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而生的一种思想、一种运动和一种社会制度。根据这一定义,莫尔的《乌托邦》在资本主义诞生之初就出现,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莫尔在所有社会主义者中最早完成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将《乌托邦》视为社会主义的起点;《乌托邦》含有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并具体描述社会主义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乌托邦》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的起点。

  • 标签: 莫尔 《乌托邦》 社会主义起点
  • 简介:《过客》作为鲁迅《野草》中的经典篇章已经形成了一个活的历时性存在,其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是鲁迅生命和精神的一个代名词,但已有的研究对其中西文化知识谱系所构造的价值敞开及乌托邦式的精神批判的发掘较为欠缺。而这一方面正好也是鲁迅生命和鲁迅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文本的解析进一步论证《过客》的中西文化谱系和乌托邦式的批判,对理解鲁迅生命新的精神维度就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鲁迅 《过客》 文化谱系 乌托邦式批判
  • 简介:韦努蒂在'翻译,社区,乌托邦'一文中,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试图建立一个社区,使它成为沟通两国语言文化的桥梁.而完美的翻译又是乌托邦空想,翻译的目的是要表达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本文主要围绕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异化'的翻译思想,从而明确翻译的目的是'存异'而不是'求同'.

  • 标签: 韦努蒂 文化交流 翻译 民族文化 风格
  • 简介:乌托邦既是对美好社会的设计,又表达着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超越。从前一角度讲,它是空想的代名词;从后一角度讲,它又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力量。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的儒墨道各家在对现实批判中都体现了一种乌托邦精神。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乌托邦精神又表现在不满于现实的士人的超世追求,主张改革的政治家和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以及农民反对封建现实的追求中。近代以来则成为先进中国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公平和谐的大同理想社会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它仍是消除现代性悖论,建设小康、实现和谐和解决民生的精神力量。

  • 标签: 乌托邦 中国 历史 现实 现代性 超越
  • 简介:“独立语文教师”,这是郭初阳对自己的角色界定。而在媒体报道中,他得到的是另一个名号——“另类语文教师”。无论是“独立”还是“另类”,都昭示着他在当今教育界的边缘地位。诚然,以教育的现实语境而论,郭式课堂注定无法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他似乎也自甘于边缘状态——但郭初阳独立经营的语文世界为我们这些以此谋生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 标签: 语文教师 《鸟的天堂》 世界 乌托邦 媒体报道 “另类”
  • 简介:经典作家研究历史,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论、联系论、发展论。认真探讨经典作家考茨基的《莫尔及其乌托邦》,对于深刻认识莫尔的思想和了解作者研究历史的方法、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研究历史 考茨基 《莫尔及其乌托邦》
  • 简介: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把教育作为通向大同之世的重要手段.他本着教育平等的思想,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设计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机构、教育环境、教育人员、教育内容、激励机制等,表现出独到的教育见解和思想.这种乌托邦式的设想,对今天仍然很有启示作用.

  • 标签: 康有为 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教育 教育平等 大同教育实施
  • 简介:《萤火之森》是绿川幸老师又一部美丽的作品:幽婉淡定的文本叙事中,饱含着浑然天成的脉脉温情与屡屡惆怅。动画内容由浅吟低酌的爱情落笔,一面探寻生命的本质,一面澄思人与世界之关系。看似"常规"的外显形式,更是囊括进诸多有关灵魂万物的审美因素。

  • 标签: 萤火之森 绿川幸 爱情 生死 灵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以分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而“新教育实验”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正在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观点,可以说“新教育实验”是素质教育的行动化、具体化、系列化、大众化。

  • 标签: 乌托邦精神 教育变革 “新教育实验” 访谈录 朱永新 素质教育
  • 简介:作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收官之作的《春尽江南》,和前两部描写爱情和追求“鸟托邦”的理想不同,更多地聚焦于当下时代秩序的颠倒和人们精神的迷乱,抓住了时代变革下人们的异化心理。乌托邦的理想却从前两部作品的狂热退回到人类的精神深处。格非否定了乌托邦,是为了一部作品的完结还是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 标签: 现实 精神裂变 乌托邦
  • 简介:马尔库塞和本雅明都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对现代性的反叛和救赎。马尔库塞在意识形态批判之中终于寻找到他的审美乌托邦;而本雅明则发现和拯救了“寓言”,形成他自己的审美救赎,同时他还在资本主义现代艺术中发现了碎片、震惊和断裂。通过对二人艺术及审美观念的比较,希望发现他们审美乌托邦和审美救赎的异同,并努力将之与现代社会批判作有效链接。

  • 标签: 审美:反叛 救赎 乌托邦 弥赛亚 寓言 光环
  • 简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受多种动因驱使,特别是为摆脱中年心理危机的困惑,在梭罗的《瓦尔登湖》、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和莫尔的《乌托邦》中的传统乌托邦文学思想影响下,创作了世界畅销小说《瓦尔登湖第二》,旨在尝试着将其从动物实验中提出的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运用于解决人类社会管理问题。全书以参观瓦尔登湖第二为主要线索,逐步深入展示了他的理想社会设计,表达了他对服饰、娱乐、用餐、工作、教育、家庭、医疗、美好生活、政治、宗教、自由等具体主题的看法。《瓦尔登湖第二》中的乌托邦思想,既激起了广泛实践尝试,也引发了深刻思想论争。

  • 标签: 斯金纳 《瓦尔登湖第二》 行为主义 社会管理 乌托邦
  • 简介:2015年,残雪的长篇新作《黑暗地母的礼物》上半部正式与读者见面,笔者在此要论述的《读书会》其实是这部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但它又作为一个独立的中篇小说刊登于2016年第3期的《花城》杂志上。尽管《读书会》只是一部小说的节选.但残雪的小说向来都很注重细节。特别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细腻,

  • 标签: 小说 读书 乌托邦 教育 书写 理想
  • 简介:藏传佛教一位密宗掘藏师在1963年带着自己的信徒,从干诚章嘉山峰开始探索一种与乌托邦相似的地域。本文通过分析掘藏师德修林巴的背景及其探索活动,表明了伏藏行为本身的意义和藏人固有的地域憧憬。

  • 标签: 掘藏 伏藏 探索 贝域
  • 简介:摘要:《曼德维尔游记》和《消失的地平线》两部英国文学作品对中国形象的塑造都带有鲜明的“东方乌托邦”色彩。英国人通过不同的视野来认识和塑造中国形象,作为一种弥补自身缺憾的理想国,承担着启发世俗精神、推动思想超越的作用。不论是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现实的力量,还是作为逃避社会的幻境,作为“他者”存在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中国形象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英国文化与社会,成为英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英国文学 乌托邦 中国形象
  • 简介:乌托邦诗学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命题,也是“江南三部曲”潜在的叙事动力。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花家舍”这一典型乌托邦意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入微描绘,追问百年中国理想由生到幻灭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诗性匮乏的时代,“江南三部曲”中花家舍变迁所呈现出的百年中国乌托邦谱系,流动着对人类问题终极关怀的诗意的波光。

  • 标签: 江南三部曲 花家舍 乌托邦
  • 简介:长篇小说《我们》作为20世纪反乌托邦小说之鼻祖,其对未来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俄罗斯作家在国家乌托邦主义开始盛行之际的清醒眼光和可贵人文关怀。反乌托邦思想是白银时代文学的延续,是俄罗斯文学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传统的延续。然而,这种反乌托邦精神在随后的苏维埃时代里不断地遭到变形与扭曲,使人文精神在苏联时代的许多作品中丢失了。随着"解冻"时代到来,失落的反乌托邦精神逐渐在苏联文学中回归,至20世纪末,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反乌托邦写作鲜明地呈现出深化的趋势。中篇小说《长路漫漫》对《我们》的遥相呼应正是这种变化趋势的典型体现。

  • 标签: 《我们》 《长路漫漫》 反乌托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