推拉动作 脑血流 下体负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极射频消融(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A)在治疗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LSP-AF)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268例瓣膜病合并LSP-AF,在心脏手术同时行BRA手术患者。比较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及房颤复发情况等,以及影响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268例患者中行单纯二尖瓣手术86例,单纯主动脉瓣手术4例,联合瓣膜手术164例,其他类型手术9例。术前房颤病程(2.00±1.89)年,左心房直径(56.83±8.27)mm,术后30天内死亡15例。术后随访窦性心律维持率1年86.6%,2年75.4%,5年67.7%,8年57.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直径(HR=1.073,P<0.001)和房颤病程(HR=1.070,P=0.025)为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瓣膜手术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采用双房全迷宫消融线路,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远期效果良好。

  • 标签: 房颤 瓣膜性心脏病 双极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Naples预后评分(NPS)与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新辅助治疗疗效相关性及其预测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136例LARC患者资料,搜集并计算新辅助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根据NPS法则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分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NPS与LARC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程度及术后pCR无相关性(P=0.192、0.16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NPS是LARC的总生存(OS)及无瘤生存(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7、0.003),且分层分析提示评分越低者预后较好;此外,肿瘤大小也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与N分期也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PS与LARC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及pCR无相关性,但能作为LARC治疗长期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

  • 标签: 直肠肿瘤,局部晚期/新辅助放化疗法 Naples预后评分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