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根据Genbank中大肠杆菌嘌呤核苷磷酸化(PN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以大肠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定向连接到克隆、测序及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进行切鉴定、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出741bp大小的片段,通过切和序列分析证明含完整的PNP基因序列且基因插入方向正确,此序列与文献报道的PNP基因的同源性为99.7%。说明克隆的PNP基因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pcDNA3-PNP的构建成功为今后用其进行基因转染来研究PNP/Mep-dR自杀基因系统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 标签: 大肠杆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 自杀基因 分子克隆
  • 简介:【背景】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关于Bt蛋白对地下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是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方法】在转Bt基因水稻收割后的稻田里分别种植豌豆、紫云英和油菜作为后茬作物。分别于2013年1、3和6月3次采集不同后茬作物田中的土壤作为材料,于室内饲养赤子爱胜蚓,4周和7周后,测定蚯蚓的生长发育指标、存活率以及体内活性的变化情况。此外,还测定了不同深度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以及用Bt蛋白直接饲喂的赤子爱胜蚓的存活率。【结果】与种植过非转基因水稻MH63的土壤相比,分别种植过含cry2A和cry1C基因水稻后的土壤对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及体内活性无显著影响。1月份和3月份转cry2A基因水稻田以及1月份转cry1C基因水稻田采集的表层土样中的Bt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地下10cm和地下20cm土壤中的含量,地下2层土样中的Cry2A蛋白含量之间无差异。3月份转cry1C基因水稻田以及6月份转cry2A和转cry1C基因水稻田的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均不受土壤深度的影响。种植的后茬作物对土壤中的Bt蛋白无显著消解作用。室内模拟土壤最高Bt蛋白浓度的条件下,Cry2A蛋白处理的蚯蚓存活率为96.7%,Cry1C蛋白处理的蚯蚓存活率为95.0%,两者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转cry2A和cry1C基因Bt水稻的种植对蚯蚓的生长发育和体内活性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标签: 转BT基因水稻 后茬作物 土壤Bt蛋白含量 赤子爱胜蚓 生长率 死亡率
  • 简介: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N蛋白对甘油三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方法:检测分析144例SARS患者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含量在发病后的变化;将小鼠随机分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SARS-CoVN蛋白,连续给药9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甘油三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SARS患者的甘油三和总胆固醇含量随发病时间有升高变化(P〈0.05),在发病40d前后甘油三和总胆固醇含量超标的病例数占本时间段内的病例数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而且超标的含量也明显升高。SARS-CoVN蛋白使小鼠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甘油三含量在39和51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含量在21和39d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ARS-CoVN蛋白可以升高小鼠的甘油三和总胆固醇的含量,其升高最为明显的时间段与SARS患者的甘油三和总胆固醇含量升高的时间段基本一致。由此推测,SARS-CoVN蛋白可能是促使SARS患者发病后甘油三和总胆固醇含量升高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冠状病毒 N蛋白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基因(ACE)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2型糖尿病(T2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链反应检测T2D患者287例和正常对照组307例健康人的ACE基因Alu重复序列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CE活性及血脂水平,采用SPSS11.0软件包统计分析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其活性、血脂水平及T2D的相关性。结果:ACEI/D多态性在T2D组(DD:13.36%、ID:45.93%、II:40.72%)与对照组(DD:13.24%、ID:43.90%、II:42.86%)的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T2D组ACE各基因型之间ACE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T2D各基因型的血脂水平分析显示II型与DD型之间HDL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与ACE活性显著相关,但ACEI/D多态性不是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无关,DD型与高HDL水平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插入/缺失多态性
  • 简介:目的初步研究巴尔通体在恒河猴体内的存在情况,并分析其柠檬酸合成(gltA)的基因序列,判断巴尔通体的种属。方法16只来自福建的恒河猴,用血琼脂培养基分离可能存在的巴尔通体。根据NCBI数据库上的巴尔通体gltA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巴尔通体菌落为模板进行扩增,将获得的序列进行克隆测序。结果从3只恒河猴体内成功分离到了巴尔通体病原,并获得了巴尔通体gltA全长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五日热巴尔通体同源性99%。结论福建来源的恒河猴种群携带巴尔通体病原,巴尔通体流行地区可能存在鼠与灵长类动物之间病原体的流行和传播。

  • 标签: 五日热巴尔通体 柠檬酸合成酶 恒河猴 序列分析
  • 简介:目的:对毕赤嗜甲醇酵母工程菌inu-26高密度培养表达黑曲霉菊粉内切的条件进行优化,找出最佳的外源蛋白表达条件。方法:在摇瓶优化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发酵罐高密度培养,优化最佳产条件。结果:以葡萄糖为碳源、微量元素添加量100~200mL/L、甲醇浓度1g/L、pH6.0~7.0、诱导时间96h时的表达量最高;摇瓶模拟高密度培养表明影响酵母生长的最主要因素葡萄糖和硫酸铵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0~45和11.5g/L;利用培养基F1进行高密度培养优于其他培养基,工程菌生长符合指数生长曲线,细胞生长延迟期为1.36h,比生长速率μ为0.4846h-1。结论: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葡萄糖-甲醇混合诱导和100%甲醇单一诱导相结合,在菌体鲜重约为280g/L时连续诱导96h,菌体生长良好,不会出现自溶,且的表达量最高,为摇瓶培养的3倍多,活最高可达540U/mL。

  • 标签: 毕赤嗜甲醇酵母 黑曲霉菊粉内切酶 高密度培养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植物紫茎泽兰自然演化出耐高温种群,其适应机制与各种生理代谢有关。【方法】本文从超微细胞化学水平,对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敏感种群ATP活性定位,明确其在高温适应性中的作用,试图阐明该草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正常情况下,紫茎泽兰ATP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经40℃高温处理后,在不同的处理时间下,抗性、敏感种群之间ATP的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以处理12h时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抗高温种群的ATP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TP的定位点除细胞壁外,在细胞膜上也呈现大量的分布,而敏感种群在处理12h时的活性明显降低,只在细胞壁上有零星的分布。处理24h时,敏感种群叶片已完全萎蔫,细胞结构毁坏,细胞膜破损;而抗高温种群叶片仍然完好,细胞膜上仍有ATP分布。【结论与意义】经40℃高温处理后,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ATP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初步认为紫茎泽兰对高温的适应性与ATP活性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与紫茎泽兰适应性相关的入侵机理提供了资料。

  • 标签: 紫茎泽兰 高温适应性 ATP酶 细胞化学定位 超微结构
  • 简介:糖基水解Lxyl-pl-1和Lxyl-p1-2是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克隆自真菌香菇的重组蛋白,具有β-木糖苷/β-葡萄糖苷双重活性,能专一性水解脱除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等的木糖基,生成的C-7位羟基化产物可以作为前体半合成重要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或其类似物。前期工作显示:Lxyl-p1-1和Lxyl-p1-2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7%,但后者的催化活性是前者的2倍以上;Lxyl—pl-2水解生色底物PNP-Xyl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4.0。为系统地观察两的催化特性,在对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构建的工程酵母进行培养、诱导7d后冷冻干燥菌体。将冷干的菌体破碎得到蛋白粗提物,再经过Ni亲和色谱和HPLC凝胶色谱法制备和纯化得到Lxyl-p1-1和Lxyl-p1-2重组蛋白。以生色底物PNP-Xyl和PNP-Glc及7-木糖紫杉烷底物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XDT)与重组进行反应,重点测定Lxyl-p1-2水解XDT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并在最适条件下测定重组对不同底物的动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Lxyl-pl-2水解底物XDT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4.5;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Lxyl—pl-1和Lxyl-p1-2的β-葡萄糖苷活性均显著高于其β-木糖苷活性,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Lxyl-p1-1对于底物PNP-Xyl,PNP-Glc和XDT的kcat/Km值分别低于Lxyl-p1-2对于上述3种底物的kcat/Kan值(0.77s-1×mM-1,1.65s-l×mM-1和-1×mM-lVS.1.67S-1xmM-1,2.85S-1×mM-1和1.07S-1×mM-1)。

  • 标签: 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 Β-木糖苷酶 Β-葡萄糖苷酶 动力学参数 催化特性
  • 简介:目的克隆孢子丝菌未知过氧化氢基因,命名为Sscat基因。方法根据生物信息库中7种已知真菌过氧化氢氨基酸序列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获得部分Sscat基因cDNA片段,随后应用RACE技术分别扩增其3'端和5'端未知序列。结果Sscat基因cDNA序列全长1746bp,其中包括5'端121bp的非编码区、1500bp的编码区和109bp的3'端非编码区。该基因编码49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6.07kDa,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菌过氧化氢氨基酸高度同源,其中与米曲霉、黑曲霉同源性分别为66.3%和56.6%,Sscat基因为申克孢子丝菌过氧化氢cDNA。结论简并PCR结合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孢子丝菌未知过氧化氢基因。

  • 标签: 孢子丝菌 过氧化氢酶 简并PCR 快速cDNA末端扩增
  • 简介:目的:与定量比值法比较,探讨全自动直接定量法检测红细胞葡糖-6-磷酸脱氢(G-6-PD)活性的可行性。方法:同时采用定量比值法(即硝基四氮唑蓝定量法)和全自动直接定量法,检测219例肝素抗凝静脉血标本的红细胞G-6-PD活性。结果:定量比值法检测G-6-PD缺乏的阳性率为9.13%,全自动直接定量法检测的G-6-PD缺乏阳性率为9.58%,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量比值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卫生条件有限的基层医疗单位;全自动直接定量法快速准确,是一种可批量检测的理想筛选方法。

  • 标签: 定量比值法 全自动直接定量法 葡糖-6-磷酸脱氢酶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怎样调节赖氨酰氧化(LOX)的表达。方法:分离小鼠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用携带不同Smad4干扰序列的慢病毒感染原代细胞,建立Smad4敲低稳定细胞系;分别用TGF-β刺激原代细胞或对照和Smad4敲低细胞,利用免疫印迹及Real-timePCR技术检测Smad4敲低后LOX的表达改变。结果:获得了Smad4敲低的细胞;TGF-β能诱导LOX表达,且在Smad4敲低的细胞内,LOX升高更明显。结论:TGF-β通过Smad4非依赖的方式促进LOX的表达。

  • 标签: 血管平滑肌细胞 SMAD4 转化生长因子Β 赖氨酰氧化酶
  • 简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2个异黄酮含量显著差异的大豆品种鲁黑豆2号(LHD2)和南汇早黑豆(NHZ)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异黄酮含量变化以及异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变化,试图分析异黄酮积累与各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大豆子粒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逐渐升高,而不同异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不同,CHS7、CHS8、CHR、CHI1A和IFS2的表达趋势与异黄酮积累模式基本一致,而IFS1和CHI1B1的表达趋势与异黄酮积累模式相反。IFR的表达模式在2个大豆品种中存在相反的趋势,在LHD2中与异黄酮组分积累趋势相反,而在NHZ中与异黄酮组分积累趋势相同。结果还表明,同一基因家族中不同基因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也存在差异。查尔酮合基因家族中CHS7和CHS8以及查尔酮异构基因家族的CHI1A的表达水平相对其他成员较高,异黄酮合基因家族中IF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IFS1的表达量,预示这些基因家族在大豆子粒异黄酮积累过程中存在功能分化。此外,各基因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的相关性在2个品种中也不尽相同。LHD2中CHS7、CHS8和IFS2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与不同异黄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CHI1B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不同异黄酮组分呈显著负相关。而在NHZ中,IFR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与多个异黄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这预示了不同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差异的潜在遗传基础。各异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相关分析表明,在2个品种中,苯丙氨酸水解PAL1与4CL,4CL与CHS2以及CHS1与IFS2基因的表达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共同调控异黄酮的合成与积累。这些结果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奠定了基�

  • 标签: 大豆 异黄酮 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
  • 简介:目的:构建一个牛dSl酪蛋白调控序列指导人溶菌酶(hLYZ)基因组序列的杂合基因座。方法:采用本实验室发明的连续3步缺口修复技术。将6个无痕连接的同源臂插入以pBR322为载体的骨架中,构成能进行3次连续基因抓捕的载体,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介导的缺口修复技术,分别抓捕牛aSl酪蛋白3’端调控序列(9kb)、hLYZ基因座序列(5kb)、牛axSl酪蛋白5’端调控序列(20kb),使这3个基因片段自动无痕地连接在基因抓捕载体上,形成牛oLSl酪蛋白一hLYZ杂合基因座。结果:实验经过PCR扩增、限制性内切切验证和序列测定,验证了hLYZ的基因组序列对牛仪S1酪蛋白编码基因组序列的精确置换。结论:这种修复技术为乳腺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大载体的制备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及方法。

  • 标签: 牛αS1酪蛋白 人溶菌酶 杂合基因座 缺口修复技术
  • 简介:本文观察了用抗氧化剂维生素E预处理后.三氯乙烯(3000mgB.W.)一次性经口染毒24h大鼠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活力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氯乙烯染毒组肝脏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活力及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维生索E干预组的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活力及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均分别低于三氯乙烯染毒组(P<0.01),说明三氯乙烯急性染毒可引起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及肝损害,肝脏超氧化物歧化活力升高可能是机体受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反应刺激而诱导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维生素E对三氯乙烯所致的肝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染毒 肝脏 三氯乙烯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 鼠肝 维生素E
  • 简介:目的:明确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变化能否预测婴幼儿先心病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方法: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年龄≤36月的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患者的相关资料,检测体外循环(CPB)术后2h、12h、24h、48h和72h的血浆NGAL水平,分析NGAL与术后发生ALI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1例,术后发生ALI患者9例(14.8%)。所有患者CPB术后5个时间点的变化趋势为:CPB术后2hNGAL浓度开始升高,均值为27.28μg/L,至12h达到最高峰,均值为30.61μg/L,24h开始下降;其中12h、24h和72h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组显示,NGAL浓度变化趋势主要在ALI组:ALI组患者12h、24h、48h和72h的NGAL浓度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变化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NGAL峰值浓度出现在12h,其均值为40.82μg/L;而无ALI组患者NGAL浓度只在24h和12h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LI组患者5个时间点的NGAL浓度均比无ALI组患者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NGAL在早期预测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发生ALI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肺损伤、婴幼儿
  • 简介:糖苷水解第一家族(GH1)β-葡萄糖苷(BGL1)有葡萄糖耐受性,进口端位点对活性及葡萄糖耐受性有很大影响,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嗜热革节孢GH1BGL1进口端的W168、L173、F348、W349、C169、F180、D237、Y179、A260、H307、N335和E437这12个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突变,将突变与野生(WT)在毕赤酵母中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进行活性和葡萄糖耐受性测定。与WT相比,所有突变活性均有所降低,其中W168H、N335F和W349G几乎丧失活性。突变F180H、D237S、A260N和H307Y的Km低于WT,所有突变的kcat都降低。除L173Q外,其余突变都保持葡萄糖耐受性,在高浓度(400mmol/L)葡萄糖时,Y179F和D237S活受到显著抑制。本研究表明,进口端位点对活性及葡萄糖耐受性均具有一定影响,催化活性通道的结构特异性可能是葡萄糖耐受机制。

  • 标签: Β-葡萄糖苷酶 定点突变 进口端 葡萄糖耐受性
  •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因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与肺结核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肺结核病例组224例及健康对照组249例进行血样收集与临床资料采集。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方法对MMP-9基因rs17576、rs2236416、rs3787268、rs3918254共4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和HaploView4.0软件进行。结果:我们首次发现,在病例及对照组中,rs17576基因型频率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X^2=7.822,P=0.020)。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7.335,P=0.007,OR=1.463,95%CI=1.110-1.927)。病例组rs17576基因型分布中,GG和AG基因型患者吸烟史显著高于AA基因型患者;GG和AG基因型患者卡介苗接种史显著低于AA基因型患者。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一个单倍型(rs17576-rs3918254)高度连锁(D'〉0.7;r^2〉0.8)。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G-C和A-C单倍型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病例组中G-C单倍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2),对照组中A-C单倍型频率显著高于疾病组(P=0.024)。结论:MMP-9基因rs17576多态性位点可能与肺结核有关,携带有rs17576位点G等位基因的个体更易发生肺结核。携带G-C(rs17576-rs3918254)单倍型的个体更易患肺结核病,携带A-C(rs17576-rs3918254)单倍型的个体相对不易患肺结核病。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肺结核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1、9在炎性子宫出血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检测细菌感染性子宫出血恒河猴模型组子宫内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1、9(MMP-1、MMP-9)及其抑制剂(TIMP-1)的表达,用正常恒河猴子宫内膜作对照.结果模型组子宫内膜组织间质、腺上皮中MMP-1、9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IMP-1的表达与正常组水平相似.结论基质金属蛋白-1、9的高度表达可能与炎症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有关.

  • 标签: 恒河猴 细菌感染 子宫出血 子宫内膜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简介:目的:研究塞米松棕榈酸、维生素B12、利多卡因联合使用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1(IL-1)、软骨基质金属蛋白3(MMP-3)、基质金属蛋白抑制剂1(TIMP-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2例每组.观察组采取塞米松棕榈酸、维生素B12、利多卡因进行关节腔内注射,对照组采取中药涂抹方案.评判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血清IL-1、MMP-3、TIMP-1水平、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IL-1、MMP-3、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TIMP-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IL-1、MMP-3、TIMP-1、VA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TIM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塞米松棕榈酸、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1、MMP-3水平,升高TIMP-1水平,缓解患者疼痛感,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关节腔内注射 膝骨性关节炎 白介素-1 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3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