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准确地定是检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数量和免疫指标,以指导临床。方法:采用HBV-DVAFQ-PCR诊断试剂盒,以一种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组合所产生的实时检验定量PCR方法,检测了58例临床血清标本。结果:经FQ-PCR检测,9例HBV的HBsAg、HBeAg、HBcAg、HBcAb都阳性标本,其HBV-DNA的阳性率为100%,平均HBV-DNA拷贝数为2.0×10^8/ml;16例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62.5%(10例),平均拷贝数为5.2×10^5/ml,而常规PCR只有33%的阳性率;7例HBsAb、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14.3%(1例),平均拷贝数为4.7×10^3ml。结论:HBV-DNA的FQ-PCR检测较常规PCR更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定量准确,结果可靠,能够避免PCR后处理导致物假阳性污染,可以真实反映HBV的感染和低复制状态,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病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反应 DNA HBV 假阳性污染
  • 简介:目的:建立保胎灵的定性定量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保胎灵中的续断、白芍和枸杞子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0:90);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为40℃;流速为1.0mL·min^-1,对保胎灵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薄层斑点清晰,专属性强;芍药苷进样量在0.1572~0.786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98073.5000X-17548.2000(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0.04%,RSD为0.7%。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保胎灵的质量。

  • 标签: 保胎灵 芍药苷 定性定量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两对半定量及DNA定量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酶联免疫法(ELISA)和荧光定量法(FQ-PCR)对乙肝两对半定量以及DNA定量进行检测,并探讨二者联合检测的意义和价值。结果HBV-DNA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下阳性者符合率存在较大差异(P<0.05);乙肝两对半和HBV-DNA对HBeAg阳性检出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乙肝早期检查中采用乙肝两对半定量以及DNA定量可以有效的反应HBV感染情况、治疗和传染性情况,值得应用。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DNA 酶联免疫法 荧光定量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乙肝两对半定量及 DNA 定量联合检测的意义 。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120 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酶联免疫法( ELISA )和荧光定量法( FQ-PCR )对 乙肝两对半定量 以及 DNA 定量进行检测,并探讨二者联合检测的意义和价值。 结果: HBV-DNA 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下阳性者符合率存在较大差异( P < 0.05 ); 乙肝两对半和 HBV-DNA 对 HBeAg 阳性检出率对比无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在乙肝早期检查中采用乙肝两对半定量以及 DNA 定量可以有效的反应 HBV 感染情况、治疗和传染性情况,值得应用。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DNA 酶联免疫法 荧光定量法
  • 简介:目的:建立实时定量检测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实时定量聚合酶螺旋反应(PSR)方法。方法:针对变形链球菌的gtfB基因设计4套引物,通过实时浊度法和显色法两种方法判断结果。结果:从4套引物中筛选出最佳引物,并确定最佳温度为65%;进一步实验表明采用最佳引物能特异性地检测变形链球菌,与13种其他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达10拷贝/μL。结论:建立了实时定量检测变形链球菌的PSR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为实时定量检测变形链球菌提供了新技术。

  • 标签: 聚合酶螺旋反应 变形链球菌 龋病 实时定量
  • 简介:目的通过与同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作对照,评价定量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QCT)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8例,利用QCA和QCT测量同一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等指标,比较2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78例患者中,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病变62例(79.49%),QCT和QCA一致认为重度狭窄(〉75%)的节段共为47段,其中右冠状动脉15段,前降支27段,回旋支5段。QCT和QCA测量的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测量最小管腔直径、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和直径狭窄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CT和QCA测量最小管腔直径,靶病变长度,参考直径,参考面积,直径狭窄率一致性较好(0.5≤rc≤0.8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则一致性不佳(rc〈0.5)。结论QCT检查能良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可用于术前即可指导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球囊和支架的选择。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癫癎发作的起源和定位的作用和意义。方法:120例患者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其中73例监测中可见明确的局灶性癎样放电,结合临床发作形式和发作期脑电图以及影像学检查,73例为症状性癫癎,且均有手术治疗的意愿,经准确定位癫癎灶后,实施手术治疗,手术中均行皮层脑电图监测(CoEEG)。23例脑电检测中发现明显癎样放电,因放电灶分散或位于功能区或因脑肿瘤伴发癫癎或患者发作不太频繁且不愿意接受开颅手术者,行伽玛刀治疗。结果:73例开颅手术者,术中均监测到皮层棘波放电。术后随访6~24个月,发作停止者70例,明显减少者2例,无显著改善者1例,有效率99%。结论: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癫癎术前评估定位致癎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视频脑电图监测 癫癎外科 术前评估
  • 简介: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系指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的炎性反应。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特征是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抽搐、瘫痪等。病毒性脑炎常见,为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也可以是病毒感染诱发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变态反应的结果。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脑电图 精神行为异常 自身免疫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肿瘤患者脑电图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肿瘤患者40例,对患者进行1小时和12小时的脑电图检查,了解脑电图的应用价值。结果30分钟脑电图异常率77.5%与24小时脑电图异常率80.0%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肿瘤患者,30分钟脑电图定位准确率为72.50%,24小时脑电图定位准确率为85.0%),检测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瘤患者应用脑电图监测,可发现早期异常状况,利于早期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脑电图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脑电图在老年痴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2年 7月至 2013年 1月间接诊的 50例 AD患者以及 50例健康老年人,观察 AD患者脑电图表现与正常人之间的区别;并对其脑电图显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组脑电图异常比例达 86.0%,其中轻、中和重度比例分别为 46.0%、 20.0%和 18.0%;健康组电脑图异常比例为 16.0%,其中轻度和中度分别为 14.0%和 2.0%。结论: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老年性痴呆的脑电图异常表现明显;因此脑电图检查对于老年性痴呆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 标签: 老年痴呆 脑电图分析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呼唤对昏迷患者连续脑电图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昏迷患者6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依次编号01至68,以双号患者为对照组,单号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34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34例患者应用呼唤式护理,比较所有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的脑电图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改善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改善率(6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呼唤对昏迷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脑电图

  • 标签: 早期呼唤 连续脑电图 昏迷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特征。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有无继发癫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继发癫痫50例,观察组无继发癫痫50例,观察两组脑电图数据,对脑电图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对照组46例(92.00%)脑电图存在异常,观察组7例(14.00%)脑电图异常,两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对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疾病的预后及预测作用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继发癫痫 脑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