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创新,在临床上已被医生和患者接受。方法在我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157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护理人员认为对手术的患者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就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我院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及治疗,均未发生因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 标签: 桡动脉 冠脉介入术 护理观察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肝硬化合并胆胰疾病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消化病医院2008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肝硬化合并胆胰疾病行ERCP的初治患者99例的病例资料,分析ERCP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9例肝硬化患者以乙肝病毒感染(40.4%,40/99)和病因不明(30.3%,30/99)为主,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5.4±5.3)分;胆胰疾病以胆总管结石和胆管狭窄为主,分别占49.5%(49/99)和33.3%(33/99)。ERCP治疗成功率为100.0%(99/99)。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1%(14/99),其中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0%(3/99);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1/99),包括胆道感染(9.1%,9/99)和迟发性出血(2.0%,2/99)。无ERCP术后胰腺炎、穿孔及ERCP相关死亡。结论肝硬化合并胆胰疾病患者行ERC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肝硬化 胆总管结石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手术后并发症 胆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在微型移动导管手术方舱内开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只健康家猪,在方舱内行ERCP,常规造影,置入胆管塑料支架或鼻胆引流管,观察手术时间、影像清晰度及设备环境适应性.结果3只家猪手术均成功,过程顺利,图像质量好.结论微型移动导管手术方舱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战场一线或自然灾害现场应用微型移动导管手术方舱开展胆胰疾病ERCP介入救治具有可行性.

  • 标签: 微创介入方舱 导管室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胰管汇合异常(APBDJ)的诊断、治疗及其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本院确诊的52例APBDJ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式,用直观模拟标度尺(VAS)评分来评估治疗前、后腹痛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发生率为80.8%。常并发胆管结石(38.5%)、慢性胰腺炎(25.0%)及急性胰腺炎(15.4%)。经ERCP确诊的患者中,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的检出率为18.6%。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留置鼻胆管引流(ENBD)(61.5%)、内镜下胆管括约肌切开(EST)(47.7%)及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ERBD)(23.1%)。经治疗后,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1.2±0.8)分比(5.8±1.6)分,P〈0.05]。结论:APBDJ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胆管结石及急慢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ERCP是APBDJ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可根据患者合并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内镜治疗措施,有效改善症状。

  • 标签: 胆胰管汇合异常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内镜下留置鼻胆管引流 内镜下胆管括约肌切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通过对施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12例患者,进行术前的心理准备,桡动脉准备,呼吸系统功能锻炼指导;中的体位护理,血管准备,生命体征护理;术后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穿刺点护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出院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护理干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本组12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除1例出现手部肿胀以外,未出现围手术期的穿刺点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对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施行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减少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维彩超子宫输卵管造影治疗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不孕症患者中,随机抽选3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150)与对照组(n=200)两组,对照组采用X线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实验组采用四维彩超子宫输卵管造影。结果:在输卵管诊断准确率方面,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不孕症的治疗中,行四维彩超子宫输卵管造影,其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输卵管诊断的准确率,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四维彩超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不孕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输卵管造影患者行心理护理的价值。方法 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64例输卵管造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32例,应用心理护理)、对照组(32例,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经护理,实验组SAS评分(44.38±2.57)分、SDS评分(47.32±3.31)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总满意度(96.88%,31/32)高于对照组(78.13%,25/32),P<0.05。结论 合理运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输卵管造影手术患者的不良心理,利于其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 标签: 心理护理 输卵管造影术 负性情绪 满意度 影响
  • 简介:目的:选择性输卵管造影与输卵管介入再通对输卵管中、近段阻塞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肯定,在此总结基层医院手术价值,如何提高术后患者的妊娠率及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诊断为输卵管中、近段阻塞不孕症患者行SSG及FTR诊断和治疗。结果:子宫输卵管造影近段阻塞41条(87.4%)行SSG证实只有247条阻塞(狭窄),144条通畅,另21条为壶腹部阻塞;HSG造影中段(壶腹部)阻塞59条经SSG证实有57条阻塞(狭窄),2条通畅。275例(471条)近段(间质部、峡部)输卵管阻塞再通成功238奈,成功率96.3%,壶腹部成功48条,成功率61.3%。经过SSG和FTR后随访1~3年,275例中有48例已妊娠,妊娠率17.5%,24例已正常分娩,19例正在怀孕中,2例流产,3例宫外孕。在SSG证实的的171例(325条)不孕症患者中,妊娠46例,妊娠率26.9%,23例正常分娩,19例正在怀孕中,1例流产,3例宫外孕。结论:SSG及FRT技术简单,疗效可靠,是输卵管中段及大部分近段阻塞的不孕症患者首选的诊治方法,合理选择HSG术后输卵管近段(特别是间质部)阻塞的不孕症患者是提高术后妊娠率的关键。

  • 标签: 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 输卵管阻塞 介入 再通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顽固性鼻出血治疗上新的手段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2014年对15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采用血管造影寻找出血部位,并栓塞供血血管,达到迅速止血目的。结果15例顽固性鼻出血病人一次栓塞止血成功者14例,治愈率为93.3%。结论采用介入血管造影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具有疗效快,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介入血管造影栓塞术 数字减影 顽固性鼻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情景模拟式术前排尿训练对全脑血管造影后患者排尿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五病区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介入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方法,在术前1 d进行常规床上排尿训练;观察组在术前1 d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情景模拟式排尿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尿方式(自行排尿、诱导排尿、导尿)及患者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自行排尿率高于对照组、留置导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1 h内排尿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前进行情景模拟式床上排尿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术后自行排尿率,缩短首次排尿时间,降低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

  • 标签: 情景模拟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 排尿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脉造影造影剂引起的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方法。方法:入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的冠脉造影患者6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预见性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介入术后造影剂引起的迟发型过敏反应率,血压,心率恢复正常的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为呼吸困难,心率减缓,血压降低等,对照组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率是33.33%,观察组中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率是13.33%更低,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

  • 标签: 冠脉造影术 造影剂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良CT血管造影(CTA),探讨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全程穿支评估与中偏心设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及10例上肢开放性损伤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75岁,平均56.6岁。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均在同期行肿瘤扩大切除+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口腔或颌面;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在Ⅰ期行彻底清创后,于Ⅱ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5 cm×3.5 cm~25.0 cm×10.0 cm,所需皮瓣面积为4.0 cm×4.0 cm~23.0 cm×13.0 cm。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检查,改良CTA的参数设置主要为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加造影剂剂量及双时相扫描。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功能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对全程穿支评估。术前根据前述评估进行穿支及其源动脉信息的体表标记,中根据所需皮瓣面积及形状设计和切取以可见的浅筋膜穿支为中心的偏心皮瓣。对皮瓣供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对比改良CTA检查与传统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统计改良CTA下双侧皮瓣供区的穿支穿出点分布及浅筋膜穿支长度、走行。将术前观测的目标穿支类型、数目、来源,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情况与中进行对比。观测术后供区创面愈合、受区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质地、外观,口腔及上肢功能,股部供区功能。结果改良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小于传统CTA检查。共观察到双侧供区穿支48支,其中31支(64.6%)向外下方走行、9支(18.8%)内下方走行、6支(12.5%)外上方走行、2支(4.2%)内上方走行,浅筋膜穿支平均长度为19.94 mm。术前观测到的目标穿支来源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与中探查到的基本一致;术前观察到肌间隙型(含肌皮-肌间隙)穿支15支、肌皮型穿支10支,与中探查一致;术前体表穿支穿出点标记与中实际穿支穿出点距离为(0.38±0.11)mm。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5例患者植皮供区创面及17例患者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1年,平均8.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轻度臃肿;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饮食、闭开口活动无障碍,舌癌患者的言语功能轻度障碍但能完成基本的语言交流,上肢软组织损伤患者腕及肘关节、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股部供区无明显紧绷感,髋、膝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可视化重建,能够评估全程穿支,尤其是浅筋膜穿支,将该皮瓣用于重建口腔或颌面及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明确穿支类型、数目、来源以及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的管径、走行、分支,实现了以浅筋膜穿支整体为中心的股前外侧皮瓣偏心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 标签: 外科皮瓣 血管造影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
  • 简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短暂的伴有局部症状的脑循环障碍征候群。临床上根据受累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TIA两大类。频发TIA是指24h内TIA发作≥2次的特殊临床状态。椎-基底动脉频发TIA起病急、症状重,若栓塞引起的TIA可能危及生命,其病因复杂,部分病例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有关。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以往主要依赖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近年来,CT血管造影(CT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对20例频发TIA患者进行DSA及CTA对照研究,探讨CTA对椎.基底动脉频发TIA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 椎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基底动脉 频发TI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患者术后肢并发症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影响术后肢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比较改善前后肢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肢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改善前的28.79%降至改善后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的降低肢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护理品质。

  • 标签: 品管圈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 术肢并发症
  • 简介:摘要综述了术前宣教方法对患者心理的影响以及心理护理对手术的影响,宣教方法的不同会给患者不同的感觉,形成对手术不同的认知,进而给患者心理造成不同的想法,对手术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手术效果也随之改变。

  • 标签: 术前宣教 宣教方法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减轻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病人腰部酸痛的护理措施。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手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术前评估病人,做好术前指导,术后砂袋压迫穿刺部位6h,6h后在穿刺侧肢体平伸制动情况下,由平卧改为30°半卧及侧、健侧卧位交替。结果干预组病人术后腰背酸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预防护理干预可降低冠状动脉造影后腰背酸痛的发生率,提高病人舒适度。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腰痛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理护理干预在冠状动脉造影后病情严重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对其实施有效分组,分别作对照组(45)与观察组(45),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到冠状动脉造影后病情严重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总结我科22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的护理经验,提高手术患者术后的护理质量,提高治疗疾病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冠脉造影术 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