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以学习和母语口语样本为基础,通过母语听话人对该样本的感知判断,以及对发音人样本时间语音指标的测量及分析,讨论中高级水平汉语二语学习口语中的感知流利度和话语流利度。研究发现,学习口语的感知流利度和话语流利度测量存在密切的关系,母语听话人对学习口语流利度的感知能够通过对话语流利度的测量而进行预测。母语对流利度的感知判断是在速度、语流长度、无声停顿、有声停顿、修正/重复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基础上建立的,但他们对二语学习语速的感知最为敏感、稳定而且具有一致,在众多时间语音特征中,语速指标能够最准确地预测感知流利度,而流利度的感知判断可能受到口音的影响。

  • 标签: 感知流利度 话语流利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口语
  • 简介:基于四名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对自身科研经历的叙述,本文探讨他们的研究身份认同的动态建构以及促进和阻碍其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研究经历可以划分为“起始”、“停滞/发展”和“挣扎”三个主要阶段,他们的研究身份建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从环境因素来看,硕士和博士等课程学习环境充满了促进研究身份建构的因素,而大学工作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对研究身份建构起到了阻碍作用。就个人因素而言,动机、学术发表、学术资历和与研究的社会网络(交流)对研究身份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议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提高研究身份认同意识、不断进行批判反思、发挥主观能动以寻求发展机会,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通过改革现行的教育和晋升体制为教师的科研投入提供支持。

  • 标签: 研究者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教师 叙事 社会-机构环境
  • 简介:Inthe1930s,thecouplebegansurveyingandrecordingthecountry’soverlookedancientbuildings,inanefforttobeginpreservingthem.20世纪30年代,为了开展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这对夫妇开始勘察那些无人关注的古建筑,并做记录。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开始对中国的古建筑珍品做详细的记载。

  • 标签: 古建筑 梁思成 林徽因 中国 30年代 20世纪
  • 简介: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第二语言习得(SLA)研究的进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教师,而是外语学习本人。可以说,任何成功的语言教学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点。正因如此,研究们越来越关注对学习个人差

  • 标签: 学习者 个性差异研究 外语教学 认知风格 学习效果
  • 简介:与身体有关的年轻女性用语──“若语”之三吉林工业大学刘丽华前两期向大家介绍了目前日本的研究情况及的沟词法。这一期进一步谈一谈中女性用语的情况。在中,女性用语占绝大部分。换句话说,中的大部分词汇的发明音、创造、使用,是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女性。...

  • 标签: 女性用语 头发 女孩子 年轻女性 处于青春发育期 脚脖子
  • 简介:通过读后访谈的方式,我们对20名中级汉语学习阅读时猜测78个词语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猜词步骤和猜词依据使用率两个方面,总结了汉语为二语时猜词过程的一般步骤。我们认为,汉语阅读者的猜词过程体现其阅读模式: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也有自上而下的加工,少数水平较高的学习还会利用多种语料“交互式”地加工。学习的具体猜词过程没有固定顺序,存在一些个体差异。总的来说.先利用语素自下而上地猜词,再借助语境自上而下地猜词的比例较高,这说明中级学习正处于汉语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最后本文将英、汉为二语的猜词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两的异同及其词汇特征方面的原因。

  • 标签: 汉语阅读 猜词过程 阅读模式
  • 简介:本研究以新格莱斯语用机制的三原则为分类标准,选取汉语会话含意的典型例子,在汉语母语中调查后,形成一份由17个情景组成的调查问卷。使用该问卷调查97名汉语学习对会话含意的理解情况,发现学习与母语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最容易理解根据信息原则推导的含意,其次是根据量原则推导的含意,最难的是根据方式原则推导的含意。另外,学习汉语的时间和在中国生活时间的长短对学习的理解能力没有造成显著差异,亚洲文化背景对学习的理解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汉语学习者 会话含意 理解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 简介:语块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注。本研究使用限制语境下的自由作答任务,考察高级汉语学习的汉语口语语块提取运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水平的高级汉语学习在学过语块占全部语块的比例以及学过语块的正确提取使用率两个指标上都有显著差异,也显著差于汉语母语的测验表现。这些结果暗示着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学过的汉语口语语块数量有限,难以合理得体正确使用。作者进一步讨论了汉语口语语块提取运用的影响因素及加大语块教学的必要

  • 标签: 汉语口语语块 语块提取 语块运用
  • 简介:本研究以三名即将毕业的日语专业学习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PAC分析法、辅以KJ法,分析合作学习过程中日语专业学习的学习观。研究结果显示:(1)A、B和C的学习观的共同点体现在合作学习中感到的困难,其他学习观呈现出多样。合作学习中的困难缘于欠缺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2)三名学生均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魅力,并认为解决合作学习中的困难要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教师的引导能力尤其重要。本研究成果为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观、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提供了启示。

  • 标签: 合作学习 学习观 日语专业学习者 PAC分析 KJ法
  • 简介:本文考察了视觉加工对英语母语汉语声调产出的影响,并引入多模态学习理论通过不同的实验任务考察了视觉加工影响学习声调产出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在延时测试中,对零起点汉语学习来说。三周的视听知觉训练没有显著改善学习的声调产出;(2)对于低水平汉语学习来说.即时呈现教师的手势可以引导学习发音器官的运动,可用于课堂上的即时纠音。对于高水平学习来说,由于四个声调的发音模式已经建立并固定下来,不易受教师手势的干扰。

  • 标签: 视觉加工 声调产出 多模态学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从检索角度出发,结合编目工作实践,探讨中文图书责任的规范著录,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更规范、更有效的检索点。

  • 标签: 中文图书 责任者 著录 检索点
  • 简介:《心》因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而在评论界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了文本中有关自我应当如何处理与他之间关系的"他伦理"问题。小说主人公先是由于自我对于他的褫夺欲而陷入伦理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主人公做出的伦理选择带来了理性意志的回归,但其"自我"上升为"无我"之后,更进一步形成了与他之间的阻隔和伦理悖论。主人公最终为"明治精神"殉死,这一行为实则包含深刻的时代伦理。夏目漱石通过对个人伦理悲剧的描绘,揭示了明治社会知识分子的伦理模型,隐含着漱石对于民族道德危机的深刻认知,也折射出他对"自我"与"他"之间关系该如何达到理想之境的省思。

  • 标签: 《心》 夏目漱石 文学伦理学批评 他者伦理 明治精神
  • 简介:《孤独旅》是凯鲁亚克记录特殊文化记忆的自传作品,这部作品将多元的文体汇集于短篇故事之中,以立体而连续的画面形式对作者的文化记忆进行呈现。本文从作者选取的记载体裁入手,分别阐述了不同故事场景中蕴含的多元文化记忆,进而分析了文化记忆背后的文化立场。

  • 标签: 凯鲁亚克 《孤独旅者》 文化记忆
  • 简介:随着认知科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的深入发展,动态语言学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具有代表的有lwasaki的“多重语法假说”理论和金水敏、定延利之的“角色语言”理论。笔者从动态语言的视角出发,围绕角色语言与话语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考察了日本年轻人爱用的副词。结论是使用符合规范语法的副词还是使用年轻人赋予了特定意义的副词,取决于说话人要扮演的“话语角色”。当年轻人在扮演“成人”角色时,使用符合规范的副词;而当其要扮演“年轻人”角色时,则会使用赋予特定意义的独特的副词,本文将这类副词定义为“若”副词。

  • 标签: 动态语言 角色语言 话语角色 “若者”副词
  • 简介: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的差异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造成的障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中西文化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近些年相关实证研究的样本,着重探讨学习风格理论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模型。现有的研究模型试图将国家文化以及文化维度与传统的学习风格理论相关联,来揭示文化因素对学习风格及学习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归纳出三种研究模型并分别对其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旨在为中西跨文化教学环境中更具实践意义的学习风格理论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学习风格 跨文化研究 文化 研究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章分8个方面评述了近十年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及代表成果,指出近年来文化语言学研究存在学科内部研究的不平衡、学科外部研究的不平衡、研究的深度较差、缺少科学研究方法等问题,接着从学科定位、学科界限、学科继承、学科研究方法、学科研究重点、学科沟通与学科成果转化七个方面对汉语文化语言学研究进行了反思

  • 标签: 汉语文化语言学 研究领域 存在的问题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