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小RNA-140-5p(miR-140-5p)通过靶向调控组蛋白去乙酰4(HDAC4)基因表达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院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52例);细胞实验对象为购买人胃正常上皮黏膜细胞系GES-1和胃癌细胞系MGC-803、SGC-7901和HGC-2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RT-qPCR)以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DAC4的表达。在线网站Targetscan预测HDAC4上游调控miRNA。双荧光素报告实验验证miR-140-5p和HDAC4的靶向关系。胃癌细胞依据不同转染处理分组为si-NC组、si-HDAC4组、mimic-NC组、miR-140-5p mimic组、inhibitor-NC组和miR-140-5p inhibitor组。采用RT-qPCR检测胃癌细胞miR-140-5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DAC4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胃癌组织中的HDAC4的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1.024±0.099比1.512±0.065;0.916±0.160比1.734±0.289,t=29.71、17.86,均P<0.05)。在胃癌细胞中miR-140-5p与HDAC4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报告实验验证miR-140-5p结合在HDAC4的3’端非编码区(3’UTR)(0.986±0.050比0.436±0.039,t=15.02,P<0.05)。胃癌细胞中miR-140-5p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细胞(1.021±0.054比0.362±0.029,t=18.62,P<0.05)。miR-140-5p mimic组细胞迁移(180.000±5.890比54.000±3.230,t=32.49,P<0.05)和侵袭(94.000±5.430比43.000±3.420,t=13.77,P<0.05)能力显著低于mimic-NC组,而凋亡能力显著高于mimic-NC组(11.250±1.560比30.240±3.550,t=8.48,P<0.05);miR-140-5p inhibitor组细胞迁移(192.000±6.000比284.000±8.430,t=15.37,P<0.05)和侵袭(89.000±5.110比153.000±6.990,t=12.80,P<0.05)能力显著高于inhibitor-NC组,而凋亡能力显著低于inhibitor-NC组(13.200±1.620比5.350±1.000,t=7.14,P<0.05)。miR-140-5p mimic+Jagged1/FC组细胞迁移(60.000±3.430比196.000±7.230,t=29.44,P<0.05)和侵袭(48.000±3.750比97.000±4.890,t=13.77,P<0.05)能力显著高于miR-140-5p mimic+DMSO组,而细胞凋亡能力显著低于miR-140-5p mimic+DMSO组(28.950±3.240比12.050±1.430,t=8.27,P<0.05)。结论胃癌细胞的miR-140-5p上调表达可通过抑制HDAC4/Notch信号轴进而抑制胃癌转移进程。

  • 标签: 胃癌 微小RNA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 Notch通路 转移
  • 简介:N-乙酰基转移2(N—acetyhransferase2,NAT2)是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在人体内乙酰化代谢的关键。NAT2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造成氨基酸序列变化,进而影响含量或活性,并对相关药物的代谢产生影响。近年来,NAT2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SASP药物效应的相关性备受关注,现将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N-乙酰基转移酶2 柳氮磺吡啶 基因多态性 药物效应 单核苷酸多态性 乙酰化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N-乙酰谷氨酸合成缺乏症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并为该家系再次生育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应用Trio全外显子组测序寻找N-乙酰谷氨酸合成缺乏症家系的致病原因。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G)推荐的基因变异临床意义分类标准对检出的变异进行分类,评估其致病风险。该家系再次生育时,应用Sanger测序针对检出的变异进行产前诊断。结果Trio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患儿NAGS基因存在c.68delG和c.796G>C复合杂合变异,其父母分别携带c.796G>C和c.68delG杂合变异。上述变异均未见文献报道,根据ACMGG变异判读指南,c.68delG为"疑似致病"变异(PVS1+PM2),c.796G>C为"临床意义不明确"变异(PM2+BP4)。Sanger测序验证了Trio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检测结果,并在羊水细胞中仅检测出c.796G>C杂合变异。该胎儿出生后6个月随访,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NAGS基因c.68delG和c.796G>C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该家系中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结果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 高氨血症 尿素循环障碍 NAGS基因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在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行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82例,分为NAG正常组(NAG<12 U/L,14例)、NAG升高组(NAG>12 U/L,68例);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与病理指标的差异,并评估NAG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相关关系。结果NAG正常组的NAG、血肌酐、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的统计量显著低于NAG升高组(P<0.05),NAG正常组的eGFR的统计量显著高于NAG升高组(P<0.05),病理改变中,NAG正常组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积分显著低于NAG升高组,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量白蛋白、eGFR、系膜增殖、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改变为影响NAG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尿NAG水平与患者eGFR、mALB以及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和监测IgAN的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的临床指标。

  • 标签: 肾小球肾炎,IGA 尿苷二磷酸N-乙酰氨基葡萄糖 肾炎,间质性
  • 简介:细菌脂多糖由O-抗原,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脂质A是细菌内毒素活性的根源。植物脂多糖与细菌脂多糖组成基本相似,但不具有微生物脂多糖的高毒性。目前,对植物脂多糖的合成机制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因此研究植物脂多糖的合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作者在水稻基因组中发现一个含有大肠杆菌EcLpxA功能结构域的基因,命名为OsLpxA,该基因催化水稻脂质A合成的第一步反应。本研究用水稻(Oryzasativasubsp.Japonica)苗期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并以此为模板,用反转录PCR扩增OsLpxA基因的siRNA靶序列,并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TCK303上,构建了RNA干扰载体pTCK303-OsLpxA-RNAi。将该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共获得59株具有潮霉素抗性的转化苗。然后利用潮霉素的特异性引物对全部抗性苗进行PCR检测,其中有38株转化苗呈阳性,表明潮霉素标记基因已整合到了水稻的基因组中。最后,利用定量PCR检测38株阳性苗中OsLpxA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其中27株阳性苗中导入的OsLpxA基因RNA干扰结构成功地降低了目的基因的表达。该结果为后续对OsLpxA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水稻 UDP-N-乙酰葡萄糖胺酰基转移酶基因 RNA干扰 脂质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基转移Colgalt2基因缺失对于对乙酰氨基酚(APAP)导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Colgalt2+/+野生型小鼠20只和Colgalt2-/-小鼠20只(均为C57BL/6J品系)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APAP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将小鼠分为4组,Colgalt2+/+野生型对照组、Colgalt2+/+野生型给药组(APAP 500 mg/kg)、Colgalt2-/-小鼠对照组、Colgalt2-/-小鼠给药组(APAP 500 mg/kg),测定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通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评价肝脏功能,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评价肝脏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对肝损伤相关蛋白c-JNK氨基末端激酶(JNK)进行检测。多组样本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方差齐者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Games-Howel法。结果与Colgalt2+/+小鼠相比,Colgalt2-/-小鼠给予APAP后,小鼠生存率明显升高(86.7%比40.0%),小鼠肝细胞死亡及炎性细胞浸润轻于Colgalt2+/+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明显降低[丙氨酸转氨酶:(5 291.90± 1 016.34)U/L比(1 616.90±330.65)U/L,P = 0.000;天冬氨酸转氨酶:(4 978.00±1 028.43)U/L比(1 851.00±437.55)U/L,P = 0.000],肝组织中JNK表达水平降低。结论在APAP诱导的小鼠肝损伤中,Colgalt2基因缺失对于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Colgalt2可能成为APAP诱导的肝毒性的潜在治疗选择。

  • 标签: 糖基转移酶 对乙酰氨基酚 急性肝损伤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群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磷酸二(phosphodiesterase,PDEs)活性,探讨PDEs活性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银屑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PDEs活性。结果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DEs活性为(10.40±3.54)%,健康对照者为(8.60±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PDEs活性与银屑病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银屑病 磷酸二酯酶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磷酸二(PDEs)是细胞内的一类水解家族,可催化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水解,分别产生5′-单磷酸腺苷(5′-AMP)和5′-单磷酸鸟苷(5′-GMP),它们作为cAMP及cGMP细胞内浓度及生物学效应的关键调控因子,在多分子信号/调控复合物信号体的形成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PDEs通过控制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可以调控许多病理生理变化,参与癌症、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内分泌失调等过程。本综述对PDEs在内分泌腺体中的分布及作用进行阐述。

  • 标签: 磷酸二酯酶 内分泌腺体 环磷酸腺苷 蛋白激酶A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和唾液酸、过氧化氢联合测定技术在细菌性阴道病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6年8月间收治的315例疑为细菌性阴道病病患为实验对象,收集阴道异常分泌物进行联合检测法和Amsel法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315例疑为细菌性阴道病病患中,Amsel法检测有53例阳性,联合检测法检测有51例阳性,联合检测法敏感度为90.57%,阳性预测值为94.12%;Amsel法检测有262例阴性,联合检测法检测有264例阴性,其中有5例假阴性,联合检测法特异性为98.85%,阴性预测值为98.11%;Amsel法和联合检测法检测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和唾液酸、过氧化氢联合测定技术在细菌性阴道病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联合检测方法简便、快捷、结果稳定,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过氧化氢 唾液酸酶 白细胞酯酶 细菌性阴道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2O2)对A549细胞组蛋白去乙酰-2(HDAC-2)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酸-1(MKP-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浓度H2O2(0、100、200、400、600、800 μmol/L)干预A549细胞2 h、4 h、8 h、12 h、24 h和48 h,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干预时间点A549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LDH)实验检测不同干预时间点A549细胞生长受抑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2 h时HDAC-2和MK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H2O2干预A549细胞,与对照组(H2O2浓度为0 μmol/L)相比,随H2O2浓度提高,不同干预时间点(2 h、4 h、8 h、12 h、24 h和48 h)A549细胞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2.LDH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H2O2干预A549细胞,与对照组(H2O2浓度为0 μmol/L)相比,随H2O2浓度提高,不同干预时间点(2 h、4 h、8 h、12 h、24 h和48 h)A549细胞抑制率均呈上升趋势。3.不同浓度H2O2干预A549细胞12 h时,随H2O2浓度增加,HDAC-2蛋白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下降(F=14.588,P<0.01),MKP-1蛋白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F=64.297,P<0.01)。结论H2O2可通过调控HDAC-2及MKP-1的表达,参与肺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过程。

  • 标签: 过氧化氢 A549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酸酶-1
  • 作者: 张灿 张琼 张均辉 王凡 张家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脱乙酰6(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增殖及运动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SF,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及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阴性对照组加入含终体积分数0.1%二甲基亚砜的DMEM培养液(以下简称完全培养液),其余3组分别加入含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Tubastatin A的完全培养液。常规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在活细胞工作站下观察细胞3 h内运动范围,计算细胞曲线运动速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量,并计算p-ERK1/2与ERK1/2比值,以此表示ERK1/2活性。CCK-8法行细胞增殖活力检测样本数为6,其余实验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培养24 h后,CCK-8法和EdU染色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下降(P<0.01)。培养24 h后,CCK-8法显示,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较,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5);EdU染色显示,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较,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5或P<0.01)。观察3 h内,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运动范围较阴性对照组明显缩小。观察3 h内,阴性对照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为(0.780±0.028)μm/min,明显快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的(0.594±0.023)、(0.469±0.028)、(0.391±0.021)μm/min(P<0.01);1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明显快于5 μmol/L Tubastatin A组和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P<0.01);5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明显快于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P<0.05)。培养24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ERK1/2的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5 μmol/L Tubastatin A组和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ERK1/2的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5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较,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ERK1/2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可能通过抑制ERK1/2活性,从而抑制HSF增殖及运动。

  • 标签: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组蛋白脱乙酰酶6 Tubastatin A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 简介: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二甲双胍不同浓度(0、1、5、10、15mmol/L)处理HepG2细胞24、48及72h,用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设二甲双胍不同浓度(0、5、10、15mmol/L)处理HepG2细胞72h,用Westernblotting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P-AMPK、乙酰辅酶A羧化(ACC)、P-ACC蛋白表达,Real-timePCR检测ACC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二甲双胍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经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HepG2细胞72h后,P-AMPK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上调,P-ACC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上升;与空白对照组(0mmol/L)中P-AMPK、P-ACC表达比较,10、15mmol/L组中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CmRNA表达随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5、10、15mmol/L组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初步实验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并从蛋白磷酸化水平和基因水平抑制ACC的活性,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激活AMPK和抑制ACC有关。

  • 标签: 二甲双胍 肝癌细胞株HEPG2 乙酰辅酶A羧化酶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NAT2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按照统一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至2013年8月1日有关NAT2多态性与肺癌风险关系的观察性研究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分别来自15个国家,累计肺癌病例4425人,对照病例6663人。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NAT2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之间未见显著关联。

  • 标签: N-乙酰基转移酶2 多态性 肺癌 META 分析 N-acetyltransferase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I型对氧磷(paraoxonase,PON1)基因192Gln/Arg遗传多态性及其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49例老年CHD患者和38例对照者的PON1-192Gln/Arg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以A/B表示。结果:各基因组(AA,AB,BB)分布在冠心病组:18.4%,51%,30.6%;对照组:39.5%,47.3%,13.2%。两组比较各基因型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X^2=6.35,P=0.042);B等位基因在冠心病组明显增高(0.56vs.0.370);B等位基因携得(AB型+B型)与AA型纯合子比较,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x^2=4.77,P=0.029).B等位基因是中国北方地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R=2.19,95%CI:1.19-4.05)。结论:PON1基因192Gln/Arg遗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冠心病发病明显相关。该酶切位点多态性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 标签: 对氧磷酯酶 遗传多态现象 基因 冠心病
  • 简介:随着农村畜牧业的发展,畜禽饲养量不断增多,因饲养环境条件差,管理不善,畜禽误食氟乙酰胺(敌蚜胺、1081)灭鼠毒饵中毒现象时有发生。牛羊等中毒后,发病急,常规解毒药治疗无效,致死率可达100%。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根据其发病程度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自2002—2004年,共治疗牛羊等畜禽181例,治愈152例,治愈率83.9%。

  • 标签: 畜禽 氟乙酰胺 中毒事件 临床症状 剖检变化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