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抑制剂NVP-LDE225与放射联用治疗黑色的潜在作用机制以及可行性。方法通过qPCR的方法检测处理前后黑色细胞Melan-A及SK-MEL-2中Gli1的mRNA的表达量。NVP-LDE225、GDC-0449与放射联合处理24 h后,通过细胞计数法和CCK-8法检测黑色细胞Melan-A及SK-MEL-2的细胞数量与细胞活性,细胞克隆法检测Melan-A及SK-MEL-2的生存以及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Melan-A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elan-A细胞中凋亡蛋白Bax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单纯给予Smo抑制剂NVP-LDE225能够抑制黑色细胞中Gli1的mRNA表达,减少黑色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且将黑色细胞阻滞于G0/G1期。NVP-LDE225处理后1 h给予γ射线照射将进一步抑制SHH信号通路,使黑色细胞阻滞于G2/M期,进一步抑制黑色细胞的增殖。结论Smo抑制剂NVP-LDE225能抑制黑色细胞中SHH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与放射联用后,进一步增加抑制细胞增殖的效果。其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与放疗联合治疗黑色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黑色素瘤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 NVP-LDE225 细胞周期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对人葡萄膜黑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通过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在葡萄膜黑色细胞(M23和SP6.5)和正常人葡萄膜黑色细胞(DM78、UM95和UM96)中的表达。在葡萄膜黑色细胞(M23、SP6.5)中,用EX527抑制SIRT1活性,以溶剂DMSO作为阴性对照组;用SIRT1小干扰RNA(siSIRT1)转染细胞抑制SIRT1表达,以无义小干扰RNA(NC)转染作为阴性对照组。细胞增殖实验(MTS)、流式细胞术、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裸鼠眼内成实验检测葡萄膜黑色细胞眼内成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相关蛋白。组间数据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与葡萄膜黑色细胞相比,葡萄膜黑色细胞(M23、SP6.5)中SIRT1 mRNA(t=17.08,P<0.001;t=13.24,P<0.001)和蛋白(t=6.26,P=0.008)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TS结果显示,EX527抑制M23和SP6.5细胞活性,并呈药物浓度依赖性;与NC转染组相比,siSIRT1转染组细胞活性显著减弱(t=5.94,P<0.001;t=10.73,P<0.001)。与溶剂DMSO组相比,EX527处理组(t=5.10,P=0.047;t=7.57,P=0.002)和SIRT1 siRNA转染组(t=6.41,P=0.003;t=6.10,P=0.004)中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另外,M23和SP6.5细胞EX527处理组(t=5.04,P=0.001;t=5.93,P<0.001)和siSIRT1转染组(t=11.44,P<0.001;t=8.24,P<0.001)克隆形成数量显著降低。在裸鼠眼内成实验中,与NC组相比,siSIRT1转染组眼内体大小显著变小(t=5.50,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DMSO处理组相比,EX527处理组中P21(t=4.63,P=0.010;t=7.90,P=0.001)表达升高,E2F1(t=12.10,P=0.003;t=5.96,P=0.004)、CYCLIND2(t=36.28,P<0.001;t=16.58,P<0.001)、p-RB(t=17.55,P<0.001;t=21.34,P<0.001)表达降低,p-AKT表达下调。与NC转染组相比,siSIRT1转染组中,P21(t=5.88,P=0.004;t=10.51,P<0.001)表达升高,E2F1(t=4.60,P=0.01;t=4.89,P=0.008)、CYCLIND2(t=5.13,P=0.007;t=5.63,P=0.005)、p-RB(t=4.45,P=0.011;t=6.53,P=0.003)表达水平降低,p-AKT(t=9.61,P<0.001;t=6.44,P=0.003)表达下调。结论:抑制SIRT1活性或表达可以明显抑制葡萄膜黑色细胞的增殖,提示SIRT1可以作为治疗葡萄膜黑色的一个新靶标。

  • 标签: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 EX527 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1例49岁男性患者,右足恶性黑色手术切除后出现胸闷、胸痛,诊断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给予抗凝、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全程药学监护,包括结合指南和专家共识评估病情分级、协助制定抗凝方案、根据监测指标调整抗凝剂量、监护不良反应、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患者INR达到目标值,病情平稳后出院。

  • 标签: 癌症相关栓塞 肺栓塞 抗凝治疗 药学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一线接受生物化疗的晚期黑色患者的生存情况,探索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间南京鼓楼医院一线治疗接受生物化疗的30例晚期黑色患者资料。30例均采用替莫唑胺或达卡巴嗪联合顺铂方案的化疗,并序贯IL-2、GM-CSF和IFN-α细胞因子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信息,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9例进展。客观缓解率20%,疾病控制率7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3.0个月。脑转移(P=0.003)、肺转移(P=0.007)、高乳酸脱氢酶水平(P=0.000 2)和BRAF突变(P=0.001)为一线接受生物化疗的晚期黑色患者预后不良因素。STMN1突变为晚期黑色患者生物化疗的无进展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P=0.002), MYC突变为总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P=0.001)。结论对于不适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黑色患者,生物化疗将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而脑转移、肺转移、高乳酸脱氢酶水平、BRAF突变是一线接受生物化疗的晚期黑色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黑色素瘤/生物疗法 黑色素瘤/化学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黑色患者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是发生淋巴转移后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并发症率居高不下。了解其淋巴结转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改良方法。方法对33例黑色患者进行了腹股沟区淋巴结清扫,并以Daseler分区为基础对术后标本进行了分区;通过病理检测统计各区检出和转移的淋巴结数目。结果33例患者中共检出89个阳性淋巴结,其中下肢黑色中65%阳性淋巴结位于下区,其次是内上区(17%)和外上区(15%),位于深组的阳性淋巴结极少(3%);下腹壁或会阴黑色中位于下区、内上区和外上区的阳性淋巴结分别占40%、27%和33%。29例下肢黑色患者中9例发生了跨区转移;因前哨阳性而清扫的患者会发生至多1个区的跨区转移。结论对于需要进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下肢黑色患者,大多数阳性淋巴结都位于下区;前哨阳性的患者跨区转移数目有限。这为以后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 腹股沟清扫 Daseler分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黑色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方法对5例女性生殖道黑色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1~59岁,平均46.2岁。肿瘤发生于外阴2例,阴道壁2例,宫颈1例。3例表现为赘生物,2例为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组织学上1例为原位黑色,3例为浅表扩散性黑色,1例为结节性黑色。5例HMB45、S-100蛋白和Melan A均为阳性,3例p53阳性,Ki-67阳性指数10%~50%。随访时间为36~72个月,2例死亡,2例复发,1例失访。结论女性生殖道黑色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提高对早期原位病变的识别,有助于防止漏诊及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晚期黑色患者化疗周期中睡眠状况及护理对策。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化疗的中晚期黑色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统计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的PSQI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 研究组患者的Piper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中晚期 黑色素瘤 化疗 睡眠障碍 护理
  • 简介:黑色是一类起源于神经脊黑色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预后差、转移率高、侵袭性强等特点,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例,发病率约为0.49/10万,其发病率虽低,但近年来仍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该病好发于皮肤、眼、外阴部,也可发生于肛门、直肠、鼻窦、肺,偶见于脉络膜及软脑膜等处。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瘤栓 左肾静脉 黑色素细胞 侵袭性 软脑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黑色处理方法在不同程度黑色含量黑色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HE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质量,保证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运用脱黑色法和异色染色法(AEC显色法和Giemsa双染法)对15例黑色组织(中少量黑色组织10例,多量黑色组织5例)进行黑色处理,然后进行HE和IHC染色,对比观察,筛选出最佳黑色处理方法。IHC抗体为鉴别诊断中常用的Melan A、HMB45。结果(1)HE:0.25%高锰酸钾氧化20 min脱黑色HE染色评分高,与0.1%、0.5%高锰酸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HC:对照组:黑色未处理,呈棕黑色与DAB棕黄色难以区分。脱黑色法:高锰酸钾法、改良高锰酸钾法和H2O2法,黑色去除基本干净,但由于强氧化作用抗原丢失致染色减弱,部分存在脱片现象。异色染色法:Giemsa双染法将黑色染成墨绿色,与肿瘤细胞对比明显,便于区分。AEC显色法肿瘤细胞呈红色可与黑色区分,但染片不能长期保存。Melan A、HMB45在高锰酸钾法、改良高锰酸钾法、H2O2法、AEC显色法、Giemsa双染法和对照组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Giemsa双染法、AEC显色法和改良高锰酸钾法评分高于高锰酸钾法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少量黑色组织中,Melan A、HMB45在Giemsa双染法中评分显著高于改良高锰酸钾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多量黑色组织中,改良高锰酸钾法评分高于Giemsa双染法,HMB45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emsa双染法,染色清晰,对比明显,优于其他黑色处理方法。但在不同黑色含量组织中,Giemsa双染法适合于中少量黑色病例;而在多量黑色组织中,因黑色与肿瘤细胞互相叠加区域多,不易分辨,推荐改良高锰酸钾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盘黑色细胞(MCOD)的超声形态、超声造影特点,观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MCOD患者35例(35只眼,35个病灶),分析病灶的超声检查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伴随表现、病变内部血流灌注情况等。其中13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9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形态:6个病灶(17.1%)超声表现为视盘前半球形强回声,29个病灶(82.9%)表现为视盘前局限隆起强回声;大小:病灶最大基底径(4.0±0.8)mm,高度(1.9±0.4)mm;内部回声:8个病灶(22.9%)内部回声均匀,27个病灶(77.1%)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35个病灶(100%)边界均清晰;伴随表现:15个病灶(42.9%)伴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19个病灶(54.3%)内可见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相延续的血流信号,16个病灶(45.7%)内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13个病灶中11个(84.6%)内可见造影剂微泡填充。结论超声检查可为临床诊断MCOD提供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超声造影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
  • 简介:摘要幼年皮肌炎(JDM)是最常见的幼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以皮肤和肌肉的非化脓性炎症为特点,肺部等重要脏器受累较常见。抗黑色分化相关基因(MDA)5抗体阳性JDM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溃疡、掌部丘疹、脱发和关节炎,间质性肺病(ILD)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血清铁蛋白(SF)、涎液化糖链抗原(KL-6)和白细胞介素(IL)-18的水平可作为监测疾病活动性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包括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难治性患者也可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JAK抑制剂和人免疫球蛋白。早期积极治疗抗MDA5抗体阳性JDM有助于缓解病情、逆转脏器损害并改善远期预后。

  • 标签: 幼年皮肌炎 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 肌炎特异性抗体
  • 简介:摘要阴道黑色(VM)侵袭性强,患者预后差,传统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及辅助放、化疗。虽然对该病研究多系单中心、小样本、回顾性研究,但是免疫与靶向药物的研发,仍然为基因突变呈阳性的VM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对过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及程序性死亡受体(PD)-1的VM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有效改善其生存质量及预后。免疫联合放疗成为近年临床治疗VM患者的研究热点之一。VM患者靶向治疗包括KIT抑制剂、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等。迄今对双免联合、双靶联合,靶、免联合的探索性研究,尚未在VM治疗中开展。笔者拟对VM患者的免疫与靶向治疗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阴道黑色素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免疫疗法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皮肤黑色中糖酵解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并构建预后模型,对黑色患者进行精准分组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方法获取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皮肤黑色患者[470例,男290例,女180例,中位年龄58岁(15~90岁)]的mRNA表达谱和临床相关数据,并以基因型和基因表达量关联数据库(GTEx)中的正常皮肤组织样本(812例,男467例,女345例)作为对照。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富集出与皮肤黑色显著相关的糖酵解通路差异表达基因。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黑色预后显著相关的mRNA,并构建黑色患者预后风险评分(RS)模型。根据风险评分模型RS值的中位值,将符合生存分析条件的450例黑色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分析两组生存时间、生存率的差异,并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RS值对黑色患者10年、20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通过GSEA分析发现糖酵解相关的REACTOME_GLYCOLYSIS通路在黑色样本中显著富集,标准化富集评分(NES)为1.74,错误发现率(FDR)为0.016。通过对该通路117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71个,下调46个)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9个与皮肤黑色预后密切相关的mRNA分子,包括4个保护性因子(STAT3、MLXIPL、IDUA和AURKA)和5个危险性因子(KIF20A、PGM1、GYS1、ALG1和HDAC4)。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的回归系数及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建立预后风险评分模型:RS=0.31×KIF20A + 0.19×PGM1 - 0.27×STAT3 + 0.24×GYS1 - 0.25×MLXIPL - 0.19×IDUA + 0.33×ALG1 - 0.28×AURKA + 0.26×HDAC4。以RS值的中位值0.83作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225例)和低风险组(225例),高风险组的总体生存时间为(6.72±0.55)年,明显少于低风险组的(13.60±1.03)年(P<0.001);且高风险组的10年、20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24.1% vs. 50.9%;0 vs. 25.2%;P值均<0.001);RS值对黑色患者的10年和20年生存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0.74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S值是黑色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所构建的皮肤黑色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可以有效地对患者进行预后风险评价,为后续筛选与糖酵解相关的预后较差患者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的研究提供基础。

  • 标签: 黑色素瘤 预后 糖酵解 Cox回归分析 比例危险度模型 癌症基因组图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ASSF5在皮肤黑色中的调控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GEPIA和HPA在线工具以及癌症基因组图谱和GSE53118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和预后分析;使用cBioPortal分析RASSF5的表达与基因突变和甲基化之间的相关性;使用limma R包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GO分析、KEGG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同时对所有基因进行GSEA分析;最后使用ESTIMATE和CIBERSORTx在线工具评估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对于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 test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在皮肤黑色中,RASSF5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并且与其甲基化水平存在负相关。KEGG分析及GSEA分析显示RASSF5与免疫调节、KRAS、P53等多种信号通路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RASSF5的表达水平与多种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生存分析发现RASSF5的表达水平与皮肤黑色患者的总生存率相关,同时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RASSF5是皮肤黑色的独立预测因子。最后,使用GSE53118数据集再次验证RASSF5与皮肤黑色患者的总生存率相关,可以作为独立预测因子。结论RASSF5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调控皮肤黑色细胞的发生发展,是皮肤黑色潜在的生物学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标。

  • 标签: 黑色素瘤 预后 免疫调节 计算生物学 RASSF5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脉络膜黑色的诊断及与其他眼内肿块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经病理证实的脉络膜黑色患者和48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其他眼内肿物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脉络膜黑色中,27例高度〈10mm的肿块为半圆形,4例蕈状病变高度均〉8mm,其中7例表现为较大的高度-基底比率。31例脉络膜黑色体边界均清楚整齐,内为中低回声。前缘回声增强后方衰减的"挖空现象"17例,"脉络膜凹陷"15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来自睫后短动脉的丰富动脉血流25例,单支少量血流6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脉络膜黑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黑色素瘤 脉络膜肿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肢端恶性黑色(MM)主要包括手足掌侧和甲下病变,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不同类型MM中的应用,评价其在不同类型黑色中的结果及两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2019年间收治的111例行SLNB的肢端恶性黑色患者,病理证实手足掌侧MM 84例(A组),甲下MM 27例(B组)。所有患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并符合SLNB手术指证。术前采用99mTc-Dextran示踪动态扫描,术中γ射线探测仪精准定位,切取SLN送病理活检。原发灶行扩大切除术,根据术式和缺损进行重建。比较A、B组间SLN阳性率及影响因素。SLN病理阳性患者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定期随访局部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和脑胸腹脏器。结果全组男57例,女54例,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60.6±12.9)和60岁(6~89岁)。Ⅰ期31例,Ⅱ期54例,Ⅲ期26例。病史平均55.1个月(2~360个月)。Breslow平均深度A组为3.7 mm, B组为3.2 mm(P=0.157);溃疡A组为53例(63.1%), B组为16例(59.3%)(P=0.721); SLN阳性A组为23例(27.3%), B组为3例(11.1%)(P=0.082);切除SLN数A组平均2.6个,B组平均3.2个(P=0.101)。假阴性率为2.7%。5年总生存率为71.5%, SLN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SLN阴性患者(P<0.001)。A组Breslow浸润深度是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结论临床诊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SLNB能够提供准确的分期,推荐常规开展。手足掌侧MM和甲下MM在生物学行为、SLN阳性率方面相近。Breslow浸润深度是肢端黑色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肢端黑色素瘤 Breslow深度 前哨淋巴结活检 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研究莪术醇对小鼠皮肤黑色B16-F10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对B16-F1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对B16-F10细胞状态的影响;通过流式FITC-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通过间接荧光标记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对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通过罗丹明123染色,检测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对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莪术醇处理B16-F10细胞24、48、72h,均可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的抑制细胞增殖;显微镜观察到莪术醇可以引起细胞形态变圆,漂浮等细胞死亡现象。12.5、25、50、100μg/ml莪术醇作用48h后,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5±3.4)%、(35.1±2.8)%、(45.9±4.1)%、(60.5±1.9)%,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百分率分别为(6.9±1.8)%、(12.4±2.1)%、(20.9±3.1)%、(29.1±3.5)%,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的百分比分别为(40±1.1)%、(33.7±4.2)%、(27.3±2.5)%、(17.9±2.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莪术醇可以抑制B16-F10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其凋亡机制可能与细胞内活性氧组分的产生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有关。

  • 标签: 莪术醇 小鼠皮肤黑色素瘤 凋亡 活性氧组分
  • 简介:摘要糖尿病足病合并黑色临床少见,早期表现与单纯缺血性糖尿病足病相似,容易误诊和漏诊。本文中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过程及预后,总结糖尿病足病合并黑色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提供经验。糖尿病足病合并黑色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手术扩大切除联合肿瘤综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误诊漏诊或治疗不当,则预后不佳。

  • 标签: 糖尿病足 黑色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