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压力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女性压力尿失禁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磁电刺激组和肌肉锻炼组,每组42例。肌肉锻炼组予以盆底肌肉锻炼,磁电刺激组予以磁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膀胱颈旋转角、后角及治疗前后漏尿量、尿流动力学、盆底功能变化。结果磁电刺激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肌肉锻炼组(80.95%,34/42),P<0.05。治疗后,磁电刺激组漏尿量[(3.62±1.17)ml]少于于肌肉锻炼组[(4.85±1.52)ml],P<0.05。治疗后,磁电刺激组最大尿道闭合压高于肌肉锻炼组,最大尿流逼尿肌压低于肌肉锻炼组(P<0.05)。治疗后,磁电刺激组持续收缩力高于肌肉锻炼组,肌肉静息状态肌电值低于肌肉锻炼组(P<0.05)。治疗后,磁电刺激组膀胱颈旋转角、膀胱后角均小于肌肉锻炼组(P均<0.05)。结论磁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压力尿失禁患者,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尿失禁,减少漏尿量,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 标签: 尿失禁 女性 磁电刺激疗法 盆底肌肉锻炼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节律听觉刺激(RAS)辅助左旋多巴(L-Dopa)片治疗老年帕金森病(PD)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门诊单双号分组,将30例单号患者纳入对照组,均接受L-Dopa片干预措施;30例双号患者纳入观察组,均接受RAS辅助L-Dopa片干预,持续干预2个月;于干预前、干预2个月时,比较两组冻结步态功能、步行速度、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等。结果干预2个月,两组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2个月,两组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血清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AS辅助L-Dopa片应用于老年PD患者中,可提高患者步态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也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老年 帕金森病 节律性听觉刺激 左旋多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混合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混合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比较患者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评分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34/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2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卫生、躯体功能、健康程度、情绪角色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心理卫生、躯体功能、健康程度、情绪角色评分均提高(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982、5.130、5.232、4.829,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8.465、9.290,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4%(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8,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混合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情绪障碍 抑郁 焦虑 经颅磁刺激 生活质量 社会适应 安全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人群主要表现为对促性腺激素反应不良,周期结局较差,它的管理是辅助生殖技术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近几年提出的基于博洛尼亚标准的波塞冬标准对POR患者进行分层,更有利于患者的个体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本文将从POR患者的诊断、排卵方案的制定、排卵的触发、个体化的辅助治疗等方面对最新的基于波塞冬标准的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生殖技术,辅助 排卵诱导 卵巢低反应 个体化治疗 博洛尼亚标准 波塞冬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刺激(FES)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手摇车组(试验组)和MOTOmed运动训练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ES手摇车进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对照组则增加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χ2=9.23,P<0.05)和手(χ2=15.91,P<0.05)的Brunnstrom分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1、2、3、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的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手摇车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手摇车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助行功能刺激(FES)是采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与行走动作相关的肌肉,产生功能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以改善行走功能的一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它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康复技术联合使用;具有设备携带方便、治疗成本低、效果好等优点。国际上将助行FES用于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康复已有60余年,国内近年来逐渐开始关注,临床应用不断增多,但鲜见相关专家共识发表。本共识由国内从事FES临床应用的相关领域专家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评价临床证据质量,并结合国内临床应用的具体环境,经多轮讨论后制定,以期为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助行FES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意见。

  • 标签: 助行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临床实践 专家共识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功能刺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92例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46人,常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传统对症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则使用功能刺激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衡功能状态。结果:通过对常规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Berg评分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Berg评分情况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erg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功能性电刺激 治疗效果 功能
  •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双侧风池穴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紧张头痛( T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5年 2月~ 2017年 8月我院 TH患者 152例,依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 n=76)与对照组( n=76)。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双侧风池穴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头痛程度( VA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电泳时间( EEP)、血浆粘度、全血粘度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 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小脑电刺激治疗血管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小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口服多奈哌齐5mg,睡前服用。运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价研究结果。结果两组治疗持续4周后,治疗组在提高MoCA及MMSE评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小脑电刺激治疗血管痴呆疗效确切。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针刺 醒脑开窍 小脑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面瘫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83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面瘫患者,按随机数表分成5组,对照组16例使用常规药物治疗,A组16例、B组17例、C组17例和D组17例,均实施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治疗,比较5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A、B、C、D组治疗总有效率中B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100.00%),A、B、C、D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100.00%、82.35%、70.5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3.75%,A、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跟其他几组相比,其中B组患者的H-B量表评分、TFGS量表评分及DNFG量表评分均有所上升(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面瘫给予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治疗,疗效显著,其中以逆经脉斜刺进针、行针5 s治疗方法最佳,可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和肌肉快速恢复。

  • 标签: 针刺 合谷穴 缺血性脑卒中 中枢性面瘫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技术对女性压力尿失禁(SUI)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我院妇产科于2016年1月-2016年6月之间收治的40例因压力尿失禁而运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的患者,在治疗3周后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尿垫实验的结果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压力尿失禁排尿量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有效率达70%,治疗3个月后治疗有效率达87.5%。结论女性压力尿失禁在治疗时采用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在妇科临床工作中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电刺激 生物反馈 尿垫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侧风池穴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紧张头痛(T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我院TH患者152例,依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76)与对照组(n=76)。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双侧风池穴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头痛程度(VA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红细胞电泳时间(EEP)、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EE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H患者采用双侧风池穴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效果显著,可有减轻头痛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

  • 标签: 双侧风池穴 脑电仿生电刺激 TH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0例进行研究,选取时间2018年7月-2019年7月,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40例。这中间,参照组患者采用无磁场脉冲发射的假线圈进行治疗,观察组则接受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疼痛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VAS评分的比较上存在差异,观察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方法,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偏头痛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盆底电刺激模式在妇产科压力尿失禁患者治疗中的有效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和锡山人民医院妇产科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收治的 52例压力尿失禁患者,并基于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盆底电刺激治疗,于产后 6个月进行随访,将两者的治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得知,观察组在产后 6个月的压力尿失禁复发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取盆底电刺激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妇产科压力尿失禁的临床症状,以及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根据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防止尿失禁的复发有良好的作用。

  • 标签: 盆底电刺激模式 妇产科 压力性尿失禁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功能锻炼对压力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0例压力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生物反馈电联合盆地功能锻炼治疗,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尿垫实验和膀胱排尿日记等,通过KHQ健康问卷判断治疗方法对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结果患者治疗后尿垫重量和漏尿次数与治疗前对比显著减少,腹部漏尿点压力显著上升,KH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高,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地功能锻炼治疗压力尿失禁疗效确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 标签: 生物反馈电刺激 盆地功能锻炼 压力性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不同类型的节段颅颈肌张力障碍(SCC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SC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者共33例(41.2%);表现为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者共35例(43.8%);除以上两类表现外,尚合并颈部症状或其他症状者共12例(15.0%),其中8例合并痉挛斜颈,4例合并构音障碍。所有患者均行双侧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的DBS(简称GPi-DBS)治疗。通过临床随访,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评分(运动部分)(BFMDRS-M)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GPi-DBS对不同表现类型SCCD的手术疗效。结果80例患者中,30例失随访;5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4.5±12.2)个月(4~47个月)。至末次随访,GPi-DBS对SCCD的总有效率为68.0%(34/50),其中以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的SCCD患者的有效率为65.0%(13/20);表现为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的有效率为68.0%(17/25);除以上两类表现外,尚合并颈部症状或其他症状患者的有效比例为4/5。随访的50例患者手术前、后BFMDRS-M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3±2.2)分和(4.9±2.5)分,P<0.001],且各表现类型患者的术前、术后BFMDRS-M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除1例出现植入物排异、皮肤破溃外,余49例患者均无手术及硬件相关并发症。结论GPi-DBS为不同临床表现类型SCCD的有效治疗手段,且并发症少。

  • 标签: 深部脑刺激法 治疗结果 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 临床分型
  • 简介:摘要疼痛作为创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具有发生普遍、时间紧迫、程度严重等特点。急性创伤时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患者可能因为焦虑或兴奋等因素使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效果不佳,而传统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物和神经阻滞易产生较多并发症,使创伤疼痛的控制仍充满挑战。近年来随着脑功能刺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为代表的脑功能调节技术在治疗慢性偏头痛、纤维肌痛、脑卒中患者肌张力下降、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等神经、精神疾病方面展示出巨大潜力。有文献报道tDCS对缓解急性创伤疼痛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就tDCS治疗急性创伤疼痛的可能机制、适应证、临床疗效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创伤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创伤 急性疼痛 脑功能调节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渐进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对肝癌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癌手术患者按住院号的单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肝癌患者术前、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出院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渐进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1月采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等10项因子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等10项因子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肌肉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可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患者的健康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手术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刺激控制疗法 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01-02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患者应用功能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我院2016.1-2017.12期间收治的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发生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按入院先后顺序分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产后 耻骨联合分离 疼痛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