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位肛周(直肠)脓肿的术式选择与预后。方法将53例高位肛周(直肠)脓肿的患者实施保留括约肌术式引流,术后随访12个月,并进行临床总结与分析。结果术后1年内症状无再发25例,脓肿复发或演变成肛瘘28例,无1例肛门失禁或肛门畸形。结论保留括约肌术式治疗高位肛周(直肠)脓肿是可行的,既有Ⅰ期治愈率,又能保护肛门功能。

  • 标签: 高位肛周(直肠)脓肿 保留括约肌术式 肛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截止2018年1月-2019年3月阶段内收治的120例括约肌肛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肌间瘘管结扎术)与研究组(实施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评判标准各项手术治疗效果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治疗效果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机率的3.33%低于对照组的20%,P<0.05。结论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的实施可有效的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缓解其术后疼痛感,降低其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 括约肌肛瘘 创伤性
  • 简介: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能预防和治疗环状混合痔术后疼痛、水肿、尿潴留等并发症,避免肛门狭窄。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是所有患者混合痔都能采用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文章目的是通过比较归纳寻找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在环状混合痔术中的最佳应用指征。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并发症 内括约肌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肛瘘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 2017年 1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 84例括约肌肛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2例患者采用传统肌间瘘管结扎术,观察组 42例患者采用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 VAS评分均得到明显降低( 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对括约肌肛瘘采用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排便功能,提高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 括约肌肛瘘 传统肌间瘘管结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RCP时尽早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后胆管插管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1年10月至2016年8月我院行ERCP治疗的患者,将1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按13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导丝首次进入胰管即行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B组继续尝试常规胆管插管15min,15min内胆管插管成功者为B1组,15min胆管插管仍失败或导丝反复进入胰管5次时再行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者为B2组。统计各组胆管插管成功率、胆管插管时间、X线照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急性胰腺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所用胆管插管时间、X线照射时间均比B2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min与16.9min,5.8min与10。4min,P<0。05)。A组与B2组的胆管插管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B2组胰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26。9%与3.4%,P=0.02)。多变量分析提示插管时间>10min、导丝进入胰管>2次是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ERCP首次插管导丝进入胰管的患者尽早行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是安全的,有利于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

  • 标签: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经胰管 预切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PPH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与常规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评估。方法99例环状混合痔行PPH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PPH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组)和常规PPH术(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术中术后等并发症、后遗症等情况。结果两组病者均获临床治愈,两者在出血、排尿障碍、肛门狭窄和术后复发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但疼痛、水肿等方面,PPH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明显优于常规PPH术组(P<0.05)。结论PPH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治疗混合痔能有效减少术后水肿、减轻术后疼痛。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PPH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 吻合器
  • 简介:目的观察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7例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机器人辅助下行腹腔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总手术时间平均139(83~222)min;机器人手术时间89(50~170)min.平均住院2d,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当日进食清流质,次日配方饮食.1例术后2个月症状复发,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具有放大的三维成像和震抖过滤的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适用于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这类要求高度精细动作的手术,能有效地预防食管穿孔和括约肌纤维切开不全,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机器人 腹腔镜 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复杂性肛瘘治疗中应用保留括约肌挂线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0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将10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50例)。采取切开挂线法治疗对比组,采取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实验组。比较2组总有效率、术后肛门测压及后遗症率。结果:2组对比总有效率的数据后实验组更具优势,组间达到统计差异要求(P

  • 标签: 复杂性肛瘘 保留括约肌挂线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肛瘘的方法与临床有效性。方法:以我院诊治的肛瘘患者120例为研究主体,按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参照组60例,参照组患者采取瘘管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对比治疗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个月和两个月回复评分均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P<0.05结果有可比性,统计结果有意义;术后三个月治疗组和参照组肛门恢复评分基本一致,组间数据差异P>0.05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肛瘘患者采取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肛功能恢复,临床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肛瘘 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 并发症 肛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括约肌肛瘘患者采取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54例括约肌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参考组行常规肌间瘘管结扎术﹐实验组采取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每组27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指标对比,试验组显优(P<0.05)。 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显低(P<0.05)。结论:括约肌肛瘘患者采取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可获得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产生。 

  • 标签: 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 括约肌肛瘘 手术指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对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直肠动力学和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旨在寻找一种有效预防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方法。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最终完成研究87例,其中干预组45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个体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3个月后开始随访。分别于随访后1、3、6个月比较2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等肛肠动力学指标,并评价2组患者肛门排便功能。结果术前、随访第1个月2组患者各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个月,干预组直肠静息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分别为(6.65 ± 1.70) mmHg(1 mmHg=0.133 kPa)、(27.18 ± 4.21) ml、(114.59 ± 23.72) 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5 ± 1.72) mmHg、(20.78 ± 5.76) ml、(100.65 ± 17.7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753、5.941、3.087,P<0.01);随访第6个月干预组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分别为(34.06 ± 8.95) mmHg、(4.54 ± 1.24) mmHg、(147.07 ± 32.08) mmHg、(31.10 ± 5.80) ml、(45.77 ± 8.74) ml、(130.99 ± 25.67) 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12 ± 7.02) mmHg、(5.80 ± 1.30) mmHg、(128.60 ± 27.26) mmHg、(26.23 ± 5.39) ml、(40.92 ± 7.21) ml、(109.17 ± 25.02)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08~4.641,P<0.01)。术前及随访1、3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排便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干预组排便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306,P<0.05)。结论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能加速恢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术后直肠功能,缓解患者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反馈疗法 个体化训练 直肠肿瘤 保肛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隙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肛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我院60例复杂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奇数偶数分成两组,对照组选用常规切开手术治疗,观察组选用经括约肌间隙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所取得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渗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数值低于对照组所取得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隙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肛瘘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经括约肌间隙微创手术 复杂肛瘘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经括约肌间肛瘘结扎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的60例高位经括约肌肛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经括约肌间肛瘘结扎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观察两组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第3个月评价患者的肛门功能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治愈率、复发率、随访时间、大便失禁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重返日常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和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Wexner分值、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小感觉容量、初始排便容量、最大耐受容量、最大收缩波幅优于治疗前,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Wexner分值、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小感觉容量、初始排便容量、最大耐受容量、最大收缩波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挂线术相比,经括约肌间肛瘘结扎术的住院天数短,愈合时间短,能更快地重返日常活动,可以在保证治愈率前提下又能更好地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经括约肌间肛瘘结扎术 高位肛瘘 肛门功能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作为超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的补充术式,已有20多年的临床发展历史,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及联合纵肌,在满足R0切除的前提下保留外括约肌、肛提肌及部分内括约肌,从而保留部分肛门功能。本文就ISR手术的适应证、解剖学生理学基础及其治疗结局作一综述。

  • 标签: 肛管 直肠肿瘤 综述 超低位直肠癌 括约肌间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2年4月至2022年4月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1例;年龄19~80岁,平均45.6岁;患者病程8个月至33年。其中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24例,神经源性尿失禁9例,前列腺术后尿失禁13例。术前每日尿垫使用量(3.5±1.0)片,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视觉模拟症状(VAS)评分(7.1±1.2)分。46例均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其中20例植入术前行药物治疗或尿路相关手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5例,尿道狭窄切开术2例,括约肌切开术3例,尿道扩张术5例,尿道结石碎石术1例,肠道膀胱扩大术4例)。45例男性中25例经会阴入路,20例经阴囊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入路。根据术中测量球部尿道周径选择袖套,其中男性16例袖套周径为4.5 cm,29例为4.0 cm;1例女性患者袖套周径为8 cm。随访手术长期疗效,观察患者术后控尿情况(社交控尿定义为每日使用尿垫≤1片,完全干燥定义为无需使用尿垫),装置使用状态及并发症。对比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9年,平均7.1年。截至末次随访,32例(69.6%)仍正常使用初次安装的括约肌装置,3例(6.5%)行1次修复手术植入新装置后可维持控尿,11例(23.9%)因术后并发症取出装置。术后35例(76.1%)达到社交控尿,其中16例(34.8%)达到完全干燥。术后患者尿垫使用量为(1.2±0.6)片/日,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01);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VAS评分为(2.6±1.9)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6%(15/46),其中感染4例,局部侵蚀5例,机械故障3例,排尿困难2例,尿道萎缩1例。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神经源性尿失禁、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术后社交控尿率[75.0%(18/24)与66.7%(6/9)与84.6%(11/13)]、并发症发生率[37.5%(9/24)与33.3%(3/9)与23.1%(3/13)]及装置修复手术率[37.5%(9/24)与33.3%(3/9)与15.4%(2/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入路患者与经阴囊入路患者,术后完全干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25)与40%(8/20), P=0.76],术后装置使用无故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5/25)与80%(16/20),P=0.20]。袖套周径为4.5cm与4.0cm患者的术后社交控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12/16)与65.5%(19/29),P=0.74]。结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为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治疗方式。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术后控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人工尿道括约肌 控尿率 并发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肛瘘患者72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研究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进行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愈合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肛瘘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满意度以及日常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肛瘘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在Ⅲ期肛裂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集哈尔滨市第一医院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间行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38例和对照组(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2±6.3)min和(19.6±8.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3±5.7)ml和(9.6±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7,P=0.001);两组术后出血、延迟愈合、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53)。结论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Ⅲ期肛裂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具有安全性。

  • 标签: 肛裂 括约肌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