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在回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后28 d内感染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成功接受CAR-T细胞输注的170例血液肿瘤患者基线资料以及回输后28 d内发生感染的临床与病原菌特征。使用泊松回归评估基线特征与感染密度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CAR-T细胞回输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70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6例、多发性骨髓瘤(MM)42例,99例患者在28 d内共发生119次感染,累积感染发生率为(58.2±3.8)%;其中细菌感染98次(45.9%),总感染密度为2.01,首次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回输后12(1~18)d。多因素泊松回归显示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 d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的患者在28 d内与感染密度有更高的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显示≥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R=3.74,95%CI 1.29~5.72,P<0.001)。结论感染是血液病患者CAR-T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同肿瘤的感染发生率与类型有所差异,但均以细菌感染为主。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天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与感染密度相关;3级以上CRS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IC-17011180、ChiCTR1800018143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肿瘤 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在回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后28 d内感染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成功接受CAR-T细胞输注的170例血液肿瘤患者基线资料以及回输后28 d内发生感染的临床与病原菌特征。使用泊松回归评估基线特征与感染密度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CAR-T细胞回输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70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6例、多发性骨髓瘤(MM)42例,99例患者在28 d内共发生119次感染,累积感染发生率为(58.2±3.8)%;其中细菌感染98次(45.9%),总感染密度为2.01,首次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回输后12(1~18)d。多因素泊松回归显示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 d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的患者在28 d内与感染密度有更高的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显示≥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R=3.74,95%CI 1.29~5.72,P<0.001)。结论感染是血液病患者CAR-T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同肿瘤的感染发生率与类型有所差异,但均以细菌感染为主。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天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与感染密度相关;3级以上CRS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IC-17011180、ChiCTR1800018143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肿瘤 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rai1介导钙池操纵的钙内流(SOCE)在脓毒症小鼠CD4+ T细胞免疫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建立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模型,分别于术后1、3、5 d 处死小鼠,无菌留取脾脏,免疫磁珠法分选CD4+ T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脾脏CD4+ T细胞Orai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SOCE,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凋亡,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CD4+ T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然后调节Orai1蛋白的表达,实验分为4组,sham组、CLP3组、Orai1下调组(Orai1-down组)、Orai1上调组(Orai1-up组),进一步检测小鼠脾脏CD4+ T细胞SOCE和免疫功能。结果sham组脾脏CD4+ T细胞Orai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03±0.16,与sham组相比,CLP组的Orai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F=19.64,P=0.000 5)。与sham组相比,CLP组SOCE水平明显降低(F=30.01,P=0.001)。sham组的CD4+ T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比率为8.7%±1.5%,与sham组相比,CLP组明显升高(F=32.29,P=0.000 1)。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6,P=0.001 8)。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分泌IFN-γ和IL-4的能力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690、6.183,均P<0.05)。与sham组相比,CLP组IFN-γ/IL-4比值变小(F=11.23,P=0.003 1)。与CLP3组相比,Orai1-down组CD4+ T细胞SOCE的水平明显下降,早期和晚期凋亡比率明显升高,脾脏CD4+ 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分泌IFN-γ和IL-4下降,IFN-γ/IL-4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19、7.952、2.988、28.760、3.140、7.670,均P<0.05);而Orai1-up组则均获得相反的结果,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3、6.796、9.390、19.670、3.692、15.870,均P<0.05)。结论Orai1介导SOCE减轻脓毒症小鼠CD4+ T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 标签: 脓毒症 Orai1 钙池操纵的钙内流 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对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并门诊定期随访的1例以抑制性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的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8岁,6年间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瘀斑反复出现,偶有鼻出血;查体: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大。血常规提示血小板2.00×109/L,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正常,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大于300个,患儿诊断为ITP。予一线丙种球蛋白及口服激素治疗,重复性一线治疗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二线治疗予小剂量利妥苷单抗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患儿均未达临床缓解。重复评估后,针对患儿高抑制性T淋巴细胞特点予环孢素口服治疗,0.5个月后患儿可达部分缓解并持续3个月,截至撰稿时已达完全缓解6个月。提示ITP作为异质性高的免疫性疾病,免疫异常指标有望成为开展精准治疗的突破口。

  • 标签: 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环孢素 抑制性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模型大鼠CD4+T细胞中miR-142- 5p及叉头转录蛋白O亚族3(FOXO3)的表达,初步探讨两者靶向关系以及对EAU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Lewis大鼠1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鼠以过继免疫方式诱导EAU动物模型。免疫后20 d,取对照组、模型组大鼠眼球和引流淋巴结提取CD4+T细胞,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mic-阴性对照(NC)组、miR-142-5p-mimic组、小干扰(si)-NC组、si-FOXO3组进行体外实验。miR-142-5p-mimic组、si-FOXO3组分别转染miR- 142-5p-mimic、si-FOXO3。健康雄性Lewis大鼠2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转染mimic-NC组、转染miR-142-5p-mimic组、转染si-NC组、转染si-FOXO3组,分别注射上述体外实验组细胞。免疫后4、8、12、16、20 d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进行EAU评分;免疫后20 d,苏木精-伊红染色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大鼠CD4+T细胞和眼组织中miR-142-5p、FOXO3 mRNA相对表达量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标志物白细胞介素(IL)-17、IL-22、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RORγ)mRNA相对表达量。生物信息学网站及双荧光素酶预测miR-142-5p与FOXO3的靶向关系。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结果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EAU症状,随时间延长,其症状加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D4+T细胞中miR-142-5p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FOXO3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74、10.423,P=0.002、0.001)。与mimic-NC组比较,miR-142-5p-mimic组大鼠CD4+T细胞中miR-142-5p 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0,P=0.003 )。与模型组、mimic-NC组、si-NC组比较,miR-142- 5p-mimic组、si-FOXO3组大鼠CD4+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IL-22、RORγ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10、6.292、5.269、55.660、10.490、11.430,P<0.05)。与转染mimic-NC组比较,转染miR-142-5p-mimic组大鼠眼组织中miR-142-5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0,P<0.05 );与转染si-NC组比较,转染si-FOXO3组大鼠眼组织中FOXO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51,P<0.05)。转染mimic-NC组、转染miR-142-5p-mimic组、转染si-NC组、转染si-FOXO3组大鼠免疫后随时间延长,EAU评分均呈上升趋势。转染miR-142-5p-mimic组大鼠EAU评分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均较转染mimic-NC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3、6.286,P<0.05)。转染si- FOXO3组大鼠EAU评分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均较转染si-NC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2、6.635,P<0.05)。FOXO3与miR-142-5p具有靶向关系。结论EAU大鼠CD4+T细胞中,miR-142- 5p表达上调,FOXO3表达下调;miR-142-5p靶向调控FOXO3表达促进Th17细胞相关炎性因子发展。

  • 标签: 葡萄膜炎 Th 17细胞 叉头转录因子类 miR-142-5p
  • 简介:摘 要:T91钢焊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从影响焊接质量的5个因素着手,结合多年来的焊接实践经验,分别阐述了人员、设备、材料、工艺、环境等方面的控制要点,指出了容易产生缺陷的关键点,并对不同焊接方法的质量控制过程进行了详述,分析了焊接工艺对接头性能的影响,最后对预防和消除不合格焊接提出了控制措施。

  • 标签: T91 焊接质量 焊接工艺 焊后热处理
  • 简介: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关于内部审计建设的起步较晚,造成很多企业内控内审环境不够完善,所以产生许多上市企业公司管理层高于内审管理内审制度执行不力等等问题,导致其内部审计制度和环境等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以T股份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公司的内控审计和内控评价报告,梳理其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内审机制
  • 简介:摘要:T型焊缝广泛应用于电力和化工领域,其结构特殊较进行难射线检测,通过对T型焊缝的结构分析和对射线检测方式特点的分析,研究了T型焊缝射线检测时的技术特点和应对措施,结果表明在进行了优化措施后可以较好的检测出T型焊缝中存在的缺陷。

  • 标签: T型焊缝,射线透照,双片透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follicular helper T,Tfh)细胞和半乳糖缺乏的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1)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及紫癜性肾炎(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初发HSP患儿62例,根据是否合并肾脏损害分为HSP组(32例)和紫癜性肾炎(HSPN)组(30例)。另选取20例门诊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fh细胞(CD4+CXCR5+PD-1+)比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d-IgA1表达水平。结果(1)HSP组和HSPN组患儿外周血中Tfh细胞比例、血清Gd-IgA1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HSPN组较HSP组明显增高(P<0.05)。(2)HSPN组中,肾脏病理Ⅲ级及以上患儿、大量蛋白尿患儿外周血Tfh细胞比例、血清Gd-IgA1表达水平分别较肾脏病理Ⅲ级以下患儿、非大量蛋白尿患儿明显升高(P<0.01)。(3)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fh细胞比例与血清Gd-IgA1水平、血清IgA及Gd-IgA1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HSP组及HSPN组患儿外周血Tfh细胞比例与血清Gd-IgA1水平、血清IgA及Gd-IgA1水平均呈非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Tfh细胞过度活化、血清Gd-IgA1水平增高可能是HSP/HSPN发病机制之一,二者升高的程度与疾病的活动度及严重程度可能相关。Tfh细胞可能导致Gd-IgA1生成增加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儿童 过敏性紫癜 滤泡辅助性T细胞 半乳糖缺乏的IgA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可调控活性的小分子门控嵌合抗原受体T(smgCAR-T)细胞系统并在体外验证其抗肿瘤和可调节活性。方法采用基因全长合成和磷酸钙转染法构建smgCAR-T及其阳性(CAR+-T)和阴性(CAR--T)对照细胞。同时构建表达VEGFR2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MCA38VEGFR2+)。验证并筛选构建成功的细胞后再体外验证CAR-T细胞靶向结合能力。在不同的效靶比下检测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γ的浓度来评估CAR-T细胞的体外分泌功能,用乳酸脱氢酶浓度评估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基因测序和流式细胞术证实CAR-T细胞和靶细胞构建成功。与对照组比较,CAR+-T细胞+MCA38VEGFR2+组具有最强的靶细胞杀伤能力。在smgCAR-T细胞+MCA38VEGFR2+组中,随着C16-(S)-3-甲基吲哚雷帕霉素(Rapalog)滴度升高靶细胞杀伤率逐渐升高;当Rapalog为40 nmol/L时杀伤率达到最大值,为(66.25±13.20)%。分别向smgCAR-T细胞+MCA38VEGFR2+细胞组(A和B组)加入40 nmol/L的Rapalog后,在24 h时可观察到两组杀伤率出现同步升高[(44.25±6.24)%比(49.25±5.56)%,t=1.19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置换培养基后,再次添加了Rapalog的A组中观察到靶细胞杀伤率升高明显;而未再次添加Rapalog的B组中靶细胞杀伤率升高缓慢;此时,A和B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00±3.16)%比(56.50±6.61)%,t=8.873,P<0.01]。结论构建的smgCAR-T细胞在体外展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其活性受小分子化合物Rapalog的可逆调控。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结直肠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表达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RIG1)通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影响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徙和侵袭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的神经胶质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为研究对象,癌旁组织为对照组。培养胶质瘤U251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RIG1、CTLA-4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Flag-LRIG1质粒构建LRIG1过表达细胞模型,命名为对照组和LRIG1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组细胞迁徙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胶质瘤组LRIG1表达水平(1.54±0.11)明显低于癌旁对照组LRIG1表达水平(2.1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0,P<0.01)。胶质瘤组CTLA-4表达水平(3.82±0.09)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CTLA-4表达水平(0.5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0,P<0.01)。Flag-LRIG1质粒转染后LRIG1组LRIG1蛋白表达水平(2.83±0.17)高于对照组LRIG1表达水平(1.41±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90,P<0.01)。LRIG1组细胞吸光度值(0.51±0.04)低于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1.1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0,P<0.01);划痕实验24 h LRIG1组细胞迁移面积[(9.52±0.12)% ]低于对照组细胞迁移面积[(12.0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0,P<0.05);Transwell实验LRIG1组细胞迁移数量[(43.15±5.17)个]低于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70.13±6.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0,P<0.01)。LRIG1组CTLA-4蛋白表达水平(0.50±0.08)低于对照组CTLA-4蛋白表达水平(0.83±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0,P<0.05)。结论LRIG1通过下调CTLA-4表达来调控PI3K /AKT通路从而抑制脑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标签: 胶质瘤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2011—2018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趋势、晚治疗比例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8年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杭州市4 224例HIV/AIDS患者信息,根据启动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临床症状将研究对象分为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晚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HIV/AIDS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水平从2011年的191个/μL升高到2018年的291个/μL。开始治疗之前符合"晚治疗"病例共1 487例(3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1~40岁(aOR=1.831, 95%CI: 1.475~2.274)、41~50岁(aOR=2.062, 95%CI: 1.609~2.642)、>50岁组(aOR=2.117, 95%CI: 1.638~2.737)、异性性传播(aOR=1.423, 95%CI: 1.176~1.721)、治疗开始时间为2011年(aOR=7.959, 95%CI: 2.928~21.633)、2012年(aOR=3.517, 95%CI: 1.984~6.235)、2013年(aOR=3.256, 95%CI: 2.132~4.973)和2014年(aOR=1.591, 95%CI: 1.174~2.156)是"晚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推行"发现即治疗"政策下,仍有不少HIV/AIDS患者存在晚治疗情况。针对30岁以上和异性性传播感染者除加强抗病毒治疗的健康教育工作外,应继续执行扩大检测发现政策,尽早发现HIV/AIDS。

  • 标签: HIV AIDS 抗病毒治疗 晚治疗 多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的调节及其机制,为靶向自噬在固有免疫上预防肥胖及相关病理改变提供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分析细胞分化成熟及脂滴积累情况,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MBL(0、1、5、10 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MBL(10 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自噬关键因子LC3B、Beclin1和p62蛋白的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MBL干预下脂滴蓄积的改变,Western blot、qRT-PCR检测不同浓度MBL干预下自噬关键因子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基于自噬性降解的自噬流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自噬活性,Western blot分析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分子的表达及磷酸化。结果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经过10 d诱导的3T3-L1前脂肪细胞可达到完全分化状态;CCK-8结果表明实验组各浓度MBL(1~10 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增殖无影响;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发现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MBL处理组自噬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强,并呈一定浓度依赖关系;油红O染色显示不同分化阶段脂肪细胞内脂滴在MBL干预下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MBL通过增加自噬体的合成增强脂肪细胞自噬活性;并且在MBL干预下,AMP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上调,mTOR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同样呈现浓度依赖关系。结论MBL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加快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自噬进程,降低脂质积累,为治疗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功能途径。

  • 标签: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3T3-L1细胞 自噬 AMPK/mTOR 成脂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X40L作为H7N9全病毒灭活疫苗(whole-virion inactivated vaccine,WIV)免疫佐剂的保护效果。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进行肌肉免疫:未免疫组(对照组)、单独疫苗组(1.5 μg WIV)、佐剂疫苗组(1.5 μg WIV+0.6/1.8/3.0 μg OX40L/Fc)。免疫后21 d,通过ELISA和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试验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各类抗体水平,并使用50×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的H7N9流感病毒适应株攻击小鼠,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及存活率,以评价OX40L/Fc与H7N9 WIV共免疫后的保护效果。免疫后7 d,通过流式细胞术探究OX40L佐剂效应的机制。结果与单独疫苗组相比较,共免疫OX40L/Fc可使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3组佐剂疫苗组(1.5 μg WIV+0.6/1.8/3.0 μg OX40L/Fc)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lgGMT)分别为3.79、4.40和4.20。共免疫显著增加了IgG1和IgG2a抗体的滴度,但对Th1/Th2免疫应答平衡没有显著影响。与单独疫苗组相比较,共免疫1.8 μg和3.0 μg OX40L/Fc小鼠的HI抗体水平分别为6.25±0.50和5.70±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免疫1.8 μg和3.0 μg OX40L/Fc能够有效保护80%和75%的小鼠抵抗致死剂量病毒的攻击,损失的体重少于单独疫苗组,1.8 μg OX40L/Fc为最佳浓度。流式细胞术显示,与单独疫苗组相比,OX40L(0.6/1.8/3.0 μg)能够促进趋化因子受体CXCR5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高效表达,增强H7N9 WIV免疫后淋巴结中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的增殖(P均<0.05)。结论OX40L能够通过增殖Tfh细胞以增强H7N9 WIV诱导的抗体反应。

  • 标签: OX40L H7N9亚型流感 全病毒灭活疫苗 滤泡辅助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心室重构辅助性T细胞(Th17)/白细胞介素-17(IL-17)通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滨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6例稳定性CHD患者为稳定性CHD组,男37例,女29例,年龄(65.10±4.25)岁,年龄范围为54~71岁。选取同时期至滨州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的60名成年人为健康对照组,男35名,女25名,年龄(64.25±4.11)岁,年龄范围为55~72岁。回顾性分析两组纳入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两组纳入者外周血中Th17、IL-17的水平,心室重构相关临床指标,同时采用Spearman线性相关性检验,探讨心室重构指标与Th17及IL-17的相关性。结果稳定性CHD组外周血Th17[(1.57±0.20)%]及IL-17水平[(12.89±3.15)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24±0.23)%,(10.22±2.2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CHD组平均室壁应力[(975.33±90.66)mg]、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2.42±0.43)mg/g]、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55.64±4.29)ml]及舒张末期容积[(152.60±14.33)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852.36±84.63)mg、(1.96±0.35)mg/g、(39.64±5.25)ml、(112.77±14.21)ml],左心室射血分数[(53.11±10.43)%]低于健康对照组[(78.62±1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Spearman线性相关性检验分析可见,Th17、IL-17与平均室壁应力、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Th17及IL-17在稳定性CHD患者中可表现出较高的表达水平,能够用于促进心室重构的发生及发展。

  • 标签: 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室重构 辅助性T细胞/白细胞介素-17通路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