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全球变暖背景下极湍降水事件的变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观测、理论及模拟预估等方面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外极端降水气候事件的研究作一综述,并给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我国21世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的预估结果。

  • 标签: 极端降水事件 模式模拟 极值分布 预估
  • 简介:翻开现代气象科学发展史,人们很容易发现20世前半叶,是传统气象学的经验学派、理论学派和气象预报实践学派之间相互融合、借鉴,并最终以数值天气预报成功为标志,走向成熟并构建了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大气科学。这半个世纪的重要过程,是以世纪初1903年挪威物理学家V·皮叶克尼斯(VilhelmBjerknes)提出天气预报问题不过是一组控制大气动力和热力过程的物理方程的初值问题,天气预报就是这一数学方程组的解的观点开始,

  • 标签: 大气科学 数值天气预报 科学发展史 气象预报 地球科学 物理学家
  • 简介:本文首先分析了黄河的治理开发现状,指出21世黄河治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而根据多年的科学研究,提出了21世治理开发黄河的战略措施;最后,展望了21世黄河的发展前景

  • 标签: 黄河 治理开发
  • 简介:根据生态经济战略的核心问题和江西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江西实施生态经济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了江西开展生态经济建设的几个切入点.

  • 标签: 生态经济 战略 抉择
  • 简介:对近年多个气候模式考虑不同的人类排放情景作了总结,并对21世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作了预估。研究表明,集成多个气候模式考虑人类排放情景,预估到21世后期,西北太平洋年总编号台风数可能减少,但强台风数及其降水和风速可能增强。需要强调的是,台风的长期预估是极其困难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西北太平洋 台风变化 预估 21世纪
  • 简介:利用1961年以来宁夏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环流特征量资料,重点分析了21世以来宁夏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同期500hPa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极小值明显上升,夜间气温异常偏低日数显著减少,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显著增加,大部分地区夜间气温异常偏低日数减少趋势大于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的增加趋势。21世以来,易发生极端冷暖事件,异常偏高年份多于异常偏低年份。2007/2008冬季以后为1997年以来冬季平均气温偏低频率最高时段;冬季阶段性平均气温异常有4个特征:(1)气温异常主要出现在1月和2月;(2)异常偏低的幅度明显大于异常偏高的幅度;(3)相邻2旬间气温变化幅度增大;(4)最冷时段发生变化。从年代际变化看,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极小值、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为最高或次高值,夜间异常偏低日数多为最低或次低值。500hPa高度上宁夏上空是影响冬季气温异常的关键区,其年代际及冷暖年强度变化是造成气温异常的最直接原因。宁夏冬季气温对亚洲西风环流指数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的响应更加敏感。

  • 标签: 冬季气温 异常特征 500 hPa环流 宁夏
  • 简介:自地球形成至寒武将近40亿年(距今46亿-5.4亿年,通常称为前寒武)的气候演变是一个具有特殊难度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基础和前沿的研究领域。文章选择了前寒武气候演化中的三个重要科学问题进行综述:大气演化、两次全球性的冰川以及暗弱太阳问题。关于大气演化,本文首先描述了大气成分的演化历史,然后简述了影响大气成分演化的三个基本过程:大气逃逸、两次大气氧含量突然增加、碳酸盐-硅酸盐循环及其对气候系统的负反馈作用。两次全球性的冰川分别发生在古元古代(距今24亿-21亿年)和新元古代(距今8亿-5.8亿年),文章简述了其成因以及相关的气候模拟结果。暗弱太阳问题是地球历史气候演化的一个经典问题,论文简要地综述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 标签: 大气演化 地球演化 生命演化 冰雪地球 暗弱太阳问题
  • 简介:基于台兰水文站2003-2005年观测的水文气象数据,通过参数率定和验证获得了适用干台兰河流域的HBV水文模型优化参数。应用RegCM3气候模式在IPCCSRESAIB情景下的预估数据,经Delta降尺度方法生成流域未来气候数据,外结合流域冰川退缩情景预估台兰河流域径流在21世中期(2041-2060年)和末期(2081L2100年)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1龄中期和末期,台兰河流域气温将显著上升,而降水变化不大;21世中期冰川3种可能退缩比例为15%、20%和25%,未分别为20%、30%和40%;无论冰川处于哪一种退缩情景,21世径流较基准(1981-2000年)都呈增加趋势,中期和末期最小增幅将分别为17.3%和18.6%;最大增幅可达45.9%和66.0%;耦合RegCM3气候模式预估增幅为28.9%和41.5%;台兰河流域未来径流年内分布与基准大体相同,但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在21世中期5月份径流增加很快,径流峰值出现在7月份,而到21世末期径流峰值出现征8月份。

  • 标签: 径流预估 HBV模型 气候变暖 冰川退缩 台兰河流域
  • 简介:应用HBV-D水文模型和多个气候模式预估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珠江主干流西江的径流过程,分析了21世水资源量和洪水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050年后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较基准(1961—1990年)明显增加;流域平均的月降水量和径流量在5—10月间均呈增加趋势,12月至次年2月呈减少趋势;年最大1d和7d洪量逐渐增加,重现期逐渐缩短。2030年前枯水径流增加有望缓解枯水用水压力,而2050年之后丰水径流量以及洪水强度、发生频率的增加将给珠江流域防汛抗洪带来更大压力,在制订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适应性对策时应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

  • 标签: 珠江流域 HBV-D水文模型 洪水 枯水 预估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加剧了20世中国地区干旱化的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约为35.4%;半干旱区显著变干,土地利用对半干旱地区变干的贡献不显著;两种情景下干旱区干湿变化都不显著。在土地利用情景下,中国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级土地的减少和牧草用地的增加,二者分别从国土面积的72.7%和12.9%(1901年)变为36.0%和41.9%(2004年),且1950年代之后变化速率显著增大。其中大面积显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而降水减少带来的干旱化作用大于温度降低带来的变湿作用。

  • 标签: CMIP5耦合模式 干旱 土地利用 地表湿润指数
  • 简介:利用1961~2000年辽东地区13个观测台站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辽东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并利用高桥公式计算出辽东地区的蒸发量。得出了该地区蒸发量和降水蒸发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干燥度指标研究了辽东地区气候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a来辽东地区气候变化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

  • 标签: 辽东地区 气候 年代际变化 干旱趋势
  • 简介:春季鱼苗最佳孵化的确定,是水产部门感到较为棘手的事,因为它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要满足鱼苗孵化的生态条件,要求水温能够适宜于鱼苗的孵化,二是要尽量抢季节,占领市场,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本文试图以“贡献率”法制作最佳鱼苗孵化的长期预报,给水产部门安排生产提

  • 标签: 水产部门 预报对象 长期预报 生态条件 化期 销售时间
  • 简介:1引言每年3~4月是我县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此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气团常交汇在华南地区,造成我县出现不同时间尺度的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如何抓好冷尾暖头的有利时机和避过长低温阴雨的寒害,这是春播农业生产中最关心的问题。本文围绕春播服务的要求,从本站气象要素出发,以大型环流为背景,结合单站指标探讨中期预报方法。

  • 标签: 低温阴雨 预报方法 春播期 中期 春耕生产 华南地区
  • 简介:历史进入到20世末,气象学家发现,自然原因不能够完全解释全球气候系统发生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气候系统正在因人类的工业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对于日益膨胀的全球人口而言,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 标签: 全球气候系统 世界气象组织 出版发行 中文 未来气候变化 气象学家
  • 简介:使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2年武汉地区梅雨(6—7月)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建立了暴雨天气预报方程。结果表明,6—7月武汉地区各旬暴雨日数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下旬;暴雨集中期为6月下旬—7月中旬,占梅雨总暴雨日数的61%;暴雨局地性强,雨强呈上升趋势。筛选出武汉站强天气威胁指数、百色站850hPa层的露点温度和怀化站850hPa层的风向、风速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武汉地区梅雨暴雨预报方程,实际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程的预报质量优于实际业务中常用的数值预报产品。

  • 标签: 梅雨期暴雨 气候特征 预报方程 效果检验
  • 简介:《大暖化》一书由美国学者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著,并于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译本(苏月译)。费根在大学学习考古学及人类学,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人类学教授。这本书以作者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及对气候学的准确认识,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暖(公元800—1300年)的气候影响。在

  • 标签: 中世纪暖期 中国人民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干旱 中文译本 气候影响
  • 简介:文章采用1967—2016年赤峰地区50a的降水和温度资料,运用信息熵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玉米生长发育的降水和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玉米发育的熵情差异较大。温度熵与降水熵的地域性比较强,高熵和低熵中心分别出现在巴林左旗和克什克腾旗;玉米发育各阶段的熵情特征表现为:降水熵在花粒较高,而温度熵的高值出现在穗。分析表明,近年来赤峰地区玉米生产期内气候暖干化趋势加重,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防御措施,以减少农业损失。

  • 标签: 信息熵 玉米生育期 温度 降水 赤峰
  • 简介:利用铜川地区2006—2013年春季日均气温和2011—2013年马咀、塬畔、神农、周陵四个设施樱桃示范园区温室大棚观测数据,采用需冷量0-7.2℃低温模型,分析铜川地区樱桃需冷量及适宜扣棚。结果表明:铜川各地区樱桃落叶至萌动前0-7.2℃平均累积小时数总体满足各种品种樱桃通过自然休眠的需冷量。将樱桃的需冷量分为三个等级,中北部不同等级需冷量的最早达标时间普遍比南部偏早。大棚扣棚与成熟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扣棚越早,成熟越早。铜川地区适宜扣棚北部地区12月15—20日,中部地区12月25—30日,南部地区12月底到1月初,和大田樱桃物候相比,大棚樱桃萌动将提前70-80d,成熟提前45-60d。

  • 标签: 樱桃休眠期 需冷量 温室 适宜扣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