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3.0 T非增强Dixon水脂分离压缩感知(CS-SENSE)全心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在可疑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2021年3月至9月,前瞻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3例拟行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进行CMRA检查。非增强CMRA检查采用3.0 T MR成像仪,采用Dixon水脂分离联合CS-SENSE技术。以CAG为参考标准,评估CMRA基于患者、血管及节段水平检测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直径减少≥50%)的准确度,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在53例受试者中,有46例(86.8%)成功采集了全心CMRA图像,成像时间为(7.8±1.8)min。在基于患者的分析中,3.0 T非增强Dixon水脂分离CS-SENSE全心CMRA诊断显著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5.8%(95%CI 78.9%~99.9%)、81.8%(95%CI 59.7%~94.8%)、85.2%(95%CI 66.3%~95.8%)、94.7%(95%CI 74.0%~99.9%)和89.1%(95%CI 76.4%~96.4%)。基于患者、血管及节段分析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95%CI 0.745~0.955)、0.880(95%CI 0.814~0.929)和0.903(95%CI 0.877~0.926)。结论3.0 T非增强Dixon水脂分离CS-SENSE全心CMRA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无创无辐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

  • 标签: 冠心病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辽宁省金秋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行冠状动脉内超声引导下实施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治疗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8例,患者均随访观察,并于术后12~36个月[26.5(14.5~32.5)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8例患者均行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术中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普通球囊扩张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准确测量冠状动脉血管内径及病变长度,并应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治疗,药物涂层球囊介入治疗的即刻成功率为100.00%,术后比术前病变狭窄程度明显减轻[20.00%(11.25%~25.00%)比90.00%(80.00%~97.75%),H=11.549,P<0.01];术后比术前病变冠状动脉最小内径明显增大[2.23(2.03~2.53)mm比0.30(0.25~0.54)mm,H=11.361,P<0.01]。术后患者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发、无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曾再发心绞痛,程度较前减轻,经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再发狭窄,于原狭窄处植入支架治疗;1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管闭塞侧支循环形成,未予治疗。结论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直接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提供了一个"有介入无植入"的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为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保证了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远期效果是乐观的,而对于冠状动脉出现再狭窄的患者可以直接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介入性 血管成形术 气囊扩张术 紫杉醇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术中的护理疗效。方法:我院 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11 月收治的 66 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过程中护理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 对照组( 33 例:常规护理 )与实验组( 33例 :综合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6.06% )低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明显( P<0.05)。 结论: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患者护理干预可影响手术治疗安全性,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旋磨术 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 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科发生冠心病的患者52例,均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测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部位,受累血管的长度并进行冠状动脉的支架置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系统的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后,选取的患者均经过一次置管成功,在手术后患者的病情出现明显的改善,平安出院。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手术,并在手术期间使用围手术期的系统的护理,可以显著的提高护理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全球性注册研究(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470例≥80岁ACS患者,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狭窄组(141例)和重度狭窄组(329例),并以同期因胸痛住院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的66例≥80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临床情况、合并疾病和GRACE评分,分析GRACE评分-9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心率、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P〈O.01);3组患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显著(P〈O.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和对照组(P〈0.05);3组患者GRACE评分差异显著,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56,P=0.000)。结论≥80岁ACS患者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高龄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戡重.GRACE评分娥高.预后越差.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狭窄 GRACE评分 GENSINI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目标冠状动脉,切开后置入冠状动脉内血液分流器.一般先做左乳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吻合,其余血管桥先做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心端吻合,然后再做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6支,(3.2±0.5)支.术后10d死亡1例,其余36例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成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条件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可行.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基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诊断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D)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CA)胸痛患者CMD的发生风险和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因胸痛行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的NOCA患者。NOC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不存在任何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的病变。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PET/CT左心室负荷及静息状态的心肌血流量和左心室整体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结果,根据CFR分为CMD组(CFR<2)和对照组(CFR≥2)。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FR与各临床连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初步探讨CMD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年龄(56.7±9.6)岁,其中女性41例(62%),CMD组20例(30%),对照组46例(70%)。单因素分析显示,CMD组体重指数(BMI)[(28.1±3.6)kg/m2比(25.6±3.5)kg/m2,P=0.01]、总胆固醇[(4.89±1.03)mmol/L比(4.30±1.02)mmol/L,P=0.03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23±0.81)mmol/L比(2.71±0.95)mmol/L,P=0.038]高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FR与BMI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45,P<0.001),与总胆固醇(r=-0.271,P<0.05)和LDL-C(r=-0.280,P<0.05)呈弱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性别、高血压、糖尿病、LDL-C调整后,BMI与CMD独立正相关(BMI每增加5 kg/m2,CMD风险增加1.528倍,95%CI:1.083~5.897,P<0.05)。结论在NOCA胸痛患者中,CMD发生风险较高,BMI升高与基于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诊断的CMD独立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循环 局部血流 心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8-2014-08我院内科治疗的135例ACS患者临床资料,依据Gensini评分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将其分为3组,重度病变组46例,中度病变组45例,轻度病变组44例,另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无明显异常者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4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对比4组Gensini评分,以Logistic回归模型、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判定各危险因素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各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Gensini评分为因变量,以年龄、SBP、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PG)为自变量,实施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SBP、hs-CRP、LDL-C、FPG是冠状病变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实施Spearman相关性分析,将Gensini评分作为变量,判定Gensini评分与hs-CRP水平的相关性,提示hs-CRP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1,r=0.915)。结论:ACS患者通过检测血清hs-CRP水平,能够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预测,方便快速,可以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造影评分 超敏C反应蛋白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评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自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6431例ACS患者,急诊室采血或空腹12h后采血检测PDW,使用三分位法将PDW值分为3组,组1:PDW≤11.4%(2113例);组2:PDW11.4-12.9%(2150例);组3:PDW〉12.9%(2168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定义为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同时计算SYNTAX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再流定义为术后TIMI血流0或1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W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PDW不同组之间,严重冠状动脉病变(p=0.899)、冠脉病变SYNTAX积分(p=0.923)、术后无再流发生率(p=0.377)均无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DW与ACS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相关[OR(95%CI)=1.003(0.978-1.029),p=0.821]。结论PDW与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有冠心病患者,在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期间实施围手术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为两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以及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分值明显比对照组低,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另外,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仅仅为1例,而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7例,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采取围术期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术后心理状态,保证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意义较为深远。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围术期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进行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Ovid、Medline数据库自1997年1月至2016年7月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将CIN的发病率作为主要终点。结果8项RCT纳入本研究,纳入病例数1269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能显著降低CIN的发生率(P<0.0001)。结论CAG/PCI术前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可以降低正常或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CIN的发生率。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造影剂肾病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血管的形态学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冠状动脉CTA诊断患者,记录患者血管指标,判定该诊断技术对MB-MCA血管的诊断价值。结果 MB-MCA患者67例,具体类型:单一壁冠状动脉16例、2段受累16例、3段受累10例、LAD2,10例、钝缘支段9例、第一对角支6例;CTA可有效判定浅表型MB-MCA以及深在型-MB-MCA患者MB长度、MCA狭窄程度。结论 冠状动脉CTA技术可有效检测患者MB-MCA指标,以及MB-MCA冠脉形态。

  • 标签: 冠状动脉 MB-MCA CTA 血管厚度
  • 简介: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直接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中“无复流”的作用。方法选择PCI治疗中存在“无复流”现象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入选普通组,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200斗g;23例入选改良组,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病变远端:12例为对照组,经微导管注射O.9%氯化钠溶液至靶病变远端。10min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定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orrectedtb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framecount,CTFC)。结果3组均可改善PCI治疗后的“无复流”现象。普通组12例靶血管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由用药前的(83.2±8.3)帧降至(38.1±7.5)帧;而改良组21例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从(85.6±6.9)帧降至(27.3±6.8)帧;对照组1例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从(84.3±7.4)帧降至(50.8±8.2)帧。改良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治疗中,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均能改善“无复流”现象。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病变远端比经指引导管注射能更有效地改善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现象 硝普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直方图参数在鉴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稳定性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8年苏州九龙医院的93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A图像。其中39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54例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稳定性冠心病组)。在狭窄冠脉周围勾画感兴趣区(ROI),取CT值范围为-190~-30 HU以剔除非脂肪组织。测量剔除非脂肪后的ROI的CT值,行直方图分析,所获参数包括平均值、中位数和第5百分位数、第10百分位数、第45百分位数、第55百分位数、第70百分位数、第95百分位数。比较两组之间的直方图参数的差异,随后基于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各参数鉴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冠心病的价值,并用逐步后退式的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进行特征筛选并构建最终的预测模型,绘制最终模型的ROC曲线并分析其价值。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稳定性冠心病组间平均值、中位数和第5、10、45、55、70、95百分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中位数和第95百分位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均为0.73。通过多元逻辑回归构建的诊断模型的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89.1%,曲线下面积为0.90。结论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直方图分析在鉴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冠心病中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脂肪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安置术后患者的护理观察,探讨PTCA+支架安置术后有效的护理方案,以提高成功率。方法对行PTCA+支架安置术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指导体位、活动和饮食,加强基础护理,强调并发症的观察,重视心理护理和康复期的护理。结果经精心护理后康复出院。结论通过各种有效护理措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避免了不良并发症,减轻术后不适,增强患者信心,减轻了恐惧,对促进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PTCA+支架安置术 监测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应用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术近期预后情况。方法将40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64排螺旋CT指导组。CT指导组在斑块CT值大于200HU时的钙化病变行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支架植入术或补救性旋磨术.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VS.9.2%,P=0.739;1.5%vs0,P=0.249;3.9%VS.2.0%,P=0.382;7.3%vs5.6%,P=0.547)。两组支架内血栓总的发生率及早、晚期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造影随访提示支架内及血管段再狭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支架内最小直径及血管段最小直径常规治疗组均较CT指导组有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56)mmvs.(2.67±0.62)mm,P=0.032;(2.49±0.50)mmvs(2.57±0.57)mm,P=0.021)];而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及血管段管腔晚期丢失cT指导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07)mmvs.(0.22±0.06)mm,P〈0.001;(0.22±0.09)mmvs(0.25±0.07)mm,P=0.003)]。结论通过无创64排螺旋CT了解钙化病变性质,提前合理分类,术中有效结合旋磨术及药物支架植入术,将有效提高即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出现,是处理重度钙化病变的较佳办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旋磨术 药物支架 冠状动脉斑块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应用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中国人群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经济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2016年2期)、WanFangData、CNKI、WebofScience数据库,搜集以国内人群为研究对象并且应用HCR与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1996年1月到2016年4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共计12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CR组在ICU时间[MD=-25.84,95%CI(-42.55,-9.13),P=0.002]和机械通气时间[MD=-4.06,95%CI(-6.43,-1.69),P=0.0008]明显短于CABG组,但在术后住院时间[MD-0.64,95%CI(-2.53,-1.25),P=0.51]、新发房颤发生率[OR=1.41,95%CI(0.86,2.30),P=0.17]以及肾损伤发生率fOR=1.56,95%CI(0.89,2.74),P=0.12],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CR组住院费用[MD=3.42,95%CI(1.27,5.56),P=0.002]高于CABG组。两组在术后死亡率[OR=0.36,95%CI(0.12,1.11),P=0.07]、术后再发心梗率[OR=0.32,95%CI(0.06,1.85),P=0.20]、及再血管化发生率[OR=I.16,95%CI(0.48,2.76),P=0.74]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脑血管意外[OR=0.35,95%CI(0.14,0.91),P=0.03]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OR=0.37,95%CI(0.20,0.70),P=0.002]方面,HCR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ABG组患者。结论当前证据表明,HCR比CABG在治疗后的脑血管意外和MACCEs发生率要低,但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予以证实。

  • 标签: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病例-对照研究 META分析 中国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溶栓结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并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探究其治疗方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份到2020年10月份在我院急诊进行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9名。然后根据是否已经在急诊中利用引导管进行溶栓药物注射治疗进行分组,将其中已经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未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患者为61名,对照组中的患者为78名。然后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中的TIMI帧数计数以及TIMI心肌灌注的分级情况,同时对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患者出现不良心血管疾病,和在住院时期出现出血现象的发生率。结果:与手术之前相比,手术之后对照组及观察组中的TIMI帧数计数的水平相对有明显的下降,而且和对照组进行对比,通过观察,可以明确在观察组中做完手术以后,帧数计数的水平也有了明显的下降。对所有患者的住院期间临床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且对其出院后30天进行随访记录。结论:冠状动脉内溶栓结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

  • 标签: 冠状动脉内溶栓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1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进行PCI治疗,术前均接受冠状动脉CT检查并计算CCS,根据CCS水平分为A组(CCS≤100,n=37)、B组(100<CCS≤400,n=45)和C组(CCS>400,n=39)。比较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PCI治疗后完全血运重建率的差异,随访12个月,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绘制三组患者PCI治疗后累积无MACE发生的生存曲线图,比较无MACE累积生存率的差异性。结果C组患者多支血管病变率高于A组和B组(χ2=15.253、11.895,P<0.05),A组和B组多支血管病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比较,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三组患者无MACE累积生存率比较,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后,CCS>400是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PCI治疗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CCS水平越高则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PCI治疗后MACE发生率也就越高,CCS是预后不良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完全血运重建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预测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63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均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超声检测,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IMT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与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病变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