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瓣修复手指C形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C形缺损患者12例。缺损创面大小为1.8 cm×2.7 cm~3.3 cm×5.5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6.7 cm,C形缺损的形状均大于1/2周径,不超过4/5周径。5例供区直接缝合,7例予植皮。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9例未出现血管危象,2例出现远端淤紫,拆除缝线后缓解,3 d后淤紫逐渐褪去,1例手术当晚出现动脉危象,经过处理最终存活良好。所有病例供受区均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时间为1.5~27.0个月,平均11.5个月。缝合神经者感觉功能恢复较好,两点分辨觉达8~11 mm;未缝合神经者恢复差,两点分辨觉15~25 mm。8例供区愈合后遗留线性瘢痕,无明显疼痛不适,4例供区取全厚皮片移植,植皮均成活良好。部分患者早期供区少许麻木感,半年后均好转。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5例,良5例,可2例。结论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瓣修复手指C形缺损,虽然需要吻合血管,但是对供区损伤小、受区外形较满意、功能恢复快,是一种修复此类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患者长期随访满意率高。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皮肤缺损 组织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殊形式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复杂创面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20年3月,采用侧副动脉分叶、嵌合或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分别修复手指的多个创面20例,均合并骨质缺损,切取分叶穿支皮瓣7例,嵌合穿支皮瓣12例,分叶-嵌合穿支皮瓣1例,共28个皮瓣和13个骨瓣,皮瓣面积为9.5 cm×4.0 cm~4.0 cm×2.0 cm,骨瓣大小为1.5 cm×0.6 cm×0.6 cm~2.5 cm×1.0 cm×0.6 cm,供区均直接闭合。术后定期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修复手指的功能及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术后27个皮瓣完全成活,无感染;1个皮瓣出现静脉危象,部分坏死。随访3个月~3.5年(平均17.5个月),皮瓣无臃肿,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患者对手指外形满意,移植骨瓣与指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感觉恢复至S4有8个皮瓣、S3有16个皮瓣、S2有4个皮瓣;手部功能评定优12例、良8例。结论特殊形式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设计形式多样,血供可靠,可同时进行多个创面和骨组织的修复,是一种修复手指复杂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分叶穿支皮瓣 桡侧副动脉 手指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9例手部掌、指骨及皮肤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3.5 cm×5.5 cm~4.5 cm×8.5 cm,骨缺损长度3~6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6.0 cm~5.0 cm×9.0 cm,骨瓣切取大小3.0 cm×1.0 cm×1.0 cm~6.0 cm×1.5 cm×1.0 cm,皮瓣均携带臂后侧皮神经,骨瓣和受区的掌、指骨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皮瓣的侧副动脉及伴行静脉和受区的桡动脉腕背支、头静脉吻合。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骨移植端愈合情况、皮瓣存活质量、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术后9例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全部病例的骨移植端均愈合良好,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皮瓣的两点分辨觉为8~12 mm,平均10.2 mm。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7例,良2例。上臂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切取方便,操作简单,可同时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及掌、指骨缺损,缩短治疗时间,对供区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修复手部骨及皮肤软组织复合缺损的良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骨 掌骨 桡侧副动脉穿支 复合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联合尺动脉腕上支皮瓣同时修复同手多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联合尺动脉腕上支皮瓣同时修复同手多指软组织缺损28例65指。其中2指损伤19例38指,3指损伤9例27指。创面均伴不同程度污染,伴血管、神经损伤10例,伴肌腱、指骨外露1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4.5 cm×5.6 cm,皮瓣切取面积1.9 cm×2.3 cm~5.4 cm×6.6 cm。术后6个月内在门诊随访,6个月后电话或微信随访。结果28例65块皮瓣均成活,有1例术后1 d出现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动脉后好转;有1例出现感染,经过换药后愈合;有8例术后2 d出现张力性水疱,未经特殊处理,5~10 d自行消退。随访9~14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质地、色泽、外观及保护性感觉恢复良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6.4%。结论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联合尺动脉腕上支皮瓣修复同手多指软组织缺损伤,皮瓣质地、色泽好且不臃肿;供、受区在同一肢体的邻近位置,组织结构接近;可同时修复多个创面,手术便捷,值得推广。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尺动脉腕上支皮瓣 联合移植 多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low-through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在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中应用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6月-2019年6月,对收治的24例(男18例,女6例)伴有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设计切取Flow-through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修复,利用尺动脉腕上支及分出的下行支桥接指掌侧固有动脉重建指端血供,上行支穿支皮瓣覆盖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微信方式进行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测定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4例皮瓣及供区创面均I期愈合,其中2例术后皮瓣远端出现水疱予换药处理后好转。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7.6个月。皮瓣外形、质地优良,供区线形瘢痕,愈合良好,无疼痛、麻木等并发症。结论Flow-through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血管解剖恒定,切取方法简单,充分利用其上行支及下行支,可作桥接血管重建指端血供,同时覆盖软组织创面,效果满意,是一种治疗伴有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 Flow-through皮瓣 指掌侧固有动脉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吻合血管的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3月—2019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11例伴有血管损伤的前臂远端或腕部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45岁。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吻合及肌腱修复;9例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其中8例行桡骨外固定架固定。残留创面位于前臂远端掌侧5例、腕部掌侧4例、前臂远端背侧及腕部背侧各1例,创面面积为4.5 cm×3.0 cm~10.0 cm×6.0 cm。采用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5.2 cm×3.5 cm~11.0 cm×7.0 cm。1例患者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其余10例患者供瓣区创面部分闭合后,取同侧大腿游离皮片修复,游离皮片面积为4.0 cm×2.0 cm~8.5 cm×5.0 cm。观察术后皮瓣、皮片和患肢成活情况及随访时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末次随访时,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患肢外观的满意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皮片及患肢成活,无创面感染及水疱形成。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6个月,皮瓣外观良好、不臃肿,色泽、质地、厚度与周围皮肤相近;供瓣区皮片修复区域较平整,边缘出现环形瘢痕。末次随访时,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0~15 mm;7例患者对患肢外观非常满意,4例患者对患肢外观满意。结论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为吻合血管后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合并桡骨骨折外固定架固定者。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 上肢损伤 血管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侧指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7~66岁[(37.8±12.2)岁]。右侧35例,左侧21例。均伴有拇指末节指骨外露。缺损面积为2.9 cm×1.8 cm~3.3 cm×2.6 cm。均切取拇指侧指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携带指背神经与指固有神经断端吻合。供区取患侧前臂尺侧中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记录手术过程中的皮瓣切取时间和手术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皮瓣感觉功能恢复与供区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6个月[(13.2±6.4)个月]。皮瓣切取时间为20~35 min[(26.0±5.3)min]。手术时间为1~2 h[(1.3±0.3)h]。术后2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未做处理,术后7 d 水疱自行消退,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皮肤相似,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无瘢痕挛缩和指间关节屈伸障碍。末次随访时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56例均超过S3级,高于术后1个月的0例(P<0.01)。VSS评分为3~7分[(5.0±1.4)分],低于术后1个月的6~12分[(8.8±1.5)分](P<0.01)。供区为线状瘢痕,其外形及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拇指侧指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皮瓣切取方便,容易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且供区损伤小。

  • 标签: 拇指 外科皮瓣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和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39.76±8.88)岁,年龄范围为21~56岁。根据选择皮瓣的不同分为尺动脉组(n=6)和桡动脉组(n=10)。分别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和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密切观察皮瓣的成活率、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和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统计受区并发症情况,对术后手部功能、感觉功能及手部外观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的创面均修复成功,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厚度较厚,部分患者存在汗毛生长。尺动脉组中,1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远端皮瓣青紫现象,术后3 d恢复正常。桡动脉组供区静态两点辨别觉(S-2PD)方法[(9.09±0.38)mm]及受区S-2PD[(8.77±0.39)mm]、客观外观评分[(92.42±2.90)分]和主观外观评分[(86.45±1.11)分]均优于尺动脉组[(7.78±0.43)mm、(7.05±0.61)mm、(84.30±1.14)分、(82.06±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和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均可用于修复手部软组织损伤,其中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 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 皮瓣 游离皮瓣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结合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修复断指伴环形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断指血运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20年11月,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结合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修复断指环形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断指血运12例,男9例,女3例;左手4例,右手8例;其中示指5例,中指4例,环指2例,小指1例。皮瓣切取面积: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为2.5 cm×2.0 cm~4.5 cm×2.5 cm,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为3.5 cm×2.0 cm~6.0 cm×2.5 cm。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的动脉桥接断指优势侧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桥接指掌侧固有静脉;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的动脉吻合于非优势侧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桥接指背静脉。12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门诊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外观、质地、功能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12例皮瓣及断指均顺利成活,无感染发生,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24(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无溃疡形成。皮瓣供区一期缝合,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相对隐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8例,良3例,中1例。结论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结合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针对伴有环形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指离断患者,使用皮瓣血管可桥接断指重建血运,术后皮瓣外形、功能满意,供区隐蔽,可直接缝合,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 环形组织缺损 断指再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指背复合组织缺损患者应用游离带肌腱的尺动脉腕上掌侧穿支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40例指背复合组织缺损患者(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20例,分别应用筋膜皮瓣修复与游离带肌腱的尺动脉腕上掌侧穿支皮瓣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0.00%)相比,观察组(95.00%)更高,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游离带肌腱 尺动脉腕上掌侧穿支皮瓣 指背复合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尺动脉近端穿支解剖学特点及以其为蒂的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东莞市长安新安医院2011年10月—2019年3月应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49(32.33±12.11)岁。手背伤5例,手指伤25例;机械冲压伤18例,重物砸伤7例,车祸2例,化学烧伤3例。皮肤缺损面积2.5 cm×2.0 cm~9.0 cm×4.5 cm,应用皮瓣面积3.0 cm×2.5 cm~10.0 cm×5.5 cm。术中观察尺动脉近端穿支解剖学特点,包括位置、类型、毗邻、管径、血管蒂长度等,总结规律。术后随访皮瓣外观及功能,评定标准采用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和皮瓣功能10项检查。结果尺动脉近端穿支位于肱骨内上髁下端8.0~10.2(8.60±1.61)cm处,出现率100%。穿支类型以肌间隙型最多,占86.6%(26/30),有2条静脉伴行,邻近穿支之间多呈减小口径的树状吻合。穿支起始处外径0.5~1.0(0.76±0.11)mm,血管蒂长2.5~4.0(3.67±0.37)cm。30例患者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5.2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辨别觉9~13 mm。Michigan手部外观问卷评价:非常满意19例、满意10例,满意率96.7%(29/30);皮瓣功能10项标准评定:优19例、良9例,优良率93.3%(28/30)。供区外观影响小、功能无异常。结论尺动脉近端穿支定位准确、出现率高、易切取,该穿支皮瓣适用于手及前臂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 游离移植 手部软组织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fre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FPTF)和游离前臂侧皮瓣(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在修复头颈部缺损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7例使用FPTF(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14~69岁)和24例应用RFFF(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22~69岁)进行头颈部缺损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皮瓣大小、血管蒂长度、受区血管匹配程度、制备时间、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受区并发症和供区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主观量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肿瘤T分期和原发部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8和0.05)。在皮瓣特征方面,FPTF的皮瓣面积与RFF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7±29.84)cm2比(41.13±11.08)cm2,t=-1.472,P=0.14],FPTF的血管蒂比RFFF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5±2.48)cm比(8.50±1.69)cm,t=-4.071,P<0.01]。FPTF组有4例患者的供区可直接缝合,而RFFF组24例患者均行供区皮肤移植。2组皮瓣的受区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更倾向于面动脉(RFFF为21/24,FPTF为27/27);受区静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FFF组更倾向于颈外静脉(RFFF为14/24,FPTF为4/32),FPTF组更倾向于面后静脉(RFFF为9/24,FPTF为27/32)。在并发症方面,RFFF组出现10例受区并发症,3例供区并发症;FPTF组出现3例均为供区并发症。在术后12个月患者对供区的主观评价上,FPTF优于RFFF(χ²=22.241,P<0.01)。结论FPTF是头颈部重建中RFFF的重要补充和另一种选择,在美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有其优势。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前臂桡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大鱼际侧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指尖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共收治外伤引起的拇指指尖缺损患者15例,其中左侧6例,右侧9例,创面均存在指骨外露,部分患者合并有骨质缺损,创面大小1.0 cm×2.0 cm~1.5 cm×3.0 cm。均采用大鱼际侧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面积1.2 cm×2.5 cm~1.8 cm×4.0 cm,供区创面直接闭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电话及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成活质量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伤口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5个月。门诊末次复查皮瓣外形无臃肿,色泽自然,质地柔韧、耐磨性好,皮瓣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TPD为6~12 mm,皮瓣供区周围皮肤感觉接近正常,拇指功能活动恢复良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优12例,良3例。结论采用大鱼际侧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指尖缺损,皮瓣质地接近受区,供区创伤小,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拇指指尖缺损 筋膜蒂皮瓣 修复 大鱼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神经高位损伤的准确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8月至2020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9例肱骨干骨折合并神经高位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例;年龄16~55岁 [(38.1 ± 12.7)岁]。左侧11例,右侧8例。患者均于外院接受过手术,其中17例行内固定术,1例行外固定术,1例行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置入术。19例患者均于我院手外科接受神经探查手术,其中行高位神经松解手术8例,行高位神经缝合或移植修复手术11例。患者均于术前接受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神经的神经外膜连续性、神经横截面内部的巢状结构、神经纵轴的神经瘤样结构、神经外部的骨痂或瘢痕或金属固定物卡压情况等4项神经损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将神经损伤分型:Ⅰ型神经形态正常,Ⅱ型神经水肿,Ⅲa型神经小段卡压,Ⅲb型神经瘤样结构,Ⅳ型神经断裂,并判断其神经连续性是否存在。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数据,计算高频超声诊断高位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将神经高位损伤分为4型5类。经手术证实,Ⅰ型0例,Ⅱ型1例,Ⅲa型4例,Ⅲb型1例,Ⅳ型13例,神经高位损伤的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Ⅱ型、Ⅲa型、Ⅲb型、Ⅳ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100%、100%、85%。高频超声诊断高位神经连续性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5%。结论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神经高位损伤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形态学信息。

  • 标签: 桡神经 肱骨骨折 高频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尺近侧关节运动损伤治疗中应用中医推拿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尺近侧关节运动损伤患者中抽选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入院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期间。以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和中医推拿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损伤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为(1.94±0.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08±0.35)分,其症状消失时间(7.81±1.15)d和损伤痊愈时间(19.37±3.11)d均短于对照组(13.31±2.94、27.73±5.62)d,P<0.05。结论:中医推拿法应用于尺近侧关节运动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具有广泛推广实施的价值。

  • 标签: 桡尺近侧关节 运动损伤 中医推拿法 疼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全动脉化和单根动脉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6月~2020.6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需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患,选取的例数为7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单根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两组的治疗效果都相对较好,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对比上,观察组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在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全动脉化搭桥手术虽然手术时间比较长,但是手术效果良好,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更具安全性。

  • 标签: 全动脉化 单根动脉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围手术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