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过程中的监护要点。方法对1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结果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28例,3例因桡动脉穿刺痉挛失败,2例桡动脉畸形狭窄穿刺失败。结论精心的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和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桡动脉 护理
  • 简介:<正>患者,男性,66岁。2014年10月1日因"左下肢肿痛1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发生右侧膝关节外伤,1个月后逐渐出现左下肢小腿后侧肿胀及疼痛,且症状逐渐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下肢小腿部明显肿胀,局部可及搏动性肿块,大小约4cm×4cm大小,搏动节律与心律一致,右侧胫后动脉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及,左侧胫后动脉搏动未及。行下肢CT血管造影

  • 标签: 胫后动脉 下肢肿痛 搏动性肿块 假性动脉瘤 膝关节外伤 腓动脉
  • 简介:动脉和胆囊管的变异都较为多见,我们在解剖一具甲醛固定的男性尸体时发现其肝动脉、胆囊动脉、胆囊管有变异(附图1),查阅资料未见与此例变异相同的报道[1-9].为积累解剖资料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特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动脉变异 胆囊动脉变异 胆囊管变异 解剖学
  • 简介:中心动脉压是基准血压,它与肱动脉压存在差异,特别是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外周动脉血压可能因用药而与中心动脉压相差甚大,这是因为不同的药物对中心动脉压影响不同,这同时也是不同药物疗效不同的重要原因。中心动脉压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决定患者预后,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标记。ASCOT—CAFE研究强调了中心动脉压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和独立的更强的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因此,了解、监测中心动脉压将对分析药物的真实疗效和疾病的真实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心动脉压 周围动脉压 心血管疾病 药物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34例入住本院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结果126例桡动脉穿刺成功,成功率94.03%,10例发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8.13%。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患者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术后活动不受限,住院时间短,节约住院费用,适合推广应用。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破口、瘤壁修补、瘤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瘤顶部破口;破裂次数越多,瘤体越大且不规则;破裂动脉瘤修复初期以纤维蛋白为主,间有少许淋巴细胞和红细胞,2~3周后则以胶原纤维为主,辅以新生的毛细血管;12例中5例伴脑室内积血,破入途径不同,脑室积血表现也不一样;3例颈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波及大脑中动脉主干伴发脑梗死.结论破裂的动脉瘤组织学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早期并不牢固.预防再破裂是治疗原则之一;脑梗死的发生机制除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外,颈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是常见原因之一;脑室内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并发症,临床宜密切观察,适时考虑脑室外引流.

  • 标签: 大脑动脉环前部破裂动脉瘤 病理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塞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患有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在进行取栓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护理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于来我院接受急性动脉栓塞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都处于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对其中的15例患者在接受取栓术后采用一般的护理,这组称为研究的A组,对另外15例患者在接受取栓术后实施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护理,包括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对患者进行病情、心理、饮食等方面的护理,这组称为研究的B组。最后对比两组患者血管通畅的程度和症状缓解的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取栓术后实施不同的护理,显示B组患者的血管通畅率比A组高,症状缓解的情况也优于A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对患有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在进行取栓手术后,实施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护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急性动脉栓塞 动脉导管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实施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在身心各个方面都得到护理,从而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护理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课题主要围绕我院2020年内收治的相关疾病患者,依照纳排标准的要求筛选出其中的38名患者开展临床护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一般组(在治疗期间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和理念对患者进行管理)和干预组(在治疗期间采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干预)。结果: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组患者来说,干预组中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明显较好,整体感受较好(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治疗中需要重视患者之间的个体化差异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护理干预的开展,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情况的掌握程度更高,从而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分析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改良Sauvé-Kapandji术治疗类风湿性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我们共收治18例类风湿导致的DRUJ关节炎患者,采用改良Sauvé-Kapandji术治疗,术后随访对患者腕关节疼痛情况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腕关节功能记录包括腕关节的屈伸、前臂的旋前旋后活动度,应用Mayo评分系统进行总功能评估。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5~5.5年,平均3.5年,未发生尺骨残端不稳定;疼痛由术前平均(6.5±2.5)分改善至术后(2.4±2.1)分,握力由术前(4.5±4.3)kg增加至术后(7.5±3.5)kg,前臂旋后活动度由术前(61±16)°改善至术后(81±13)°,腕关节总功能评价采用Mayo评分由术前平均(46.2±11.4)分恢复至术后(68.5±10.8)分,术后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Sauvé-Kapandji术治疗类风湿性尺远侧关节炎可以稳定尺骨残端,防止腕关节不稳,明显缓解腕关节疼痛,手部握力及前臂旋后活动度得到有效改善,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治疗结果 改良Sauvé-Kapandji术 桡尺远侧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屈曲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4~14岁[(7.4±2.7)岁]。49例采用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研究组),36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闭合复位失败改行切开复位患者比例(下文统称切开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观察两组术后2个月并发症情况(如感染及克氏针针尾激惹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12个月[(6.2±2.2)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62.4±21.4)min、(34.8±7.1)次,明显长于或多于研究组的(31.2±14.1)min、(22.5±5.1)次(P<0.05或0.01)。对照组切开率为17%,而研究组为0(P<0.01)。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5±0.8)周和(4.6±0.6)周(P>0.05)。按Flynn评分,末次随访时对照组肘关节优良率为89%,其中优2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研究组肘关节优良率为94%,其中优41例,良5例,可3例,差0例(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克氏针针尾激惹。结论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切开率。

  • 标签: 儿童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掌、指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新型手术方法.方法自2002年以来应用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的骨(膜)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掌指骨缺损12例,该复合瓣以桡骨茎突和第2掌骨头的连线为轴心线,以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构成筋膜蒂.皮瓣最大6cm×3cm,最小3cm×2cm;骨(膜)瓣最大3cm×1.5cm,最小2cm×1.5cm.结果术后12例复合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修复,X线显示骨缺损和骨不连在术后2~3个月达到骨愈合,但6例有不同程度的掌指关节活动受限,经康复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8~12个月,手部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骨(膜)皮瓣的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第1、2、3掌骨和拇、食指指骨近节部分缺损.

  • 标签: 手外伤 皮神经 手术修复 桡神经浅支 血管蒂 桡骨茎突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神经浅支的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14例拇指缺损患者,采用第一掌骨背侧缘或尺侧缘,带神经浅支的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术。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5 cm~4.5 cm×3.5 cm。11例供区直接缝合,3例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覆盖。结果本组14例皮瓣全部Ⅰ期存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无坏死及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15个月,患指外形美观,皮瓣质地柔软,肤色与周围组织接近,且皮瓣耐磨性好。术后皮瓣感觉恢复至S3+,两点分辨觉为6~9 mm,恢复痛温觉。患者能够使用拇指进行日常工作及生活。结论带神经浅支的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缺损具有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切取方便、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一种修复拇指缺损的理想术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拇指缺损 桡神经浅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分期手术的治疗策略与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近端骨骺移植治疗儿童Ⅲ型先天性侧纵列缺如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收治Bayne Ⅲ型先天性侧纵列缺如畸形患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3~5.8岁,平均4.3岁。采取分期手术的治疗策略,一期手术行前臂与腕部侧软组织松解、外固定架固定及偏畸形的逐级矫形,酌情附加尺骨弯曲截骨、接骨板内固定术;二期手术行吻合血管的腓骨近端骨骺移植修复桡骨缺损、重建腕关节,腓骨近端骨骺移植物的血管蒂为膝下外侧动脉;三期手术行拇指畸形的矫形术。术后对患儿腕关节侧偏斜程度、前臂长度及肘关节、前臂、腕关节、手指活动度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本组5例患儿平均随访52.6个月(42~72个月)。移植腓骨平均长度为4.1 cm,全部存活并在3个月内与桡骨远端骨性愈合。最终随访时腕关节侧偏斜平均矫正28°;尺、桡骨平均长度分别为14.4、12.1 cm,占健侧长度的64.0%、56.3%;腕关节稳定性好,活动度为健侧的56%;前臂旋前为健侧的75%,旋后为健侧的45%,肘关节屈伸基本正常;平均手指活动度为103°,为健侧的39%。结论儿童Ⅲ型先天性侧纵列缺如采取分期手术的治疗策略,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近端骨骺移植能达到恢复桡骨长度、稳定腕关节的治疗目标,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 标签: 腓骨近端 骨骺移植 膝下外侧动脉 桡侧纵列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