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海上拖缆船采集资料的规则性和对称性研究,得到了一套有效的3D叠前深度偏移和速度模型建立的流程。将海上3D数据抽提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数据集。运用高性能的频率——波数域速度沿垂直方向变化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进行初始偏移。也用初始叠前v(z)偏移代替叠前时间偏移做AVO,或者在没有受到强横向变化影响时的目标成像。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v(x、y、z)计算后续的深度偏移。这种叠前深度偏移算法也是利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数据集的规则性来减少内存和CPU的需求。偏移输出数据用于产生一组速度误差拾取值和沿分析面的加密网格作为3D层析的输入。灵活钧模型建立工具与3D层析技术匹配能够产生出地质上合理的速度模型。两个数据实例表明:这种方法在相对轻微的速度变化区域(正如所期望的那样)和速度变化复杂的情况下(如盐下成像)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

  • 标签: 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3D叠前深度偏移 共方位角 共偏移距 数据体 速度模型
  • 简介:通过研究四川盆地二叠系碳酸盐岩和暗色泥质烃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二叠系烃岩中有机质丰富,碳酸盐岩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Ⅱ1)为主,暗色泥质烃岩以Ⅲ型为主,具较强的生烃能力,是二叠系主要生烃层。目前多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通过烃岩定量评价及资源潜力分析,预测四川盆地上二叠统生物礁气藏天然气的资源潜量为2.0×10^12m^3。资源量以川东高褶带、南充斜坡带及仪陇—平昌坳陷带等评价区带相对较高;资源丰度以大巴山前南带、大巴山前北带及仪陇—平昌坳陷带等评价区带相对较高,渝东坳褶带、川东高褶带及南充斜坡带次之。勘探的主要区域为仪陇—平昌坳陷带、川东高褶带和大巴山前南带三个区带,目前应主攻仪陇—平昌坳陷带,继续深化川东高褶带和大巴山前南带,开拓南充斜坡带和渝东坳陷带。

  • 标签: 上二叠统 礁滩气藏 烃源条件 生烃强度 资源潜力
  • 简介:针对常规方法较难实现保边缘随机噪声压制的问题,引入了一种各向异性PM方程扩散滤波算法,构建了3D形式的数学离散计算公式,详细分析了扩散函数曲线与梯度门槛值之间的关系.以实际地震剖面为例,并与各向同性扩散滤波方法处理效果进行对比.通过合理选择梯度门槛值和迭代次数大小,所提算法有效压制了地震噪声,保持了同相轴的连续性和能量变化特征以及小断层的边缘特征,有效提高了地震剖面的信噪比,有助于提高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质量.

  • 标签: 3D各向异性PM方程 边缘保持 地震噪声压制 梯度门槛
  • 简介:放射源丢失后在废旧金属冶炼厂被误熔融销毁酿成污染的事故屡屡发生。本文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和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描述了常见事故,并通过参与某金属冶炼厂放射源污染现场的测量对此类污染事故及其现场判定进行了案例分析与讨论。

  • 标签: 放射性同位素源 放射源 熔融销毁 污染事故 现场判定
  • 简介:泥岩是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沉积岩,在油气系统中它们既可以充当烃原岩,又可以充当盖层,还可以充当页岩气的储层。泥岩很多重要的物化性质都强烈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矿物学组成和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以及成岩变化(压实前和压实后的变化),而这些因素往往都是可以预测的。泥岩矿物成分的多样性反映了注入盆地的碎屑物质及其水动力学分离作用、盆地内原始有机物产量以及沉积物的成岩作用(沉积和溶蚀)。利用高放大倍数显微镜对现代和古代沉积地层的观测结果表明,泥岩的结构和矿物学特征都具有非均质性;而这种变化性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虽然部分泥层的确是通过低能羽烟(buoyantplumes)的悬浮沉淀作用而沉积的,但泥岩结构分析发现,这些泥层通常会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分散,包括波浪、重力驱动的作用以及风暴或潮流驱动的单向流。这些分散机理表明,泥质沉积序列一般可以在层序地层学的框架下进行解释。早期的生物活动会使泥层均质化,而早期的化学成岩作用会导致高度胶结地层的发育,尤其是在地层表面。埋藏较深的成岩作用涉及压实作用、矿物溶解、重结晶、矿物重新排列定向和岩化以及油气生成等,这要取决于泥层的沉积特征和早期成岩特征。

  • 标签: 油气系统 多样性 泥岩 储层 盖层 化学成岩作用
  • 简介:通过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岩心、岩屑样品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甾烷及萜烷色-质实验数据,分析了长兴组烃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根据干酪根生烃原理,采用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模拟法计算烃岩生烃强度。结合区域构造与沉积特征,认为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烃岩主要发育于下旋回斜坡相碳酸盐岩,烃岩具有低等级别的生烃能力。

  • 标签: 四川盆地 涪陵地区 长兴组 烃源岩 生烃能力
  • 简介:通过研究四川盆地三叠系碳酸盐岩和暗色泥质烃岩的地化特征,认为上三叠统烃岩有机碳丰度普遍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达到了成熟到过成熟热演化阶段.中下三叠统烃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但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腐泥型,目前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对烃岩定量评价及资源潜力进一步分析,预测四川盆地三叠系天然气潜在资源量及资源丰度都相对较高,储集条件好,具备形成有效气田的条件.

  • 标签: 三叠系 烃源条件 生烃强度 资源潜力
  • 简介:通过利用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技术对西非刚果盆地下白垩统同期断陷湖相页岩的分析,描述了烃岩的品质并识别了有机碳最丰富的层段沉积作用引发的原因。该套层序下伏层为活动裂谷沉积剖面,沉积于断层作用和沉降作用活跃期间;上覆层为晚期裂谷沉积剖面,沉积于断层作用和沉降作用减弱期间。整个活动裂谷硅质碎屑页岩沉积剖面的总有机碳(TOG)含量平均为2%-3%(重量百分比)。其中晚期裂谷剖面下部的泥灰岩为6%,上部的三角洲页岩为1%-2%。活动裂谷页岩中的有机质由Ⅰ型和Ⅲ型混合干酪根组成。晚期裂谷泥灰岩中的有机质为纯Ⅰ型干酪根,晚期裂谷三角洲页岩中的有机质为Ⅰ型和Ⅲ型混合干酪根。氧化还原标志物表明,在活动裂谷剖面和晚期裂谷剖面下部的沉积作用期间,深湖为相对还原的环境。因此,还原作用的增强没有促进有机碳最丰富的烃岩的沉积。晚期裂谷沉积速率降低并不能说明总有机碳含量的全面增加以及有机质类型的变化。丰富的烃岩与高有机质产率和化学沉积有关,表明溶解的有机质成分,包括有利于藻类生长的营养物流入断陷湖是关键。我们认为与晚期裂谷有关的还原环境,对于植物成因碳向土壤碳酸盐的转化并最终进入断陷湖的有效循环,以及对于加强化学风化作用及营养成分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裂谷地层 湖相烃源岩 刚果盆地 沉积作用 地层学变化
  • 简介:目前全世界的油气产量可能有20%以上产于与湖泊有关的岩层中(Kulke,1995;Calhoun,1999),而湖相富含有机质的岩层是这些油气的主要岩。湖相岩和储集岩对非洲、南美洲、东南亚、中国等地区目前和未来的勘探都很重要,(Hedberg,1968;Powell,1986:Smith,1990;Katz,1995)。

  • 标签: 源岩 层序 地球化学 油气产量 湖盆 储集岩
  • 简介:通过微生物微油气苗特征和3-D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勘探工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成藏层带研究思路,并在得克萨斯州蒙塔古县发现了帕克斯普林斯(ParkSprings)(砾岩)油田。开展了5.6km^-2的标准3-D地球物理测量,在工区北部大约2200m深处发现了埃伦博格远景构造。1995年12月。利用微生物石油勘探技术(MOST)对该地区的微油气苗进行了普查。在埃伦博格构造区发现了正的但规模较小的微油气苗异常特征。在位于其南面1.6km远处的构造地堑的上方发现了更强且更大的微生物异常。1996年2月,在研究区又采集了更多的MOST样品。新的测量结果证实了与地震远景构造有关的小规模烃类异常,同时也证实了与1.6km以南的构造地堑有关的大规模烃类异常。对得克萨斯北部类似的地质远景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个地堑可能合有阿托坎(Atokan)统砾岩(沃思堡盆地的一个风险勘探目标),但主要的勘探目标仍然是埃伦博格构造以及与其有关的小规模微油气苗异常区。1996年3月,在构造顶部对这个由地震圈定的远景构造进行了钻探。Silver1井揭穿了埃伦博格群中1.8m厚的Salona组致密砂岩。完井后只获得了边际石油产量,3年内生产了约340桶石油。研究人员加强了寻找可能的砾岩油藏的研究。1996年10月,J.G.Stone石油公司在地堑的地球化学异常区钻探了SutherlandUnit]井,该井钻遇了2套独立的砾岩层,每套砾岩层的产层厚度都在3m。下部砾岩层的初始日产量是气50万立方英尺、油5桶。第二口井发现了3套舍油气砾岩层,其中包括底部厚6.7m的产层,天然气初始日产量接近100万立方英尺。在地堑内及附近的砾岩层中共钻了14口生产井。另外,该地堑中还有4口干井,但均位于微生物微油气苗异常区以外。1997年10月,为了研究这个新油气发现区内微油�

  • 标签: 地震测量 砾岩油藏 油气苗 微生物 3-D 油田
  • 简介:我们对采自墨西哥湾的一个3D野外数据集进行了面向目标的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target-orientedwave—equationmigrationvelocityanalysis)。我们并没有采用原始的地表数据集,而是采用了专门针对速率分析而合成的一个新数据集,计算了盐下地层速度。新的数据集是在不聚焦的初始目标图像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全新的3D广义Born波场模型而产生的,这个波场模型可以通过模拟零地下偏移域和非零地下偏移域(zeroandnonzerosubsurface—offsetdomain)的图像而较好的保持速度的动力学特征。面向目标的反演方法大幅度减小了3D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的数据集规模和计算域(computationdomain),并极大地提高了其效率和灵活性。我们用合成的新数据集进行了微分相似性优化Ⅻ睡rentialsemblanceoptimization(DSO)1,以此优化盐下地层速度。改进的速度模型明显增强了盐下地层反射的连续性,并且产生了平滑的角域共成像道集(angle—domaincommon—imagegathers)。

  • 标签: 偏移速度分析 3D地震资料 地层速度 波动方程 面向目标 计算域
  • 简介:怀俄明希普坎宁密西西比系麦迪逊组白云岩露头的岩石物理资料显示,单个岩组的横向变化可以用三种方法进行标度,包括近随机分量(跃迁效应)、近距离结构和远距离旋回趋势(孔洞效应)。跃迁效应很大,并且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方差分别为31%-39%和48%-50%。近距离横向变化反映对比长度为2—5.5m。横向上,远距离周期大约是岩石物理方差的10%,并且相对孔隙度和渗透率而言,其具有的波长分别为9.5m和42.6m(相对log10的渗透率而言,波长为16.8m)。横剖面和平面岩石物理模型以及流线模拟对流体流动的非均质标度效应进行了研究。尽管近距离变化性可以解释大多数岩石物理的非均质性,但远距离旋回趋势对流体流动特征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突破时间和波及效率的变化取决于白云岩储层中横向远距离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大小。当远距离周期分量(孔洞效应)在总的岩石物理变化中从0增加到25%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突破时问和波及效率增加。但是,当横向远距离岩石物理变化增加超过总岩石物理变化25%(例如,从25%到50%)时,因为渗透率的空间连续性较大,就会出现相应的突破时间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当孔洞效应的大小超过岩石物理方差的10%时,应该把横向岩石物理周期性所产生的非均质性综合到白云岩油藏模型中。为了正确地表征和模拟油藏中岩石物性变化的等级,露头模拟对提供白云岩岩组中横向变化的精确定量描述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白云岩 油藏模拟 非均质性 渗透率 孔洞效应
  • 简介:盆地模拟作为一种定量的油气研究方法必须了解模型的限定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模拟方法被广泛用于勘探目标的分级和相关地质风险的评价。通常,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要针对实测资料进行费时(试错法)的校正,对模型进行复杂的修改以满足模型参数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关系。这些步骤可能导致对模型结果的不合理解释。但是,反演方法可以在考虑已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同时,求得一组与校正资料最吻合、又最简单的模型参数。本文介绍了一种1-D确定性正向模型的假反演方法,该方法具有使用方便、快捷的特点。对于镜质体反射率,通过评价不确定性以及所用方法与实测资料的拟合度可以快速评价不同输入参数的变化的意义。本文通过德国华力西Rhenish山丘一个小范围的详细1-D模拟研究中的一组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阐述。还评价和讨论了在最大埋藏深度时影响镜质体反射率的两个主要参数--热流值和埋藏深度的意义和不确定性。除了使用真实资料外,还展示了一种理论方法,即用多项式或三次样条插值法近似求得仅有少量数据点的剩余面。分辨率的范围、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评价,而且能将剩余面转换成可用于风险评价的假概率密度函数。

  • 标签: 校正 1-D盆地 热成熟度 模型 统计学 不确定性
  • 简介:本文将时频分析与时延估计合理地结合起来,实现随钻信号的估计。方法的出发点是信号的瞬时频率估计。利用时延估计算法来估计地震反射道响应,使得局限于时间域的盲处理问题扩展到二维的时频平面,信号的时、频特征得到分离。由于RGK分布对噪声敏感度小,从而得到合适的“模型函数”来重构信号。理论模型的试算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 标签: 源信号 盲分离 径向高斯核 信号重构
  • 简介:在类比四川盆地盆地相油系泥质岩烃、台地相油系碳酸盐岩烃,潮坪—沼泽相煤系泥质岩~煤岩烃、滨湖—沼泽相煤系泥质岩~煤岩烃源地质地球化学异同的基础上,论证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有自型、异型及混型三种模式。油系烃层成烃热演化系列,是干气—油—凝析油~湿气—干气—低甲烷气—残炭、氢;煤系烃层成烃热演化系列,是干气—轻质油~凝析油~湿气—干气—低甲烷气—残炭、氩。以烃潜量、烃潜量强度分析与大中型气田的关系,强调烃是第一因素。据此,对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有利区带进行预测,认为古生界以川东南及华蓥山周围有利,中生界以川西及川中之西部有利。

  • 标签: 烃分析 煤系 沉积相 生油模型 气田 四川
  • 简介:沉积盆地地层埋深不断加大的过程中,干酪根在细菌作用下或通过热解生成油气。在富有机质烃岩中干酪根生成油气的过程中,油气排出并在孔隙系统中形成流体相,而这种流体相可在水动力和浮力作用下运移,并最终逃逸至地表或在地下形成油气藏。油气充注和圈闭形成的时间配置是油气成藏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在常规油气勘探中,剥露盆地历来都被视为高风险地区,主要原因是在剥露过程中烃岩的生烃过程会因地层冷却而停止。但是,即便是在生烃作用的停止点,烃岩中仍可能保留有一定量的油气,这些油气被吸咐于干酪根和孔隙系统中。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是,当烃岩在埋深达到峰值后因剥露而变浅,孔隙压力变小,孔隙系统中油气(特别是气相)的体积膨胀,导致更多的油气充注相邻的输导层或储层。由于大多数陆上沉积盆地演化史中都或多或少有重大的剥露事件发生,因此剥露作用可能是剥露沉积盆地中另外一种未受重视的晚期油气充注机理。我们的模型还表明,对于曾具有较高初始压力和较低地热梯度的含气烃岩而言,初始储集能力、剥露前储集能力、天然气总储集能力和剥露天然气充注可能都非常重要。本文所述之概念对于非常规页岩储层内的油气资源而言也有意义,其原因是高品质页岩层带可能与盆地内特定的油气系统有关,后者相对超压消散的幅度或速率限制了从非常规储层向常规储层的剥露充注。

  • 标签: 剥露过程 油气资源 油气充注 烃源岩 页岩 非常规储层
  • 简介:本文探讨了砂岩的成岩蚀变作用和由此导致的储层物性变化是否受到了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的影响。研究对象为厄瓜多尔奥连特(Oriente)盆地白垩系纳波组(Mapo)的u段和T段砂岩。这些砂岩的沉积相为河流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包含低水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通过微探针分析、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观察并得出了相关资料。纳波组u段和T段砂岩由细粒一中粒石英砂屑岩和亚长石砂岩组成。成岩事件包括绿泥石、早期和晚期高岭石/地开石、早期和晚期碳酸盐(菱铁矿、含铁白云石/铁白云石)以及石英的胶结作用。成岩早期的作用包括绿泥石颗粒包壳的形成、高岭石颗粒填充和菱铁矿胶结。绿泥石在TST砂岩中缺失,但在LST-HST砂岩中很常见。成岩早期的高岭石在LST中未有发现,但在LsT—HsT砂岩中常见。u段和T段中,成岩中期的胶结物相对于层序地层的分布是不一样的。在u段砂岩中,方解石常见于LST砂岩,但在LST-HST砂岩中没有分布。含铁白云石/铁白云石仅常见于TST砂岩。s2菱铁矿可见于TST和LST砂岩,但在LST—HST砂岩中没有分布。石英胶结物和高岭石/地开石在所有体系域中都有类似的分布。在T段砂岩中,含铁白云石/铁白云石(Fe—dolomite/ankerite)仅常见于TST砂岩,而方解石、石英和地开石在所有体系域中都有相似的分布。高岭石胶结物的分布被认为是在海平面下降期间、相对较剧烈的大气降水注入的结果,而绿泥石胶结物可能是先成粘土矿物(如磁绿泥石)埋藏成岩转换的结果。磁绿泥石是在潮汐水道和河口湾环境申海水一淡水的混合水体中沉淀而成的。U段和T段绿泥石胶结物似乎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边的发育,从而使砂岩保留了12-13%的原�

  • 标签: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 层序地层学 储层砂岩 成岩作用 低水位体系域 铁白云石
  • 简介:在墨西哥湾,分布广泛的下第三系威尔科克斯群(Wilcox)深水扇沉积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但有关其与对应的陆上同时代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浅海相储层的关系,人们还没有清楚的认识。采用一个大规模的三维地震数据集(8500km2,我们研究了未经勘探的得克萨斯州海岸带第三系下段的构造和地层,这个海岸带区域从古大陆架边缘下倾方向大约96km处延伸至深水油气发现上倾方向322km处。在马塔戈达湾(MatagordaBay)附近推断的整个古新统至上始新统层段都识别出了海底峡谷,但本次研究的重点是最年轻的海底峡谷。这些海底峡谷一般是3~4km宽、200~500m深。主下切谷的轴向大都是沿陆坡向下,但也有一些存在分叉现象。早期的盐构造运动似乎产生了不规则的古大陆坡地貌,陆坡的坡度被改变,从而影响了沉积物流动路径。从古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个海底峡谷沉积复合体处于大陆坡的中段到下段,位于威尔科克斯群陆架边缘峡谷体系的正下倾方向。虽然这些海底峡谷并不是都一定与上倾方向上的陆架边缘峡谷连在一起,但它们属于墨西哥湾西部边缘一带大规模峡谷沉积复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复合体担当了已成功地进行过钻探的深水下第三系威尔科克斯群浊积岩油气储层的沉积物输送通道。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得克萨斯州陆架区的勘探前景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识墨西哥湾古新世到早始新世的古地理也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海底峡谷 墨西哥湾 油气储层 早始新世 深水区 大陆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