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诱生引力理论中探讨了量子虫洞和宇宙量子场论,在黑格斯场ψ的真空期待值附近,我们求解了Wheeler-DeWitt方程,得到了虫洞波函数的严格解,并且探讨了三次最子化问题,我们发现宇宙创生服务Planch分布。

  • 标签: 量子虫洞 宇宙量子场论 诱生引力理论 黑格斯场 真空期待值
  • 简介:用1984-1999年期间的地极坐标序列和两个大气角动量序列。分析了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Chandler摆动周期激发的功率谱密度,以及观测激发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和相干相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观测激发的功率谱密度,以及观测激发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分析Chandler摆动的观测激发地球物理激发的关系时,不能仅以观测激发某个地球物理激发序列(如大气激发)的更好逼近来选择Chandler摆动的最佳周期,因为Chandler摆动是多种地球物理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Chandler摆动周期 大气激发 地极移动 激发机制 品质因子
  • 简介:1.56米天文望远镜已于1989年上海天文台的佘山工作站投入使用,经校正,瓣极轴指向偏离北极为:0″.±4″.48(在方位上)和0″.±2″.21(在高度上)。望远镜的跟踪误差也被测定:在天顶附近30分钟内所作的128次观测得到的望远镜跟踪的均方根误差为±0″.36。结果表明,1.56米望远镜的恒动跟踪十分优良。

  • 标签: 天文望远镜 反射望远镜 仪器误差 极轴 精度
  • 简介:利用1986-1998年中国滇西重力网32期重复测量的资料,计算了云南弥渡一地的铅垂线变化,且将其周边地区同期发生的20次地震(震级M≥5)进行比较,发现弥渡铅垂线的变化似这些地震的发生有关。在这20次地震中,有15次发生的时刻铅垂线开始反向变化的时间差小于0.15a。参考以前发表的工作,即在我国唐山地区发现的同类现象,可以认为这种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伴随着的地下物质运动和变化,以及周边地区局部重力场的变化,包括地区铅垂线的变化,做出更为详细准确的描述,对地球科学,包括地震研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 标签: 铅垂线变化 滇西重力网 地震
  • 简介:对于天体测量大地测量VLBI观测,所选取射电源的强弱以及参加观测的台站系统的性能表现对其观测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基线信噪比为观测量建立观测方程,采用带约束条件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统一估算射电源的流量密度和台站的系统等效流量密度,从而对所选取射电源以及台站在VLBI观测中的性能表现进行评估。使用国际VLBI网观测数据验证了射电源流量密度及台站性能参数估计方法的正确性,并利用中国VLBI网实测数据评估了国内VLBI台站的性能表现。

  • 标签: VLBI 基线信噪比 系统等效流量密度 射电源流量密度 最小二乘估计
  • 简介:本文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佘山1.56米望远镜CCD的观测处理提供了一种规范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为配合规范化处理而编制的批处理软件CCD156的使用方法,为参加1.56米望远镜CCD观测的人员提供了方便,并为规范化数据库的建立打下基础。

  • 标签: 天文望远镜 光学观测 CCD照相机 图像资料 天文图象
  • 简介:从硬件和软件的设计角度介绍了双水平式卫星跟踪望远镜运动控制卡的技术实现。其检测运动角的编码器采用BISS传输,能够高速通信(10MHz),比传统的SSI模式传输数据更稳定和安全可靠。望远镜的二个运动轴具有快/慢/微动三档,可以由用户分别设置速率,同时又设置了限位功能。GPS模块则为系统提供了精确的时间,激光发射的设置则满足了用户的特殊需求。通过测试表明该电控卡能够配合CPU的相关软件实现对卫星的精确定位和跟踪,满足了实际的性能要求。

  • 标签: 运动控制 BISS GPS 卫星跟踪
  • 简介:本文将1988-1992年期间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的地球定向参数快速服务和预报值IERS终值作了比较,得到快速值终值偏离的平均值分别为-0.8mas(X)、-0.9mas(Y)和+0.11ms(UT),均方差分别为±1.4mas(X、Y)和±0.32ma(UT)。分别按5、10、…、90天的预报长度得到预报值终值偏离的均值和均方差。在各种预报长度下均值的变化范围不大,只有约1mas(X)、3mas(Y)和3ms(UT)量级,而当预报为30天时均方差分别为±11.2mas(X)、±8.6mas(Y)和±6.0ms(UT),当预报长度为90天时均方差达到±20.8mas(X)、±19.2mas(Y)和±14.7ms(UT)。

  • 标签: 地球定向参数 地球自转服务 预报值 IERS终值
  • 简介:介绍了稀疏矩阵的四种常见形式以及稀疏矩阵技术在天测测地VLBI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推演了天测测地VLBI数据综合解算中所用稀疏矩阵形式下待估参数求解和协方差矩阵估算的算法。通过对是否采用稀疏矩阵技术时方程求解(乘法和加法)运算对数的估算和比较,表明普通最小二乘方法的运算对数约为参数总数的3次方,而采用稀疏矩阵技术时的运算对数近似参数总数成线性关系,从而能够在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大样本数据处理中显著缩短计算时间。

  • 标签: 稀疏矩阵 VLBI 数据处理 天文测量
  • 简介:利用依巴谷暂定星表(H37)为统一参考架解算出的地极坐标序列的POLE95序列,分析了地极价值的长期变化、Markowitz变化和其它低频变化。从两个序列得到地极移动长期漂移速度的平均值为3.86mas/yr,方向为西经82°.7;对Markowitz波动的分析表明,其周期约为25-30年,周期和振幅的变化程度分别为10%和40%。

  • 标签: 地极坐标 地极移动 长期极移 依巴谷暂定星表 漂移速度
  • 简介:计算机数据能停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集中管理和控制系统中正日趋重要。本文讨论的是在上海天文台VLBI工作站中已实现的HP1000F小型机和IBMPC/XT-286微机双向数据通信系统。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仪 数据传输 VLBI观测 软件 网络技术
  • 简介:基于作者此前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测地学机制的讨论,进一步根据McCloskey等人应用的INDI板块AUST板块之间大致呈SW(≈S5)-NE(≈N2)走向的板块边界划分模型,利用GPS站速度资料,估计了沿整个苏门答腊-尼科巴岛地壳破裂带INDI板块Burma/SEEURA板块之间的板块聚敛率,并与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的分布所估计的AUST板块Burma/SEEURA板块问聚敛率结果作了比较;根据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对该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分布条件下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讨论和2004年主震由AUST板块运动触发的结论可能更符合2004年地壳破裂事件的观测结论。目前的Burma微板块的欧拉旋转参数可能不适合用于对该次地壳破裂事件的测地学估计和机制的讨论;INDI、AUST板块间的相对运动是这两者板块间造山带的主要动力源。

  • 标签: GPS 地壳破裂 板块边界分布 板块间聚敛率 缅甸微板块 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