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癫痫性脑病(EES)是一组与严重的癫痫源性的脑部疾患,伴随进行性加剧的认知和行为障碍。EES发生认知障碍的机制目前尚不甚明了。本文对癫痫性脑病脑功能的神经影像研究进行综述。尽管癫痫活动可能单独起源于不同脑区,但癫痫活动似乎以综合征的特定的方式进行传播。在部分癫痫性脑病中发现,癫痫的异常放电与脑默认网络的中断密切相关。对于其他类型的癫痫,尚有其他机制认为癫痫异常活动与认知障碍相关,如异常的连接模式及丘脑皮层网络连接的活动受抑。对于功能影像对于癫痫异常活动的传播机制及对认知功能影像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癫痫性脑病 功能磁共振 神经影像学 WEST综合征 Lennox-Gastaut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物流原理应用在药房调剂工作中的效果。方法在分析门诊药房发药差错及其隐患的基础上,利用物流原理对药房调剂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并对采取措施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将我院在2006年6月-2008年7月期间未采用物流原理管理的归为对照组,将2009年5月-2011年7月期间采用物流原理进行管理的归为观察组。对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物流原理后,在差错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总处方数的比例上由0.0581%下降至0.0313,调剂工作差错占总差错比例从66.20%减至45.66%。讨论依照物流原理改进药房调剂工作,能使调剂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管理得到加强,劳动强度得到下降,能够显著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和隐患。

  • 标签: 物流学 病房药房 调剂 差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典型结核病患者CT影像资料,分析其特征以及产生误诊的可能原因,充分发挥CT影像对肿瘤型肺结核的诊断优势。方法将被我院确诊的41例肿瘤型肺结核患者,当作本文分析主体,通过对其CT影像征象的观察,总结该病症影像方面的具体表现。结果所有分析主体依据其CT的影像征象进行分型显示,结果为22例(53.66%)肺部团块型;7例(17.07%)肺部空洞型;3例(7.32%)支气管腔内结节、团块型;5例(12.20%)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型与4例(9.75%)纵隔肺门团块型;其中有32例分析主体被误诊为肺癌,出现78.05%的误诊率。结论临床对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应慎重,应注意加强对患者CT影像的观察与其他检查方式的联合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后方可下结论。

  • 标签: 肿瘤型肺结核 CT影像学征象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中期血清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检测25903例孕中期(15周-20+6周)孕妇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水平,结合软件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孕妇经遗传咨询,知情同意,自愿选择行产前诊断,于孕18-24周左右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培养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追踪随访。结果25903例孕妇中,唐氏综合症筛查高分险574例,占筛查总数的2.2%,18-三体综合征44例,占筛查总数的0.16%,神经管缺陷80例,占筛查总数的0.3%。产前诊断确诊唐氏综合征4例,18-三体综合征3例,其他染色体异常17例。结论孕中期应用母血清三联生化指标进行产前筛查降低出生缺陷率是有效的,同时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可提高产前筛查效果。

  • 标签: 产前筛查 产前诊断 唐氏综合征
  • 简介:摘要根据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适当地对药用植物与生药学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时数的合理分配,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对激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 标签: 药用植物学 生药学 课程教改
  • 简介:摘要X线平片、CT及MRI能够诊断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种方法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以MRI最为敏感,可发现0期及Ⅰ期病变,并能预测股骨头的晚期塌陷情况。CT较MRI次之,亦能发现部分0期及Ⅰ期病变。X线平片较差,仅能发现部分Ⅱ期病变。对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致病原因且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应行MRI检查,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56例肺炎患儿资料,对肺炎患儿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结果经吸氧、抗生素、雾化吸入等对症治疗精心的护理后,肺炎患儿在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对患儿的一般护理、症状护理、饮食护理、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并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以巩固其治疗效果,提高肺炎患儿治愈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肺炎 小儿 护理
  • 简介:摘要在传染病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增加传染病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灵活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明显地提高了传染病的教学质量。

  • 标签: 多媒体教学 传染病 教学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公共卫生实验室主动监测哨点医院致病性弧菌腹泻及优势菌型的耐药及食品和水样中存在致病性弧菌情况。方法区级公共卫生机构选择辖区内2个医院作为主动监测哨点,甄别食源性感染性腹泻的病例定义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致病性弧菌培养、鉴定和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再采集辖区内的食品和水样进行致病性弧菌培养、鉴定和抗生素耐药性试验。结果2014~2015年,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1147份腹泻标本,分离致病性弧菌98株(阳性率为8.5%);检测水产品240件,分离致病性弧菌68株(阳性率为28.3%);检测水样480件,分离致病性弧菌37株(阳性率为7.7%),最常见当属副溶血性弧菌、溶澡弧菌和气单胞菌;所有致病性弧菌病例的男女性别构成比为0.91;副溶血性弧菌病例均以21~60岁(82.7%)和60岁以上(14.7%)年龄组为高发年龄、且病例株和食品株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氯霉素敏感率一样均100%,对四环素、萘啶酸、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差异在10%左右。病例株和食品株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西、头孢呋辛的敏感率差异较大,病例株分别为80%、85%、61%、35%;而食品株分别为100%、100%、89%、86%。结论腹泻病人与环境中致病性弧菌污染存在相关关系并具有季节性差异,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主动监测对控制食源性感染性腹泻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 标签: 致病性弧菌腹泻 耐药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免疫指标,并探讨免疫指标改变与恶性程度和预后相关性。方法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87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和25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血清IgG、IgA、IgM、C3、C4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纤维化(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伴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下降,与病情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全血细胞减少 免疫球蛋白类 补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猩红热的临床流行病及预防。方法对2013年~2014年猩红热的临床治疗及预防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应对患者进行6d隔离治疗。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7d,并可用苄星青霉素120万U肌内注射1次进行预防。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结论提醒患者在病程第2~4周每周查1次尿常规,同时注意有无心悸、游走性大关节疼痛等情况,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定期到门诊复查。

  • 标签: 猩红热 预防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是参与脂肪分解的关键酶,能够特异性水解甘油三酯(TG)第一酯键,在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介导的脂解反应与肥胖、二型糖尿病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ATGL 脂解 二型糖尿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小儿手足口病血液变化。方法对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之间在我院进行诊疗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0名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同期在我院进行保健的6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的儿童进行血细胞的检测,比较这两组儿童在血液的变化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通过对这些手足口病儿童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发热患儿有28例,患有皮疹的有60例,具有呼吸道症状的有60例;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对患儿的血液进行检测发现观察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与外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变化均强于对照组,两个小组之间的差异性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的血液进行检测发现这些患儿的血液变化主要表现在外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淋巴细胞下降,白细胞升高这三个方面。

  • 标签: 小儿 手足口病 血液学变化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PBL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文总结了《医学医技》开展中英文PBL双语教学的经验;让人数较多的大班级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创立了围绕本学科内容“学生讲课比赛”的PBL双语教学形式。

  • 标签: PBL教学法 影像学 双语教学
  • 简介: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剂课程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充分认识药剂的理论知识,可以将药剂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阐述了加强项目化教学法的对策和在药剂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 标签: 药剂学 课程改革 项目化教学
  • 简介:摘要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该环境的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低压、低氧环境容易导致人体缺氧,造成一系列的机体功能异常,人体若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环境,将引发高原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高原环境下低压低氧导致肺、脑微循环的过度灌注,引起高原脑水肿和肺水肿。目前对高原病患者脑结构的影像诊断的研究逐渐增多,其检查设备主要是CT、MRI,本文就高原病患者脑结构的影像诊断现状予以综述。

  • 标签: 高原病 脑改变 CT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