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个人私德是道德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道德追求的价值指向。社会主义道德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准则。传统道德文化中基于社会道德对个人私德的追求与实现,与当前社会主义道德中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具有一致性。我们应从传统道德文化中对个人私德的偏重入手,对社会公德、个体道德等概念进行具体界定,努力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价标准的个体道德完善。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个体道德 价值 考量
  • 简介:摘要:儿童道德要求的产生,源于自身需要的体验,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自我内化、主动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通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和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情境体验,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然而,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都演变成道德价值的灌输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往往忽视了儿童情感因素的参与。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依托教材,注重多形式的道德学习方式,引领儿童在真实的道德学习活动情境中去体验、感悟,明辨是非,自觉践行道德行为,促进儿童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 标签: 道德与法治 自主建构 策略
  • 简介:道德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领域特殊性的视野对于理解儿童道德发展和改进研究思路、方法有着有益的启示和指引。道德认知领域一般性理论受到新近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质疑,道德领域理论的提出开创了道德领域特殊性研究的先河,从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道德、常规和个人事件的划分,文章最后对这一理论及未来研究模式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道德认知 领域模式 儿童思维发展 研究方法
  • 简介:用儒学的道德精髓来对人们进行思想熏陶和教育,可以选择社会生活中与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的信息进行报道,媒体在发挥道德教育作用时可以借鉴和吸取儒学道德精髓中适合时代需求的内容

  • 标签: 儒学道德 媒体肩负 精髓媒体
  • 简介: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当前的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接受和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了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采用“+1示范法”,即用高于学生原有道德判断水平1个阶段的观点和论据引起道德认知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运用“公正团体”策略。

  • 标签: 道德选择能力 能力的培养 道德教育 实践思维方式 道德判断 道德行为规范
  • 简介:道德单元教育与价值对象教育,一种倾向是以价值对象教育取代道德单元教育,个体品质结构中的德性将道德单元与正确的价值对象系统连接起来

  • 标签: 单元德性 德性形成 道德单元
  • 简介: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出发,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失范现象,在权衡道德义务与权利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道德补偿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呼吁道德回归,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合理、科学发展.

  • 标签: 道德失范 道德补偿激励机制 道德义务 道德权利
  • 简介:摘要调查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对于许多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集中论述了道德调查在了解社会实际道德情况、推行道德建设策略和检省道德建设运作机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道德 道德调查 道德建设
  • 简介:道德情境分为真实道德情境和虚拟道德情境,虚拟道德情境指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基于某种道德教育需要而人为加工创设的典型且优化的某种道德环境或场景。针对此情境下道德规范建构中所呈现的特点,在结合知识观视角和传统学习观视角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道德规范建构的策略。

  • 标签: 虚拟道德情境 道德规范 建构策略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形势和时机.如何把职校学生培养成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成为各个职业学校正在探索的现实课题.本文从思想政治课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仅就如何加强职校生道德教育做一探讨.指出,应通过促进学生的道德反思,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学会做人,从而达到加强道德教育的实效.

  • 标签: 职校生 道德反思 道德教育
  • 简介:当前我国道德状况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如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蔓延、官德败坏、公德意识淡薄、失信现象泛滥等,而这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政治制度不完善、传统熟人道德关系的局限性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政治制度、培养公德意识,兼顾私德作用、健全法律制度。

  • 标签: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公德意识 法律制度
  • 简介:2017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审订合格的中小学道德科教科书,共有八家出版社一至六年级的48册通过审订,分别于2018年、2019年开始在全日本中小学投入使用。这是“道德学科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其中,东京书籍出版社编订的《新道德》在编写理念、内容构成、版面呈现以及细节处理上都做出了重大变革。但是,由于这些改变主要侧重于形式而非内容,因此,教科书的实践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

  • 标签: 日本 小学 道德教科书 改革
  • 简介:道德信仰学说是康德进行批判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对其整个哲学具有重要的定向作用。而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经历了从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学派的神正论者到理性的道德信仰论者的转变历程,而这一转变对康德最终提出道德信仰的形而上学具有关键的奠基意义。

  • 标签: 康德 前批判时期 信仰的道德 道德信仰
  • 简介:摘要: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需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儿童时期,健康安全的进行生活。这表明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到玩具和设备的使用方式,建立遵守规则的玩耍意识,还要正确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从而远离危险区域,防止伤害事件的发生。因此,作为教研员,我们对于教师的指导需要立足这一标准,指导教师能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设置,使学生了解游戏场所和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对自身造成危害的因素,从而建立风险防范意识,能够健康安全的进行生活和学习,最终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得有滋有味。

  • 标签: 课程标准 小学 道德与法治 “安全地玩”
  • 简介: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学生基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培养和人格素养提升。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融入现有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能够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升青少年整体性学习意识、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实施方面,教师要积极通过建立校本资源、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开创多元化评价体系三种方式,有效增强教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整合程度,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 标签: 新课标 教学评一体化 道德与法治 教学创新
  • 简介: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上对相同罪名的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处罚标准和追诉标准并不一致,这种差异违反了罪刑平等和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追诉标准的不一致同时又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应当借鉴国外立法模式。修改单位犯罪的处罚标准和追诉标准,使之与自然人犯罪的处罚标准和追诉标准一致。

  • 标签: 单位犯罪 处罚标准 追诉标准
  • 简介:兽药地方标准清理工作是农业部贯彻《兽药管理条例》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统一兽药质量标准、提高兽药质量、加强兽药质量监督管理的重大举措。对规范兽药生产与经营活动,防治动物疾病,促进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兽药地方标准 标准工作 《兽药管理条例》 质量监督管理 清理工作 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