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临床上常见的十种脑病的发病特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特点进行了分类探讨,归纳总结了临床上容易引发各种脑病的常见病因和主要发病机理,提出了在临床上治疗脑病的5条基本原则。本文可供临床医生在工作实践中对各种脑病做出快速临床诊断和及时处置时参考。

  • 标签: 脑病 发病特征 病理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癌连带性贫血贫血与胃癌临床病特点的关联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收集入选病例的血常规、胃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分型、胃癌分期、胃癌分型以及胃癌细胞分化程度等相关数据。结果胃癌病例组织学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无关联性(P=0.017),χ2=0.9367,r=0.912;胃癌临床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有相关性(P<0.05),χ2=28.365,r=0.201;胃癌病理分期与贫血程度有关联性(P=0.002),χ2=5.2473,r=0.656;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贫血无相关性(P=0.032),χ2=0.5473,r=0.013。结论胃癌的病例组织学分型和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胃癌连带性贫血无关联性,而与胃癌临床病理分型和胃癌病例临床分期有关联性。

  • 标签: 胃癌连带性贫血 胃癌病理特点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PACC)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34例PAC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肿瘤组织α1抗凝乳蛋白酶(α1-ACT)、极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AM5.2)、突触素(Syn)、铬粒素A(CgA)的表达,采用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肿瘤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34例PACC患者中男性23例(68%),女性11例(32%),年龄25~75岁,平均54岁。首发症状为腹痛或腹胀21例(62%)、皮肤或巩膜黄染4例(12%),体检发现9例(26%)。体重指数为17.6~34.0 kg/m2,其中<18.5 kg/m2 3例(9%),18.5~24.0 kg/m2 23例(68%),>24.0 kg/m2 8例(23%)。术前检查7例(20.6%)CA19-9升高,3例(8.8%)CEA升高,7例(20.6%)AFP升高;血淀粉酶16~247 U/L,平均80 U/L。增强CT见病灶呈不规则形,表现为不均匀略低密度,可见囊变、坏死区。肿瘤位于胰头部14例(41%),胰体尾部19例(56%),胰颈部1例(3%)。肿瘤最大径1.5~15.5 cm,平均5.4 cm。术后病理Ⅰ期4例(12%),Ⅱ期14例(41%),Ⅲ期14例(41%),Ⅳ期2例(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α1-ACT和CAM5.2均表达阳性(100%),8例(23.5%)Syn阳性表达,6例(17.6%)CgA阳性表达。Ki-67指数为9%~70%,平均41%。6例患者的胰腺肿瘤组织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例BRCA2突变(7155C>G),1例K-ras突变(35G>T),1例RET突变(200G>A),1例LKB1突变(234G>T),1例K-ras和RET双突变(35G>A、1798C>T)。30例获得随访,术后中位生存期为38.3个月。结论PACC是胰腺少见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组织α1-ACT和CAM5.2阳性表达率达100%,常见BRCA2、K-ras、RET和LKB1基因突变。

  • 标签: 胰腺肿瘤 癌,腺泡细胞 疾病特征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比格犬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横断(ACLT)骨关节炎模型探究关节软骨下骨重塑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8周岁,雄性,体重10~15 kg的比格犬,将18只犬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骨关节炎(OA)模型组。通过离断犬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构建关节不稳的OA模型,术后16周后处以安乐死,取材。通过番红固绿染色和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改良Manking(OARSI-Modified Manking)评分评估关节软骨退变程度。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软骨下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分离度(SP.Tb)、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通过经免疫染色测定软骨下骨中pSmad2/3,Osterix和CD31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OA模型组肉眼可见多处不同程度的关节软骨退变,番红固绿染色显示关节软骨龟裂,但尚未侵犯深层结构,OARSI-Modified Manking评分显著升高(4.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P<0.01)。Micro-C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A模型组的软骨下骨BV/TV显著高于对照组(0.4±0.3),而SP.Tb和Tb.P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3±0.1、-2.0±3.5),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24、2.519、3.393,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OA模型组的外周血中含有高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81.7±5.1),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80,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A模型组的关节软骨下骨髓腔中聚集了大量的pSmad2/3+MSC、Osterix+成骨前体细胞和CD31+血管内皮细胞(109.9±3.9、70.5±1.8、26.8±1.8),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14、-42.475、-8.937,P<0.05)。结论比格犬膝关节OA的软骨下骨中出现异常骨重塑,其中活跃的骨吸收和TGF-β1/Smad2/3通路是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关键靶点。

  • 标签: 骨关节炎 计算机断层扫描 转化生长因子-β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31例妊娠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肛门指诊可触及肿瘤的占比达50%以上,而首诊确诊率仅为19%。31例患者中印戒细胞癌1例,低分化腺癌11例,中低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10例,中高分化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2例;Ⅰ期2例,Ⅱ期5例,Ⅲ期13例,Ⅳ期11例。11例在妊娠期确诊患者中10例人工终止妊娠,1例妊娠晚期行剖宫产术,胎儿健康存活;20例为妊娠结束后1年内确诊患者,20名胎儿均健康。26例手术治疗患者中行根治性手术21例。31例妊娠期结直肠癌患者的1、2、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67%、56%、50%。妊娠期结直肠癌易误诊、漏诊,肛诊简便易行,应予以重视;病理分型以中、低分化腺癌为主,预后较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4例原发性膜性肾病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行肾组织活检并确诊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84例,按肾脏病理结果分期不同分为Ⅰ期膜性肾病11例、Ⅱ期膜性肾病55例、Ⅲ期膜性肾病18例三组。采用描述性研究,普查所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84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男51例,女33例,男∶女为1.55∶1,原发性膜性肾病不同分期男性均多于女性,且以Ⅱ期膜性肾病居多(占65.48%)。各期均多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主要病理特点: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肾小球内以IgG、C3、IgM沉积为主[阳性率分别为100%(84/84)、79.76%(67/84)、69.05%(58/84)],均为颗粒样沉积,沉积部位大部分沿毛细血管壁。光镜下肾小球硬化随着分期进展,比例逐渐增高,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27.27%(3/11)、40.00%(22/55)、44.44%(8/18)。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空泡及颗粒变性、蛋白管型及灶状扩张。各期均存在肾间质灶状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伴纤维化、灶状水肿及泡沫细胞。小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玻璃样变。结论原发性膜性肾病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均具有自身特点,临床诊断中应予以关注。

  • 标签: 膜性肾病,原发性 临床特点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中国患者人群的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肾细胞癌患者,按照CCPRCC、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进行分组,回顾性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共纳入CCPRCC患者18例,占该时间段内本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肾细胞癌患者的0.44%(18/4 110),年龄(49.5±17.1)岁,男11例,女7例;所有的CCPRCC患者均无肾肿瘤家族史,其中只有1例CCPRCC患者具有相关的临床症状,为间断的腰腹部胀痛,而另外17例均是体检发现,无相关症状。与ccRCC及pRCC组相比,CCPRCC组患者在终末期肾病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ccRCC=0.291,χ2pRCC=1.161,均P>0.05)。CCPRCC组肿瘤最大径小于pRCC组(χ2=-2.280,P =0.027),但与ccR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 =0.565);CCPRCC组患者基本上都处于pT1a期,病理分期明显早于另外两组,且其总生存也较ccRCC组和pRCC组更好(P<0.05)。结论CCPRCC是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的一类肾细胞癌,患者较ccRCC和pRCC分期更早、预后更好。

  • 标签: 癌,肾细胞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白细胞趋化因子2型淀粉样变性(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 amyloidosis,ALECT2)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01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白求恩医院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ALECT2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其他肾脏疾病分为单纯ALECT2组和ALECT2合并其他肾脏病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表现的差异。用光镜、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等方法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质谱分析法分析肾组织淀粉样沉积物质的成分;基因测序法分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趋化因子2(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LECT2)基因序列。结果16例ALECT2患者入选本研究,9例合并其他肾脏病。患者发病年龄(65.00±8.45)岁,男女比例为7∶9,汉族15例,其中8例患者为山西省籍。15例患者有蛋白尿,中位尿蛋白量为2.16(1.07,4.72)g/24 h;5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1例有肾功能不全;12例有镜下血尿。1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糖尿病。与单纯ALECT2组相比,合并其他肾脏病组患者肾病综合征占比较高(5/9比0/7,P=0.034)。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6例患者肾皮质间质均有淀粉样物质沉积,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多数患者伴有肾小球(12/16)、小动脉壁(14/16)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呈强阳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ECT2阳性。淀粉样物质沉积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其他肾脏病组患者的肾小球淀粉样物质沉积和肾脏淀粉样物质总沉积评分显著低于单纯ALECT2组(均P<0.05)。16例患者电镜下见直径8~12 nm无分支的细纤维结构无序分布。8例患者肾组织质谱分析检测到LECT2肽段,7例患者基因检测显示LECT2存在纯合子G等位基因。13例完整随访资料结果显示,2例死亡,1例肾活检时已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其余大部分患者(8/10)肾功能进展缓慢。结论肾脏ALECT2患者临床表现以蛋白尿为主,肾功能不全、血尿及合并其他肾脏病的发生率高。肾组织病理改变特征为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积于肾皮质间质。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病理学,临床 肾疾病 白细胞趋化因子2
  • 简介:目的:分析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的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5例以淋巴结或扁桃体明显肿大为突出表现,抗感染等治疗无明显效果,临床高度怀疑为NHL患者行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EBV编码小RNA(EBER)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5例病理检查均呈现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初次病理检查分别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经进一步分子病理及EBV抗体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非典型IM,对症处理后疾病均恢复,随访1-10年均健康生存。结论:非典型IM的淋巴结或扁桃体病理改变具多样性,易误诊为不同类型淋巴瘤,临床诊断时需特别注意,分子病理检查是IM有益的鉴别方法。

  • 标签: 淋巴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PSTEIN-BARR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对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35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理类型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0例患者中,功能性子宫出血 74例,占 21.14%,器质性子宫出血 71例,占 20.29%,正常月经周期内膜 205例,占 58.57%,显著多于其它两种类型( P<0.05)。结论: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在诊治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及早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异常子宫出血 病理类型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子宫平滑肌瘤的主要临床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妊晚期合并子宫平滑肌瘤行剖宫产术中肌瘤剔除术病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随机选择同期50例非妊娠单纯子宫平滑肌瘤患者手术标本进行对照研究。结果58例妊娠期子宫肌瘤37例(63.8%)发生多种变性及坏变,50例非妊娠期肌瘤中仅3例(6%)发生变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妊娠期肌瘤的存在核分裂及核异型明显高于非妊娠期肌瘤(0例)。妊娠期肌瘤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强阳性率表达明显高于非妊娠期(P<0.05)。结论妊娠期子宫平滑肌瘤以育龄妇女为主,肌瘤易发生变性及核分裂活跃,妊娠平滑肌瘤生长与孕激素、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妊娠 子宫平滑肌瘤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胃癌连带性贫血贫血与胃癌临床病特点的关联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收集入选病例的血常规、胃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分型、胃癌分期、胃癌分型以及胃癌细胞分化程度等相关数据。结果胃癌病例组织学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无关联性(P=0.017),χ2=0.9367,r=0.912;胃癌临床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有相关性(P<0.05),χ2=28.365,r=0.201;胃癌病理分期与贫血程度有关联性(P=0.002),χ2=5.2473,r=0.656;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贫血无相关性(P=0.032),χ2=0.5473,r=0.013。结论胃癌的病例组织学分型和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胃癌连带性贫血无关联性,而与胃癌临床病理分型和胃癌病例临床分期有关联性。

  • 标签: 胃癌连带性贫血 胃癌病理特点 相关性
  • 简介:目的:对两种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促进对此病的了解。方法:将以上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称为OB-GM组,另一组称为OB-FSGS组,然后对两组的患者进行病理改变的检查,包括光学显微镜检查、免疫荧光检查、电子显微镜检查等,然后在通过对比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得出相应的数据以及变化,进行对比,得出两种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临床病理特点的不同。结果:在光学显微镜检查下,两组患者肾小球直径均明显增大,没有太大的对比差异,OB-GM病初仅呈现微量白蛋白尿,而后逐渐加重,直至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滤过OB-FSGS常呈现中、大量蛋白尿,血清蛋白量OB-GM组也是明显低于OB-FSGS组,尿渗透浓度OB-GM组较高。另外两组患者多数均出现各种代谢紊乱,呈现代谢综合征。结论:依据肥胖性肾小球病的具体特点来进行治疗,对临床上治疗是很有帮助的。

  • 标签: 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
  • 简介:目的分析40岁以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相关的预后.方法选择大别山区2014年3月到2016年4月12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的宫颈癌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均在40岁以下,对所有患者在多方面上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病理类型为非鳞癌的比例更高,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0岁以下宫颈癌患者与年老组相比,在性生活方式、孕产次、临床表现、妇科体检、病理类型、生存期等方面上差异显著,据此探讨大别山区宫颈癌的病因、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的关系、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

  • 标签: 40岁以下 宫颈癌患者 病理特点 预后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状况进行了回顾分析,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2例患者,发病年龄36-69岁,鼻腔为好发部位。病理结果为所有标本的瘤细胞均呈多形性,免疫组化均表达T细胞标记,而CD4、CD20、CD30阴性。22例患者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1.2%、42.9%和22.8%。局部肿瘤侵犯、IPI评分高、临床分期晚和LDH水平增高的患者具有更差的OS。结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具有显著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需结合形态学与免疫表型。该病预后差,需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高生存率。

  • 标签: 结外NK/T 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胃交界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29例的食管胃交界神经内分泌癌29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果29例食管胃交界神经内分泌癌中21例患者为小细胞癌,8例患者为混合型;免疫组化显示CD56阳性16例,Syn阳性24例,CgA阳性18例,呈Ki-67阳性表达;随访患者预后显示,半年内死亡患者6例,1年内死亡患者14例,最长生存患者为47个月,平均生存月限为(25.61±3.52)月,死亡原因均为肿瘤转移。结论食管胃交界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较高,具有细胞转移、分裂、增殖快的特征,加强对疾病临床病理特点的了解,利于疾病的诊疗及预后。

  • 标签: 食管胃交界神经内分泌癌 病理特点 预后
  • 简介: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ductcarcinoma,CDC)和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carcinoma,TCC)均比较罕见,其临床表现与其他亚型肾细胞癌类似,无特异性。与最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癌相比,肾CDC和肾TCC的影像学、病理特征及预后

  • 标签: 肾集合管 囊性癌 肾管 肾透明细胞癌 肾细胞癌 肾髓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病理表现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9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前CT/MRI检查结果均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病理显示,良性13例,恶性16例;根据组织起源分叶组织肿瘤12例、淋巴瘤10例、神经源性肿瘤7例;CT/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达到93.1%(27/29);组织学分型诊断准确率为55.2%(16/29)。结论应用CT/MRI诊断腹膜后肿瘤,能较为直观清晰的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周边组织情况,且可对部分成分进行有效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CT/MRI检查 影像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