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固载杂多酸盐TiSiW12O40/TiO2为多相催化剂,己二与正丁醇反应合成了己二.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iSiW12O40/TiO2对合成己二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n(正丁醇)∶n(己二)=3.5∶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量的1.0%、反应时间1.5h、反应温度86~121℃的条件下,己二收率可达75.1%.

  • 标签: TISIW12O40/TIO2 催化合成 己二酸二丁酯 酯化反应
  • 简介:柠檬(TBC)是一种良好的无毒增塑剂。可用作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和纤维素纤维的增塑剂,具有相容性好、增塑效率高、无毒、无气味、抗霉、对热稳定不变色等优点,被美国食品与医疗管理局批准使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器械、儿童玩具、日用品等方面。还可用来制备另一种无毒增塑剂乙酰柠檬(ATBC),该产品性能与TBC相近,环保指标更加优越。

  • 标签: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对甲苯磺酸 催化合成 活性炭 无毒增塑剂 固载
  • 简介:用正丁醇和柠檬为原料,WO3/MOO3/SiO2为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通过考察醇与的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溶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合成柠檬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正丁醇)/n(柠檬)=4.5,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柠檬质量的6%,反应温度130—140℃,反应时间3.5h,酯化率最高达98.5%,产率最高迭94.3%。WO3/MOO3/SiO2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其催化活性基本不变。实验对合成的产品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及折光率的测定,与文献值相符。

  • 标签: 柠檬酸三丁酯 WO3/MoO3/SiO2催化剂 酯化反应
  • 简介:利用DEAE-Sephadex离子交换色谱、GC、13C-NMR、1H-NMR和IR分析技术对马尾松磨木浆经来自Candidallipolytica的脂肪酶处理后树脂中甘油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酶处理可以降低纸浆中甘油三的含量;而树脂中的其它化学组分则未发现变化.

  • 标签: 树脂 甘油三酸酯 脂肪酶处理 马尾松 磨木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及超敏CRP含量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CHD+T2DM患者;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T2DM患者80例作为对照。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葡萄糖(FPG)、甘油三(TG)、总胆固醇(TC)、超敏CRP(hs-CRP)和血清游离脂肪(FFA)水平。并根据血清FFA和hs-CRP分析其与CHD的相关性。结果与T2DM组相比,T2DM+CHD组患者血清中FPG、TC、TG、hs-CRP和FFA水平低于T2DM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FPG、TG、TC与患者T2DM+CHD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而hs-CRP和FFA与T2DM和CHD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FFA和hs-CRP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有着显著相关性,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提供借鉴。

  • 标签: 游离脂肪酸 超敏CRP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脂肪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接受治疗并且被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90以及9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实验组,黄疸新生儿作为常规组。对比两组患儿的肠脂肪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肠脂肪结合蛋白在首次检查、二次检查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脂肪结合蛋白的检查方式可以作为一种非入侵性的检查方式,并且具备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意义,能够显著提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期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联合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和心型脂肪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93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按照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组(<3小时)34例、中期组(3小时~6小时)30例和晚期组(>6小时)29例,同时匹配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30名设为参照组,均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心型脂肪结合蛋白浓度检测,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与心型脂肪结合蛋白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项指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r=0.9866和r=0.9977);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与心型脂肪结合蛋白阳性率均在80.00%以上,两项指标的晚期阳性检出率达到100.00%,各组两项指标分别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两项指标检测阳性检出率均在90.00%以上,其中早中期组患者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较各组单项指标检测具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和心型脂肪结合蛋白对于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在早期均有较高的灵敏度,联合检测更能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对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不饱和脂肪衍生物在植物胁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介导途径中转录因子结合相应顺式作用元件,特异性调控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本综述概述了逆境胁迫下植物不饱和脂肪衍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和介导的防卫信号途径,总结了信号转导中相关转录因子的分类、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不饱和脂肪衍生物介导途径调控网络在分子育种方面的利用提供参考,以期通过转录因子的遗传修饰改良植物抗逆性。

  • 标签: 植物 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抗逆 信号通路 转录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游离脂肪(FFA)水平和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择GMD患者(观察组)及正常孕妇(对照组)各30例,测定两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TG)、空腹胰岛素(F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及餐后2h血糖(PG)及FFA;以稳态模型(HOMA)计算评价IR。结果:GDM患者的血脂及糖代谢紊乱,FFA显著增高,与HOMA—IR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GDM患者存在血脂及糖代谢紊乱,FFA明显增高,与IR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游离脂肪酸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与已批准上市的同类试剂盒临床应用的等效性及临床符合性。方法 采用平行、盲法、对照的对比试验设计,使用两种试剂盒共测定120份临床血液标本,比较试验产品和对比产品的一致性、等效性及临床符合性。结果 其中选取12例医学决定水平处即参考范围附近样本分析,试验产品和对比产品的一致性符合率为97.1%。对比产品和试验产品结果不一致的1例标本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进行验证后,试验产品与临床诊断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100%,总符合率为100%。试验试剂与对比试剂测定血清样本的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r=0.9985;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 = -0.3276 + 1.0330 X,斜率的95%可信区间(CI)为(1.0228~1.0433),截距的95%CI为(-0.6748~0.01959);参考区间处(5 ng/mL)预期偏倚为-0.1626 ng/mL,95%CI为(-0.4881~0.1630)ng/mL,预期偏倚在可接受偏倚限值±15%(-0.7500~0.7500)ng/mL范围内。结论 两种H-FABP检测试剂盒的一致性较好,在临床应用中两者之间具有等效性。

  • 标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一致性
  • 简介:并利用乳化聚合法和界面缩聚法制备银杏内酯的新剂型-聚氰基丙烯纳米球,界面缩聚法制备GA-PBCA-NP具有粒径均匀、载药量和包封率高的特点,并比较了两种方法制备的GA-PBCA-NP的纳米球表面形态、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稳定性等性质的不同

  • 标签: 丁酯纳米 丙烯酸正 内酯聚
  • 简介: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研究了淀粉与丙烯接枝共聚反应动力学.考察了接枝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单体丙烯浓度和淀粉浓度的关系,并用数学工具statistica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关联出在低引发剂浓度下,反应初期的接枝反应速率方程为:Rg=K[(NH4)2S2O8]0.52[BA]1.12[AGU]0.5.提出此聚合反应的聚合反应机理,根据稳态聚合理论和等活性理论,推导出接枝反应速率方程R,=K[(NH4)2S2O8]0.5[M][AGU]0.5,与由实验关联出的方程基本一致.

  • 标签: 丙烯酸丁酯 接枝反应 接枝共聚反应 过硫酸铵 引发剂浓度 淀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芬那软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加巴喷胶囊,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同时外用氟酚那软膏。对照组口服加巴喷胶囊,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多糖核酸注射,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同时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疗程为30天。治疗结束时评价治愈率,治疗结束1个月后评价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36.67%)(P<0.05)。治疗组复发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用氟芬那软膏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症状,且复发率低。安全有效。

  • 标签: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氟芬那酸丁酯 紫外线光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丙烯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甲基丙烯采用活性炭管采集,以二硫化碳解吸后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该方法测定甲基丙烯在0~800 μg/ml浓度范围呈线性关系,r=0.999 93;检出限为0.35 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12 mg/m3;批内精密度为2.06%~2.72%,批间精密度为3.03%~3.83%;平均解吸效率为96.7%;穿透容量大于14.46 mg,采样效率达100%;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7 d。结论甲基丙烯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精密度好,能准确测定空气中的甲基丙烯

  • 标签: 工作场所 空气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 色谱法,气相
  • 简介:摘要:粮油作为人类重要的能量和营养来源,在储存过程中其品质的变化对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粮油储存期间脂肪值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粮油品质的潜在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和文献综述,本文分析了储存条件对脂肪值变化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以减缓脂肪值的升高,保持粮油品质。研究发现,低温和低氧环境能有效减缓脂肪值的增长,而湿度控制则需要根据粮油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 标签: 粮油储存 脂肪酸值 品质变化 控制策略 食品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心型脂肪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3例疑似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7例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房颤组,另26例作为非房颤组。对确诊的67例心房颤动患者予以相应治疗,并于治疗后第8天,根据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评估心房颤动类型,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2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3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11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检测血清尿酸、H-FABP水平,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血清尿酸、H-FABP水平;比较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H-FABP水平;分析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与H-FABP水平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清尿酸、H-FABP水平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H-FABP水平依次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且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H-FABP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与H-FABP水平呈正相关(r>0,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清H-FABP多呈高表达,可能与尿酸表达量有关,且随着尿酸表达的持续升高,心房颤动可能会加重。

  • 标签: 心房颤动 尿酸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犬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CPB-MIR)过程中脂肪转位酶(FAT/CD3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条成年杂种犬(贵州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模型组、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均实施CPB-MIR,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分别用FAT/CD36激动剂和抑制剂干预。在实施CPB-MIR 15 min后,检测血液中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游离脂肪(FFA)摄取率、心肌组织中长链酰辅酶A(LCACoA)浓度及FAT/CD36的表达,记录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在犬CPB-MIR 15 min后,各组犬IRI、FFA净摄取率、LCACoA和FAT/CD36 mRNA组间差异明显(F=56.243、14.917、39.545、27.49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以上指标均呈现出激动剂组[20.18±2.38、(38.92±3.69)%、(9.91±1.19) nmol/g、2.13±0.17]高于模型组[15.93±2.01、(33.28±5.18)%、(7.56±0.39) nmol/g、1.70±0.14],模型组高于抑制剂组[9.73±2.04、(26.57±4.39)%、(6.45±0.57) nmol/g、1.51±0.15],抑制剂组高于对照组[1.61±0.14、(18.16±2.14)%、(3.85±0.14) nmol/g、1.11±0.09]的趋势。各组犬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 max)组间差异明显(F=31.907、50.211、47.510、66.1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SP和±dp/dt max呈现出对照组[(139.88±11.71)、(3.43±0.49)、(-2.61±0.25) mmHg(1 mmHg=0.133 kPa)]高于抑制剂组[(90.41±7.14)、(1.67±0.20)、(-1.04±0.18) mmHg],抑制剂组高于模型组[(77.50±8.30)、(1.21±0.18)、(-0.78±0.10) mmHg],模型组高于激动剂组[(60.59±13.45)、(0.91±0.09)、(-0.53±0.16) mmHg]的趋势。LVEDP呈现出激动剂组[(39.12±5.51) mmHg]高于模型组[(31.72±3.64) mmHg],模型组高于抑制剂组[(25.15±2.46) mmHg],抑制剂组高于对照组[(5.42±0.53) mmHg]的趋势。结论在犬CPB-MIR过程中,调控FAT/CD36的表达可调节脂肪代谢紊乱、心肌胰岛素抵抗和心功能,表明FAT/CD36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胰岛素抵抗 游离脂肪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心肌损害与心型脂肪结合蛋白及心肌钙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0例慢性肾脏病心肌损害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征得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下进行hFABP、cTnI检测及比较。结果两组受试者及组内心肌缺血患者与心肌梗死患者hFABP、cTnI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结合cTnI可准确揭示慢性肾脏病心肌损害程度并为患者分型及预后预测提供准确科学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肌钙蛋白
  • 简介:第一章前言目前,肥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艰巨问题,美国甚至把肥胖问题和吸毒,枪支泛滥并列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减肥方法根本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脂肪合成酶(FAS)可能是治疗肥胖和癌症的双重靶点,但是目前脂肪合成酶的抑制剂少之又少。已知的抑制剂浅蓝菌素有一定的毒性,

  • 标签: 脂肪酸合成酶 酶抑制剂 葡萄籽提取物 活性测定 化学成分 社会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型脂肪结合蛋白(I-FAB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以及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SAP患者,收集入院时患者血清I-FAB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浓度以及白细胞计数等临床资料,并进行胃肠功能障碍程度评分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将以上指标与I-FABP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入院时I-FABP浓度为(551±204)ng/L,PCT浓度为(3.36±1.79)μg/L,CRP浓度为(171±73)mg/L,白细胞计数为(14.47±4.09)×109/L,APACHE Ⅱ评分为(12±5)分,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为(10±2)分。患者血清I-FABP浓度和入院时PCT、CRP浓度、白细胞计数、APACHEⅡ评分、胃肠道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r分别为0.537、0.662、0.730、0.716、0.686。结论血清I-FABP与血清炎性指标、APACHEⅡ评分和胃肠道功能评分存在相关性,有助于评估SAP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及疾病严重程度。

  • 标签: 胰腺炎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胃肠道功能 病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