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兴德米特是本世纪有代表性的作曲大师,也是一位有重大贡献的音乐理论家。经他精心研究而创立的作曲技术理论体系,在现代音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虽然早在40年代末就由谭小麟先生将其引入教学,尔后几十年,由于历史的原因,该理论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是基本上被埋没了。直到80年代初,罗忠鎔将兴氏的《作曲技法》译成中文出版,才使它重新被人们注意。多年来,我院作曲系副教授于苏贤对兴氏体系进行了潜心研究,自1989年起,为学生两次开设选修课,受到大家的欢迎。本文由选修课讲稿改写而成。作者在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一理论体系的同时,也溶进了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将有助于读者对兴氏体系的理解与掌握。全文由六部分组成,本刊分上、下篇连载。

  • 标签: 兴德米特 作曲理论 《作曲技法》 现代音乐 和弦连接 调性
  • 简介:孙过庭《书谱》通过论证视角的三重转换构建了逻辑严密的书法理论体系。三重转换即书法本体观向情感表现观的转换,情感表现观向艺术辩证观的转换,艺术辩证观向生命辩证观的转换,这种转换既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是审美境界的不断提升。其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打通了艺术辩证和生命辩证、心性境界和审美境界之间的关系,并开创了由心性论来评价书法艺术风格的理论先河。

  • 标签: 《书谱》 理论体系 情感表现 艺术辩证 生命辩证
  • 简介:契,即刻,在这个意义上古作“巢”。王力《古代汉语》解释曰:“用刀刻。诗经大雅绵:‘爰契我龟’。”我们不妨把与契刻有关的书法统称之为契刻书法。

  • 标签: 书法理论 契刻 体系 《古代汉语》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2-16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8-02
  • 简介:书法美学理论体系具有逻辑自洽性和历史开放性的特点,是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其内容包括两类四部分:两类即书法美学史和书法美学理论;四部分即书法美学史、书法美学原理、书法美学文化和书法美学技法,后三者是书法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展开。在此框架之下,对当代书法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结合当代书法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重新定义书法美学史、书法美学原理、书法美学文化、书法美学技法的概念内涵和研究对象。

  • 标签: 理论体系 书法美学史 书法美学原理 书法美学文化 书法美学技法
  • 简介:作为翻译家的缪天瑞先生,他的译著涉及到音乐的各个方面。缪先生精通日文与英文两国文字,1929年以21岁的年龄出版首部译著《钢琴基本弹奏法》。后来,又为工作需要,或翻译或编译过大量的涉及音乐各个层面与领域的文献资料,他所翻译的音乐著作

  • 标签: 该丘斯 音乐理论 和弦外音 对位法 曲式学 大音阶
  • 简介:<正>2009年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办的"中国戏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长白山国际酒店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近50位专家

  • 标签: 戏曲理论 中国戏曲 戏曲创作 戏剧学 艺术通讯 中国艺术研究院
  • 简介:文章根据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富于半音变化的特点以及善于渗透和嬗变的独特性能,提出了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在同中音理论体系、(甫页)曾乐学体系中运用的新说,并详述了其意义和方法。

  • 标签: 蓝狄尼六和弦 同中音理论 (甫页)曾乐学体系
  • 简介:熊秉明先生远在巴黎,却长久以宏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使我们这些后辈钦之佩之。大约是十年前在熊先生的同学翻译家罗达仁教授那儿见到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熊先生大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借回家中,细细阅读,还把书里一些精湛论述作了笔记。后来在《美术史论》、《中国书法》等刊上多次读到熊先生华彩文章,其中觉得最过瘾的莫过于《张旭与狂草》一文了。当时就想写点什么,但为琐事所累,一直拖到了今天。熊先生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后留学法国巴黎主修哲学,转习雕塑。平素坚持写诗、作画,

  • 标签: 中国书法 熊先生 熊秉明 理论体系 仁教 古典精神
  • 简介:当今的时代,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的精神归宿问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文化的多元化成了大势所趋。新兴的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和多媒体艺术,有其必然出现的逻辑;旧有的架上艺术——包括中国的卷轴画也有其不可能被取代的价值。非架上的新媒材艺术与架上的传统媒材艺术的并存,正是文化多元化的特点。二者间的张力、互补与渗透,既有利于艺术的发展,也顺应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 标签: 中国画 现代理论 文化多元化 观念艺术 经济全球化 论坛
  • 简介:我国古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但没有归纳、总结出本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由于音乐理论体系的缺失,20世纪初,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先河的学堂乐歌,大多抄袭外国作曲家作品中的现成曲调,为其填词。100多年后的今天,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依然尚未建成。我们应当弄清古代“乐理”和今天“音乐理论”的不同,也不要以为用西洋音乐理论便可以代替中国音乐理论。笔者认为在研究中国各民族音乐作品形态和借鉴欧美音乐理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我国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是中国音乐界目前面临的一项光荣任务。

  • 标签: 理论 乐理 民族音乐 理论体系
  • 简介: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理论体系建构,首先要确立所属的基本内容范畴。作为音乐的一般基础理论.中国传统乐理应该做到与普通乐理之间的互补性和与其他传统音乐学科门类的合理分工,在应有的内容上下功夫。在确立了基本范畴之后,需要将这些范畴按照一定的内容关系,搭建起一个完整合理的体系框架,接着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具体的内容,完善其内部各个系统的构建。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和学术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定会逐步消除分歧、统一认识,最终搞出一部真正反映中国传统音乐规律的具有自身体系完整性和科学性、比较合理而完善的基础理论来。

  • 标签: 传统音乐基础理论 体系建构 基本范畴 体系框架 内部系统
  • 简介:中国音乐的理论话语应为中国之音乐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诸种因素制约所成形而下和形而上话语系统的综合体。可分为实践型理论话语和理念型理论话语。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应该回归历史语境,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造的深层内涵,在厘清整体架构的前提下,多视角把握,方能真正有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数代学者孜孜以求,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化自觉并非“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要明确文化基因,否则变异了也无从认知,这才是一种悲哀。应该自省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何以步履艰难,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 标签: 中国音乐 理论话语 实践型 理念型 体系 自觉
  • 简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即学生经过学习、实践与反思,其经验系统发生了重组、转换或改造,由此形成了建构出的学习结果。这一理论对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及借鉴意义。一方面,基于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实践训练是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驱动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整合。

  • 标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专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改革
  • 简介:发生于近百年来的中国传统音乐“第三次断层”,是在外来强势文化挤压诱发下的整体文化“断层”之一角,其规模之大之严重超前。但悠久、辉煌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其强大生命活力实际“断而未绝”,故仍能浴火重生。唯有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系统,则断裂而“失语”。原因除近代两极端心态和激进思潮影响外,科学至上和西方代表先进文明等简单化认知,导致机械照搬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今天我们要在全球化语境中,与世界展开更高水平的文明对话,同时更加深入、扎实研究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重新整理、接通,阐释并发扬光大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音乐实践,并回馈世界,以丰富和发展世界的音乐学理论体系

  • 标签: 第三次断层 话语系统 失语与重建 文明对话
  • 简介:<正>这命题似乎有些绕弯子,为何还要对理论再作理论?电影理论在电影论坛上向来是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尤其是它对创作的审视、指导、品评、批判,仿佛是天经地义的。假如反过来对理论说三道四,加以审察、品评,或许就会被视为反常、被视为对理论之大不恭。我何敢班门弄斧,向理论发难;我对电影理论理论,

  • 标签: 电影理论 现代理论 创作人员 应用理论 电影文化 传统理论
  • 简介:本文针对现当代美术理论界对"以大观小"理论阐释的失误以及中国画空间理论研究的现状,从新的视角,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建构中国画空间结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 标签: 以大观小 思维智慧 视觉经验 层次空间
  • 简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自成体系的"宫调",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形成和逐步完善的.它拥有以宫音和调声为代表的两个系统,而"旋宫"和"犯调"、"顺旋"和"逆旋"、"之调"和"为调"等,则是这两个系统在宫调体系中存在的具体体现.认识宫调体系中存在的两个系统,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宫调理论以及古谱解译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中国传统音乐 宫调 乐理 音乐实践 体现 具体
  • 简介:2012年12月24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邀请著名电影理论家郑雪来举办纪念斯坦尼诞辰150周年纪念讲座。郑雪来,中国世界电影学会名誉会长,发表有《电影学论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艺术学卷)等论著、译著、编著共三十余部。

  • 标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 历史 周年纪念 中国学术 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