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所出现的心理特征采用优质护理措施干预后的整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病例选取我院收治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106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给予统一编号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分别给予优质护理措施(n=53)和普通护理措施(n=53),对比两种护理措施对患者心理特征的影响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常规组护理前的心理状态、疾病状态比较,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及MMSE评分均相比常规组降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措施的应用对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状态及心理情绪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无抽搐电休克 心理特征 优质护理措施 病情状态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并发结核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科室内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纳的AIDS+TB患者98例的病例资料。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家族史、HIV感染途径、肝炎病毒感染、CD4计数、HAART治疗、抗真菌药物。探讨DIL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年龄、家族史、肝炎病毒感染、CD4计数、HAART治疗、抗真菌药是AIDS+TB患者发生DIL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女性、高龄、家族史、感染肝炎病毒、CD4计数低、进行HAART和抗真菌治疗发生DILI概率高。

  • 标签: 艾滋病 结核病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研究病例时间为2019年06月~2023年05月,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分析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和其他体质患者进行比较,平和质患者中医症候更为明显,P<0.05。年龄、病程、BMI、HbAlc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性更高,且病程长、年龄大者更易出现骨质疏松症。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2型糖尿病 中医体质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 -1( 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在不同免疫组化亚型乳腺癌组织及间质浸润淋巴细胞( Stromal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sTIL)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 90例乳腺非特殊性浸润性癌症患者,在未经放化疗治疗情况下取得患者手术切除或穿刺组织,经常规石蜡包埋制作芯片后采用免疫组化 EliVision两步法检测 PD-L1在不同免疫组化亚型乳腺癌肿瘤细胞及 sTIL中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D-L1在乳腺癌肿瘤细胞中的阳性率为 35.56%( 36/90), PD-L1在 sTIL中的阳性率为 51.11%( 46/90),在管腔型、 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乳腺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D-L1在乳腺癌肿瘤细胞及 sTIL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 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无关( P>0.05); PD-L1在 sTIL中的表达与患者的 PFS( X2=14.364, P=0.011), OS( X2=12.112, P=0.006)呈明显相关性; PD-L1在乳腺癌肿瘤细胞及 sTIL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性( P<0.05),结论: PD-L1在乳腺癌肿瘤细胞及 sTIL中均有所表达,且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最为显著, PD-L1与组织学分期、临床分期关系密切,且 PD-L1在 sTIL中的表达与患者的 PFS、 OS具有相关性,因此通过对 PD-L1的研究可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 ]程序性死亡配体 -1 乳腺癌 间质浸润淋巴细胞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NSD2和EZH2在三阴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诊断的三阴乳腺癌患者96例及10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EZH2和NSD2蛋白表达。结果:三阴乳腺癌组织中EZH2和NSD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肿瘤组织;EZH2和NSD2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EZH2和NSD2蛋白在三阴乳腺癌中具有高表达,可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潜在生物标记。

  • 标签: 三阴乳腺癌 NSD2 EZH2
  • 简介:目的探讨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在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axVisionTM法检测60例直肠癌、30例直肠腺瘤和10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标本中PTEN及P13K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表达水平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肠癌组织PTEN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和直肠腺瘤组织[43.3%(26/60)比100.0%(10/10)和93.3%(28/30),P〈0.05],直肠癌组织P13K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和直肠腺瘤组织[75.0%(45/60)比30.O%(3/10)和33.3%(10/30),P〈0.05]。PTEN及P13K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前癌胚抗原、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1或〈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形态无明显相关性(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13K与PTEN阳性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269,P=0.023)。结论直肠癌中P13K高表达及PTEN低表达,与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监测两者的表达对判定直肠癌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直肠肿瘤 1-磷脂酰肌醇3-激酶 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对胃癌术前N分期的诊断效能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方法:本研究通过我院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病理活检,术前使用GE 1.5T扫描仪和GE 64排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及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联合多层螺旋CT的检查,然后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磁共振DCE及DWI联合多层螺旋CT 在胃癌术前N分期、诊断数据,并与病理活检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在1周内完成CT和MRI检测,顺序不分先后。将采用CT检测的结果纳入A组,MRI平扫+增强检测的结果纳入B组,将三组技术联合检测的结果纳入C组。比较三种诊断技术下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和术前N分期情况。结果:C组准确率为98.89%(89/90),B组准确率为94.44%(85/90),A组准确率为(82.22%)74/90,C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B组和A组(P<0.05);同时C组分期准确率高于B组和A组(P<0.05)。结论:在胃癌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相较于单一的CT或者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和分期准确率更高。

  • 标签: 多层螺旋CT MRI平扫+增强 胃癌 术前N分期 淋巴结转移 影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