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区域构造、古地理和地层资料,中国奥陶的诸多板块、地体和活动带应分属11个地理区。文章重点研究了各地理区的边界。这些相邻的地理区块在奥陶曾处于远距离分离状态,除华北区南界和华南区北界明显由同期秦岭活动带限定之外,地理区的界线大多只能沿发生在奥陶之后的构造拼贴结合带划定,只有塔里木区北界和北疆区南界,得以通过追索代表曾在奥陶时段内发育于塔里木板块/哈萨克斯坦中间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局限洋盆或深海盆地遗迹(即残留缝合带)来予以确定。中国大陆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从晚石炭世至新生代的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主要包括活动带的消减以及板块和地体的漂移、增生与会聚。

  • 标签: 中国 奥陶纪 地理分区
  • 简介:中国西北地区是指贺兰山及六盘山以西和昆仑山以北的我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在各露头及钻井剖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西北地区奥陶系各统的各种单因素图和奥陶各世的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岩相古地理图具有定量、多级别和多类型的特点。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效据和图件为依据。多级别,即已划分出三级古地理单元,如陆和海为一级;在海中又划分出台地、盆地和斜坡,为二级;在台地中,又划分出滩、坪等,为三级。多类型,即每个古地理单元,主要是二级和三级古地理单元,还可根据其岩石特征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如台地可区分出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台地、火山岩台地等.盆地可区分出泥岩盆地、硅岩盆地、碎屑岩盆地、复理石盆地、火山岩盆地等,滩可区分出亮晶颗粒滩(准滩、雏滩)、灰泥颗粒滩(准滩、雏滩)等。这种古地理图在西北地区还是首次出现。西北地区奥陶岩相古地理格局可概括为“海陆并存,海中台盆相问分布,台中有滩和坪,台盆间有斜坡”。早奥陶世继承了寒武的海进并进一步扩大,至中奥陶世海进达盛期,到晚奥陶世开始海退,从而完成了西北地区寒武奥陶海进海退旋回。

  • 标签: 中国西北地区 奥陶纪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 定量 多级别
  • 简介:将柴达木盆地奥陶的笔石、三叶虫和腕足类及其代表属与中国其他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陕甘宁地区、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进行对比,先统计出每个地区生物属的数目,再分别统计出两个地区对应生物的共有属的数目,根据公式Otc=G/(N1N2)^U2计算出大冢相似系数,在此基础上进行Q型聚类分析,即列出相似系数矩阵,采用相似系数的加权平均法,进行多次聚类。利用每次聚类结果划分生物古地理单元,从而解决柴达木盐地臭陶生物古地理归属问题。结果表明:早奥陶世可划分为西北生物区和东南生物区,西北生物区又可分出塔里木-柴达木生物亚区和准噶尔生物亚区,东南生物区则可分为华北生物亚区和陡甘宁-华南生物亚区,柴达木盆地属于塔里木-柴达木生物亚区;中奥陶世可分为西北生物区、柴达木生物区、华北生物区和陕甘宁-华南生物区。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奥陶纪 生物古地理 归属 相似系数
  • 简介:三叶虫证据表明,除北疆区的阿尔泰地体和兴安区的额尔古纳-兴安地体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紧密关联外,中国奥陶的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均系当时东泛冈瓦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理上彼此密切相关。对这些属于东泛冈瓦纳的中国区块的台地或内陆棚三叶虫动物群的综合分析研究证明,它们在特马豆克期(Tremadocian)以及晚期-赫南特(lateKatian-Hirnantian)或阿石极(Ashgill)应归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而在弗洛-早期(Floian—earlyKatian)或阿仑尼克期-卡拉多克期(Arenig—Caradoc)则可划分为两个生物地理亚区:一个由华南、塔里木板块和安南或印支地体组成,另一个包括华北板块以及滇缅马、藏南、中天山-北山地体(可能还有海南地体)。饶有趣味的是在晚期或阿石极开始发生的生物地理亚区解体之前,有关陆块的深水相三叶虫动物群已经历了从达瑞威尔中期(midDarriwilian)至早期的长期频繁交流以及组成逐渐趋于齐一的过程。因此深水动物群之间的属种交流和一体化进程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显然均先于浅水一侧的三叶虫。

  • 标签: 中国 奥陶纪 三叶虫 生物地理
  • 简介: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勘探开发层系,岩溶作用则是形成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分类方案不统一、岩溶术语界定不清楚、生产应用难度大的现状,作者分析了奥陶系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时期岩溶储集层特征及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性,依据岩溶成因及主控因素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分类,划分出风化岩溶、礁滩体岩溶和埋藏岩溶3大类,其中风化岩溶又分为潜山岩溶和层间岩溶2个亚类。研究指出礁滩体岩溶、层间岩溶、潜山岩溶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勘探岩溶类型,并以构造运动为主线将奥陶系岩溶划分为5,开展了不同类型岩溶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指出了3种重要类型岩溶的勘探思路。此次研究统一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分类及期次,对勘探开发生产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应用意义。

  • 标签: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岩溶分类及期次 礁滩体岩溶 层间岩溶 塔里木盆地
  • 简介:本文是笔者等的中国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诸文的继续.在对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奥陶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主要是蒙兴地区、昆仑秦岭地区、西藏地区、海南岛和台湾地区)的地质资料,编制出了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研究程度较高,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都是定量的.其他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则是定性的或概略性的.在中国晚奥陶世,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一直存在的"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的岩相古地理基本格局已经改变,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中的北山槽地和蒙辽吉槽地已不再是槽地而变成了台地.因此,准噶尔台地、北山台地、蒙兴台地、蒙辽吉台地和华北台地就连在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北方台地群.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其他古地理单元也与以前各世的大不相同或有所不同.这是晚奥陶世晚期大规模海退的结果.

  • 标签: 中国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槽地 台地 地质资料
  • 简介:兴山下奥陶统由西陵峡组、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和牯牛潭组组成。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缅粒灰岩、内碎屑灰岩、白云岩等,为一套典型的台地或沉没台地型陆表海碳酸盐沉积。颗粒灰岩在剖面中占绝大多数,其中,缅粒灰岩、内碎屑灰岩和多数生物碎屑灰岩均为亮晶方解石胶结。缅粒和砂屑的粒度参数和曲线分布特征说明,砂屑和角粒在形成过程中均经历了较强的水动力搬运或搅动。早奥陶世从西陵峡组沉积开始到牯牛潭组沉积结束,沉积环境经历了从局限台地潮坪环境到开阔台地再到浅海陆棚的演化。其中,潮坪环境包括云坪、灰坪、灰云坪等,而开阔台地环境为各种颗粒滩和生物礁。环境的演化反映了从早到晚海水逐渐加深的过程。

  • 标签: 湖北 兴山 早奥陶世 沉积环境 碳酸盐岩
  • 简介: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冰系南沱组顶部和埃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的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三峡地区成冰-埃卡拉转换时期的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和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和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的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的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的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和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的轻微正异常(Eu/Eu*<1.6),而在剖面0.4m和6.5m处,Eu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的影响,而缺氧海水的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三峡地区南沱组顶部冰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的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冰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的沉积受冰融淡水的影响,深部缺氧海水的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的转变,海水的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的弱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三峡地区 南沱组 陡山沱组 转换时期 元素地球化学
  • 简介:中国南方是指西至金沙江-无江断裂、西北至垅门山断裂、北至城口-房县-襄樊-广济断裂,东北至郯城-庐江断裂、东至黄海和东海,南至南海的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面积约2000000km2。在露头剖面和钻井部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的各种定量及定性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下奥子统新厂阶和宁国阶的各科单因素图以及相应的新厂和宁国岩相古地理图。在这两幅古地理图中,有7个主要的古地理单元,即使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江南盆地、东南台地和华夏陆。前5个古地理单元属康滇古地理体系,两个古地理单元属华夏古地理体系。这两幅古地理图的最大特征是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图为依据和数据为依据。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我国南方早奥陶世还是首次出现。这种定量岩相古地理图在古地理学中是个重大的进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沉积矿的预测和勘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中国 早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 定量 古地理体系
  • 简介:奥陶世克里摩里,鄂尔多斯西部地区为镶边陆架的碳酸盐岩台地,自东向西依次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缘斜坡-斜坡脚、广海陆棚和深水海槽相带,从浅水区经由碎屑流搬运来的块状钙质角砾岩在台缘斜坡-斜坡脚相带集中堆积,形成厚度不等的透镜体夹于正常深水灰泥石灰岩和泥岩中。乌拉力克期发生较大规模构造运动,盆地东部整体抬升,西部边缘发生裂陷,沉积范围以同生正断层为界,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沉积环境演变为相对闭塞的深水斜坡-盆地,沉积-套富含笔石的泥页岩地层,并不时有陆源克里摩里组垮塌的石灰岩沉积物被带入盆地,形成数量不等的多套角砾岩夹层。

  • 标签: 鄂尔多斯西部 钙质角砾岩 碎屑流 岩相古地理
  • 简介:湘西北地区是指位于湖南省内的桃源、沅陵、怀化一线以北及以西的区域。根据2010年以来在区内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取得的剖面资料及填图资料,应用优势相成图法编制了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弗洛早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基于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沿张家界—古丈—吉首—凤凰一线有古隆起的存在,大致以古隆起为界,两侧沉积分异明显;西北侧属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地层为桐梓组和红花园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斜坡和浅海陆棚6种沉积相和若干亚相、微相;东南侧属浅海陆棚,沉积地层为白水溪组/盘家咀组、桥亭子组,主要有混积陆棚和碎屑陆棚。沉积特征的分析和系列岩相古地理图件的编制,提高了区内下奥陶统的研究程度,同时对金属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湘西北 早奥陶世 沉积特征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 简介: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涧草沟组)、五峰组和观音桥组。笔者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潮坪相以沉积灰岩、白云岩、钙质粉砂岩和粉砂岩等为特征。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页岩和粉砂质页岩。深水盆地相主要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产以营漂浮生活的笔石为主的生物组合。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世桑比-早中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汉南隆起、川中隆起、川西-滇中-黔中-雪峰隆起不断抬升扩大,中上扬子地区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原本镶边型碳酸盐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大范围的浅海陆棚相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晚期-赫南特,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围限作用加剧,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大面积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硅质页岩。尤其川东南宜宾-泸州,川北旺苍-南江及黔北渝东武隆道真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和硅质页岩,具很好的生烃潜力,应视为下一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域。

  • 标签: 中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油气地质
  • 简介:私人日记是重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降水量序列的重要信息源。根据清代姚济所著的《己酉被水闻》中记录的上海(松江)1849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逐日天气记录,辅以《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中的记载,确定了上海在大涝的1849年的入、出梅日期和梅雨长度以及梅雨量,并重建了上海该年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中旬以及整个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降水量。结果表明:(1)上海1849年入梅时间为6月11日,出梅入伏时间为7月19日,梅雨持续时间38d,超过现代上海多年梅雨持续时间的平均值17d,梅雨雨量为364.1mm。(2)上海该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总计降雨26d,其中包括3场连续性降雨过程,其中第3场降雨最长连续时间为12d,重建的降雨量为318.6mm。与1954、1991、1998年等长江中下游大涝年份上海的降雨相比,1849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无论是总降雨持续时间,还是连续降雨日数都是最长的;降雨量也是最多的,接近常年平均的2倍。与1951—1998年逐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上海的降雨相比,1849年总降雨天数仍然是最多的;连续降雨日数处于第2位,降雨量处于第6位。

  • 标签: 日记 1849年 上海 降水重建 梅雨
  • 简介:在野外剖面观察与勘测的基础上,应用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和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与成岩序列、碳酸盐岩岩相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分析和探讨了马四段和马六段豹皮灰岩的特征及其成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金粟山剖面马六段B亚段可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其中下部2个准层序组以豹皮灰岩为主,且自下向上云斑的连续性及白云化程度呈现增强的趋势。云斑由有序度较高的自形—半自形白云石构成,具有相对较高的δ^13C值和相对较低的δ^18O及^87Sr/^86Sr值,贫Fe、Mn等元素,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马四段和马六段的豹皮灰岩主要形成于埋藏阶段,是低海平面渗入生物钻孔的蒸发海水在埋深和地温增加过程中白云化作用的结果。

  • 标签: 豹皮灰岩 地球化学特征 包裹体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文中通过对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华南和华北地块古地理特征以及地层学证据的分析,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在海西它是扬子地块北东缘呈宽缓弧形展布的边缘裂陷槽(或盆地)的边界;在印支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燕山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自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的中国南方及华北东南部的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地块的抬升自南向北、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呈迁移趋势;印支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北北东展布的缓‘S'形的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表现为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中上部构造层的变形,即张八岭构造带及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燕山以来则为众所周知的狭义的郯庐断裂带即郯庐平移断裂系统的一部分.

  • 标签: 海西期 印支期 岩相古地理 郯庐断裂带 碰撞 逆冲推覆
  • 简介:川西南荥经坳陷开展了多口页岩气调查井及参数井(CYY1,YD1和YD2)的钻探。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在中下奥陶统识别出大量软沉积变形构造及脆性变形构造,包括重荷模、火焰构造、球—枕构造等负载相关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泥砾等液化构造,以及布丁构造、卷曲变形、震裂缝、震裂角砾、同沉积断层等,具有典型地震导致的同生及准同生构造变形特征。记录显示至少发生了2次地震事件,并引发海啸以及多次余震。该区震积岩的发现表明早中奥陶世曾发生明显的构造活动,是加里东早期都匀运动一次构造运动幕的响应,这对川中隆起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运动导致荥经坳陷周缘断裂活动并引发地震。地震对沉积地层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研究区油气储集层条件,更利于油气的运移。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变形构造 早中奥陶世 加里东运动 都匀运动 荥经坳陷
  • 简介: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岩石学的原理与方法,深入分析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塔北地区)轮南、哈拉哈塘和英买力3个构造单元逾百口钻井的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结合主要构造运动及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建立塔北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阐述格架内沉积特征及演化。根据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划分2个二级层序(SSQ1,SSQ2),SSQ1包括下奥陶统—中奥陶统,SSQ2包括中奥陶统—上奥陶统;再根据岩性岩相转换面划分11个三级层序(OSQ1—OSQ11);进一步根据主要海泛面,划分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塔北地区奥陶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台地,经历了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淹没台地—台地边缘的演化过程,最终因陆源碎屑的注入破坏了台地的沉积环境,晚奥陶世塔北地区转为混积台地环境。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 碳酸盐岩台地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纹层是组成层理的基本单位,既可以是低能深水沉积环境的产物,也可能形成于高能环境中。在受风暴影响的区域,微小的泥质颗粒能够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絮凝形成絮粒并沉积下来形成纹层。贵州习水吼滩剖面下奥陶统桐梓组碳酸盐岩纹层发育,纹层中风暴沉积构造丰富,包括风暴侵蚀面和渠模等。基于细致的野外观察和室内沉积学研究,将在风暴作用影响下形成的纹层划分为5个类型:平行厚纹层、单向交错薄纹层、平行薄纹层、波状厚纹层和水平厚纹层。采用EDS元素面扫描方法,发现亮、暗纹层中都含有铝、硅和镁元素且分布都比较均匀,而暗纹层所含黏土矿物稍多,所以暗纹层中3种元素的含量比亮纹层的稍高。利用开尔文—赫姆霍兹不稳定性解释了亮、暗纹层的形成机制,即絮粒与未发生絮凝的微小颗粒在开尔文—赫姆霍兹不稳定性作用下交替沉积,其中以絮粒为主的纹层更容易发生重结晶形成亮纹层。根据各纹层不同的垂向结合序列划分出3种风暴序列,且从Ⅰ型到Ⅲ型风暴作用逐渐减弱。

  • 标签: 纹层 碳酸盐岩 沉积序列 风暴影响 开尔文—赫姆霍兹不稳定性 下奥陶统
  • 简介: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发育有优质储集层。在野外地质观察、岩心观察与分析、常规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储集特征,划分了储集空间类型,并对不同储集空间形成与演化做了初步分析。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可分为孔、洞、缝3大类,进一步又划分为粒内孔、粒间孔、晶间孔、铸模孔、生物格架孔、孔洞、洞穴、构造缝、压实压溶缝和溶蚀缝10小类。溶洞与裂缝为最有效的储集空间。碳酸盐岩的原始储集空间经历了多期成岩作用改造,另外后期构造活动也提供了大量裂隙通道,有效储集空间绝大部分为次生成因,溶蚀作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集性能。碳酸盐岩储集层分为裂缝—孔隙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其中裂缝—孔洞型为最有效的储集层。在寒武系和下奥陶统发育了不同成因的白云岩:寒武系白云岩主要形成于蒸发潮坪/潟湖有关的潮上和潮间带,属于准同生产物;下奥陶统白云岩主要属于回流渗透/混合水白云岩化产物,另外在下奥陶统礁滩石灰岩部分白云岩化,属于交代白云岩化产物。在盆地深部奥陶系中同时发育有交代成因白云岩,属于晚期埋藏白云岩化产物。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白云岩 储集空间
  • 简介:从寒武末至早奥陶世特马道克期(牙形类Cordylodusintermedius带至Serratognathus带),地处扬子陆块的湘鄂地区分为3个沉积区: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区、台地东南缘碳酸盐岩与泥质岩混合沉积区和较深水细碎屑岩沉积区。前两个沉积区的层序地层分为4个正层序,在同一陆块内不同沉积区这4个三级层序相互可对比,代表了4次三级海侵、海退旋回。其中牙形类Paltodusdeltifer带中、下部是特马道克期最大的海侵时期。特马道克早期(Glyptoconusquadraplicatus带)和晚期(Serratognathus带中、上部)分别发生过大的海退事件。各正层序的体系域岩相古地理格局能更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特马道克期古地理演化特征。特马道克初期(C.1indstromi带至C.angulatus带下部)自鄂西北至湘中地区依次为潮坪、潮间清湖白云岩相、开阔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浅滩、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黑色碳质页岩盆地的古地理格局。特马道克早期(Glyptoconusquadraplicatus带)缓慢海退时期海水普遍变浅,自北向南依次为潮坪、潮间清湖白云岩相、局限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较深水碳酸盐外陆架。特马道克中期海进时期,生屑灰岩和页岩沉积向北超覆,扩展至青峰裹广断裂。湘鄂浅水碳酸盐沉积区为开阔碳酸盐台地,混合沉积区为较深水碳酸盐外陆架,湘中地区为深水泥质岩外陆架。特马道克晚期缓慢海退时期海水再度变浅,在湖北、湘西北开阔碳酸盐台地上,出现台内生屑浅滩、台地边缘生屑浅滩,浅滩上发育有海绵、苔藓虫礁丘。

  • 标签: 湘鄂地区 寒武世 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演化 层序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