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展开探讨。方法选择240例2018年1—8月于我科接受治疗的心血管患者,并且将其设置为对照组,而将2019年1—8月于我科接受治疗的2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于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而观察组则运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之后,需要分级开展专科技能合格率、风险评估合格率以及患者身份准确率的评估工作,发现这些指标都要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伴随有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沟通以及饮食指导等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评分要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使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够达到增强心血管科护理质量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存在几率,增强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心血管内科 护理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在护理行业飞速发展的社会,护理模式对不同疾病的应用价值也不尽相同,那么本文就来探讨心血管科护理工作时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实验方式:将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心血管治疗的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在这期间一共有160例该病例。笔者将这16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个为实验组(80人),另一组为参照组(80人),实验组的8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干预,参照组的80例患者而是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结果:在实验之前两个小组患者的情绪焦虑情况还有抑郁情绪都大致一样,在对实验组进行临床护理干预后再对比两个小组的情绪情况时,实验组的的情绪焦虑和抑郁情绪情况都要比参照组患者情况要好的多。结论:可以对心血管科患者进行更好的临床护理干预,这样可以让患者更不容易产生情绪焦虑和抑郁情绪,患者精神情况更好对病情的恢复也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优质护理模式 护理 应用 心血管内科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心血管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并针对的提出相关安全防范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 2019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科接受治疗的 8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 41 例患者视为常规组,将采取风险护理管理的 41 例患者视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几率以及投诉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几率与投诉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P < 0.05 )。结论 将风险护理管理应用在心血管科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以及患者投诉率,对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上的积极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管理 风险因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并分析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心血管科重症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 2019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 9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根据患者的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 46 例,其中对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风险护理管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明显优于常规组,( P < 0.05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明显优于常规组,( P < 0.05 )。结论 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心血管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安全,有助于医患双方构建良好的关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护理工作的广泛应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重症患者 护理风险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优质护理模式引入心血管科护理工作中的实际效果。方法:在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随机选择 120例进行研究,采用掷硬币的方式将其分为 2组,各 60例,将一般护理管理法运用于对照组中,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引入优质护理模式,对 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施行对比,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结果:引入优质护理管理的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比施行一般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更低,引入优质护理管理的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比施行一般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更低,且经比较,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 p<0.05)。引入优质护理管理的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程度明显比施行一般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更高,且经比较,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模式引入心血管科护理工作中的实际效果明显,不仅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程度,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极具推广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模式 心血管内科 满意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脑血管科护理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脑血管科接受治疗的1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72例,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72例,给予优质护理服务。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显著高于对照组8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满意度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7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脑血管科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心脑血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持续护理质量改善的状态在心血管科护理工作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选择本院的60名心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以自由组合来进行分组,把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给予常规心血管护理;第一组作为观察组,提高了心血管科的持续护理质量,比较两个小组的重症患者,是不是出现了肢体发冷、心绞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的等等一些情况的人数;也对两组重症患者对此是不是满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小组的重症患者出现体温异常、心脏绞痛、呼吸困难和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发病率大大低于其对照组发病率。观察小组的重症患者对所提供的治疗更满意,而参考小组的重症患者对所提供的治疗满意程度不是很明显,满意程度从统计角度来看,两组比较有着很大的差别,区别就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善的状态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感受,提高患者对并发症的自我抵抗力,促进重症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心血管内科护理 风险护理模式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在心血管科护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4月作为调查的时间阶段,并将在此过程当中接受治疗的90例心血管科住院患者作为调查的基本对象,根据常规组和调查组进行组别上的区分,每组各有45例患者。常规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而调查组在常规组护理方式应用的基础之上,采用优质护理模式,针对护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整理统计心血管科护理过程当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对调查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半年期间的感染率以及疾病复发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调查组患者护理的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不安全因素 防范对策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2月~2015年5月收入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均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取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分析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士对于患者的护理评分、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科开展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士对患者的服务水平,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投诉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 心内科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