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中的弹性评分法对于区分涎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HighWirePress、Ovid、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至2016年5月31日,检索语言为英文和中文。选取应用超声弹性评分法区别涎腺结节良恶性的文章。合并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值比(DOR)评价超声弹性评分法区别涎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进行综合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Q值来分析超声弹性评分法区别涎腺结节的综合诊断价值。结果:最终纳入11篇研究,包含642名患者,共计691个结节。超声弹性评分法区别涎腺结节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77(95%CI:0.68-0.84),0.74(95%CI:0.65-0.82),10.12(95%CI:4.67-21.94)。综合SROC曲线下面积为0.82,Q指数为0.7623。结论:实时超声弹性对于诊断腮腺及颌下腺结节的良恶性方面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它可以作为一个辅助工具与传统超声联合使用,提高腮腺及颌下腺结节诊断的准确度。

  • 标签: 超声弹性成像 涎腺结节 腮腺结节 颌下腺结节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后早期并发症(术后90d内)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共185例因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的临床资料,术后90天内对患者随访,并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常见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90天内185位患者中有74位(40.0%)出现了不同的早期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依次为肠梗阻、泌尿系感染、切口方面并发症。在回归分析中发现年龄(≥65岁)、肥胖(BMI≥25kg/m2)、术中输血、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糖尿病是发生RC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肠梗阻、泌尿系感染、切口方面并发症较常见,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充足的术前准备是降低膀胱癌根治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膀胱癌 早期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超微血流显像(SMI)在甲状腺微小结节(TS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6例TSN患者,结节数目169个,先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结节后启动SM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模式进行诊断,比较SMI、CDFI诊断TSN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SMI、CDFI模式下良恶性TSN的血流分级和血供分型。结果经病理检查,169个结节中,恶性结节97个(57.40%),良性结节72个(42.60%)。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SMI诊断TSN良恶性的敏感度(92.78%)、特异度(95.83%)、阳性预测值(96.77%)、阴性预测值(90.79%)均高于CDFI诊断的敏感度(82.47%)、特异度(80.56%)、阳性预测值(85.11%)、阴性预测值(77.33%)。SMI模式下良性TSN血流检出率(88.89%)高于CDFl模式(68.05%),恶性TSN血流检出率(52.58%)低于CDFI模式(71.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SMI、CDFI模式下良恶性TSN的血流分级和血供分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可有效判断微小血管及低速血流,准确观察微细血管,敏感度、特异度及血流检出率均较高,在TSN良恶性的辅助诊断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微血流显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甲状腺微小结节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XELOX)方案化疗后维持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生存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XELOX方案化疗,并进行维持治疗.分析其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22.88%(27/118),疾病控制率为63.56%(75/118),共有7例(5.93%)患者发生3级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在化疗维持治疗期间均未出现4级不良反应及化疗相关性死亡.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59个月(95%CI:5.21~22.32),1年生存率为48.30%,2年生存率为26.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有无肝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近期疗效对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OS有影响(P﹤0.05);而年龄、性别、胃癌部位、入院时ECOG评分对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OS无影响(P﹥0.05).多元逐步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低、有淋巴结转移、肿瘤控制率差、有肝转移是影响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晚期胃癌患者,XELOX方案化疗后的维持治疗是一种有效且不良反应程度相对较轻的治疗方案,且组织学分级低、有淋巴结转移、肿瘤控制率差、有肝转移是影响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当重视.

  • 标签: 晚期胃癌 XELOX方案化疗 疗效 预后分析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治疗轻度(I、II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absedatabases、Sino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4月。纳入峡部裂伴轻度腰椎滑脱症术中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队列研究,对RCT研究采用改良Jarad评分进行质量评价,对非RCT研究采用NOS评价方法,由2名作者(陈佳海、白雪东)独立提取及分析数据,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系统检索和筛选,共有4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本研究,包括2篇RCT以及2篇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复位后融合患者其滑脱程度较原位融合者明显改善[SMD=-1.58,95%CI(-2.09~-1.06),P〈0.00001],并在2年以上的随访时得到有效维持[MD=20.05,95%CI(17.71~22.3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MD=1.136,95%CI(-1.34~3.60),P=0.3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MD=0.06,95%CI(-0.21~0.32),P=0.67]、优良率[RR=1.01,95%CI(0.92~1.10),P=0.87]、融合率[RR=0.99,95%CI(0.93~1.06),P=0.81]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RR=0.78,95%CI(0.36~1.72),P=0.54],复位后融合组与原位融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峡部裂伴轻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选择上,复位后融合可使滑脱椎体良好复位并得到有效维持复位,但与原位融合相比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减轻患者腰痛程度、获得良好的椎间融合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手术医师对具体技术的熟练程度而定,远期临床疗效及矢状平衡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合理诊疗与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经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并对发生转移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发病集中在50-59岁年龄区间,并且该年龄阶段较其它年龄阶段容易发生转移(P〈0.01);子宫内膜癌以内膜样腺癌为主,约占90.97%;其总体转移率为7.41%,Ⅱ型特殊类型内膜癌的转移率明显高于Ⅰ型内膜癌(P〈0.01);内膜样腺癌的分化程度与其转移相关(P〈0.01);浸润深度〈1/2组和≥1/2组间的转移率无明显差异(P=0.676)。结论: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年龄、类型和分化程度等可能是其转移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转移 分化 浸润
  • 简介:目的从转录组水平筛选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为深入研究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提供线索。方法利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数据资源,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从转录水平分析、筛选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聚类。结果获得了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相关显著性排序,分析获得的重要相关基因集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代谢及DNA修复、转录等的调控上,并在其中获得了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代谢及DNA调控领域中的重要节点基因。结论Heatmap图显示获得一簇明显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聚类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代谢和DNA调控等功能上,网络分析获得了KRAS、PPMB、PPP3CA、ATR、WRN、TOP2B等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重要节点基因。

  • 标签: 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转录水平
  • 简介:目的评价Gasket-Seal技术在颅底肿瘤内镜手术颅底重建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在中外文文献数据库中检索2007年10月至2016年10月已发表的关于应用Gasket-Seal技术进行颅底肿瘤内镜手术颅底重建的病例对照研究.利用ReviewManager(5.3版)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按文献入选标准共纳入5篇病例对照研究,共210例颅底肿瘤内镜手术患者纳入荟萃研究.荟萃分析表明,与非GS组相比,GS组患者术后远期脑脊液漏发生率低(OR=0.32,95%CI=0.11~0.89,P=0.03),术后脑膜炎发生率低(OR=0.10,95%CI=0.01~0.67,P=0.02).根据GS组是否联合NSF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两亚组术后远期脑脊液漏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在GS组中,采用人工骨组与采用同种骨(包括自体骨和异体骨)组病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结论应用Gasket-Seal技术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颅底肿瘤内镜手术中的颅底重建.相较其他颅底重建方法,术后脑脊液漏及脑膜炎的发生率更低.

  • 标签: Gasket-Seal技术 内镜手术 颅底重建 高流量脑脊液漏 荟萃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单药雷替曲塞在老年晚期结直肠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使用单药雷替曲塞二线化疗的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结果符合入组条件患者27例,有效率为3.7%(1/27),疾病控制率为48.1%(13/2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0.0个月,毒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主要为粒细胞减少、贫血、转氨酶异常、疲乏及恶心呕吐。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状态及有无肝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雷替曲塞单药二线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晚期 老年人 雷替曲塞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侵犯小肠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受侵犯小肠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7例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侵犯小肠的病例资料。结果:7例结直肠癌联合小肠切除者均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证实小肠受癌性侵犯者5例,4例受侵犯小肠引流区域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阳性率为80%。结论:结直肠癌联合小肠切除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应同时清扫受侵犯小肠引流区域淋巴结。

  • 标签: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小肠癌性侵犯
  • 简介:目的系统性评价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displacedintraarticularcalcaneusfracture,DIA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andGoogleScholar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7年7月,纳入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对RCT研究采用Cochrane手册针对纳入文献进行的偏倚风险评估,由2位作者独立提取及分析数据,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在对Bohler’s角[MD=0.48,95%CI(-0.24,1.19),P=0.19]、Gissanes’s角[MD=1.51,95%CI(-1.6,3.18),P=0.08]的恢复和AOFAS评分[MD=1.59,95%CI(-0.67,3.85),P=0.17]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FS评分[RR=1.08,95%CI(1.01,1.17),P=0.03]、住院时间[MD=-2.13,95%CI(-2.25,-2.01),P〈0.00001]、手术时间[MD=-37.78,95%CI(-59.12,-16.43),P=0.0005]及术后并发症[RR=0.2,95%CI(0.15,0.41),P〈0.0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手术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治疗移位型跟骨内骨折中具有相似的固定效果和功能恢复,但是微创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跟骨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膀胱功能、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子宫切除手术的1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开腹组(n=58)、腹腔镜组(n=52),开腹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膀胱功能及排尿功能.结果术后1周,腹腔镜组患者的尿频及尿不尽、排尿等待的发生率分别为5.77%、7.69%,均低于开腹组的18.97%、24.14%(P﹤0.05);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患者的尿频及尿不尽、排尿等待的发生率分别为1.92%、1.92%,均低于开腹组的12.07%、12.07%(P﹤0.05);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壁厚度均低于开腹组(P﹤0.05),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排尿量测定值均大于开腹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膀胱功能、排尿功能影响更小,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 子宫切除术 膀胱功能 排尿功能
  • 简介:目的:总结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的主要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尤其是以胆管炎为主要表现的病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4月至湖南省儿童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2例LCH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查以及治疗情况,治疗以化疗为主。单器官受累8例,多器官系统受累4例。结果:12例LCH患儿中,11例有程度不一的黄疸,8例超声表现为肝大,2例骨骼系统有破坏,6例有肺部侵犯。结论:LCH的诊断是复杂的,可能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其临床表现和疾病变化的过程是从早期一个孤立的表现到后来多系统表现,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对LCH的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临床对LCH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胆管炎 肝脏 儿童
  • 简介:目的:运用Meta分析来评价Ki67高表达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部分亚型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CENTRAL)、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Ki67高表达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某些特定的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的临床研究,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5月。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结果:按照分组研究结果显示,DLBCL患者随着Ki67表达增高,肿瘤的AnnArbor分期越高;对于NK/T细胞淋巴瘤患者,Ki67高表达可显著影响患者的AnnArbor分期、LDH的血清水平以及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由于纳入研究数量限制,还不能得出Ki67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及肿瘤细胞来源的正相关性。结论:Ki67高表达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细胞的恶性程度更高,生存状态差,预后不良。

  • 标签: KI67 非霍奇金淋巴瘤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恶性病变与常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差异.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乳头状癌34例,乳腺黏液癌39例,同期诊断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0例,对3组患者的术前超声声像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乳腺乳头状癌、乳腺黏液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特征差异.结果乳腺乳头状癌的病灶直径≥2cm(76.47%)、边界清晰(52.94%)、边缘无毛刺(73.53%)、后方回声不衰减或增强(82.35%)、病灶内部等回声(35.29%)、无微小钙化灶(55.88%)的比例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黏液癌的病灶边缘无强回声晕(79.49%)、后方回声不衰减或增强(84.62%)、病灶内部混杂回声(64.10%)、病灶内部等回声(25.64%)、无微小钙化灶(74.36%)的比例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乳头状癌、乳腺黏液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特征存在差异,可以作为术前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

  • 标签: 特殊类型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
  • 简介:目的研究SERPINA3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检索Oncomine数据库中不同胶质母细胞瘤队列SERPINA3的表达情况,结合R2数据库分析SERPINA3的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生存状况的关系。设计并合成靶向SERPINA3的小干扰RNA,转染U87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U87细胞中SERPINA3的表达;通过CCK-8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SERPINA3基因表达下调对U8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Oncomine数据库中符合筛选条件的4项研究中胶质母细胞瘤SERPINA3相比正常脑组织呈高表达,R2数据库检索发现胶质母细胞瘤SERPINA3高表达队列生存明显劣于低表达队列。U87细胞转染小干扰RNA可成功抑制SERPINA3的表达,且其增殖和体外侵袭能力显著下降。结论SERPINA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水平增高且与预后不良有关。抑制SERPINA3的表达可降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可能成为新的分子治疗靶点。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SERPINA3 Oncomine数据库 小干扰RNA
  • 简介:目的分析凋亡抑制蛋白基因Livin及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并治疗的肺癌患者392例,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392例肺癌组织中的Livin、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选取306例肺癌患者癌旁正常肺组织、297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肺部良性病变组织,采用RT-PCR检测Livin、SDF-1、CXCR4、MMP-2、MMP-9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癌组织中Livin、Livinα、Livinβ、SDF-1、CXCR4、MMP-2、MMP-9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和肺部良性病变组织(P﹤0.05);肺癌组织中Livinα表达水平为(0.35±0.09),高于Livinβ的(0.28±0.05)(P﹤0.05).结论肿瘤组织中的Livin、SDF-1、CXCR4、MMP-2、MMP-9表达水平较高,Livinα和化疗有密切关系,Livinβ和肿瘤位置有相关性,MMP-9与肿瘤是否发生转移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肺癌 LIVIN SDF-1 CXCR4 MMP-2 MMP-9
  • 简介: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药物治疗肺癌患者致不良反应是否可以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药物治疗,从而使患者能够继续从中获益.方法回顾性总结接受过EGFR-TKI治疗的病例,筛选出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药物的病例,分析疗效和安全性.从Pubmed中检索相关文献,进行文献总结分析.结果共有4例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换用另一种EGFR-TKI,其中男性4例,女性0例,中位年龄55岁(45-78岁).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3例(4级2例、3级1例)、皮疹(过敏性紫癜)1例.药物转换从厄洛替尼换为埃克替尼1例,埃克替尼换为厄洛替尼2例,吉非替尼换为埃克替尼1例.更换药物后,未再出现类似严重不良反应.检索文献,共有13篇文献报道了54例因不良反应换用另一种EGFR-TKI治疗的病例,其中多数因肝毒性从吉非替尼换为厄洛替尼.结论使用EGFR-TKI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肺癌患者,需要权衡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的获益与风险.如获益大于风险,在严密的监测下,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可能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策略.但因病例数较少,尚需进一步收集病例,并研究其机制.

  • 标签: 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不良反应 换药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接受3D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选取接受2D腹腔镜手术的25例乙状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3D腹腔镜组对比2D腹腔镜组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腹腔镜对比2D腹腔镜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标签: 乙状结肠 肿瘤 3D腹腔镜 2D腹腔镜 根治术
  • 简介:目的:构建miR-15a-5p和miR-16-5p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利用此载体分析并验证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3'-UTR区域的确切结合位点,探讨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通过Pubmed和miRBase数据库分别寻找到CCND1基因3'-UTR区域碱基序列和miR-15a-5p、miR-16-5p的碱基序列。找出理论结合位点后,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验证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通过基因测序表明,本实验成功构建了CCND1a/Ma和CCND1b/M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将上述载体应用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CCND1b组的荧光素酶表达强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5a-5p和miR-16-5p与CCND1基因的3'-UTR区域存在结合位点,其具体结合位置在CCND1b区。这在理论上意味着miR-15a-5p和miR-16-5p可以抑制CCND1基因的表达。

  • 标签: CCND1 miR-15a-5p miR-16-5p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