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logistic回归与χ2自动交互检测法(CHAID)决策树模型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07-2013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89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获得母亲及其新生儿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母亲孕周及分娩方式等基线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通过构建CHAID决策树模型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689例新生儿中,HBV宫内传播率为11.47%(79/689)。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因素模型1与多因素模型2分析结果均显示,剖宫产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OR=0.25,95%CI:0.14~0.43;OR=0.27,95%CI:0.15~0.46);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以及HBV DNA水平≥2×105 IU/ml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OR=3.89,95%CI:2.32~6.51;OR=3.48,95%CI:2.12~5.71)。CHAID决策树模型共筛选出3个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其中,母亲分娩前HBeAg状态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分娩方式和母亲HBV DNA水平;母亲分娩前HBeAg与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与母亲分娩前HBV DNA水平间存在交互作用,HBeAg阳性且行阴道分娩的母亲所生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由19.08%增至29.37%,行阴道分娩和HBV DNA水平≥2×105 IU/ml的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升至33.33%。结论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HBV DNA水平≥2×105 IU/ml和阴道分娩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与阴道分娩、阴道分娩与母亲HBV DNA高载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logistic回归与CHAID决策树模型可互为补充,能更好地识别HBV高危人群,有利于准确地制定预防策略。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传播 影响因素
  • 简介:Abstract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which can cause chronic hepatitis, liver cirrhosi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other diseases. Antiviral therapy is the most critical measure to slow down the progress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revent or delay cirrhosis, HCC, and other kinds of liver decompensation events. At present, the anti-hepatitis B virus drugs are mainly nucleoside (acid) analogues (NAs) and interferon. Each kind of antiviral drug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such as HCC).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natural course and prognosis of HBV infection, the mechanism of HBV-related HCC,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ntiviral drugs on patients’ outcome, predictive biomarkers and model for HBV clinical outcome, predictors of sustained response and recurrence after withdrawal of antiviral therapy, consideration of expanding therapeutic indications and antiviral therapy, hoping to give a hand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BV.

  • 标签: HBV Interferon Nucleoside (acid) analogu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简介:HBV感染免疫状态不同,临床意义不同;HBV基因型不同,导致病毒致病性、变异、抗病毒等临床疗效及预后不同。HBV感染临床意义的不同,是宿主与病毒共同作用的结果。将HBV感染免疫状态与HBV基因型结合在一起研究,探索广西桂北地区不同免疫状态下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HBV感染免疫状态与基因型的关系,并希期望能针对宿主免疫状态、病毒特性,为每一位HBV感染患者制订最好的治疗方案。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状态 基因型
  • 简介:目的观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记物与HBVDNA水平间的关系.方法用时间分辩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HBV感染者的血清标记物,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含量.结果204例HBV感染者中,血清标记物出现三种组合,组合Ⅰ为HBsAg(+)、HBeAg(+)、抗-HBc(+)104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86.5%;组合Ⅱ为HBsAg(+)、抗-HBe(+)、抗-HBc(+)80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32.5%;组合Ⅲ为HBsAg(+)、抗-HBc(+)20例,血清HBVDNA含量均低于检测低限(<1×103拷贝/毫升).结论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更能反映病毒复制的程度,应努力开展此项检测.

  • 标签: 血清标记物 HBV感染 抗-HBC 血清HBV DNA含量 阳性率
  • 简介:一个适当小动物模型的缺乏仍然是一个主要障碍因为学习immunotolerance和immunopathogenesis由肝炎B病毒(HBV)导致了感染。在这研究,我们与recombinant在感染以后与持续HBVviremia报导一个老鼠模型带一个可复制的HBV染色体(AAV/HBV)的联系adeno的病毒(AAV)。类似于临床的HBV搬运人,感染AAV/HBV的老鼠为对HBV表面抗原(HBsAg)的抗体是sero否定的。有面对铝助手疫苗的常规HBV的免疫没能在这些老鼠对HBV得到有免疫力的回答。为了识别一支疫苗,那能潜在地围绕这忍耐,TLR9收缩筋CpG作为一个助手被加到HBsAg。有HBsAg/CpG的老鼠的种痘导致了viremia,而且强壮的抗体生产和T房间回答的不仅清理。而且,DNA复制和HBV的蛋白质表示显著地在AAV/HBV-infected鼠标的肝被减少。因此,AAV/HBV-infected老鼠可以作为一个柔韧的模型被使用调查HBVimmunotolerance并且为开发新奇免疫疗法根除的内在的机制HBV感染。

  • 标签: HBV表面抗原 小鼠模型 免疫耐受 免疫治疗 HBsAg 重组腺相关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方法采用ELISA检测302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FQ-PCR法定量检测HBV-DNA,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血清标志物I(HBeAg、HBcAb、HBsAg)、II(HBeAb、HBcAb、HBsAg)、III(HBcAb、HBsAg)阳性模式组阳性率分别为98.77%、54.11%、70.67%,两两对比,P<0.05。结论联合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可提高检测HBV特异性、准确度,降低漏诊率。

  • 标签: 血清标志物 HBV-DNA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产妇血清及乳汁HBV-DNA的载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5例血清乙肝指标阳性的产妇,检测血清和乳汁中的HBV载量,根据产妇HBV血清标志物模式不同分为3组,分析各组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的关系。结果A组(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为分别为94.4%和72.2%;B组(HBsAg、HBeAb、HBcAb为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为分别为62.1%和34.5%,明显高于C组(HBsAg为阳性),P<O.01,且其病毒载量也显著高于C组。结论产妇血清中HBV-DNA水平的高低与乳汁中HBV-DNA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 乳汁 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血清HBV前基因组RNA(HBV pregenomic RNA,HBV pgRNA)、HBV外膜大蛋白(HBV large surface protein,HBV-LP)水平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82例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HBV pgRNA、HBV-LP、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及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评估血清HBV pgRNA、HBV-LP水平对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无纤维化组比较,轻中度、重度纤维化组患者血清HBV pgRNA水平均降低(P<0.05),HBV-LP、ALT、AST及LSM水平升高(P<0.05),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 pgRNA水平呈降低趋势,HBV-LP、ALT、AST及LSM水平呈升高趋势。血清HBV-LP水平与ALT、AST、LSM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HBV pgRNA、HBV-LP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为0.828、0.833,相应灵敏度为82.0%、82.1%,特异度为75.0%、75.0%;两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17,其灵敏度、特异度为78.4%、95.0%。结论发生肝纤维化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 pgRNA水平降低,HBV-LP水平升高,两者联合可有效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及评估纤维化程度。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血清无创诊断模型在中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肝纤维化疗效评估中的价值,以便为日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选取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A组),应用中成药和抗病毒药的联合用药患者纳为联合治疗组,将其随机分为三种治疗方案组:在抗病毒基础上,服用安络化纤丸的患者30例纳入B1组,服用扶正化瘀胶囊的患者30例纳入B2组,服用肝爽颗粒的患者30例纳入B3组,应用多种血清诊断模型公式进行数据计算,同时拟选用最新构建的模型公式Forns指数、RPR进行公式计算,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横向比较在治疗过程中血清诊断模型指标变化情况,并且比较常用血清诊断模型和最新研究建模的模型在评价疗效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HBV-DNA定量、ALT、AST、PLT、GGT、RDW、CHO、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肝硬度值、Forns指数、RPR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间AST、脾脏厚度、RPR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HBV肝纤维化中医治疗效果使用血清无创诊断模型可有效评估,有利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 标签: 血清无创诊断模型 中医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自1996年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中发现游离的乙型肝炎病毒(HBV)RNA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阐明血清HBV RNA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该共识总结了血清HBV RNA存在形式、定量检测方法及目前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定量检测的靶标区域、检测结果和临床应用作出推荐意见,以期更好地将该指标用于临床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 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HBV感染引起的急或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livercirrhosis,LC)、肝细胞癌(hepaticcellularcancer,HCC)的治疗仍十分困难,其原因包括HBV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方面的问题及误区。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准种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住院患者开展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物(HBV-M)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对住院患者开展HBV-M检测,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结果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检测住院患者48660例。其中HBV-M阳性(统计HBsAg)3163例,阳性率6.50%。HBV-M逐年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M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多见于大于20岁以上人群,阳性数3123例,占总阳性例数的98.74%(3123/3163)。结论住院患者中HBV感染率虽然逐年下降,但也有6.5%感染人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广泛开展住院患者HBV-M物检测,了解感染状况,掌握流行特点,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保护医患双方,防止医患纠纷发生。

  • 标签: 住院患者 感染标志物 检测 研究
  • 简介:目的: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准确地定是检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数量和免疫指标,以指导临床。方法:采用HBV-DVAFQ-PCR诊断试剂盒,以一种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组合所产生的实时检验定量PCR方法,检测了58例临床血清标本。结果:经FQ-PCR检测,9例HBV的HBsAg、HBeAg、HBcAg、HBcAb都阳性标本,其HBV-DNA的阳性率为100%,平均HBV-DNA拷贝数为2.0×10^8/ml;16例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62.5%(10例),平均拷贝数为5.2×10^5/ml,而常规PCR只有33%的阳性率;7例HBsAb、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14.3%(1例),平均拷贝数为4.7×10^3ml。结论:HBV-DNA的FQ-PCR检测较常规PCR更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定量准确,结果可靠,能够避免PCR后处理导致物假阳性污染,可以真实反映HBV的感染和低复制状态,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病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反应 DNA HBV 假阳性污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能否感染HBV并进行复制。方法选取140例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对本组患者的血液进行采集,在血液样本中分离提取PBMC,用固定甩片法固定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QPCR)联合滚环扩增结合原位跨缺口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HBVDNA进行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VDNA和cccDNA的表达。结果在140例标本中,有95例标本中检测出了HBVDNA的表达,有116例标本中滚环扩增(PCR)结合原位杂交后检测出了HBVcccDNA的阳性信号,血清HBVDNA的浓度在106copies/ml以上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cccDNA的阳性率为103例(73.57%),而血清HBVDNA浓度低于106copies/ml的阳性率为37例(26.43%)。结论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受到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高浓度外周血HBVDNA和cccDNA,采用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出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和cccDNA的表达。

  • 标签: HBV感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BV DNA cccDNA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V-DNA荧光定量检测与HBV血清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方法同时检测638份血清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对乙肝五项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技术对HBV-DNA定量分析。结果(1)组224例,HBV-DNA阳性率98.2%(220/224);(2)组40例HBV-DNA阳性率100%(40/40);(3)组220例HBV-DNA阳性率47.3%(104/220);(4)组82例,HBV-DNA阳性率53.6%(44/82);(5)组22例,HBV-DNA阳性率36.3%(8/22);(6)组34例,HBV-DNA阳性率17.6(6/34);(7)组12例和(8)组4例未检出HBV-DNA。结论在各种HBV模式中,以HBeAg阳性者的病毒复制水平最高。应用FQ-PCR定量检测HBV-DNA能准确地反映体内的HBV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与TRFIA联合应用对乙肝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HBV 血清标志物 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 荧光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乙肝患者血清HBV-M与HBV-DNA联合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2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进行HBV-M和HBV-DNA定量测定,以HBV-M血清学模式进行分组分析,探讨两者的关系特点。结果HBV血清学常见模式6种和少见模式5种。乙肝大三阳患者血清标本HBV-DNA阳性率为55.9%,病毒载量中、高拷贝复制;乙肝小三阳患者血清标本HBV-DNA阳性率为19.48%,病毒载量中、低拷贝复制;第8组阳性率为61.0%,病毒载量以中、低拷贝复制。结论HBV-DNA定量检测在各种HBV-M血清学模式具有差异,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乙肝 HBV-M 免疫化学发光法 HBV-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V血清标志物ELISA法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荧光定量检测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含量,同时用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HBsAgHBeAgHBcAb阳性组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率要明显高于HBsAgHBeAbHBcAb阳性组患者,HBeAg与HBV-DNA拷贝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HBV-DNA含量与乙肝免疫标志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各种HBV模式中,以HBeAg阳性者的病毒复制水平最高。ELISA法不能直接反应乙肝患者血清中的病毒含量,PCR检测可以体现病毒的复制情况,对乙肝的早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尤其是对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 标签: HBV 聚合酶链反应 HBV-DNA 血清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志(HBVM)与HBVDNA的关系.方法对257例乙型肝炎患者同时检测HBVM与HBVDNA.HBVM检测用ELISA法,HBVDNA检测用PCR法.根据不同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阳性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和含量最高,血清HBeAg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但部分HBeAg阴性或抗-HBe阳性患者也有较高的HBVDNA阳性率及含量.结论PCR定量检测HBVDNA含量更有助于判断体内HBV复制的情况及传染性强弱,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患者 血清HBV标志物 相关性分析 HBCAB阳性 HBeAg阴性 PCR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57BL/6N-Tg(1.28HBV)/Vst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复合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诱导乙型肝炎背景下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血清HBV DNA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HBV-Tg小鼠予10% CCl4腹腔注射诱导加速肝纤维化形成,以血清HBV DNA、HBsAg、HBeAg水平和肝组织HBsAg表达情况评价模型小鼠病毒学特征,肝组织HE、天狼猩红染色及肝组织Hyp含量检测小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流式细胞术观察肝内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淋巴(NKT)细胞分布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进行两两比较;Pearson相关性分析上述各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Hyp含量的相关性。结果HBV-Tg复合CCl4模型组小鼠血清HBsAg、HBeAg及肝组织HBsAg均呈阳性表达,血清HBV DNA载量> 1×106 IU/ml。与野生型对照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小鼠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升高[(196.39±38.14)μg/g与(347.67±59.53)μg/g,P < 0.01],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加重,肝内CD4+T、NK、NK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减少(P < 0.01),而CD8+T淋巴细胞(30.58%±2.89%与46.50%±2.24%,P < 0.01)和B淋巴细胞(28.82%±2.24%与37.10%±8.59%,P < 0.05)比例明显增多。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内T淋巴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 = 0.413,P < 0.05),与NK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 = -0.419,P < 0.05);肝组织Hyp含量与CD4+T淋巴细胞(r = -0.871)、NK细胞(r = -0.716)、NKT细胞(r = -0.876)比例均呈负相关(P值均< 0.01),与CD8+T淋巴细胞(r = 0.852)、B淋巴细胞(r = 0.593)比例均呈正相关(P值均< 0.01)。结论HBV-Tg小鼠复合CCl4造模可诱导HBV病毒学指标阳性、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并存的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小鼠模型,该模型具有与人类疾病相似的肝脏淋巴细胞免疫紊乱的特点,且肝内淋巴细胞免疫紊乱与HBV病毒载量和肝纤维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肝纤维化 淋巴细胞 转基因动物 四氯化碳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标志(HBV-M)的检测,分析二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对426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分别检测血清HBV-DNA含量、HBV免疫标志物。结果HBsAg(+)HBeAg(+)HBcAb(+)组(大三阳组)病毒阳性率为99.1%,平均拷贝数为2.54×106,为最高。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组)病毒阳性率为23.1%,平均拷贝数为8.53×103。其它组也有一定的HBV-DNA阳性率和含量。从8组血清学模式来看,HBeAg(+)与HBV-DNA含量关系最为密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结论各种乙肝两对半组合模式临床意义不同,HBV-DNA的检测是反映病毒有无复制的精确指标,因此两者联合检测不仅可以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同时也为临床对HBV感染、复制、传染性判定以及抗病毒治疗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

  • 标签: HBV-DNA 乙肝免疫标志物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