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新世纪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首先,高校校园建设要现代化,要体现时代的特征,各种教育建筑的设置要具有前瞻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其次,高校校园应其有双向开放,其教学支撑系统应实现网络化,其次,高校校园的景观环境趋向于园林化和生态化,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模式。结合湖北经济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实例,对当代大学的校园景观构成体系作出研究和探索。

  • 标签: 新世纪大学校园景观构成体系 交融性 学术性 知识性 生态性
  • 简介:在西方雕塑艺术史上,奥古斯特·罗丹一般被认为站在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上,他的学生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Brancusi,1876-1957)则被视为现代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虽然罗丹的其他学生如马约尔、布德尔、德斯比欧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罗丹的艺术风格,实际上只有布朗库西真正彻底地转向了现代主义,成为现代主义雕塑艺术的里程碑式人物。本文欲探讨的正是布朗库西雕塑艺术具有的现代特征。

  • 标签: 现代性特征 布朗库西 雕塑作品 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 雕塑艺术
  • 简介:人兽合体是中国早期艺术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从半坡彩陶盘上“珥两蛇”的人面纹、濮阳墓地的高大墓主与龙虎蚌塑、良渚玉琮人兽结合的“神徽”,到商周青铜器上狰狞的饕餮、春战时代双手握蛇的神人、骑虎巫人乃至各种斗兽图、驭龙图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而著名的司母毋鼎耳、阜阳青铜龙虎尊、妇好铜钺等上面的双虎嗜人浮雕、现分别藏于法国和日本的圆雕《虎食人卣》等,更是人兽主题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有这些艺术形象究竟具有什么独特的内涵,反映着当时人们怎样的世界观,一直是中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今墨西哥南部、属于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300年前的奥尔梅克文明中,也有与中国早期艺术相近的表现主题,如它的人虎复合式圆雕、龙口神人和祭司与羽蛇浮雕等,都给我们似曾相识之感,卡尔卡特奇哥出土的《地狱之门》中巨大的亚形龙口和其四角的神树,甚至让我们联想起商代殷王多台阶的亚形大墓和战国缯书四隅的植木等等.多年来,美国、墨西哥等国学者对这些令人费解的艺术象征“符号”,曾做过多种“解秘”,他们的研究作为“它山之石”,或可对攻中国之“玉”有所启迪.

  • 标签: 纪念性雕塑 同中心 猫科动物 美洲虎 雕像 中美洲
  • 简介:为筹备2008年举办的"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秦皇岛市人民政府联合于2007年10月下旬在北戴河召开了"中国油画与现代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有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和专家、学者一百人左右,三天的会议对中国油画与现代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和深入的学术探讨,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成果,现把会议的发言摘要发表于后。

  • 标签: 后现代性 文化现代性 中国油画 现当代艺术 油画艺术 现代性研究
  • 简介:大家经常发现伴随浓厚兴趣涂抹的儿童画,其画面情景新奇,大胆活泼,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它与当代著名的大师作品竞有那么多惊人的相似。从美术史上,大家不难发现马蒂斯、毕家索、克利、米罗、布朗库西等现代大师们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到儿童美术的影响。这是艺术在人类经历了高度理性化之后对感性的向往和童年真情的呼唤。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实践者,深受这种艺术现象的启发。

  • 标签: 艺术创作 当代 趣味性 中介 艺术魅力 儿童美术
  • 简介:邰武旗:今天的讨论会主要是两部分内容:第一是针对钟先生的文章展开关于油画表现的讨论;第二是在座的几位老师——朝戈、谢东明、马路、焦小健、王琨、孙建平,从参加油画展的新作中自选了几位作者,进行对谈,展开讨论。我先介绍一下第四届中国油画展总的展览结构,第四届中国油画展将于2018年举办,我们分表现、写实、抽象这三个元素,从2015年起到2017年,连续三年开展多项研究活动。

  • 标签: 中国油画 钟先生 心象 主题研讨会 表现主义 焦小健
  • 简介:蓬勃发展的书法日益呈现出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多元、愈来愈繁复、愈来愈新奇的局面,这当然是好事,但也因此带来了欣赏评判的困惑和迷茫。书法何为“好”,何为“差”?何为“优”,何为“劣”?何为“高”,何为“下”?众说纷纭,难以定夺。甚至美丑判断,大相径庭,争执不休,纠缠不清,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何处渡迷津的味道。

  • 标签: 两重性 多元化 标准 “好” “下” 书法
  • 简介:民俗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它是人类创造的如绘画、雕刻等各种形式在民间的艺术形态。这些艺术形态中蕴含了丰富的平面图式语言,它们象征极强,具有一种空灵的装饰美感。现代景观设计盲目追求高现代化,从而忽略了对传统元素的应用,如果能将平面图式语言应用其中,

  • 标签: 图式语言 景观设计 民俗艺术 装饰性 平面 语言应用
  • 简介:教材的合理处理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应具有的教学素养,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在数年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浙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以高段年级教材为例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多元的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适应,专业的知识技能与农村教师的美术素养不适应和繁多的学具准备与农村条件的现实情况的不适应。根据对以上三点“不适应”的深入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对教材进行适应处理的策略:教材内容主次构建的适应处理;教材目标适度调整的适应处理;教材单元有效重组的适应处理。从而促进浙教版美术教材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实际效能的发挥。

  • 标签: 农村小学 教材 适应性处理
  • 简介:王逊(1915-1969)是美术史论家、新中国美术史教育的奠基人。王逊的美学思想主要是来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美学传统而又有所拓展,并在近于马赫主义的实在论的基础上,试图用主体的创造来调和"艺术"的形式论和内质论,且呈现出由前期强调"美的理想"到后期重视"现实主义"的思想轨迹;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王逊很早就受到左翼思潮的熏染,但其美学思想中的"现实主义"与曾经盛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似同实异。对王逊美学思想及其内在逻辑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王逊的整体学术成就和贡献,而且可以与20世纪中国美学及相关学术的发展历程相互印证。

  • 标签: 王逊 美学 理想性 现实主义 实在论 马赫主义
  • 简介:文章针对形象设计在服装表演专业中的重要等相关问题,阐述了本人对论题的一些观点和意见。以服装表演中形象设计的视觉元素为切入点,论述了服装表演中形象设计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兼容并蓄的特点,通过服装表演中形象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指出形象设计应以创意思维为指导,创意视觉造型为辅,注重设计理念,突出主题、引领时尚、强调内涵与外在延伸的特殊创意形式。

  • 标签: 服装表演 形象设计
  • 简介:"神圣人"非神圣,而是渎神、而是人的"例外"。因为"例外"而不为他的同时代人接纳的孤独行程,他才是真正的"同时代人"。唯有他们才能"距离化"地预知他们的同时代的"弥赛亚"救赎的可能。于是,"含混"的视觉艺术由于逃脱了语言言说出的碎片化世界的灾难,人的"灵蕴"便在其中闪耀。这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阿甘本为视觉艺术开出的新的救赎药方。

  • 标签: 视觉艺术 救赎 含混 阿甘 可能性 弥赛亚
  • 简介:本文试运用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以及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景观理论,分析数字艺术作品Moon如何通过为大众发挥艺术创意提供机会与平台,激发集体创作与共同体建立,及其尝试突破却很难突破艺术日常生活化与景观化的困境。由此,文中论述这件典型的数字互动艺术作品如何达到反景观效果,以及其中涉及的矛盾与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景观 反景观 媒体 数字艺术 集体创作
  • 简介:从1984年我的鲁美毕业创作组画《玉米面》《削柳笛》《编草袋》的油画开始,绘画的叙事手法就一直伴随着我至今。这组作品当年获得了系毕业创作一等奖,却是没有想到,亦是莫大的鼓励。在鲁美老食堂后面的美术展厅毕业展览的墙上,我的《玉米面》等三件就挂在那里。

  • 标签: 绘画艺术 叙事性 三十年 野草 家园 毕业创作
  • 简介: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绘画史上,唐、宋时期是中国画发展非常突出的时期。应该说,唐、宋的绘画皆以写实而著称,唐代形成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个高峰,而宋代则形成了花鸟画发展的一个高峰。唐代的人物画以《步辇图》、《簪花仕女图》等名作流传于世,宋代则以《出水芙蓉》、《鸡雏待饲图》、《枯树鸲鹆图》等花鸟画小品为世人所称颂。

  • 标签: 花鸟画 写实性 宋人 小品 《簪花仕女图》 中国绘画史
  • 简介:"高职"的全称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的人才既具有高素质修养,又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本文探讨高职广告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平面设计人才,进而符合社会用人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出人才。

  • 标签: 高职 实践性课程 广告设计 教学改革
  • 简介:2013年11月3日下午,由无锡东方美术馆与《书画艺术》杂志社共同策划、组织的中国画写生模式与现代研讨会在无锡东方美术馆举行。研讨会由《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程大利、马锋辉、卢所、黄厚明、章利国、李倍雷、倪建林、顾丞锋、丘挺、曹清、梁元、杨雨青、马啸、翁芳友、颜晓军、闫景阳、叶康宁、范雯静、周胜荣、薛源等出席了研讨会。萧平、聂危谷、曹天成、张荣国、李永强为研讨会提交了论文。来自北京、南京、无锡等地的书画家及各界人士4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书画艺术》编辑部整理并刊出本次研讨会的成果。

  • 标签: 中国画 研讨会综述 写生 书画艺术 《美术》 杂志社
  • 简介:本文对近十余年来书坛有关“流行书风”争辩的文献进行了整理。根据争辩的客观发展过程将辩论分为发生期、展开期和深入期三个阶段。在进行分期研究的过程中,逐一考察了争辩双方在命题(定义)、论据、理论依据、结论等诸多方面所具备的“不对称”特征。本文通过比较和研究,从多方面阐述了该特征,并认为本次辩论将对当代书坛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原则产生深刻的影响。

  • 标签: 书法艺术 “流行书风” 书法创作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