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正>《牡丹》(全名《牡丹还魂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中最著名的一部传奇作品。全剧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歌颂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作为一个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不仅赋予他的剧作以进步的主题思想,而且努力使他的《牡丹》成为一部“场上之

  • 标签: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昆曲 封建礼教 柳梦梅
  • 简介:汤显祖的《牡丹》具有强烈的季节意识,其中提及“春”“秋”等季节之词的章节占总体的80%,“春”“秋”二重唱成为主旋律。《牡丹》中的季节不仅仅作为叙事背景被交代,更有机融入了角色的生命意识,是二元对偶的美学呈现、现实与浪漫的重奏、情理之辩的季节意蕴、悲喜剧质的外化彰显。一言以蔽,《牡丹》呈现的季节审美与春秋风物,可看作古典文学季节表达的经典范式,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牡丹亭》 季节
  • 简介:兰苑的专场,真是累煞两个多小时独自撑台的单雯姑娘了。《牡丹》本就有多折杜丽娘的独角戏,而连续上演《惊梦》、《寻梦》、《写真》几折,更不仅仅是对于艺术表达能力的检验,更是对于身心的严峻考验。对于我们观众来说,这自然是难得一遇的昆曲胜景,为了我们的期待和享受,演员付出的辛劳却是我们难以体会的。昆曲从某种角度来说,很难用评论戏剧的传统方式去评判。

  • 标签: 《牡丹亭》 表演 《惊梦》 《寻梦》 表达能力 传统方式
  • 简介:<正>俏丽湘小生聪本《牡丹》(以下简称聪本),是汤显祖《牡丹》的粤剧改编本。包括四卷:"俏丽湘小生聪首本"、"丽娘写真"、"骂罗访美"、"赐寿谐婚"。卷末题"状元坊内太平新街以文堂原版"。此本见于《俗文学丛刊》(第134册)戏剧之"粤戏",台北中

  • 标签: 《牡丹亭》 杜丽娘 柳梦梅 改编本 情节结构 寻梦
  • 简介:能有机会在四川观看上海昆剧团的演出,真使人高兴。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除了认真欣赏昆剧的表演艺术外,对其舞台美术也留心观赏。《牡丹》的舞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标签: 上海昆剧团 《牡丹亭》 舞台装置 杜丽娘 置景 二幕
  • 简介:莎士比亚的晚期剧作——《辛自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情节构思富于高度的概括性和超现实性,旨在从总体上把人生凝缩成为诗的意象,诗情与传奇色彩的有机融合,使全剧成为典型的诗剧和传奇剧,在揭露现实矛盾和悲剧性情节的基础上,总是高高耸立着“和解”的主题,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和谐”理想和莎翁晚年主张“宽恕”、强调博爱的思想观点。

  • 标签: 《冬天的故事》 《牡丹亭》 意象 情节构思 《暴风雨》 莎士比亚
  • 简介:在中国古代戏曲评本中,有一部内容十分特殊而在今日已十分罕见的本子,那就是清雍正年间“笠阁渔翁”刻汤显祖名著《牡丹》的评注本《才子牡丹》。此书批者署名“阿傍”,笔者曾将此书批语与史震林《西青散记》相关内容比对后,断定笠阁渔翁的真实身份便是清代戏曲家、《太平乐府》(《玉勾十三种》)的作者吴震生(1695—1769),而阿傍即其妻子程琼,此书系出自夫妇二人之合作。

  • 标签: 才子 注本 雍正年间 女性意识 戏曲家 《牡丹亭》
  • 简介:昆剧在清代中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从优秀剧作家涌现的数量和剧作的质量来看,这一时期与明代相比,昆剧的创作无疑正在走向衰落;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正是剧本创作的颓势导致昆剧开始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最终以表演为核心的折子戏兴起,取代了明代昆剧全盛时期以全本戏搬演为主的演出模式。近代戏剧家姚民哀曾评论道:“昆曲一道,源头远久。……降至前清乾嘉之时,海内作手虽不若前朝之盛,而粉墨登场之优孟,即起李龟年、黄幡绰于地下,恐亦日天宝当年之所谓梨园子弟,亦无此嬗盛也。”

  • 标签: 昆剧 舞台演出 牡丹亭 史考 写真 剧本创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8-02
  • 简介:原创的"皮格马利翁祈求"为何在古罗马之后的西方几乎消失殆尽,而在唐朝及其以后的中国却遍地开花?换言之,借助超自然力量导致的或者以非生活逻辑呈现的有情人结成眷属或重新团聚为何在中国古代故事性艺术作品中层出不穷?结合《牡丹》这一典型文本,本文从中西婚姻自由程度的差异和中西艺术理论的差异这两个角度回答了上述问题。

  • 标签: 《牡丹亭》 皮格马利翁祈求 中西比较
  • 简介:牡丹》的传播资料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尤其是在民俗文化中的传播,不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考察《牡丹》的传播情况,初步评估民俗文化在《牡丹》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牡丹亭》 传播 民俗文化
  • 简介:(明)汤显祖所著昆曲名剧《牡丹》,四百年来盛演不衰,本世纪以来,随着昆曲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提升,演出与研究呈不断上升趋势,本文从史学分析、文学分析、音乐分析和美学分析四方面对《牡丹·游园》做了初步艺术研究,试图探索我国众多戏曲艺术的分析方法。为最终建立中国戏曲艺术作品分析学添砖加瓦。

  • 标签: 昆曲 《牡丹亭·游园》 艺术分析
  • 简介:"堆花"是昆曲《牡丹·惊梦》中的群体表演造型,系昆班艺人不断加工创造而成。"堆花"形成伊始,其名号与扮相有严格的规定,其表演形式亦有严格的规范,但在近现代以来,它在性别、人数、场次、曲牌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标签: “堆花”表演 规范 衍变
  • 简介:芭蕾舞剧《牡丹》从国内逐渐走向世界,并引发万人空巷的盛大局面,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权威专家和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令芭蕾舞剧《牡丹》的研究热潮逐渐蔓延开来。传统剧目《牡丹》为何能在改编为芭蕾舞剧的形式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何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在芭蕾舞剧上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经验,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牡丹》的各个细节入手,对其进行了一个探索和解构。

  • 标签: 芭蕾舞剧 《牡丹亭》 艺术 解构
  • 简介: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中国的传统剧种昆曲作为中国的"百戏之祖",在海内外久负盛名,于2001年被联合

  • 标签: 牡丹亭 戏曲 昆曲 精神内涵 杜丽娘 宝贵财富
  • 简介:翻开《牡丹》,卷首处写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真情自白。在'临川四梦'中,唯有这一梦最使他魂牵梦萦,因而《牡丹》一直以来也被看作汤显祖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作品[1]。《惊梦》一出由十二支曲组成,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情节。'游园'主要集中在前六个曲子,讲述杜丽娘在丫鬟春香的'怂恿'下第一次偷偷游览后花园的欣喜与愁闷;'惊梦'集中在后六个曲子,讲述丽娘归来小憩,在梦中与

  • 标签: 从来情 情难尽 惊梦鉴赏
  • 简介:汤显祖的《牡丹》甫自问世,便成绝响,直到本世纪初,尚有白先勇先生将其排演出青春版,唱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是世界各地。且人们对其赞不绝口,称其为风骚遗韵。一部戏何以能历数百年而不衰?一个小曲何以能与风骚并列?有人说,是因其批判现实;有人说,是因其词曲华美;有人说,是因其思想深邃。

  • 标签: 《牡丹亭》 汤显祖 禅学思想
  • 简介:在昆曲曲牌音乐的理论中,“主腔”是一个重要概念,因每一曲牌都有其富有特征的腔型,而被称为“主腔”.这一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被众家所认同,并在昆曲界、戏曲理论界得到发展.目前,众家对“主腔”理论的认识并不一致,本文结合昆曲名著《牡丹》同名曲牌及南北曲的字格腔型、特性音调的分析,指出“主腔”概念已具有两种含义指向,即作为同类曲牌特性腔之“主腔”与作为昆曲共用腔之“主腔”.

  • 标签: 《牡丹亭》 昆曲曲牌 主腔 南北曲特性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