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及评价高位桡神经损伤修复后,伸腕、伸拇、伸指不恢复,肌腱转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2011-2014年10例用旋前圆肌转位桡侧伸腕长短肌腱(前臂桡侧中上1/3交界处切口,从肱桡肌与桡侧腕长伸肌腱之间进入,可见斜行片状止于桡骨的旋前圆肌,将其附着在桡骨上远侧部分的腱性组织连同一片骨膜剥离以延长其长度),于前臂下端尺侧纵行切口显露尺侧腕屈肌,在豌豆骨远端连同筋膜切断。并在此切口切断掌长肌腱。在腕背侧近端仪“S”形切口,显露指总伸及拇长伸肌腱,将掌长肌腱及尺侧腕屈肌腱通过前臂桡侧及尺侧隧道从背侧抽出。于前臂旋前及腕关节背伸功能位,将尺侧腕屈肌转位至总伸肌,掌长肌腱转位拇长伸肌腱,肌腱张力尽量要大一些,保证前臂旋前及腕关节功能位肌腱转位后各指处于伸直位,术后石膏外固定,腕及手指伸直位,4w取外固定功能锻练。结果:术后患者伸腕、肌力、伸拇、伸指等功能均较术前有大幅度提高,各项功能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总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0.9%。结论:桡神经损伤修复后伸腕、伸指不恢复,为了改进患肢功能,用肌腱转位功能重建手术,功能恢复好。屈肌腱转位术治疗高位桡神经损伤临床疗效确切,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价值。

  • 标签: 高位桡神经损伤 肌腱转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疝,采用外环口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应用外环口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58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89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min,平均时间4min,术中出血量〈1ml或几乎无出血。均在手术当天出院(术后4~6h)。术后随访2~15个月,阴囊血肿3例,阴囊轻度血清肿及水肿19例,均未做特殊处理,15d自行消退,无切口感染,目前无复发患者。结论小儿腹股沟疝采用外环口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是一种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瘢痕小、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 标签: 腹股沟 儿童 外环口 小切口 疝囊高位结扎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法应用于高位肛瘘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抽取96例高位肛瘘病人分成两组,分别用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法和低位切开联合高位实挂法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分析组和对比组的治愈率为91.67%、89.58%(P>0.05);畸形肛管锁眼发生率为18.75%、50.00%、创面愈合平均时间为(29±14.35)日、(43±15.42)日、分析组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对高位肛瘘病人用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法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 标签: 低位切开 引流挂线 高位肛瘘 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66-0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位截瘫患者术后采用康复护理对生活质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在我省的三家医疗机构收治的高位截瘫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76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康复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术后专项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相关情况。结果康复护理组的康复护理有效率及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位截瘫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高位截瘫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康复护理 高位截瘫 术后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产妇发生位难产的主要因素并探讨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疗的100例发生位难产的初产妇患者及100例位顺产的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别定为为A组和B组,进而总结初产妇发生位难产的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初产妇发生位难产的主要原因是胎位异常(其中枕横位较为多见),其次是子宫收缩乏力、胎膜早破、宫颈水肿等因素;本文总结出发生位难产的初产妇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剖宫产手术,A组中剖宫产手术比例88%为,明显高于B组(35%).结论胎位异常是初产妇发生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纠正胎位可降低头位难产现象的发生,进而减少剖宫产,增加顺产分娩的概率.关键词头位难产;胎位异常;处理对策AbstractObjectiveeffectivetreatmentmethodsHeaddifficultearlyanalysisofmaternalfactorsandexplore.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ofclinicaldata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4toJanuary2015duringtheclosingtreatmentof100casesoccurredHeaddifficultPrimiparapatientsand100casesofheadpositionalongthemiddleofearlymaternalandwhicharedesignatedasgroupAandgroupB,andthensumupthereasonsandmeasuresofearlymaternalhappenheaddifficult.ResultsThemainreasonfortheoccurrenceofearlymaternaldystociaisfetalabnormalities(includingtransverseoccipitalmorecommon),folGlowedbyuterineinertia,prematureruptureofmembranes,cervicaledemaandotherfactors;ThispapersummarizestheoccurrenceofearlymaternalHeaddiffiGcultthemaintreatmentiscesareansection,Agroupofcesareansectionsurgery88%oftheproportion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groupB(35%).ConclusionTheabnormalfetalheadpositionisthemainreasonforearlymaternaldystociaoccurs,soearlydetectionandtimelycorrectionofthefetalpositiontoreducetheoccurreKnecyewoofrddsystocia,therebyreducingcesareanbirthincreasestheprobabilityofdelivery.Dystocia;Fetalabnormalities;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28-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加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共3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针+体针组(113例)、针组(105例)和体针组(108例),进行治疗效果比对。结果治疗结果显示,经针加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显效率达到70.8%,明显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加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明显,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头针加体针 治疗 中风后遗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循证护理在位难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接产产妇841例,纳入对照组,2014年共接产产妇787例,纳入循证组,对比相关指标。结果循证组胎分娩率9034%、位难产率1659%(118/711)、产前助产率165%、新生儿窒息率712%低于对照组9881%、2070%(172/831)、392%、9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头位难产给予循证护理,有助于筛查高风险人群,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及时、正确发现与处置位难产,降低其危害,改善母婴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位难产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医院产科在2011年1月~20014年12月间住院分娩的384例发生位难产产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4例位难产中,抬头方位异常在诸多原因中居首位(69.53%),其中持续性枕后位40例(40%),持续性枕横位47例(47%),其后依次为产力异常75例(19.53%);产道异常42例(10.93%);经过处理,剖宫产248例(64.84%),无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3例(0.78%);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及时、正确的发现及处理头位难产,可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母婴安全性。

  • 标签: 头位难产 原因 分娩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头位难产和胎膜早破的相关性?方法以23例2014.1.1.~2015.1.1之间在我院治疗的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以同期治疗的40例未胎膜早破者为参照对象(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的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位异常率和头盆不称率?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以上两组患者在以上观察指标上均差异性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产妇出现胎膜早破的情况下,应该观察其是否发生了位难产,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理,确保母婴安全?关键词胎膜早破位难产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1-0065-02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应用于颈椎骨折合并高位截瘫患者对疲惫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颈椎骨折合并高位截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后疲惫症状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疲惫症状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颈椎骨折合并高位截瘫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疲惫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颈椎骨折 高位截瘫 疲惫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微创手术在小儿腹部外科临床应用的现状和价值,总结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经验,分析缺点与不足,在成功技术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手术方法。方法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常规探查双侧股沟区,对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单侧19例,双侧5例)同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24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无术后并发症。24例随访1~3年,平均1.5年,仅1例腹股沟斜疝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在一次麻醉下完成多种病变的处理,避免多次手术的打击,降低手术成本,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误诊率低、并发症少、切口美观等优点。

  • 标签: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疝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后功能锻炼在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36例下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18例,分别给予其术后常规护理与术后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术后康复情况。结果经治疗与术后护理干预后,两组关节功能均有了一定恢复,且乙组术后2个月予3个月的Harris评分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高于甲组,且乙组术后MBI评分也显著高于甲组术后,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针对情况给予其术后功能锻炼,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头下型股骨颈骨折 术后 功能锻炼 髋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