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AHR)与股骨髓内内固定(PFNA)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高龄IFF患者进行研究,共计20例,收治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依照手术方法分组,分置换组(n=10)、髓内组(n=10),分别使用AHR与PFN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式相关指标数据以及治疗前后的外侧粗隆下骨密度、Harris评分。结果 置换组患者手术耗时、术后致离床活动耗时均短于髓内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髓内组(P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hilos钢板与Multiloc髓内治疗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肱骨骨折患者68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34例。A组患者采用Philos钢板治疗,B组患者采用Multiloc髓内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7 d、3个月、6个月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3、6个月健康指数量表(EQ-5D)指数变化情况,及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6个月EQ-5D健康指数高于A组(P<0.05)。B组肩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97.06%,33/34)高于A组(76.47%,26/34),P<0.05。结论Multiloc髓内治疗肱骨骨折近期效果与Phlios钢板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Phlios钢板。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Philos钢板 Multiloc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肱骨髓内固定对治疗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间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肱骨骨折患者共6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60~84岁,平均(68.96±3.41)岁,平均骨折时间(1.81±0.33)周。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锁定钢板法治疗)和观察组(接受髓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度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肩关节功能评价指标和Constant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4例骨折延迟愈合,3例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24%。观察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和1例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10%。结论肱骨髓内固定术对肱骨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此种手术方法耗时更短、出血量更小,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更趋于正常值,这可能能缩短骨愈合的时间并改善预后。

  • 标签: 肱骨骨折 髓内钉固定 肩关节活动度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锁定钢板与髓内治疗复杂肱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30例复杂肱骨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15例,甲组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乙组采用髓内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肩关节功能,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乙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甲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甲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肱骨骨折患者采用MultiLoc髓内或者PHILOS钢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行MultiLoc髓内治疗,对照组应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结果: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2组相比差异较小P>0.05,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为观察组更短/更小P<0.05,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为观察组更高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5.00%、17.50%,P<0.05。结论:对于肱骨骨折患者采用MultiLoc髓内钉进行治疗更有利于术中操作以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且创伤性更小。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PHILOS钢板 MultiLoc髓内钉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对分析MultiLoc髓内技术在肱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患者(2021年7月~2023年6月期间纳入)均分,对照组患者术中接受钢板固定,观察组患者接受MultiLoc髓内固定。比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ultiLoc髓内技术应用于肱骨骨折手术期间,安全性与传统的钢板固定技术相比不遑多让,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更少。

  • 标签: MultiLoc髓内钉 肱骨近端骨折 钢板固定
  • 作者: 吴志强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8-02
  • 出处:《系统医学》2022年18期
  • 机构:通用医疗成飞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联合加压髓内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方式选取,以我院2019年7月-2022年2月住院部收治的50名患者为研究中的对象,以黄绿球分组结果为观察组(股骨联合加压髓内)和对照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联合加压髓内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更好,临床患者的恢复情况更好,患者关节改善情况更优,具有更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加压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联合加压髓内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按1:1比例分为置换组40例、髓内组40例。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髓内组行股骨联合加压髓内治疗。评价及对比两组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结果: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高于髓内组(P<0.05);于术后1个月、6个月,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髓内组(P<0.05),而于术后12个月,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联合加压髓内治疗,均可取得一定疗效,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更高,但存在较大手术创伤,髓内术创伤小,适合耐受性较低的患者。

  • 标签: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复合小剂量瑞马唑仑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湘雅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和瑞马唑仑组,每组30例。丙泊酚组采取丙泊酚镇静的单纯静脉喉罩全麻,瑞马唑仑组采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瑞马唑仑喉罩全麻。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苏醒质量[拔除喉罩时间、术后15 min的警觉/镇静观察(OAA/S)评分、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时间、各种不良反应情况]、术后不同时间段认知功能情况[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麻醉前(T0),诱导后(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时段,瑞马唑仑组MAP及心率水平均高于丙泊酚组(均P<0.05);瑞马唑仑组的拔除喉罩时间短于丙泊酚组[(8.7±1.3)min和(12.3±1.4)min,t=7.09,P<0.001]、术后15 min瑞马唑仑组的OAA/S评分高于丙泊酚组患者[(4.6±0.3)分和(4.1±0.5)分,t=4.841,P<0.001];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3.3%和20%,χ2=4.043,P=0.044);术后3 h、6 h和9 h内的静息VAS评分瑞马唑仑组低于丙泊酚组(均P<0.05),12 h的静息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 h、12 h瑞马唑仑组的MoCA评分高于丙泊酚组患者(均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小剂量瑞马唑仑保留自主呼吸的喉罩全麻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安全有效,苏醒迅速、苏醒质量高等优势,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和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术后12 h内提供良好的镇痛的效果。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瑞马唑仑 股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股骨髓内术(PFNA)的高龄患者采用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8月到2017年4月期间接收行股骨髓内术的80例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0例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40例采用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麻醉,回顾分析两种患者麻醉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以及术后VA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PFNA患者采用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麻醉,能够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 小剂量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高龄患者 麻醉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hipreplacement,HR)与髓内(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emoralfracture,IFF)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IFF患者,平均年龄(71.26±5.27)岁。按照入院顺序分为HR组和PFNA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和切口长度(其中PFNA组为主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1)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褥疮等;(2)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85,效度系数为0.848,采用人工计分法,共9个条目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结果PFNA组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高于HR组,PFN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HR组和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论HR有利于老年IFF患者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内固定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两种术式均具有良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应按临床需求选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折固定术 髋骨折 老年人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期间,股骨髓内与动力髋螺钉哪种更适宜患者的临床需求,哪种更适宜推广,二者的差异性如何。方法;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84例,平均分成对照组( n=42)和实验组( n=42),前者和后者各自实施动力髋螺钉和股骨髓内治疗,探究治疗的效果,而效果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相关指标两个方面进行评估。结果:本次所观察的指标主要有两项,一项为并发症发生率,一项为手术相关指标。对比这两项的结果均为( p<0.05),差异显著。结论:从本文的并发症和手术相关指标的差异性来看,均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因此,就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来讲,实验组的股骨髓内治疗更为有效,更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 并发症 动力髋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股骨锁定钢板及防髓内(PFNA)治疗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行股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PFNA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以及术中出血量等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7.50%(P<0.05)。结论在股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PFNA的治疗效果更优,具有微创和安全性高等优点,该治疗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 标签: 锁定钢板 PFNA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股骨髓内钉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8月我院接受的6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为对象,结合临床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分别采取的是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和微创股骨髓内钉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之后对结果分析和总结。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3.9%和75.7%。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和引流量等少于对照组,数据分析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和分析Harris评分得知,观察组的评分值高于对照组。结论:结论:针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取微创股骨髓内方式进行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恢复,可行性明显,可借鉴和实施。

  • 标签: 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科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传统髓内与髌上入路髓内钉在治疗胫骨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胫骨骨折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一组45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照组传统髓内治疗,实验组髌上入路髓内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膝关节功能的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膝关节的活动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髌上入路髓内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优于传统方法,值得在临床骨科治疗胫骨骨折时广泛推广。

  • 标签: 传统髓内钉 髌上入路髓内钉 胫骨近端骨折 疗效
  • 简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是老年人的多发骨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其发生率愈来愈高。老年人心肺功能差,往往不能耐受长期卧床,因此应选用创伤小、并发症少、愈合快的手术治疗方法。本院白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应用股骨可膨胀髓内(ExpandableProximalFemoralNail,EPFN)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35例,效果满意。

  • 标签: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 可膨胀髓内钉 股骨近端 老年人 社会老龄化 多发骨折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肱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交锁髓内内固定作为治疗方法所起到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肱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案例作为研究数据来源,对其采用随机数表法,按照每组45人的比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而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内固定。依次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下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肩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 针对肱骨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内固定手术作为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 标签: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 治疗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股骨内锁髓内(以下简称内锁钉)及其配套手术器械,探讨其性能及治疗股骨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股骨十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其中模断骨折12例,短斜形骨折9例,短螺旋形骨折13例,带一楔形骨块的粉碎形骨折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加压钢板、交锁髓内休内固定后骨不连各1例。手术时间30min-70min,平均42分钟,其中闭合穿针20例,小切口切开复位穿针9例,开放性复位穿针7例。结果:除1例加压钢板内固定后骨不连者外,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9-24周,平均18.5周。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3.4个月,股内干骨折均愈合良好。术后无骨髓炎、畸形愈合、骨不连,关节僵硬及再折等并发症。结论:股骨内锁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牢固可靠,微创,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便于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内锁 髓内钉 股骨髓腔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