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我院8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对象,按护理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患者42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59.52%。观察组有效率为95.24%,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可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提高护理干预效果。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护理效果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介入治疗在颈静脉球瘤术前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颈静脉球瘤患者29例,研究时间2019年2月~2021年6月。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在术前进行神经介入栓塞,观察本组患者栓塞情况和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完成神经介入治疗,其中有26例顺利完成栓塞,余下3例同时进行了岩下窦栓塞。本组患者均在栓塞完成的72h内实施手术治疗,其中28例出血量控制在200mL以内;1例患者因为没有充分的栓塞供血动脉,术中有较多出血量,在1100ML。结论:颈静脉球瘤术前进行神经介入栓塞可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手术操作不必要的损伤,是手术安全性的保障。

  • 标签: 颈静脉球瘤 手术切除 神经介入 术前栓塞
  • 简介:[摘要] 目的 :调查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管理情况。方法 :综合Caprini和问卷统计分析法,对病人和护士开展调查。结果:综合预防管理后血栓发生率下降,护士知识水平明显提高。结论:建立全院范围的综合预防管理体系,可有效降低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 标签: [] 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 预防管理 护理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检测技术在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预防价值。方法:作者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产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所选对象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由3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产妇为健康产妇,观察组产妇确诊为静脉血栓栓塞症,两组患者通过凝血功能检测,比较两组产妇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APTT、PT、TT、FIB)以及血清指标(CRP、PLT、HCT)。结果:观察组产妇患者的APTT、PT、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产妇,FIB水平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RP、PLT、H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凝血功能检测静脉血栓栓塞症产妇,可以发现其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以及血清指标发生明显异常,从而对其进行有效诊断,还可以做好预防措施,值得推广。

  • 标签: 凝血功能检测 产妇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ICU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7月,选取120例ICU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应护理方案。结果:120例ICU患者中,VTE发生率是16.67%。其中发生VTE患者与未发生VTE患者的性别比较,无差异(P>0.05);发生VTE患者的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卧床时间≥72h、机械通气不当、合并基础病、血液高凝、下肢骨折发生率大于未发生VTE患者(P<0.05)。结论:明确ICU患者中的VTE发生危险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可预防VTE发生。

  • 标签: ICU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65例住院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影响患者疾病认知的因素。结果:同意未经治疗的腿部血栓可能会转移至肺部的患者有30.76%,同意40岁以下者有必要担心血栓形成的患者有53.84%,同意大多数血栓可以预防的患者有52.30%,同意血栓属于医疗紧急情况55.38%,同意血栓可导致死亡的患者有61.53%;受教育程度为53.84%,是否留置PICC为53.84%,是否有血栓形成为23.07%,DVT的知晓情况为23.07%,PE的知晓情况为23.07%。结论:在住院癌症患者中,医护人员必须重视患者对VTE的认知不足的现状,加强患者对VTE的认知水平,降低VTE的发生率。

  • 标签: 癌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 认知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静脉血管管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而使血管完全或部分阻塞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相关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疾病。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妊娠期VTE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具有潜在致死性的妊娠并发症。VTE是可预防性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避免VTE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则。对妇产科患者利用VTE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可科学、有效、及时鉴别诊断VTE高危患者,而对其及时采取个性化预防措施,可降低女性患者VTE发生率。目前在妇产科领域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VTE风险评估模型包括:Caprini、Rogers、Autar及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等。笔者分别拟就妇科与产科领域常用VTE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妇产科医师对VTE高危患者的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栓栓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1年10月~2022年8月收入的患者资料,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 23例妇科肿瘤(子宫肌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子宫肌瘤术后确诊为静脉血栓的原因是术后长期卧床导致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受损等原因所致。通过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妇科肿瘤术 下肢深静脉栓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ICU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7月,选取120例ICU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对应护理方案。结果:120例ICU患者中,VTE发生率是16.67%。其中发生VTE患者与未发生VTE患者的性别比较,无差异(P>0.05);发生VTE患者的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卧床时间≥72h、机械通气不当、合并基础病、血液高凝、下肢骨折发生率大于未发生VTE患者(P<0.05)。结论:明确ICU患者中的VTE发生危险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可预防VTE发生。

  • 标签: ICU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就预防肺栓塞的护理对策进行研究,评估护理价值。方法:选择患者的时间是2021年2月-2022年2月,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有80例,采用电脑随机的模式来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中患者分别为40例。对照组应用的是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则采用的是全面护理干预模式,对于两组患者接受护理之后的患者的护理结果效果进行讨论。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高,包括护理满意度,还有症状的评分,相应的治疗效果具备统计学的意义。且P<0.05。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有着比较重要的应用意义。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并发肺栓塞 护理 价值 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胸腔镜肺癌患者提供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内容及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12月间于本院接受择期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患者158例,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将患者分组并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79例。对照组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联合针对静脉血栓栓塞症前瞻性护理。对两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及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做比较。结果:护理后组间血红蛋白(Hb)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PLT)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事件例数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收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患者提供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护理干预,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腔镜 肺癌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剖宫产病人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从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行使剖宫产的孕妇126例,将上述病人按照时间分成研究组(2019.12-2021.12)和对照组(2017.12-2019.12),每组产妇数量6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使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干预,最终对比两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康复状况及统计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产妇和对照组产妇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泌乳时间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下肢肿胀率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剖宫产患者,在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干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积极促进产妇的产后恢复。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剖宫产 下肢静脉栓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产褥期女性80例为对象,分组如下:参照组、研究组各40例,研究时间是2020年12月-2021年12月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综合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研究组更低(P

  • 标签: 产妇 综合护理 产褥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常导致患者患肢疼痛、肿胀,沉重感明显,发病原因较多,包括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对患者病情恢复和身心健康的影响较大。手术后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大,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相关调查显示,手术后为患者进行适当的药物预防,但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约1.3%~10.0%会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针对外科手术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

  • 标签: 外科手术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症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影响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因素以及防护措施。方法:收集我院产科孕产妇基本资料进行研究,对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产妇身体基本情况和凝血指标等进行研究和对比。结果:患者在年龄大于35周岁,剖宫产等因素都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且好发于产后14天内,多出现下腔静脉栓塞,混合型血栓患者居多。结论:发生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多在产后14天内,发生血栓部位广,年龄超过35岁,有剖宫产的产妇,应加强护理,采用抗凝血治疗方案。

  • 标签: 护士分层管理 消化内科 护理质量1 资料和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普外科手术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21年2月-2022年3月份的普外科行手术治疗方案的住院病例进行随机抽样,收集病人基本信息、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和治疗时间,并应用 Caprini评分(2009)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本问卷所抽取的病人均为低危及以上,其中:低危、中度、高危组的预防率为25.92%,55.26%,55.31%;规范率为15.21%,32.21%,32.39%,预防时间最短1天,最长为12天。结论:我院普外科围手术期内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率和规范化率都较低,疗程有欠缺,对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观念尚需进一步加强,临床药师要积极参与。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外科外科 知识 态度 行为 卫生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中联用泡沫硬化剂栓塞术与髂股静脉开通成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取样67例,收治时间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随机分为联合组(n=35,泡沫硬化剂栓塞术联合髂股静脉开通成形术)和对照组(n=32,泡沫硬化剂栓塞术),观察手术情况,对比住院时间、疼痛度评分、早期总有效率和并发症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早期总有效率97.14%,比对照组81.25%高,并发症率0.00%,比对照组15.63%低,P<0.05。结论: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中联用泡沫硬化剂栓塞术与髂股静脉开通成形术可优化早期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早期疗效 下肢静脉性溃疡 手术方式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VTE)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VTE 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和行为等多个风险因子所致的系统性病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DVT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尤其是左边,可能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或者会有局部疼痛、压痛和远端四肢水肿等。下肢深静脉远端深静脉血栓(DVT)是引起肺栓塞的一个主要原因。深静脉血栓(DVT)可以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下肢截肢,甚至是肺动脉血栓而致死。肺动脉栓塞(PTE)是肺动脉栓塞(VTE)的1/3,而大面积肺栓塞则会出现低血压,休克,甚至猝死。为了防止静脉血栓栓塞,减少病人的痛苦,节省医疗费用,进行良好的护理十分必要。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利伐沙班在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栓塞的作用。方法将72例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均为36例,对照组术后12h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观察组术后12h开始给予利伐沙班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2周的PLT、PT与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DVT发生2例,发生率为5.6%,对照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16.7%,观察组显著更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034,P=0.014)。结论利伐沙班在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栓塞的作用优于低分子肝素钠,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栓塞 关节置换术 利伐沙班 低分子肝素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