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改良后的固定方法,从而达到减少留置期间穿刺点渗血渗液,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治疗并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206例。随机分组。本研究使用改良后的固定方法为实验组,常规固定方法为对照组。将两组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103例正常拔管为99例,异常拔管为4例。对照组正常拔管为72例,异常拔管为31例。结论使用改良后的固定方法优于常规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固定 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常规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根据实际患者需要,探讨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从而决定最优的采血方式。方法在附近的大型常规检验中心,搜寻2013年1月至2013年2月之间,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体检试验的100名自愿病患,年龄在18-60岁之间,男女比例13,按照这些患者各自不同的身体状况,可将他们分为三组一为动脉组,共30人,采取动脉采血方式,二为静脉组,30人,采取静脉采血方式,三为末梢组40人,采取末梢采血方式。这些实验都是保证在相似仪器、相似天气及病人身体的PH值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以确保试验准确无误。结果通过对血液检查结果数据研究来看,静脉组和末梢组在红细胞指数、白细胞指数、血小板情况和血红蛋白指数上数据相似,并且相对较高,而动脉组在这些指数上不能达到标准水平,而且情况不稳定,因此,在进行血常规采血检验要偏向于静脉和末梢采血方式,来得到正确的检验结果,从而保证病人的身体健康

  • 标签: 采血方式 实验过程 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效的提高尿液分析仪尿常规检测准确性的方法方法观察4种检测方法中不同的试剂带侵入质控液中的时间、尿液在室温中的放置时间、尿液标本温度、室温对尿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通过观察结果发现,试剂带侵入质控液中的时间为2s,尿液在室温中的放置时间在60min内,室温中放置的尿液标本、尿液标本煮沸后进行尿常规检测的准确率高。结论通过不同尿常规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观察,可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尿常规检测准确率的方法,减少检测的误差。

  • 标签: 尿液分析仪 尿常规检测 准确性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检验与常规检验方法诊断糖尿病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10-2022.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疑似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比较两种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110例患者经糖尿病金标准确诊糖尿病98例,生化检验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检验(P<0.05)。结论:生化检验和常规检验诊断糖尿病均具有一定的作用,相较于常规检验,生化检验的准确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常规检验 生化检验 诊断价值
  • 作者: 孟文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6
  • 出处:《药物与人》2020年第9期
  • 机构:阿坝州金川县中藏医院,四川阿坝 624100
  • 简介: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一项检查。血常规的检查主要是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造血功能异常、贫血、感染等。而且还可以帮助在早期发现全身疾病,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依据。目前,血液常规的监测手段是静脉血和末梢血的采集。有学者认为,不同的抽血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检查结果,因此,本文就血液检查中的不同采集方法的差别作一简单的说明。

  • 标签: 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40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采集末梢血检测,观察组采集静脉血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患者采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检测的临床价值及特点,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2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WBC)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行血常规检测虽然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检验价值,对于MCHC、MCH、MCV等指标的检测均可取得较好的检测结果,但对于WBC、RBC、PLT、Hb、HCT等指标检测效果欠佳,故应采用状态较为稳定的静脉血样,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粪和尿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及改进方法方法选择本院检验科867份尿液标本与624份粪便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验尿液标本不合格率为6.11%(53/867),粪便标本不合格率为6.73%(42/624),不合格因素包括包括标本量不足、被污染以及信息不符等。结论必须针对临床粪和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此为诊断给以可靠依据,提高结果准确性。

  • 标签: 粪常规 尿常规 不合格
  • 简介:摘要采集自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测的160例受检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将其随机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每组分配80例受检者。通过比较检测结果的差异,探讨使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静脉血检验的结果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采血方法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阐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总结出最佳的血常规检验手段,提升医院医疗水平。方法以本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为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末梢血采血手段,观察组采取肘部静脉采血手段。实验者在采血前,禁食8h,在空腹情况下采血。结果对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PLT、HCT、MCV、WBC、HGB、RBC、MCHC指标,数据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有一定的效果,通过对比不同采血方式,总结出静脉采血可保障血常规数据的精准性,更好的开展治疗工作,提升医院医疗水平。

  • 标签: 不同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临床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92例,按照数字分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集动脉血,实验组患者采集静脉血,同时接受血常规检验,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和白细胞水平。结果实验组的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白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具有更大的检验价值,可以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率。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4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并给予高血压常规护理。记录并统计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护理前、后血压改善情况;采用自拟健康知识调查表检查患者对疾病、用药、饮食等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比较护理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护理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低于护理前,血压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P<0.05);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护理后对疾病、用药、饮食等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为90.63%,明显高于护理前的79.69%(P<0.05)。结论临床常规护理能够加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升血压控制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老年患者 常规护理 血压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末梢血采血方法和静脉血采血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血液,平均分为两份,抽取末梢血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另外40例抽取静脉血的患者为观察组,采用MindrayBC-5300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常规结果在WBC、RBC、HGB、MCH、MCHC、PLT具有明显的差异,观察组检验结果准确性更高。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采用静脉血采血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和常规方法在ICU重症心率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ICU重症心率衰竭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治疗后HR指标为(86±7.6)次/min、R指标(20±5.6)次/min,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PO2指标为(94±5.4)%,高于对照组(89±5.2)%(P<0.05)。结论ICU重症心力衰竭发病率较高,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机械通气 常规方法 ICU重症心率衰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腹泻散敷剂联合常规方法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小儿腹泻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联合小儿腹泻散敷剂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止泻时间为(1.5±0.9)d、退热时间为(0.9±0.5)d、脱水纠正时间为(1.3±0.5)d、总治疗时间为(3.4±0.4)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腹泻在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儿腹泻散敷剂效果理想,能够缩短患儿病情改善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腹泻散敷剂 常规方法 小儿腹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变异方法方法:选取 2017年 02月~ 2019年 0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常规体检者 80名作为观察对象。入组患者均接受凝血检验以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压脉带使用 3min时入组体检者的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较压脉带使用即可时点低。压脉带使用 3min时点,体检者红细胞、血红细胞指标水平较压脉带使用即刻时点高 ;白细胞、血小板指标水平较压脉带使用即刻点低。经离心处理放置 2h,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并不显著,经离心处理方式 4h,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显著影响。结论:凝血检验以及血常规分析可获取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重视血液检验样本变异控制结果对临床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凝血检验 血常规 影响因素 控制变异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胃镜和无痛胃镜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内施行胃镜检查患者20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0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胃镜+护理干预,观察组使用无痛胃镜+护理干预,比较各组生命体征、护理总满意度。结果检查前,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相似(P>0.05);但检查中,观察组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0.00%,观察组为97.00%,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于胃镜检查中,常规胃镜和无痛胃镜均可起到检查效果,但后者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检查带来的机体疼痛,且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较小,满意度较高,可推广。

  • 标签: 常规胃镜 无痛胃镜 护理干预 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