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儿管理模式及干预方法,评价早期干预的效果,改善高危儿的预后并降低脑瘫发生率。方法将789例高危儿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育儿指导与早期干预,并根据需要予以医学康复,对照组仅提供常规育儿指导。随访监测至2周岁,比较两组婴幼儿的发育状况。结果干预组高危儿各阶段的Gesell量表评估DQ<85,运动发育落后及肌张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儿干预组在24月龄时的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监测并配合科学、规范的早期干预与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高危儿的预后。

  • 标签: 高危儿 管理 监测 早期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的影响,帮助患者恢复,提高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早期脑卒中患者54名,再随机将这54名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我院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干预,观察3个月,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性评测(FIM)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患者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和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效果也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早起康复护理干预有效的提高了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使患者的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明显提高,这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治疗。

  • 标签: 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 脑梗死 脑出血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远期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低于对照组的54.29%(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远期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其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以及远期生存质量的提高。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维持性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小儿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供医生参考使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不给予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出生后即给予干预,并由医生对新生儿的家属给予指导,使其能够在出院后继续进行。比较两组小儿在出生后1、3、6、12、24个月时的体格检查结果和精神发育结果。结果实验组小儿与对照组之间的体格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小儿的大脑运动、语言等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对小儿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

  • 标签: 早期干预小儿儿童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先兆流产高龄孕妇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方法对36例先兆流产高龄孕妇早期保胎治疗在住院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做好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严密观察宫缩、胎心率、阴道流血、脉搏、血压等情况。结果36例采取切实可行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抑制了因阴道流血和不正常子宫收缩等先兆流产症状,从而顺利度过妊娠期。结论加强孕期的健康教育与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做好预防并发症护理,尤其关注高龄孕妇的心理状态及精神状况,以解除各种不良刺激。

  • 标签: 先兆流产 高龄孕妇 早期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4 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106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3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通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发现观察组 53 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患者为 51 例,治疗有效率为 96.22% ,对照组 53 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患者为 44 例,治疗有效率为 83.01%.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人数为 52 例,护理满意度为 98.1%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人数为 45 例,护理满意度为 84.9%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护理模式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迟缓儿早期介入语言训练的疗效。方法对6个月至1岁的发育迟缓儿早期进行语言训练。结果早期进行语言训练可提高发育迟缓儿的智力。结论发育迟缓儿早期介入语言训练可降低智力低下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发育迟缓儿 早期 语言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产期孕妇贫血的早期干预方法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80例予以围产期贫血早期干预的孕产妇设定为观察组,100例未经贫血预防干预、产前入院分娩的孕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产妇妊娠结局,以观察围产期孕妇予以贫血早期干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贫血发病率分别为13.8%(11/80)、72.0%(72/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6.3%(5/80)、26.0%(2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围产期孕妇膳食营养指导、小剂量补贴等贫血早期干预,可有效避免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对妊娠结局亦有较好改善作用。

  • 标签: 围产期 贫血 早期干预 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71例剖宫产的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使用母乳喂养,对照组组患儿给予常规新生儿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新生儿抚触、游泳护理、饮食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值、首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提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黄疸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脑卒中偏瘫病患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强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主能力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控制效果差异性。结果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Barthel指数上升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该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改善神经功能自主控制能力,缓解偏瘫程度。

  • 标签: 脑卒中 早期康复 偏瘫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对小儿脑瘫的早期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4例在我院就医的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家长均同意参与实验。同时,将54例脑瘫患儿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对照组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比康复情况。结果:据Barthel知识及GMFM评分评估分析看,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脑瘫实施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康复护理效果、改善生活能力。

  • 标签: 小儿脑瘫 康复护理 早期干预 生活能力
  • 简介:现在很多人将孤独症与孤独划等号,认为孩子总是待在家里,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就是孤独症,或者觉得将孩子放在小朋友多的地方,就不孤独了,孤独症便会慢慢改善,但事实并非如此。孤独症并不等于孤独,早期识别和干预非常重要。

  • 标签: 孤独症;早期识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将围绕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早期干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阐述具体的干预效果,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能够与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速度保持一致,进一步提高其应物能、动作能与言语能,实现儿童交流能力的大幅度增强,促进其健康成长。

  • 标签: 儿童 语言发育迟缓 干预方法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干预对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疗中心诊断和治疗的48名高风险脑瘫婴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观察组得到了标准的治疗和护理,而观察组得到了基于标准治疗和护理的早期干预,并比较了这两个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0.83%。观察组平均每月治疗天数为(6.0±1.0)天,对照组平均每月治疗天数为(14.0±1.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早期干预 脑瘫高危儿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干预组实施综合干预,对照组常规产科处理。结果干预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讨论给予综合干预能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 标签: 产后抑郁症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病早期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慢性病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仅常规给予用药指导,观察组给予早期干预,比较两组初次入院至6个月后随访时慢性病病情发展情况,评估指标包括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身体质量指数及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初次入院时,两组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身体质量指数及同型半胱氨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中,观察组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身体质量指数及同型半胱氨酸指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病的临床干预中,早期干预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有积极作用,能够延缓病情发展,促进病情改善,早期干预价值显著。

  • 标签: 慢性病 早期干预 病情发展
  • 简介:摘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