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脂肪氧化代谢性病(FAODs)在临床实践中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疾病类型,是一组临床和生化异质性疾病,患者所呈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变化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性,往往会出现乏力、肝大等相关方面的问题甚至出现猝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以脂肪肝为临床表现的脂肪氧化代谢病等相关内容,希望为患者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脂肪酸氧化障碍 脂肪肝 原发肉碱缺乏症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 简介:摘要:丙烯与丙烯都属于运用非常广泛的精细化工原料,随着这些年来两种化工原料产量与需求的增大,生产废水量也逐渐增多,废水基质较为复杂,且水质变化比较大,对环境与人体都存在威胁,如何处理丙烯与丙烯生产的废水,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 标签: 丙烯酸 丙烯酸丁酯 废水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结石发病率和复发率高,危害严重。草酸钙结石是肾结石的主要类型,成因尚未完全明确,因而目前并无很好的针对性预防策略。随着16S rRNA、宏基因及代谢组学等方法学的发展,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疾病的影响已成为多个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指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可能和肾结石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肠道菌群可影响草酸的稳态;另一方面,短链脂肪经肠道吸收循环到达肾脏后可参与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过程,并调节相关免疫和炎症反应。本文将系统地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影响肾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肾结石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结合蛋白6(FABP6)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10对膀胱癌和相应的癌旁组织,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织中FABP6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了48例膀胱癌和21例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FABP6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研究FABP6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同时分析FABP6的表达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的FABP6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01),FABP6的蛋白表达亦表现出相同的趋势(P<0.01)。FABP6蛋白表达增加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1、0.037)。同时,FABP6蛋白的表达上调与膀胱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P=0.041)。结论FABP6的过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相关性。

  • 标签: 膀胱肿瘤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6 生物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4大、我国第2大癌症致死病因。随着人群代谢综合征(MS)发病率增高,MS与HCC的相关性逐渐被认识。MS在肝脏中表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下简称脂肪肝)。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脂肪肝的发展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脂质代谢在其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而脂质代谢又受脂肪结合蛋白(FABP)的调控,本研究详细分析HCC中脂代谢情况及关键FABP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首次诊断为原发性HCC患者资料,将数据根据病因分为两组,即病毒性肝炎相关HCC组和非病毒性肝炎相关HCC组,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MS相关因素与HCC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FABP1、FABP4、FABP5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合并脂肪肝HCC组织中FABP1、FABP4及FABP5的表达量,最后详细分析以上FABPs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HCC患者中的表达特点。结果病毒性肝炎相关性HCC组与非病毒性肝炎相关HCC组间,脂质代谢异常率及MS相关因素异常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BP1、FABP4、FABP5在HCC组织中表达低于对应癌旁组织,对比单纯HCC,伴脂肪变性HCC组织内FABP1、FABP4、FABP5增高,FABP的表达和患者临床特征密切相关。结论脂代谢异常与非病毒性肝炎相关HCC密切相关,脂代谢调控蛋白FABP1、FABP4、FABP5的表达在HCC组织中表达下调,但在伴脂肪肝HCC中表达上升。提示临床中应重视MS特别是血脂异常与HCC的关系而进行早期干预,FABP1、FABP4、FABP5可能调控HCC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肝细胞癌 代谢综合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沙棘籽油的提取效率,最大程度的保持其活性成分,本文通过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沙棘籽中油脂,并确定最佳酶配比工艺,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脂肪组成。结果表明:通过对复合酶比例的合理选择,提取沙棘籽油时间短、提油效率高。并对脂肪进行分析,棕榈、油酸、α-亚油酸、α-亚麻是沙棘籽油中的主要脂肪,其中α-亚油酸含量最高。

  • 标签: 超声波 水酶法 沙棘籽油 响应面 脂肪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补充短链脂肪(SCFAs)对他克莫司相关高血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利用C57BL/6小鼠建立各组实验模型:对照组(口服无菌水)、他克莫司组(每日口服他克莫司10 mg/kg)、SCFAs组(每日口服他克莫司和150 mmol/L丁酸钠、异戊酸钠混合溶液0.5 ml)、抗生素组(每日口服广谱抗生素)、他克莫司抗生素组(每日口服他克莫司和广谱抗生素)。干预8周后,各组均检测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照组、他克莫司组、SCFAs组检测回盲部SCFAs浓度、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空腹血清胰岛素、肠黏膜GLP-1表达量。结果他克莫司组空腹血糖[(7.31±0.97)mmol/L]和HbA1c[(8.34±1.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23±0.30)mmol/L、(4.32±0.80)%, P < 0.05];抗生素组、他克莫司抗生素组、SCFAs组的空腹血糖[(4.92±0.31)、(5.95±0.37)、(5.87±0.68) mmol/L]和HbA1c[(5.61±0.98)%、(4.56±0.26)%、(5.07±1.79)%]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莫司组OGTT提示口服糖耐量受损,其余各组未见明显异常。他克莫司组的小鼠回盲部丁酸、异戊酸浓度分别为(722.3±262.2)、(10.0±5.1) μg/g,显著低于对照组[(1 321.3±165.5)、(19.7±3.6) μg/g,均P<0.05];SCFAs组的丁酸、异戊酸浓度[(1 375.7±451.6)、(24.5±11.5)μg/g]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莫司组空腹血清胰岛素显著低于对照组[(3.2±0.6) mIU/L与(4.4±0.9) mIU/L];SCFAs组空腹血清胰岛素[(7.0 ± 1.1)mIU/L]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GLP-1检测结果显示他克莫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7±2.9) pg/ml与(33.1±9.1) pg/ml,P<0.05],而SCFAs组[(42.5±19.9) pg/ml]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示他克莫司组回盲部肠黏膜GLP-1表达较对照组和SCFAs组均显著下降。结论口服他克莫司后小鼠血糖升高,体内部分SCFAs(丁酸、异戊酸)显著降低;补充外源性SCFAs可升高肠道中GLP-1并促进机体胰岛素的分泌,显著缓解他克莫司对血糖的影响。

  • 标签: 移植 糖尿病 他克莫司 短链脂肪酸 肠道微生物
  • 简介:摘要 为了对C36二聚脂肪基不饱和聚酯树脂形成和液体凝固的过程中关联到的化学反应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使用FT-IR,1HNMR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对它进行了探究。经FT-IR和1HNMR的分析表明,已经通过缩聚反应顺利合成出了C36-DFA改性聚酯。通过对TGA的研究可以发现,DFA-UPR树脂的分解温度比较高,是197.83℃。DFA-UPR树脂在TM2温度下的热失重率是39.56%/℃,和UPR树脂在相同温度下相比,下降了30.13%。使用等温和非等温DSC检测方法对纯聚酯以及C36-DFA改性聚酯树脂系统进行检测。按照Kissinger方式和Crane方式可以获得DFA-UPR和UPR树脂系统的凝固反应活化能分别是每摩尔32.99千焦以及每摩尔33.68千焦;反应的等级数都是0.85;指数前的因子分别是1.89×104与3.11×104。DFA-UPR树脂的凝固反应和Sesta'k-Berggren自催化模型相一致。

  • 标签: C36二聚脂肪酸 差示扫描量热法 固化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心型脂肪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3例疑似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7例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房颤组,另26例作为非房颤组。对确诊的67例心房颤动患者予以相应治疗,并于治疗后第8天,根据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评估心房颤动类型,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2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3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11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检测血清尿酸、H-FABP水平,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血清尿酸、H-FABP水平;比较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H-FABP水平;分析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与H-FABP水平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清尿酸、H-FABP水平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H-FABP水平依次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且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H-FABP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与H-FABP水平呈正相关(r>0,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清H-FABP多呈高表达,可能与尿酸表达量有关,且随着尿酸表达的持续升高,心房颤动可能会加重。

  • 标签: 心房颤动 尿酸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犬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CPB-MIR)过程中脂肪转位酶(FAT/CD3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条成年杂种犬(贵州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模型组、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均实施CPB-MIR,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分别用FAT/CD36激动剂和抑制剂干预。在实施CPB-MIR 15 min后,检测血液中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游离脂肪(FFA)摄取率、心肌组织中长链酰辅酶A(LCACoA)浓度及FAT/CD36的表达,记录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在犬CPB-MIR 15 min后,各组犬IRI、FFA净摄取率、LCACoA和FAT/CD36 mRNA组间差异明显(F=56.243、14.917、39.545、27.49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以上指标均呈现出激动剂组[20.18±2.38、(38.92±3.69)%、(9.91±1.19) nmol/g、2.13±0.17]高于模型组[15.93±2.01、(33.28±5.18)%、(7.56±0.39) nmol/g、1.70±0.14],模型组高于抑制剂组[9.73±2.04、(26.57±4.39)%、(6.45±0.57) nmol/g、1.51±0.15],抑制剂组高于对照组[1.61±0.14、(18.16±2.14)%、(3.85±0.14) nmol/g、1.11±0.09]的趋势。各组犬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 max)组间差异明显(F=31.907、50.211、47.510、66.1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SP和±dp/dt max呈现出对照组[(139.88±11.71)、(3.43±0.49)、(-2.61±0.25) mmHg(1 mmHg=0.133 kPa)]高于抑制剂组[(90.41±7.14)、(1.67±0.20)、(-1.04±0.18) mmHg],抑制剂组高于模型组[(77.50±8.30)、(1.21±0.18)、(-0.78±0.10) mmHg],模型组高于激动剂组[(60.59±13.45)、(0.91±0.09)、(-0.53±0.16) mmHg]的趋势。LVEDP呈现出激动剂组[(39.12±5.51) mmHg]高于模型组[(31.72±3.64) mmHg],模型组高于抑制剂组[(25.15±2.46) mmHg],抑制剂组高于对照组[(5.42±0.53) mmHg]的趋势。结论在犬CPB-MIR过程中,调控FAT/CD36的表达可调节脂肪代谢紊乱、心肌胰岛素抵抗和心功能,表明FAT/CD36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胰岛素抵抗 游离脂肪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及心型脂肪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49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者49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观察组不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及对照组的NT-proBNP、H-FABP水平,分析两项指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NT-proBNP、H-FABP水平分别为(341.52±12.74)pg/mL、(69.01±11.45)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9.60±12.73)pg/mL、(37.25±11.4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047、13.735,均P<0.001);观察组NYHA Ⅲ级患者的NT-proBNP、H-FABP水平分别为(295.62±42.38)pg/mL、(75.09±19.15)ng/mL,均明显高于NYHA Ⅰ级患者的(120.43±21.69)pg/mL、(21.76±5.22)ng/mL、Ⅱ级患者的(203.51±42.77)pg/mL、(44.92±10.8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100、46.040,均P<0.001);NYHA Ⅰ级患者的NT-proBNP、H-FABP水平均明显低于NYHAⅡ的级患者(t=7.231、8.130,均P<0.001);且NT-proBNP、H-FABP单独检测对心力衰竭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76.92%、78.85%、84.69%、86.73%,均明显低于两者联合检测的98.08%、9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760、10.913,均P<0.05);NT-proBNP、H-FABP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状况呈正相关(r=0.362、0.611,均P<0.05)。结论NT-proBNP、H-FAB水平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其联合检测能提高重症心力衰竭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

  • 标签: 心力衰竭 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预后 敏感度 准确度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重编程调控因子(Linc-ROR)对胰腺癌细胞侵袭、迁移及脂肪合成的调节及其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Linc-ROR在4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在PANC-1细胞系中单独转染pCDH-Linc-ROR过表达质粒或联合转染该质粒和脂肪合酶(FASN)的小干扰RNA(siRNA)后,尼罗红染色法观察脂肪合成;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脂肪合成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Linc-ROR表达水平在3种胰腺癌细胞系中明显高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1.56±0.10、45.53±3.74、147.80±7.21比1.00,F=869.1,P<0.01)。与对照组比较,转染pCDH-Linc-ROR质粒后侵袭能力增强(272.70±25.70比101.00±16.52,P<0.01),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该组迁移能力增强(691.30±34.67比274.70±12.06,P<0.01),划痕实验同样证明该结果(35.01±2.22比22.47±2.09,P<0.01),染色后荧光显示脂肪合成增强,脂肪合成相关蛋白增加(3.11±0.17、1.77±0.08、1.22±0.08、1.15±0.06、1.2±0.09、1.88±0.10、1.13±0.08比1.00,P<0.05)。进行联合转染Linc-ROR过表达质粒及siRNA后,pCDH-Linc-ROR+si-FASN相较于pCDH-Linc-ROR+si-NC组划痕实验证明显示迁移能力下降(34.38±1.12比52.88±2.19,P<0.01),Transwell迁移实验提示相同的结果(382.00±19.08比771.70±13.58,P<0.01),并且该组侵袭能力减弱(309.00±22.34比601.70±20.03,P<0.01),FASN蛋白水平明显下降(1.004±0.05比3.122±0.17,P<0.01),且染色后荧光示细胞脂肪的合成降低。结论Linc-ROR可能通过影响FASN来蛋白的调控脂肪合成进而促进PANC-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重编程调控因子 胰腺癌 脂肪酸 脂肪酸合酶 侵袭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将这两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平均糖化白蛋白水平、平均游离脂肪水平和平均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比较,来探讨和分析游离脂肪检测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法指导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4月之间,选取对象为同一时间段内我院收录并进行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再选去同一时间段内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体检者,通过将这两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平均糖化白蛋白水平、平均游离脂肪水平和平均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比较,来探讨和分析游离脂肪检测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健康组体检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平均糖化白蛋白水平、平均游离脂肪水平和平均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比观察组患者更低,组间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可得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实施游离脂肪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游离脂肪酸检测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心肌肌钙蛋白T、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用于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试验对象(实验组),另选择同时间段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此次试验均在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完成;两组均接受心肌肌钙蛋白T、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检测方法,分析两组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的入院时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三项检测阳性预测值为100.00%,特异性为100.00%,敏感性为98.00%,阳性预测值为98.00%。结论:诊断心肌梗死实施心肌肌钙蛋白T、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检测的早期诊断价值确切。

  • 标签: 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心肌肌钙蛋白T 超敏C反应蛋白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联用卡泊三醇软膏和氟芬那软膏的价值。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9月本科接诊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病患92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用卡泊三醇软膏和氟芬那软膏,对照组用氟芬那软膏。对比疗效等指标。结果:针对总有效率,研究组97.83%,比对照组82.61%高,P<0.05。针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4.35%,比对照组19.57%低,P<0.05。结论:于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中联用卡泊三醇软膏和氟芬那软膏,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慢性湿疹 卡泊三醇软膏 疗效 神经性皮炎
  • 简介:摘要1例2岁精索鞘膜积液患儿行腹腔镜双侧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后接受单次酮咯三醇注射液7 mg静脉滴注镇痛。用药后约17 h,患儿出现肉眼血尿,超声检查示膀胱内血块,尿常规检查示尿潜血(++),镜检红细胞>50个/高倍视野(HP),尿蛋白(+++)。患儿同期未使用其他药物,考虑患儿的血尿与酮咯三醇注射液有关。先后给予酚磺乙胺注射液0.5 g静脉滴注、1次/d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0.5 g静脉滴注、1次/d。治疗6 d后,患儿肉眼血尿消失,尿常规示尿潜血(+++),镜检红细胞3个/HP,尿蛋白(+++)。11 d后复查,尿潜血(+),镜检红细胞0个/HP,尿蛋白(++)。1个月后复查,尿潜血(-)、尿蛋白(-)。

  • 标签: 酮咯酸氨丁三醇 血尿 蛋白尿 学龄前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血碳氧血红蛋白(COHb)和血清心型脂肪结合蛋白(H-FAB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武警浙江总队医院187例ACO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COHb%,将187例ACOP患者分为3组:2.0%~19.9%组,20.0%~40.0%组和>40.0%组,统计学分析COHb%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根据患者预后(治愈、遗留后遗症、死亡)分为3组,观察3组患者血清H-FABP、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ACOP患者暴露时间长、就诊时间短、年龄大、有基础疾病的男性患者COHb%较高,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的患者COHb%较高,死亡患者的COHb%显著升高(P<0.05或P<0.01)。H-FABP水平在ACOP患者血液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不良预后呈正相关(F=4.321、1 134.480、42.722,均P<0.01)。H-FABP水平与血清cTn-I及CK-MB水平呈正相关(r=1.711 6,P=0.044),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1.692,P=0.046)。结论COHb%与患者CO暴露时间、就诊时间、性别、基础疾病等有关,COHb%升高预示ACOP患者病情重。H-FAB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相关,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 碳氧血红蛋白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是以无水碳酸钠作催化剂,松香和蔗糖为原料,在助溶剂和蒸馏水中加热直接合成松香蔗糖

  • 标签: 松香 蔗糖 松香酸蔗糖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α-亚麻鱼油软胶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9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0.17,0.33,1.00 g·kg-1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给予大豆油,连续灌胃30 天,然后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检测以下项目: 24小时足跖肿胀度、脏器/体质量比值、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半数溶血值、溶血空斑数,碳廓清能力、NK细胞活性及鸡红细胞吞噬率与吞噬指数。结果: 0.33,1.00 g·kg-1剂量α-亚麻鱼油软胶囊可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使NK细胞活性增加,0.17,0.33,1.00 g·kg-1剂量均使BALB/C小鼠24小时足跖肿胀度增加,促进抗体和血清凝血素的生成(P0.05)。结论: α-亚麻鱼油软胶囊具有增强免疫功能。

  • 标签: α-亚麻酸乙酯 鱼油 免疫调节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