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中约有10-20%的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会出现上肢淋巴水肿。上肢淋巴水肿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SGB联合中西医治疗和护理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

  • 标签: SGB联合中西医治疗 超声引导 乳腺癌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SP患儿疾病严重程度与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HSP患儿60例与门诊健康儿童19例作为样本,HSP患儿为A组,门诊健康儿童为B组,检测IgA、IgG、IgM及CD3+、CD4+、CD8+等T淋巴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结果A组患儿病情程度与血清IgA、CD8+T表现呈正相关(P<0.05);A组患儿病情程度与CD3+T、CD4+T、CD4+T/CD8+T、NK细胞表现呈负相关(P<0.05)。结论检测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可以为判断HSP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提供依据。

  • 标签: HSP 免疫球蛋白 T淋巴细胞亚群 (严重程度 相关性)删掉
  • 简介:【摘要】 本文就一例B超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异位的调整进行分析。总结患者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颈内异位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予患者半卧位,举臂配合助手压闭同侧颈内静脉、增加胸腔负压和漂浮原理,采取脉冲式冲管,边推注药液边送管的方法,将异位导管复位成功,同时分析发生异位的原因,提出预防及改进措施,保证导管尖端在理想位置,提高PICC管成功置入率。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异位 调整 体会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胸腺五肽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结核对患者疗效和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价值。方法:纳入84例肺结核在本院治疗患者,(时间起2018年12月,止2021年08月),行对比性治疗研究分析,数组电脑排列分组,对照组(常规化疗,n=42),实验组(胸腺五肽联合左氧氟沙星,n=42),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治疗有效率、肺部病灶吸收率、痰菌转阴率)、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3+、CD4/CD8)。结果:(1)临床数据:实验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肺部病灶吸收率、痰菌转阴率显著改善,(P<0.05);(2)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比:实验组CD4+、CD3+、CD4/CD8,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胸腺五肽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结核疾病,疗效显著,以及改善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胸腺五肽 左氧氟沙星 肺结核 疗效 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T淋巴细胞亚群在正常的机体当中是相互作用的,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持人体的免疫功能的实现。对于人体中的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了改变时,那么机体就会出现免疫功能紊乱。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充分说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医治中,实行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其治疗的效果,将此作为参考依据。方法 把在2018年1月到2020年3月之间,30例进院诊疗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作为实验患者。将其所有人员,划分成对照组、研究组(依照随机单盲法)。此次研究中,对照组医疗人员,对其实行CHOP治疗方案,研究组医疗人员,对其实行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治疗方案,其试验数据,进行比对与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在实行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如上数据,可以总结出,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医治中,实行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治疗方案,其临床疗效更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缓解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更加适合被推广、应用。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联合治疗 CHOP方案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淋巴瘤化疗伴癌因性疲乏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5月到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淋巴瘤化疗伴癌因性疲乏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小球法对患者平均分组。参照组35例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35例接受人性化护理。观察对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癌性疲乏程度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淋巴瘤化疗伴癌因性疲乏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可以大幅减轻其癌性疲乏,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淋巴瘤 化疗 癌因性疲乏 人性化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行为转变模式的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患者预防淋巴水肿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组)和观察组(20例/组),分别开展术后预防淋巴水肿常规健康教育与行为转变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管理效能评分、淋巴水肿预防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乳腺癌术后患者预防淋巴水肿中加强行为转变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减轻患者心理负面情绪,提升患者在乳腺癌术后预防淋巴水肿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 标签: 行为转变模式 健康教育 乳腺癌淋巴水肿 自我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我院经FC方案治疗的26例CLL患者资料结果26例CL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部分缓解(PR)率及总缓解(OR)率分别为38.46%,26.92%及65.38%,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CLL近期疗效较好,耐受性好,极大地改善拟CLL的预后,提高DFS。

  • 标签: 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69-02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患者70例为研究样本,2017.06~2019.01为样本收集时间,密封信封抽选分组,对照组/35(小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实验组/35(大剂量甲氨蝶呤),对比患者(1)不良反应发生率;(2)血药浓度。结果:(1)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降低趋势,(P<0.05);(2)用血药浓度:实验组相较对照组,患者血药浓度数据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当中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药物,药物疗效显著,同时治疗安全性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大剂量甲氨蝶呤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微卫星不稳定(MSI)是患者基因组不稳定的表现之一,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存在,其中包括了结直肠癌、乳癌、肺癌以及淋巴瘤等病症,并且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预后转归的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相关的研究表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与微卫星序列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并且临床治疗的散发结直肠癌中有12%至15%表现出为微卫星不稳定性现象。这种现象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子机制,对于结直肠癌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同时因为MSI阳性的结直肠癌患者较之阴性的患者表现出更加理想的预后效果,同时对于含有5-氟尿嘧啶类的化疗药物并不敏感,MSI在临床上俨然已经成为了结直肠癌的预后与与预测化疗疗效的一项标志物。同时临床上对于肿瘤疾病的研究深入,认为该症状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有着相当大的联系,其中与T淋巴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免疫功能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 标签: 微卫星不稳定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结直肠癌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 D3(Cyclin D3)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0例正常脑组织与25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脑组织中 Cyclin D3 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 Cyclin D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Cyclin D3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阳性表达率增高(P

  • 标签: 细胞周期蛋白 D3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淋巴癌放疗患者应用强化护理模式联合心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开展淋巴癌放疗治疗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分组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6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模式联合心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经干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淋巴癌放疗患者应用强化护理模式联合心理干预可有效的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

  • 标签: 淋巴癌放疗 强化护理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学科团队干预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病患肩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中的护理效果影响。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病例,选取54例进行分组护理对照实验。探究组行多学科团队干预护理,参照组行基础护理。结果:比较两组病患护理后的肩关节活动度,可发现探究组的病患相关指标相较于参照组都更大;比较两组病患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探究组的病患生活质量多项评分以及综合评分(88.54±2.34)都高于参照组病患(75.34±1.23)。结论:多学科团队干预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术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较好,有效提高病患的肩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此种护理模式效果优异,可以广泛推广。

  • 标签: 多学科团队干预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 作者: 尤金锭范汝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卫生事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19-05-15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第05期
  • 机构: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单克隆增殖性疾病,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抑制最常见的化疗副作用,俗称“血象低”,包括白细胞减少、血色素低、血小板减少[1]。本院于2018年8月收治1例淋巴瘤化疗后被不明节肢动物咬伤出现脓毒性休克及右上肢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患者,采用血浆置换(plasmaphresisexchange,PE)联合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venovenoushemofiltration,CVVH)成功救治该患者,现报告如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