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申报》:1948年1月28日中国防痨协会定今日上午十时,在八仙桥青年会举行成立典礼。各地来沪代表,商由青年会议室招待,日来柬邀有关机关团体

  • 标签: 青年会议 防痨协会 八仙 申报 典礼 重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癌(女性)行膀胱黏膜尿道重建治疗的围期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本实验选择了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女性尿道癌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25例;患者均行膀胱黏膜尿道重建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围期提供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提供围期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结果两组心理焦虑、抑郁程度均较之前显著改善,观察组护理后SDS、SAS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女性尿道癌患者给予膀胱粘膜尿道重建治疗时提供综合性围期护理可显著改善其负面情绪,有利于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膀胱粘膜尿道重建术 尿道癌 围术期护理
  • 简介:颈动脉内膜切除(CEA)用于颈动脉闭塞患者已经有数十年历史,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对于近期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EA能够有效地预防卒中,临床试验资料提示,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相比,CEA对有症状患者的卒中预防作用更加显著。然而,如果CEA治疗与单独内科治疗相比,颈动脉狭窄≥60%但其他方面健康的人群将来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很低,包括致残性脑梗死。最近,颈动脉支架置入(CAS)在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增多。随着技术地不断提高,操作风险已明显降低,正在逐渐接近所报道的CEA风险。CEA相对于CAS的益处和作用持续时间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的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 标签: 预防作用 动脉 支架 随机对照试验 操作风险 CEA
  • 简介:重建效率,还是重建供需,其经济价值是不一样的。大家一定听说过优步(Uber)的故事,有些人甚至已经体验了优步的服务。这家2009年成立的公司,仅仅5年时间经过5轮融资,估值达到400亿美元。优步的热火,迅速普及了"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概念,也将大量的私家车拉入出租车市场,引发了一系列商业革命。但是,优步并不是创立"分享经济"概念的鼻祖。2007年,两位美国旧金山的设计师因为交不起房租,设计了

  • 标签: 分享经济 出租车市场 商业革命 模式概念 家庭会 猪八戒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建钢板内固定与克氏针近端弯折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58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分组,奇数29例划入观察组,偶数29例划入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克氏针近端弯折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10%,与对照组患者的72.41%相比,明显效果更好,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1.03%,经统计学检验提示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明显优于克氏针近端弯折内固定,且安全系数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建钢板 克氏针近端弯折 锁骨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虚拟再现患者三维的解剖结构,通过64层螺旋CT影像资料技术实现三维模型,用于手术前的设计和手术模拟,在重建技术下行眼眶下壁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经过筛选的30例眼眶下壁骨折患者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制定手术方案。结果:眶下壁骨折患者30例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后,3D影像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折范围、位置、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等空间信息像,对临床处理起着较明确的指导作用,手术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计算机导航三维重建技术下行眶下壁骨折修复术后重建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手术的精确性与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

  • 标签: 眶下壁骨折 计算机三维重建 64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多韧带断裂分期重建/修补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2例膝关节ACL合并MCL断裂分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进行系统的康复功能锻炼指导,并对其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均超过120°,无伸膝受限,术后外翻应力试验(-),前抽屉试验(-)。结论正确的围期护理和严格的康复锻炼指导,对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患肢负重、平衡能力及重建患膝本体感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膝关节多韧带断裂 全程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39例气管肿瘤(原发性气管肿瘤30例,继发性气管肿瘤9例)切除与重建的呼吸道管理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8~75岁。气管上段肿瘤19例,气管中段肿瘤12例,气管下段肿瘤8例。术前综合病史、症状、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进行气道评估,探讨气管肿瘤的部位、阻塞的程度、肿瘤的大小与性质等重要因素。根据气道评估分别选用经口气管插管、经颈气管切开插管、喉罩、经胸腔镜切口,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切口(VATS)或传统开胸切口野内远端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方法对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在中通常需要将上述方法有机组合,39例气管肿瘤中有30例在手术中采用2种呼吸道管理方法。本组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手术行气管肿瘤切除重建。另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患者,其气管极度狭窄,在无法通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气道通气的情况下,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气管肿瘤切除VATS与重建。本研究使用了卡方检验来比较气管肿瘤患者在手术中的通气情况。结果39例均顺利完成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手术。其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经右侧胸"四孔"胸腔镜切口、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采用ECMO、18例气管上段肿瘤采用颈部领式切口、11例气管中段肿瘤和8例气管下段肿瘤采用右胸后外侧切口行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气管下段肿瘤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更易出现氧合不足的情况,4例在中出现脉搏氧饱和度(SpO2)<90%(χ2=9.140,P<0.05),经吸痰、加压张肺等对症处理后,SpO2恢复到95%以上。其余35例通气良好,SpO2均>95%。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的患者带气管导管入重症监护室观察,于术后24 h内拔出气管插管。其余患者毕均清醒后拔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应采用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本组自创的VATS气管肿瘤呼吸道管理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有利于气管肿瘤手术的顺利进行。

  • 标签: 气管肿瘤 呼吸道管理 体外循环 胸腔镜
  • 简介:摘要机器人胃癌根治中的消化道重建目前仍具有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问题,本文结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的手术经验及国内外文献,围绕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Billroth Ⅰ式吻合、BillrothⅡ式吻合和Roux-en-Y式胃空肠吻合)、近端胃切除术后(双通道吻合和双肌瓣吻合)以及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功能性端对端吻合即FEEA、π式吻合、Overlap吻合及改良的延迟离断空肠的Overlap吻合即later-cut Overlap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1)机器人胃癌根治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的原则。(2)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消化道重建:主要针对传统三角吻合存在的薄弱点,介绍了笔者所在中心对这一技术难点所进行的改良,即"改良三角吻合";并提出,由于BillrothⅡ式吻合是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吻合方式,机器人下手工缝合共同开口更加方便且安全,可以有效避免吻合口狭窄的发生。(3)机器人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主要包括双通道吻和双肌瓣吻合,但这些重建方式均较为复杂,目前机器人手术未能广泛开展。(4)机器人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最经典的为Roux-en-Y吻合,其主要包括使用管型吻合器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和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本文针对存在的技术难点探讨了解决的措施。随着机器人手术系统、吻合器械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吻合技术的逐步提高,相信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在胃癌手术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胃肿瘤 机器人胃癌根治术 消化道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植入在手掌皮瓣感觉功能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手掌皮瓣感觉功能障碍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神经植入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术后手掌皮瓣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2个月-1年的术后随访,发现患者皮瓣的皮肤感觉功能在3个月后开始逐渐恢复,大部分患者在术后6个月恢复至S2+级,1年后大部分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基本在S2+或S3级。结论对于手掌皮瓣感觉功能障碍者行神经植入是切实可行的手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皮瓣的皮肤感觉功能。

  • 标签: 神经植入术 手掌皮瓣 皮肤感觉 功能重建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屈肌腱松解中利用生物膜重建A2滑车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10例手指部屈肌腱粘连患者,中松解屈肌腱后,滑车系统无法原位修复时,利用生物膜制成含有底座(和肌腱周围组织牢固结合)和滑车主体的生物膜重建A2滑车,术后在支具保护下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10例10指切口均Ⅰ期愈合,切口无异物反应,无异常渗液,区无红、肿、热、痛,未出现切口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术后48 h内采用Strickland和Glogovac评价标准评定:优4指,良6指。经术后6~18个月(平均11个月)的随访,按Strickland和Glogovac评价标准评定:优4指,良6指。无一例发生肌腱再次断裂。随访手指总的屈曲活动度均有所改善,为135°~260°,平均200°。术后患指均未出现弓弦指畸形。结论肌腱松解中采用生物膜重建A2滑车,提供了一种新的滑车重建材料,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方法。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松解术 滑车重建 医用生物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踇趾成型加甲沟重建对嵌甲症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选33例嵌甲症患者,其中单足发病25例,双足发病8例。用踇趾成型加甲沟重建进行治疗。结果33例嵌甲症患者均得到随访,所有病人2周拆线,未出现复发现象,临床效果良好。结论趾成型加甲沟重建是治疗嵌甲症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嵌甲症 踇趾成型 甲沟重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前列腺术后出现真性压力性尿失禁行功能尿道重建的临床护理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68例前列腺术后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末尾数奇偶性将其分为两组,奇数者纳入对照组,仅提供临床常规护理,包括术后健康宣教及相关排尿护理等;偶数者纳入研究组,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尿失禁持续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后生存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4%)明显少于对照组(14.71%),且调查两组生存质量发现,研究组术后生存质量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结论针对前列腺术后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功能尿道重建效果理想,同时配合全方位护理干预,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前列腺 真性 压力性 尿失禁 功能尿道重建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取脑血管重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通过进行脑血管重建治疗后对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患者的脑部血流改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结果搭桥组与贴敷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均十分理想,搭桥组相对更好一些。结论脑血管重建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流,尤其是对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能减轻临床症状,预防卒中的发生。

  • 标签: 脑血管重建术 脑血管疾病 搭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皮下腺体切除+大网膜乳房重建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使患者充分了解手术的方法及效果,建立患者的自信心,配合手术。术后护理重点是疼痛护理、体位护理、加强皮瓣的观察和引流管护理,并重视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和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结果该例患者乳房外形微改变,略有厚韧感,皮肤颜色变深,可见术后瘢痕。属于效果良好。结论通过对该患者的护理,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皮下腺体切除 大网膜 护理
  • 简介:摘要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3例纵隔肿瘤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行全上腔静脉置换,根据3D-CTBA重建影像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规划,确定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的形态、直径、受累范围和纵隔病灶的大小、部位。充分术前准备,麻醉干预。按照3D-CTBA重建结果,中精准分离肿瘤周围组织,切除被侵组织肿瘤病灶和受累的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部分。完整切除纵隔肿瘤,应用合适材料(人工血管、自体心包)行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血管吻合重建。平均病灶直径7.5 cm,平均手术时间306 min,平均中出血183 ml。术后病理诊断侵袭性胸腺瘤2例,胸腺癌1例。3例患者上腔静脉梗阻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至今均生存。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头颅CT灌注成像(CTP)技术对缺血型或出血型烟雾病(MMD)患者行间接血流重建(indirectrevascularisation)的总体疗效评价。方法47例缺血性或出血卒中起病并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MMD患者,采用颅骨多点钻孔(MBHT)、脑-颞肌贴敷(EMS)、脑-颞肌-动脉贴敷(EDAMS)、脑-硬脑膜-动脉贴敷行间接血流重建。并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分别行头颅CT灌注成像检查,分别对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查分析,并对手术前后及随访的CBF、CBV、TT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MD患者术前与术后早期(1周)CTP各参数比较,额颞叶CBF、CBV变化无统计学差异,TT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CTP与术后1周比较,额、颞叶rTTP、rCB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缺血型MMD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CT灌注成像作为一项快速简便的脑血流状况的检测技术,能反映脑微循环信息的功能成像,尤其是其TTP等时间参数对区分缺血程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显示早期细微的缺血变化,MMD间接血流重建术后侧支血管的形成和脑血流的改善远早于造影上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解释间接血流重建术后早期在造影可见的吻合血管出现之前就出现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该检查有助于判断MMD脑缺血的部位和程度、选择手术侧别和手术方式,更为了解间接血流重建术后缺血程度是否改善提供较客观的评判依据。

  • 标签: CT灌注 烟雾病 间接血流重建 达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