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治疗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伴血脂异常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合并血脂异常并可进行调脂治疗的患者72人,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除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的调整(TLC)及每天服钙尔奇D一片外,还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对照组只进行TLC及每天服钙尔奇D一片,未服其他调脂药。2组连续临床观察12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查血脂、肝肾功能和骨代谢指标,并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0.05),骨钙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I型胶原末端肽水平明显下降(P<0.05),腰椎2~4骨密度和大转子骨密度均显著增加(P<0.05);而股骨颈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虽有增加,但2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伴有血脂异常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阿托伐他汀既能降低TC和LDL-C水平,还具有改善骨代谢、增强骨密度的作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骨密度 骨吸收 骨形成
  • 简介:目的调查吉林省长春地区4613例25~79岁女性腰椎正位L1-L4TOTAL骨密度(BMD),分析长春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女性腰椎BMD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DiscoveryWA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腰椎正位L1-L4TOTAL骨密度。将4613例受试者腰椎BMD检测结果按5岁为一年龄段分组,应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腰椎BMD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3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腰椎BMD值呈下降趋势,骨质疏松患病率升高,年龄与腰椎BMD呈负相关,与OP患病率呈正相关;随绝经年限延长,BMD值降低,OP患病率升高,绝经年限与腰椎BMD呈负相关,与OP患病率呈正相关。低体重指数组,腰椎BMD值最低,OP患病率最高;随体重指数增加,腰椎BMD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降低,体重指数与腰椎BMD呈正相关,与骨质疏松患病率呈负相关。结论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是骨密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增龄、绝经年限延长与低体重指数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患病率 年龄 绝经年限 体重指数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血红蛋白、血小板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19例福州常住汉族绝经后妇女,分为骨质疏松组147例,非骨质疏松组172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1)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更高(z=-3.099,P=0.002),血小板计数更多(z=-3.436,P=0.001)。(2)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绝经年限后,血小板与腰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r1=-0.189,P1=0.001;r2=-0.146,P2=0.009);血红蛋白与腰椎、大转子骨密度也呈负相关(r1=-0.133,P1=0.018;r2=-0.200,P2=0.000)。(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β=-0.183,P=0.000);血小板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β=-0.182,P=0.001)。结论绝经后妇女低骨量的发生与血红蛋白、血小板均存在负相关,鉴于与当前部分结果并不一致,故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 标签: 绝经后 骨密度 血红蛋白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hypothyroidism,简称甲减 )女性骨密度值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方法:选取我院产科于 2017年 12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100例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其中正常孕妇 60例,妊娠合并亚临床甲减孕妇 4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孕妇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孕妇的骨密度值以及维生素 D( VD)、骨钙素( BGP)、甲状旁腺素( PTH)、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 PICP)水平。结果:在孕晚期,妊娠合并亚临床甲减孕妇的骨密度值、 BGP、 PICP均与正常孕妇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妊娠合并亚临床甲减孕妇会引起骨密度下降。

  • 标签: 甲减 妊娠 骨密度 生化指标 骨代谢 亚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收缩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研究纳入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统计其年龄、2型糖尿病病程、BMI、SBP、DBP、脉压差、HCY、TG、TC、HDL、LDL,测量股骨颈、L1、L2、L3、L4的骨密度情况。结果SBP(P<0.01)、脉压差(P<0.01)、HCY(P<0.01)、LDL(P<0.05)在骨质疏松患者与非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SBP与股骨颈、L1、L2、L3、L4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P<0.01);DBP与L3骨密度基本不相关(P<0.05),与股骨颈、L1、L2、L4骨密度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差与L1、L2、L3骨密度基本不相关(P<0.05),与股骨颈、L4的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收缩压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骨密度 收缩压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联合肢体锻炼在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联合肢体锻炼,3个月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采用生活质量(QOL)量表对两组护理前及护理后3个月生理功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智能及精神健康角度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骨密度仪测定两组护理前及护理后3个月股骨颈、腰椎L1~4骨密度水平;采用医院通用依从性调查问卷对患者定期锻炼、定期检查、饮食、用药依从性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骨密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生理功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智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股骨颈、腰椎L1~4骨密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定期锻炼、定期检查、饮食、用药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人文关怀护理联合肢体锻炼用于骨质疏松患者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依从性,能改善患者骨密度水平。

  • 标签: 人文关怀护理 肢体锻炼 骨质疏松 生活质量 护理依从性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初诊甲亢患者药物治疗对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初诊甲亢患者68例(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观察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结果:治疗后,患者骨密度高,骨量减少发生率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改善好,与治疗前对比,P<0.05。结论:给予初诊甲亢患者药物治疗,能提高骨密度,促进骨代谢标志物的改善,值得借鉴。

  • 标签: 初诊 甲亢 药物 骨密度 骨代谢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健康体检的汉、维吾尔、哈萨克三个民族青年健康人群共 407例进行骨密度测量,分析对比本地区汉、维吾尔及哈萨克不同青年人群的 DXA测量骨密度状况。  方法:对伊犁地区20—28岁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健康人群的腰椎、股骨及前臂进行 BMD测定。按不同年龄组,每 3岁分为一年龄组,共分为 3组,测得不同年龄段骨密度数值,按照 WHO标准,结果分为正常、骨量减低、骨质疏松,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所选取人群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男性及女性各部位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有所差异,成人多数在40岁前骨量持续增加并达到骨峰值,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 BMD逐渐降低,女性人群在 50岁后 BMD急速下降,而男性未出现加速下降。  结论:本次研究对新疆伊犁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DXA测量常规检查,为今后该地区防止骨质疏松预防诊断提供相应数据,也丰富国内相关研究数据。

  • 标签: 新疆伊犁地区 不同民族 正常青年人 骨密度 DXA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绝经期妇女腰椎及髋关节对诊断骨质疏松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42例绝经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取QCT测量研究对象L2~L4椎体平均体积骨密度和髋关节类DXA的面积骨密度,依据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和髋关节DXA骨密度诊断标准诊断骨质疏松,比较二者差异。结果腰椎部位检出率为59.0%(25/42),全髋关节检出率为19.0%(8/42)。仅做腰椎不做髋关节测量,3人漏诊;仅做髋关节,不做腰椎测量,13人漏诊。腰椎与髋关节骨质疏松检出率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X2=51.257,P<0.01)。结论QCT是判断骨矿含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有效的手段,对QCT骨密度测量腰椎及髋关节,仅需测量腰椎部位即可诊断骨质疏松,操作简单,确诊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骨密度测量 定量 骨质疏松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温针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作用机制。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药物组和针灸组各25例。针灸组予以温针灸治疗,治疗45次,而药物组采用口服维丁钙片治疗,为期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MD、BGP和Ca/Cr变化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灸组BMD比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药物组治疗后BMD无明显提高(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G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针灸组降低更显著(P〈0.05);Ca/Cr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优于口服维丁钙治疗,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

  • 标签: 温针灸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生化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价值及对其骨密度变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选于 2018年 5月 -2020年 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11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 n=55)接受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 n=55)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评价及对比两组的骨密度变化、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中的男性骨密度、女性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综合护理,能够有效增加骨密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可行价值。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综合护理 骨密度变化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外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的增长速度及其与超声骨密度检的关系。为研究婴儿生长发育期间骨矿物质缺失及预防早期佝偻病的发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于我院门诊进行体检检测的6月龄婴儿共500名。对其进行婴儿胫骨SOS值测量并将结果与同人群中骨矿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评价等级为下的婴儿其骨密度所得Z值与其他等级婴儿存在显著差异;评价等级为中上婴儿与评价为上等的婴儿骨密度Z值差异明显,与其他评价组无显著差异。等级为中+及中-组于中上、下等婴儿所得Z值存在显著差异。评价中下婴幼儿与中上、下等所得值差异明显。身长评价等级与骨密度Z值阳性率比较关系为中+>中上>中->中下>上>下。结论对婴儿骨矿物质水平进行维持,避免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骨钙缺乏及降低早期佝偻病发生率并对其进行预防。

  • 标签: 6月龄婴幼儿 超声骨密度与生长发育 预防骨钙缺乏及佝偻病 临床影像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中老年男性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及抗骨折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在我院查体中心进行体检的982例45~79岁的中老年男性为调查对象,如有饮酒史则至少5年,按酒精摄入量分为4个等级:不饮酒,少量饮酒(〈50g/d),中等量饮酒(50g~100g/d),大量饮酒(〉100g/d);按开始饮酒年龄分为〈20岁、20~30岁、〉30岁3个等级。采用统一的问卷进行调查,测定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LP),放射免疫法测定骨钙素(BGP),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尿脱氧吡啶啉(DPD),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结果①与不饮酒组相比,饮酒者血ALP和骨钙素水平明显降低,且随日酒精摄入量的增加以及开始饮酒年龄的提前而降低更为明显(P〈0.05)。②受试者各组间腰椎骨密度无显著差别,〈50g/d组受试者的股骨颈、Ward’s三角区和大转子骨密度亦无显著改变(P〉0.05),但50~100g/d、〉100g/d组和〈20岁、20~30岁组受试者的股骨颈、Ward’s三角区和大转子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且其抗骨折能力和下肢最大肌力亦显著降低(P〈0.01)。③982例受试者髋部骨密度测定共检出骨质疏松者为423例(47.5%),50~100g/d组和〉100g/d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组和〈50g/d组(P〈0.05);〈20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小饮酒组、〉30岁组和20~30岁组(P〈0.01)。结论长期大量饮酒可抑制中老年男性骨的转换,降低股骨颈骨密度,从而降低股骨颈的抗骨折能力。

  • 标签: 酒精 骨密度 中老年男性 骨代谢 抗骨折能力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女性髋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与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血清尿酸(uricacid,U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就诊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108例.记录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股骨颈BMD、股骨大转子BMD、股骨粗隆间BMD、髋部整体BMD、Ward’s区BMD、TC、TG、HDL-C、LDL-C、UA、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crosslinkingtelopeptideoftypeⅠ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typeⅠN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D,VitD-T)及基础疾病情况等资料.髋部BMD、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β-CTX、PINP、VitD-T、TC、TG、LDL-C、HDL-C、UA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股骨颈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与BMI、VitD-T、TG、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大转子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TG、LDL-C、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粗隆间BMD与年龄、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TG、UA呈正相关(r〉0,P〈0.05).髋部整体BMD与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TG、LDL-C、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Ward’s区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LDL-C、UA呈正相关(r〉0,P〈0.05).TC与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VitD-T、UA呈正相关(r〉0,P〈0.05).TG与UA呈正相关(r〉0,P〈0.05).HDL-C与VitD-T、UA呈正相关(r〉0,P〈0.05).LDL-C与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VitD-T、UA呈正相关(r〉0,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髋部不同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尿酸 血脂代谢 骨密度
  • 简介: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M—CSF)水平及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检测,探讨血清M-CSF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BMD的关系,以及影响BM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血钾、血磷、血钙、甲状旁腺素、尿素氮、尿酸和血肌酐的情况。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透析前血清M-CSF浓度。用骨密度仪检测所有患者BMD,结果以T-Score表示。Spearman分析BMD、M-CSF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按照BMD值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密度正常组,分析不同组别中BMD值与M-CSF的相关性。结果①观察组患者M-CSF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2756,P=0.0264),与性别(r=0.3701,P=0.0041)呈正相关,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更高。②观察组M-CSF与BMD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按照T-Score分组后,骨质疏松组M-CSF与BMD呈负相关(r=-0.3842,P=0.0522);骨密度正常组(r=-0.1324,P=0.3490)和骨量减少组(r=-0.02999,P=0.4501)M-CSF与BMD无明显相关。结论M-CSF与BMD呈负相关,随着血清M-CSF水平的升高,骨密度逐渐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M-CSF水平升高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及进展有关。

  • 标签: 血液透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密度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糖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诊治的糖尿病患者83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就患者腰椎(L2~L4)及Troch、ward三角及Neck等股骨上端骨密度给与测量,并对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测空腹血糖(FPG)予以检测。结果均低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对其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举措,可显著提高此病所引起的骨密度降低状况,还可对各种并发症予以有效防止。

  • 标签: 护理干预 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血糖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骨密度与血清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甲亢患者30例为甲亢组,选择同期在该院常规体检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入选对象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罗氏化学发光仪测定入选对象的骨代谢指标: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采用Spearman法分析甲亢患者各部位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甲亢组患者腰椎1~4椎体[(0.86±0.14)g/cm3]、左股骨颈[(0.79±0.07)g/cm3]、左髋关节[(0.72±0.10)g/cm3]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8±0.21)g/cm3、(1.03±0.18)g/cm3、(0.86±0.13)g/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15、6.806、4.675,均P<0.001);甲亢组患者中,骨质疏松6例、骨质减少12例、骨质正常12例;对照组中,骨质疏松1例、骨质减少6例、骨质正常23例;两组骨质疏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68,P<0.05);甲亢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16.89±4.31)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13±5.4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8,P<0.001);甲亢组患者血清PINP(49.37±10.23)μg/L、β-CTX(774.56±159.67)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68±6.49)μg/L、(534.32±167.4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974、5.687,均P<0.001);甲亢组患者第1~4腰椎、股骨颈和全髋关节各部位骨密度与血清25(OH)D水平均呈正相关(r=0.417、0.396、0.401,均P<0.05),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呈负相关(r=-0.414、-0.399、-0.432,-0.404、-0.387、-0.412,均P<0.05)。结论甲亢患者普遍存在骨密度低、骨代谢加快的状况,定期监测甲亢患者的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骨密度 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β-胶原特殊序列 25-羟基维生素D 骨代谢 骨质疏松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血糖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规律治疗1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30例,其中15例为血糖控制较好组[GGC组:平均年龄(61.2±1.1)岁],另外15例为血糖控制较差组[PGC组:平均年龄(63.4±0.9)岁]。另设正常对照组15例[NC组:平均年龄(61.8±1.5)岁]。分别测定3组成员股骨颈及L1~4水平的BMD、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IGF-1、空腹C-肽、血钙、血磷、血镁、全段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3组在iPTH和IGF-1水平上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股骨颈BMD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水平与IGF-1、体重等指标相关,骨吸收增加与高血糖无明显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血糖控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糖化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