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BV pgRNA)与抗原状态变化的相关性,阐明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达到HBeAg血清转换后停药复发率高的原因和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长期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4例,在其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 20 IU/ml)的基础上,根据其HBeAg和HBsAg水平分为5组:HBeAg阳性组(组1)、HBeAg阴性且HBsAg > 1 500 IU/L组(组2)、HBeAg阴性且100 IU/L < HBsAg < 1 500 IU/L组(组3)、HBeAg阴性且HBsAg < 100 IU/L组(组4)及HBeAg阴性同时HBsAg阴性组(组5)。分析比较不同抗原状态下HBV pgRNA的水平及检出率。此外,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研究分别按照年龄、性别和服药治疗时间分组。按资料分别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或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eAg阳性患者(组1)血清HBV pgRNA检出率为95.0%;而HBeAg阴性患者则为43.2%,明显低于HBeAg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HBV pgRNA检出率在HBeAg阴性患者中,组2为75.0%;组3为65.0%;组4为15.0%及组5为0。其中,组1、组2及组3的血清HBV pgRNA检出率明显高于组4和组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然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1、组2和组3之间血清HBV pgR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4和组5之间的血清HBV pgRN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血清HBV pgRNA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核苷类似物治疗时间无相关性(P > 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的血清学抗原状态可能与血清HBV pgRNA的存在有关。HBV pgRNA的持续存在也可能是HBeAg血清转换率低及HBsAg持续高水平的原因。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V前基因组RN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因病程长、HBVDNA及ALT波动等因素,较HBeAg阳性CHB患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等终末期肝病。现在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即对HBeAg阴性CHB进行长期抗HBV治疗。目前,抗HBV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干扰素类和核苷)类似物(NUCs)。干扰素疗程固定,但治疗中的低HBVDNA阴转率、停药后的低远期反应率和高复发率提示治疗效果不理想1-2;NUCs包括拉米夫定(LMV)、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酯(TDF)。LMV和LdT是治疗的有效药物,遗憾的是病毒耐药发生率较高。ADV、ETV和TDF的耐药发生率较低,但ADV抑制病毒能力相对较弱,ETV抑制病毒能力强,但价格较高,而TDF在我国尚未上市。HBeAg阴性CHB因其本身的难治性和用药的长期性,患者很难承受疾病、药物所带来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根据当前药物所能达到的有限治疗水平和我国国情,在对HBeAg阴性CHB初始抗病毒治疗时,为实现长期、有效抗病毒治疗,如何在保证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性,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标签: 病毒性肝炎,乙型 HBeAg,阴性 核苷(酸)类似物 成本-效用分析
  • 简介:  【摘要】 目的 分析替诺福韦酯对核苷)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对核苷)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伴肝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富马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治疗前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肝脏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HBV-DNA载量及病死情况。結果 观察组患者HBV-DNA转阴率为50.00%(15/30), 高于对照组的13.33%(4/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替诺福韦酯 核苷(酸)耐药 慢性乙型肝炎伴肝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前,虽然通过抗病毒药物的治疗能够减缓慢性乙肝患者病情的进展,但是很难将病毒完全清除,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显得至关重要。

  • 标签: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宫内感染 拉米夫定 替比夫定
  • 简介:摘要由于缺乏可靠的预测临床结局的标志物,所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疗程难以确定。全球相关指南多阐明了"治疗终点",但其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停药标准。无肝硬化的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CHB患者达到"治疗终点"后停药,在经过长期严密的随访后发现,不仅安全性良好,无肝功能失代偿病例,再治疗率为40%左右,而且有远超长期巩固治疗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率和(或)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血清学转换率(20%左右)。笔者从核苷()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停药后的获益、停药相关风险、停药对象的筛选和停药后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并倡议在我国感染和肝病学界积极开展前瞻性或回顾性+前瞻性、对照、多中心和大样本的停药后临床随访研究,尤其要加强停药后不同临床结局的相关机制以及预测标志物的研究。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核苷(酸)类似物 停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与核苷()类似物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CHB患者80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核苷()类似物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长效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Treg水平,辅助型T细胞1/辅助型T细胞2(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24、36周,观察组患者的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γ干扰素(INF-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核苷()类似物相比,长效干扰素治疗可更好地改善CHB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Th1/Th2细胞因子水平,远期免疫调节作用更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干扰素
  • 简介:摘要强效、低耐药核苷()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的应用已明显改善了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预后,但是目前对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性CHB患者采用NAs治疗的停药问题尚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围绕NAs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能否停药,停药后的复发率、预测因素,以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NAs治疗停药后患者的病毒学和临床的复发率较高,而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较低。NAs的有限疗程可能使40%~50%的患者避免长期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RNA和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 related antigen,HBcrAg)等的定量检测可作为NAs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停药的参考或候选指标。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核苷(酸)类似物 停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苷类似物(NUC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时出现的逆转录酶(RT)耐药突变现象进行分析,并针对rtA181耐药突变现象进行血清检测,观察其个体化再治疗的效果。方法以焦磷酸测序法(PCR)对489名CHB病人的HBVrt区中的十个耐药突变位点予以定理检测并进行突变分析,并对LAM+ADV组中的43名rtA181突变病人分组进行个体化再治疗,A组予以EDV治疗,B组予以LdT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1)DNA类型为C型者占82.4%,B型者占17.6%,其中C型耐药变异率为56.6%,B型耐药变异率为43.0%;(2)265份显示与LAM、LdT、ETV以及ADV有显著相关性;(3)rtA181突变病人的HBVDNA水平为明显低于疗前水平,P<0.05;(4)对rtA181突变病人行个体化再治疗时,HBVDNA<6lgcopies/mL时的疗效更好,且ETV治疗的效果比LdT治疗好(P<0.05)。结论HBV耐药突变以M204与A181为主,对rtA181突变病人,加/换用ETV的疗效较好。

  • 标签: 核苷(酸)类似物 乙型肝炎病毒 耐药突变 rtA181
  • 简介:1通往小学校园的那条长长的小路尽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边有很多种野草,每一种野草都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脾气。那种贴着地面生长的锅巴草青青葱葱的,枝叶都很甜美,是牛羊最爱吃的草。七七芽浑身都是刺,一看就脾气火暴,很不好惹,牛羊见了它都躲着走。蒲公英开着纽扣大的黄花,金灿灿的,连牛羊看了也喜欢,舍不得吃它。

  • 标签: 兔子 蒲公英 野草 青葱 枝叶 黄花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门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指标异常比例,探讨核苷()类药物(NAs)抗病毒治疗史与肾功能指标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进行肾功能筛查,收集基线特征、抗病毒治疗史、肾功能指标,包括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尿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和尿蛋白。按肾功能指标异常定义和标准,进行慢性肾脏病(CKD)-1/2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肾小管指标与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以及抗病毒治疗时长与肾小管风险的相关性。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全国47家医院门诊2 703例患者,男性70.7%;平均年龄47.5岁;15.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14.6%的患者合并慢性肾病,11.3%的患者合并糖尿病。CKD 1/2期共占15.4%。视黄醇结合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或尿α1-微球蛋白提示肾小管损伤率分别为10.4%,27.1%和18.4%。肾小管损伤风险可能与抗病毒治疗时长有关(OR = 1.06, 95% CI = 1.028~1.09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GFR < 90 ml/min相关风险因素为年龄40~60岁或> 60岁、高病毒载量、高血压控制不佳、使用肾毒性药物、肝纤维化状态、乙型肝炎家族史;eGFR < 60 ml/min相关风险因素为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糖尿病控制不佳、乙型肝炎家族史。结论门诊CHB经治患者存在较高比例慢性肾损害,包括肾小管早期损害。提示使用NAs前需评估基线肾功能,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定期监测肾小管损伤指标较估算的eGFR能更早地发现肾损伤风险。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药物经治 肾小管功能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者逆转录酶(RT)区变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行HBV RT变异基因检测的慢性HBV感染者678例,其中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者417例,肝硬化21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未使用任何抗病毒治疗者268例,曾用抗病毒治疗停药6个月及以上者138例,持续抗病毒治疗者272例。HBV基因分型及RT区变异位点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对可能影响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基因型、抗病毒药物选择以及用药时间、HBV感染情况、生物化学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78例HBV感染者中有290例检测出RT区变异(42.8%),其中,预存耐药率为6.72%,经治患者耐药变异率为23.19%。持续抗病毒治疗者耐药变异率为66.18%。抗病毒治疗1~5年的慢性HBV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比例最高为27.14%。对可能导致HBV变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初治时核苷类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时间等是影响HBV RT区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丙氨酸转氨酶异常程度、HBV基因型、HBV DNA定量水平不是耐药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超过60岁、长期使用低耐药屏障的核苷类药物为HBV耐药发生高风险人群,应加强HBV耐药监测。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耐药变异 危险因素
  • 简介:经细胞核膜NTPase的活性变化调节mRNA的特异转运,  2 核被膜结构、核苷三磷酸酶(NTPase)及成熟mRNA的出核转运,核被膜核苷三磷酸酶(NTPase)包括大鼠肝细胞核膜NTPase、骨骼肌细胞核膜钙依赖性NTPase、大鼠心肌细胞核膜镁离子依赖性NTPase等多种报道形式

  • 标签: 核膜 核苷三磷酸酶 膜核苷三磷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cid)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中乙型肝炎肝硬化(乙肝肝硬化)进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接受NAs抗病毒治疗的253例乙肝肝硬化及进展为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肝硬化组137例和HCC组11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s抗病毒治疗中乙肝肝硬化进展为HCC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4,95%CI 1.034~1.158,P<0.01)、吸烟史(OR=5.056,95%CI 1.453~17.594,P<0.05)、乙肝肝癌家族史(OR=6.763,95%CI 1.253~36.499,P<0.05)、拉米夫定耐药史(OR=6.097,95%CI 1.370~27.134,P<0.05)、空腹血糖水平(Fasting blood glucose,FBG)(OR=7.219,95%CI 3.716~14.024,P<0.01)为乙肝肝硬化进展为HCC的独立危险因素;HBV DNA阴转率(OR=0.028,95%CI 0.006~0.137,P<0.01)为乙肝肝硬化进展为HCC的保护因素。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应密切监测是否耐药、HBV DNA及FBG水平,同时采取戒烟、选用高耐药基因屏障的NAs抗病毒药物预防HCC的发生。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癌 核苷(酸)类似物 抗病毒治疗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核苷()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 NAs]经治患者序贯联合干扰素治疗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NAs经治1年及以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1 500 IU/mL、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100 IU/mL的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干扰素单用治疗48周组(A组);干扰素联合NAs治疗12周后停用干扰素,继续NAs治疗至48周组(B组);干扰素联合NAs治疗48周组(C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分析48周临床治愈率,监测治疗4、8、12、24、36、48周时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变化及HBsAg较基线的下降幅度。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48周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指标。结果规律随访至少5次的CHB患者共1 020例,A、B、C组48周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4.6%(157/454)、32.7%(69/211)和33.5%(119/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883)。根据48周临床治愈情况将患者分为治愈组345例和未治愈组675例,治愈组患者的年龄[(38±13)岁比(43±12)岁]、基线HBsAg[131.00(359.80) IU/mL比437.60(531.50) IU/mL]、男性患者比例[81.7%(282/345)比89.5%(604/675)]均低于未治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Z=12.67, χ2=11.99;均P<0.050)。212例(61.45%)治愈组患者在治疗24周内达临床治愈。治疗4周时HBsAg较基线下降者的48周临床治愈率高于较基线上升组[41.6%(149/358)比28.2%(10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3,P<0.001)。治疗12周时HBsAg下降幅度≤基线的34.03%的患者的48周临床治愈率仅为6.9%(13/1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0.9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936~0.989,P=0.006]、治疗24周HBsAg水平(OR=0.950,95%CI 0.934~0.966,P<0.001)、治疗24周抗-HBs水平(OR=1.012, 95%CI 1.005~1.019,P=0.001)是NAs经治CHB患者治疗48周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因素。结论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干扰素治疗达临床治愈多发生在治疗早期(治疗24周内),其中年龄、治疗24周HBsAg水平、治疗24周抗-HBs水平可成为治疗48周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指标。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临床治愈 早期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治疗并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为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治疗前和治疗1年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患者服药种类不同分为富马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TDF)治疗组和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定量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其中TDF组16例,TAF组22例;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线HBV DNA水平和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1年的抗病毒治疗,60.5%(23/38)的患者获得了病毒学应答。尽管TAF组较TDF组可以实现更高的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68.2%(15/22)比50.0%(8/16),P=0.258]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18.2%(4/22)比6.3%(1/16),P=0.374],但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DF和TAF治疗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水平。此外,TAF治疗组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的情况低于TDF治疗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是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水平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TDF和TAF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丙氨酸转氨酶 乙型肝炎e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耐受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三种药物治疗慢性乙肝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014年7月—2018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乙肝病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上述三种药物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并记录患者转阴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肝功能治疗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三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A、B、C三组患者治疗后乙肝病毒转阴率分别为62.5%、57.5%、35.00%,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均能帮助改善患者肝功能,但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的疗效更好,转阴率更高。

  • 标签: 核苷类药物 慢性乙肝病 肝功能 转阴率
  • 简介:海绵是我国南海蕴藏着的一种非常丰富的生物,其中含较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核苷类化合物;通过有机溶剂提取、柱层析分离纯化从海绵(Clathriafasciculate)中获得一个核苷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等技术鉴定其为腺嘌呤核糖核苷

  • 标签: 海绵 腺嘌呤核糖核苷 结构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学效果及对炎症状态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淮南市新华医院1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50)、B组(n=50)及C组(n=50)。所有患者均行护肝等对症基础治疗。A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B组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C组采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治疗48周后,分别比较三组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HA)、Ⅲ型前胶原(PC Ⅲ)、层黏连蛋白(LN)]、炎症指标(CRP)、HBV-DNA拷贝数变化及治疗后HBV-DNA转阴率。结果经过治疗,三组临床疗效均得到改善,A组、B组及C组有效率分别为78%、76%、86%,C组有效率高于A组及B组(P<0.05)。三组治疗前肝纤维指标、炎症指标、HBV-DNA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PC Ⅲ、HA、LN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与A组、B组比较,C组PC Ⅲ、HA、LN明显下降(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CRP含量、HBV-DNA拷贝数均有所下降(P<0.05),与A组、B组比较,C组CRP含量、HBV-DNA拷贝数明显下降(P<0.05)。A组、B组及C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分别为50.00%、54.00%及68.00%,C组转阴率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长期采用不同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可具有不同的治疗疗效,联合用药具有更好的抗病毒效果及改善肝纤维化、炎症指标,更大程度提高患者治疗疗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肝炎,乙型 肝硬化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纤维化 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