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髁状突游离再植术在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开放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颌后切口,下颔支部垂直斜形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髁状突游离取出,体外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植入,最后复位固定升支截骨部。结果:10例14侧采用本方法复位固定,经1周~3年临床观察,面部形态及张口咀嚼功能均满意。结论: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并严重移位、脱位者,可用本方法手术治疗。

  • 标签: 髁状突 骨折 下颌升支部截骨 髁状突再植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置管引流联合负压吸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采取置管引流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的3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术后创面一期愈合率70.00%(21/30),创面平均愈合时间(47.42±18.37),9例患者术后三个月仍未愈合实行了二次手术,其中6例愈合,3例好转,整体愈合率为90.00%(27/30)。结论:置管引流联合负压吸引治疗对高危复杂性肛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置管引流 负压吸引治疗 高位复杂性肛瘘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苦参汤加味熏蒸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行高位复杂性肛瘘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术后熏洗坐浴,实验组患者采用苦参汤加味熏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更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微创切口高位虚挂线疗法应用于治疗高位肛瘘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接诊的高位肛瘘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观察对象,利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施行常规切开挂线手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微创切口高位虚挂线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高位肛瘘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并发症情况和预后复发率。结果:实验组高位肛瘘患者接受治疗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更短于对照组患者,且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感染、疼痛、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复发率更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高位肛瘘患者积极开展微创切口高位虚挂线治疗的效果突出,能够促进患者的恢复、缓解疼痛,且安全性和根治性高,值得作为高位肛瘘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高位肛瘘 肛肠外科 微创切口高位虚挂线 疼痛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治疗中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择取2021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开展试验研究,将其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切开挂线疗法,试验组30例,予以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值得统计探析(P<0.05)。结论:将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运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可以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其临床治疗成功率,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维护患者人身健康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高位复杂性肛瘘 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01月至2022年05月我院收治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36)患者进行常规切开引流术治疗,研究组(n=34)患者进行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低于、短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位肛周脓肿患者治疗中采用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相较于常规切开引流术而言,其疗效更可靠,患者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快,并发症更低,值得推广。

  • 标签: 高位肛周脓肿 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 常规切开引流术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择取52例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小儿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患儿,时间区间2021年02月至2022年02月。遵从随机抽样分组法对其进行分组,每组对象例数均等。传统组26例运用传统护理,研究组26例运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从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组护理后的数据好于传统组(P<0.05)。从家长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组护理后的数据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在对本文研究术后患儿进行护理时,运用综合护理能够加快患儿术后恢复,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借鉴。

  • 标签: 小儿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高位马蹄形肛瘘患者,采用改良外括约肌裸化游离术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位马蹄形肛瘘患者47例作为研究重点人群,通过改良外括约肌落花游离术治疗,分析效果。结果:术后患者疼痛评分低于术前,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具备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外括约肌落花游离术治疗,可有效减轻高位马蹄形肛瘘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外括约肌落花游离术 高位马蹄形肛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针益智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中抽取80例,根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综合疗法(对照组),另40例接受针益智康复疗法(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疗效95%高于对照组62.50%(P<0.05)。比较DQ水平,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DQ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脑性瘫痪接受针益智康复疗法,可显著改善其智力水平,疗效明显。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气囊加力助产术在经阴道分娩位难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经阴道分娩位难产产妇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8例,观察组采用气囊加力助产,对照组采用徒手旋转胎,比较两组产程、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时及产后2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评分Apg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加力助产术可以显著提高头位难产中产妇的临床效果,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气囊 头位难产 助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产妇进行胎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8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产钳组与吸引组,每组各44例产妇。产钳组产妇采用Simpson产钳进行低位助产,吸引组产妇采用硅胶喇叭形胎吸引器进行助产。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大出血和严重软产道损伤的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的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软产道损伤及大出血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吸引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进行胎吸引助产相比,对产妇进行低位产钳助产可显著降低其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及窒息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胎头吸引 低位 产钳助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正>患者男,45岁,诊断为“胰癌”。患者尿黄1年,发作性寒颤、高热、腹痛2月余,伴恶心、纳差、体重下降。腹部CT示:考虑胰癌。收入本院。体查: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平软,未扪及包块,右上腹轻压痛。T37.2℃,P84次份,R20次/分,Bp14/9kPa。完善各项检查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胰癌根治术,手术时间长达9小时,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经抗感染、输血、白蛋白、脂肪乳、胃肠减压积极治

  • 标签: 十二指肠乳头癌 腹腔引流管 胰头癌 颈内静脉穿刺 术后并发症 气管插管全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次螺旋CT在胰癌以及壶腹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主要是对39例患者手术病例诊断胰癌以及壶腹癌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其中患者为胰癌为29例,壶腹癌患者为10例。男性患者为24例,女性患者为15例,患者的年龄是在39到81岁之间。主要是采用SiemensSensation16层CT,进行增强前后多期的扫描。在原始横断面图像基础上结合多层面重建以及其它的处理,对两组基本的多层螺旋CT表进行了总结、比较以及统计CT手术之前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本组病例的CT主要是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壶腹癌瘤体比较小,容易向十二指肠腔突出,中心位于十二指肠腔内。胰癌的中心则通常是在胰腺内。第二是肿瘤和胆胰管以及胰周血管的关系可以清晰的看出。第三是两管靠近多见于壶腹癌,然而两管分离多见于胰癌。胰癌以及壶腹癌的多层螺旋CT肿块显示率分别为百分之九十六点六以及百分之九十。手术之前诊断确诊率分别是在百分之九十三点一以及百分之九十。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展现胰癌以及壶腹癌的影响特征,对手术之前诊断以及分期有着比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胰头癌 壶腹癌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针益智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 2016年 5月至 2018年 10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中抽取 80例,根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 40例接受综合疗法(对照组),另 40例接受针益智康复疗法(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疗效 95%高于对照组 62.50%( P<0.05)。比较 DQ水平,治疗前 P>0.05,治疗后,研究组 DQ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小儿脑性瘫痪接受针益智康复疗法,可显著改善其智力水平,疗效明显。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6例位难产发生原因和母儿预后的影响,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住院分娩的96例产妇发生位难产原因、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母儿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中,位难产发生原因主要为胎方位异常占66.67%.,其次为产力异常占21.88%。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0.21%,围生儿死亡率1.04%。无孕产妇死亡。结论胎方位异常是发生位难产的主要原因,正确处理好产力与胎位置两可变因素,可以使难产变为顺产,从而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母婴安全性。

  • 标签: 头位难产 原因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徒手旋转用于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位难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甲组和乙组,乙组33例行常规助产护理,甲组33例在乙组的基础上行徒手旋转胎助产护理,对比甲乙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产程时间。结果相比于乙组产妇,甲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更高,剖宫产率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第二产程时间更短,且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头位可有效改善分娩结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产程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头位难产 徒手旋转 助产护理 自然分娩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失眠 , 是由 于 心神失养或 心神 不安 所 引起的经常不能得 到 正常睡眠 为 特征的一类病证 。在 《 内经 》 中称 之为 “ 不得卧 ” “ 不得眠 ” “ 目不瞑 ” , 主要表现是入睡困难或睡而易 醒 , 醒后难以入睡 , 重则彻夜不眠 。 因睡眠质量及时间不足 , 患者可出现神疲乏力 , 头晕头痛 , 心悸 、 易惊等 症状。 它 给 患者本人及其家庭 带来很大 的 困扰 ,并 在 一定程度上 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约有 27% 的人正在 或曾经遭受失眠病症的 困扰 [1] ,睡眠障碍已成为全世界最关 注的一类难治性疾病 。 而素有“绿色疗法”美誉的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失眠效果显著,逐渐被接受,本文探讨电项针结合针及揿针治疗顽固性失眠,取得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56 例顽固性失眠患者均为 2017 年 3 月 -2018 年 3 月来我院针灸科患者,均符合顽固性失眠诊断标准。 患者数量 年龄 病程 男 29 例 17 岁至 76 岁 10 天至 20 年 女 27 例 总计 56 例 平均 40 岁 平均 4 年 1 . 2 治疗 方法 1.2.1 针具: ①毫针: 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 直径 0.25mm , 长度 40mm 。②揿针:清铃揿针,直径 0.2mm 、长 1.5mm ;③ 电针仪: G6805-2 型电针仪疏波。

    1.2.2 方法 :电 项针穴位取用 :风池,供血,四神聪,太阳 [2] ,体针穴位取用百会,神庭,揿针穴位取用,耳穴心,脾,交感, 神门,内分泌及体穴印堂,内关,三阴交, 1.2.3 操作 步骤: 嘱患者 取坐位 ,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 。 采用快速进针法 针刺腧穴 , 要求每针均有 酸麻胀痛 , 或触电感 , 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 。 电针仪 连接风池供血 , 将两组导线分别连接两侧,正极在上,负极在下,选疏波,以患者头部轻度摇摆为度,每次三十分钟,治疗时间必须选在上午 [2] ,电针完毕后 . 选取 耳穴心,脾,交感,神门,内分泌及体穴印堂,内关,三阴交。 揿针埋藏,每日自行按压 4-5 次(每晚睡前必须先按压 1 次),每次按压时间在 5 分钟 左右 。并以 穴位 发热胀痛为度。 两日 更换 1 次,以 6 天 次为 1 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3] 的疗效判定标准结合国际通用睡眠量表 6 项内容制订标准, 即采用睡眠效率值公式:睡眠率=实际 睡眠时间 / 上床到起床的时间 × 100 % ,并 结合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综合而定。具体疗效标准:①痊愈:症状消失,睡眠率> 75% ,夜问睡眠时间> 6 小时,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再需要安眠药;②显效:症状缓解,睡眠率> 65% ,睡眠时间增加到> 3 小时,睡眠深度增加,停用安眠药;③有效:症状有所改善,睡眠率> 55% ,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但< 3 小时,睡 眠障碍;可停用安眠药;④无效:症状 无改善, 睡眠率< 40% , 严重睡眠障 碍,要靠安眠药来维持睡眠或未能坚持 治疗者。

    2 结果: 56 例临床 治愈为 45 例 , 治愈率 占 8 0.3 , 好转 为 7 例 , 好转率 占 12.5 , 总有效率 92.8 。 3 讨论: 西医学认为失眠是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所致 。 在治疗方面 , 西医治疗除原发病外 , 大多 采用安眠药治疗 , 但是 长期服用安眠药会产生药物 的 依赖性 , 而且治标不治 其 本 , 在中医 学 方面 , 失眠的主要病机主要是心 、 肝 、 脾 、 肾的阴阳失调 , 气血失和 , 以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困 。 中医治疗是治病求其本 , 针灸治疗不寐证的机制和作用是通过协调阴阳 、 扶正祛邪 、 疏通经络 , 从而达到安神定志 , 改善睡眠的目的 。 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人体的生命活动均受脑所支配,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失衡就会引发失眠,针刺头部腧穴可调节脑细胞功能,促进脑内睡 眠因子的释放 [ 7 ] ,从而达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白天运用电项针治疗,是脉冲电流通过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使大脑皮质功能兴奋性增强,恢复了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晚间大脑皮质兴奋性减低,抑制性增强,而使之进入睡眠。而下午用电项针治疗有时因兴奋过高不利于前半夜入睡,因此上午治疗好 【 2 】 。撳针穴位埋藏, 可用埋针法延长刺激 时间 发挥针刺的持续性 , 增强针刺效应,以巩固和提高疗效。对慢性疾病病情迁延缠绵者单用留针效果不佳 ,可 延长刺激 时间 发挥针刺的持续性 , 增强针刺效应,以巩固和提高疗效。 《灵枢 · 终始》载 : “ 久 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张景岳释曰 : “ 久远之疾, 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 之邪不能散也” 。 许云祥等 【 4 】 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发现留针 60min 对慢性损伤疗效最佳。 临床应用中,揿针的操作简便,对患者产生的痛苦较小,在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的同时,能减少反复针刺带来的痛苦,而 且 患者还可以自己用手 按 压 揿针 ,自行加强刺激 ,便捷有效,患者容易接受 。本文采用 电项针结合针及揿针治疗顽固性失眠 ,具有确切的疗效。 从 而 证明电项针结合针及揿针治疗顽固性失眠,可 对 顽固性失眠 患者能取得较好的 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1] Taylor D J , Lichstein K L , D u rr ence H H.I nsomnia as a health r isk factor [ J ] .Beh av Sleep Med , 20 0 3 , 1 ( 4 ): 227 - 247.

    [2] 高维滨 . 高氏针刺十绝——神经病针刺新疗法 [ M ].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 卫生部出版社, 1993 [4] 许云祥,陈贵珍 . 不同留针时间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 [J]. 中国针灸, 2001,21 ( 10 ): 607-608 [5] 刘振华,王世军 . 针刺四神聪、百会对失眠大鼠脑组织钟基因及氨 基酸类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 J ] .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 35 ( 21 ): 6067 - 6069

  • 标签:
  • 简介:我们尝试采用侧中间入路法以解决目前传统中间入路的一些不足。手术具体步骤包括:推开屈氏韧带处的空肠,切断该处附着的筋膜及韧带,将小肠肠袢完全推至右上腹部,显露屈氏韧带和左侧结肠系膜、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下血管;从肠系膜下动脉(IMA)侧的腹主动脉表面腹膜处打开进入左结肠后间隙,并顺势清扫IMA根部周围巴结;打开IMA尾侧的直乙结肠系膜并进入乙结肠后间隙,清扫IMA下方的周围淋巴结,并使乙结肠后间隙和左结肠后间隙贯通;显露IMA,肠系膜下静脉(IMV)和左结肠血管、乙结肠血管等相关血管,用血管夹夹闭离断相关血管根部,并可选择性的保留左结肠血管等。后续步骤同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检查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产妇进行胎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 8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产钳组与吸引组,每组各 44例产妇。产钳组产妇采用 Simpson产钳进行低位助产,吸引组产妇采用硅胶喇叭形胎吸引器进行助产。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大出血和严重软产道损伤的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的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软产道损伤及大出血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产钳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 4.55%,明显低于吸引组的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进行胎吸引助产相比,对产妇进行低位产钳助产可显著降低其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及窒息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胎头吸引 低位 产钳助产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由微生物感染导致患者精子形态异常。方法经CASAS-QH-Ⅲ型精子微生物动静态图像分析仪检测出56例精子体尾精子形态异常超过正常精子的30%的标本做了支原体培养涂片染色,细菌鉴定,进行了追查。结果精子头部异常29例,体部异常22例,尾部异常5例,对56例异常精液进行培养。结果其中解脲支原体阳性的标本52例,有2例为大肠埃希菌。结论精子形态异常与微生物感染有直接关系。

  • 标签: 精子头体尾形态异常 微生物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