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联合B引导下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肺癌择期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麻醉进行治疗,实验组接受全身麻醉联合B引导下胸椎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指标,内容包括:疼痛情况及精神状态,治疗后两组的效果和治疗前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内容包括:社会关系、精神状况、心理情况以及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临床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全身麻醉 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 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50例,均为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一组25名患者经B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一组25名患者经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展开差异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子宫穿孔、大出血、感染、宫腔粘连)发生率4.00%(1/25)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7/25),(p<0.05);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率4.00%(1/25)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7/25),(p<0.05)。结论:B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B超引导 宫腔镜手术 黏膜下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50例,均为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一组25名患者经B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一组25名患者经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展开差异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子宫穿孔、大出血、感染、宫腔粘连)发生率4.00%(1/25)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7/25),(p<0.05);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率4.00%(1/25)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7/25),(p<0.05)。结论:B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B超引导 宫腔镜手术 黏膜下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方式在患者膝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为膝部手术患者找到最佳的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疾病的同时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以此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程度。 方法 选取某院在 2016 年月~ 2017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膝部手术患者 60 例,采用平均分组的方式把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的股神经阻滞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 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的优良率达到了 96% 左右,对照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在 79% 左右;观察组患者在感觉、运动持续时间、恶心、呕吐,以及头痛发生几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也比较大, P < 0.05 。 讨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治疗方式对于膝部手术患者有着良好的效果,能够改善患者各方面的状况,提高其治疗效果,值得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股神经阻滞 膝部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应用于肾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于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行肾癌根治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镇痛方案不同分为ESPB组(48例)和TPVB组(49例)。ESP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ESPB,TPV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TPVB,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拔管时,两组患者在静息以及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24、48 h,在静息以及咳嗽状态下,TPVB组患者的VAS评分更低(P<0.05)。推入手术室时,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皮时、拔管后,TPVB组的HR、MAP水平均低于ESPB组(均P<0.05)。结论肾癌根治术应用超声引导下TPVB的镇痛效果更好,总体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肾癌根治术 麻醉药,局部 椎旁 竖脊肌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PACU患者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收集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吸烟史、饮酒史、非胸外科手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免疫系统疾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阿片类药物和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收集PACU期间补救镇痛药物用量、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PACU停留时间。根据PACU气管拔管后10 min时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将患者分为中重度疼痛组(VAS评分>3分)和非中重度疼痛组(VAS评分≤3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698例患者,静态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46.70%,动态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54.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食管癌根治术、纵膈手术、肋骨/胸骨手术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神经阻滞和右美托咪定是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女性、食管癌根治术、纵膈手术和肋骨/胸骨手术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神经阻滞和右美托咪定是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保护因素。

  • 标签: 疼痛,手术后 麻醉恢复期 危险因素 胸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和手术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手术的相关操作趋于微创,这使得支气管镜等诊断性操作在临床中也获得广泛的开展。尤其是单肺通气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够使得手术视野更加理想,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但是传统单肺通气主要采用双腔气管导管,存在一定的手术难度,对术者的操作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支气管封堵器具有对患者呼吸道损伤小、操作简单、成功率高、能提供良好的肺萎陷、术中移位易调整等优点,在手术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本研究在综合相关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对封堵器在手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封堵器 胸科手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在2021年度的6月至12月期间,选择30例因肺部肿物就诊于我院的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一般麻醉方法进行麻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司氯胺酮辅助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对术后疼痛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心率、MAP、VAS值对照存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胸科手术 全身麻醉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院麻醉接诊妇科开腹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经阻滞复合自控镇痛(PCIA)对术后镇痛影响。方法:择取开腹术患者38例,时间选取阶段为2019年07月~2020年05月,根据实施不同镇痛方式其分为同等人数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实施单纯PCIA,后者实施PCIA+ TAP,对比2组临床情况。 结果:(p<0.05)。结论:中医院麻醉接诊妇科开腹术患者采用TAP经阻滞复合PCIA,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抑制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妇科 开腹术 TAP PCI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复合右美托咪定(DEX)对老年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4例老年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2例),2组均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对照组术中给予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术中给予TAPB复合DEX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及麻醉起效、持续时间;对比2组麻醉后2 h的神经阻滞、镇痛及镇静评分;统计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2 h,2组Bromage、Ramsay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Prince-Henry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36.36%(P<0.05)。结论TAPB复合DEX对老年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镇痛作用较好,可提高其麻醉效果,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腹横肌平面阻滞 右美托咪定 镇痛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在回肠造口回纳术中的效果。方法全麻下接受末端回肠造口回纳术患者30例,将患者分为单侧罗哌卡因阻滞组(A组)、双侧罗哌卡因阻滞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10例。A组患者行单侧TAP注射0.25%罗哌卡因20ml,B组患者行双侧TAP注射0.25%罗哌卡因20ml,C组行双侧TAP注射生理盐水20ml。分别评估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6、12、24、48小时镇痛效果。结果2、6、12小时时间点A组和C组、B组和C组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和48h时间点各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A组各时间点VAS评分稍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术后地佐辛使用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患者(P<0.05),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也较晚,住院时间较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地佐辛用量、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P通过阻滞脊髓腹壁感觉神经通路,显著减少了术后腹壁切口疼痛,缓解了手术患者腹部不适。对造口回纳患者,仅需行一侧TAP即可起到良好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恢复。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 回肠造口回纳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的80例患者分别作为研究时间与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腹横肌平面阻滞,试验组接受腰方肌阻滞,观察阻滞后30min(T0)、术后1h(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T4)、术后48h(T5)的舒适度(BCS)评分情况、术后48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T0-T5,两组的BC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术后48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差异比较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老年 腹部手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应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成效。方法:选142乳腺癌者视作对象。分成全麻组、超声引导组。前者接受全麻,后者接受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分析结果。结果:超声引导组以及全麻组的追加按压次数、间隔时间存在差别,P<0.05;超声引导组苏醒时间和PONV分数指标好于全麻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者开展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效果显著,建议推广。

  • 标签: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超声引导 胸神经阻滞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复合段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麻醉期间生命体征控制影响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80例冠心病上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人单纯使用全麻,观察组在对照组麻醉基础上使用段硬膜外阻滞,比较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麻醉方法及各时间血压、心率的控制情况及麻醉后的血液动力学指标SI以及血浆CRP、IL-6变化。结果麻醉开始之前两组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之后及术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的血压心率低,手术牵拉脏器、组织时血压、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SI以及血浆CRP、IL-6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上腹部手术患者中应用全麻复合段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术中的心血管反应,增加麻醉的安全性,较好的控制血压和心率,改善心肌缺血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硬膜外阻滞麻醉 冠心病 应激反应 全身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佛山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广东佛山528100摘要目的研究比较开术后持续段硬膜外阻滞(TEB)与持续胸椎旁阻滞(PVB)镇痛效果的不同.方法50例行开肺叶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段硬膜外阻滞(TEB组)和胸椎旁阻滞(PVB组),每组25例.开术后分别采用持续段硬膜外阻滞镇痛和持续胸椎旁阻滞镇痛,观察术后6h、12h、24h和48h的静止和活动状态下各自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8h静息VAS评分,PVB组的VAS评分小于TEB组,而两组在术后6h~24h的静息VAS评分和6h~48h的活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方面,与TEB组相比,PVB组低血压、尿潴留和恶心呕吐、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更低,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FEV1水平、住院时间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VB与TEB的镇痛效果较为相似,PVB的镇痛效果可能略优于TEB,另外,PVB镇痛的相关并发症较少,并且可以减轻患者的慢性疼痛,故PVB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

  • 标签: 开胸术 持续胸段硬膜外阻滞 持续胸椎旁阻滞 镇痛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46-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B引导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015年期间经我院诊断并治疗肾结石患者35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开放手术组和微创手术组,其中开放手术组178例,对患者进行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微创手术组179例,在B引导下进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结果微创手术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皮肾穿刺治疗肾结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肾穿刺治疗 肾结石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