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3 个结果
  • 简介: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从汉文译成藏文的文献,《孔子项托相问》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P.T.992《孔子项托相问》进行了释读,并与敦煌汉文文献中的相关卷号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认为,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汉译藏文文献的存在表明汉藏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多元与频繁。

  • 标签: 敦煌古藏文 P.T.992 《孔子项托相问书》 汉藏文化交流
  • 简介:帅立志先生自19岁挂牌治印起至今已整整60年,刻字艺术功底深厚,其刻字可说是达到了“从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境界。帅老首先是书法家,他是两届中国书协理事,其可说是气与力浑成,潇洒飘逸。改革开放后,帅老集中精力于刻字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把书法的功力融铸到刻字中去,刻结合,使其刻字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声名远播海内外。

  • 标签: 艺术 治印 书法家 飘逸 境界 浅析
  • 简介:对于中国传统礼制的演变,欧阳修在《新唐书·礼乐志》序中有一个著名的判断:“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认为三代的礼乐能够推行天下,“使天下安习而行之,不知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而唐朝考订礼文甚备,贞观、开元之间的礼仪实践也很兴盛,却不能追踪三代,是因为“具其文而意不在焉”,所以说唐代的礼乐已成“虚名”.

  • 标签: 国家社会 礼书 唐宋 文昌 中国传统 礼乐
  • 简介:我今天要讲的是司马迁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报任安》,又叫《报任少卿》,少卿是任安的字.我们读这篇《报任安》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大家以后有兴趣去读《史记》,那么这篇《报任安》将为我们敲开《史记》的大门.我们今天常讲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这个话的依据在哪里?依据在于《史记》.因为《史记》是从五帝写起,而不是从三皇写起,也不是从夏商周写起.

  • 标签: 《报任安书》 生死观 《史记》 儒道 先秦 司马迁
  • 简介:从一本旧杂志说起2007年春,笔者在一位藏书家那发现了张竞生1927年5月在上海编辑出版的《新文化》杂志第一卷第四号。此月刊是16开本,全书140页,为“美的书店”发行,地址是“上海四马路五百十号”。

  • 标签: 张竞生 性学 荒唐 编辑出版 新文化 藏书家
  • 简介:3月1日.建瓯市方志委举办建瓯地情系列丛书《建瓯通·地理卷》首发送活动。市中心活动现场悬挂展出26面图文并茂的“建瓯地情”展板,系统展示建瓯文明发展史.重点介绍“建瓯十大历史名人”、“建瓯十大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建瓯知名企业选介;现场背面拉起建瓯地情专题宣传帷幕.亮出“福建建瓯有三霸,

  • 标签: 建瓯市 发送 地理 方志 系列丛书 图文并茂
  • 简介:出入相补原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特别是几何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本文首先给出判断古人是否认识出入相补原理的关键所在,然后引证大量传世文献并利用考古文献追溯中国早期对这一原理的应用.作者认为:它在先秦时代肯定已被认识和应用,并被用于获取现传本《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算数》等数学文献中的一部分数学方法.出入相补原理的最早应用应不晚于春秋,甚至还可能是在更早的时代.

  • 标签: 出入相补原理 先秦数学 算数书 墨经
  • 简介:因地缘关系,弱小的百济自公元前18年立国以来,一直扮演着向日本输出中国文化的角色。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285),百济王派一位名叫王仁的学者(极有可能是位汉人)到日本教天皇之子学习中国经典和汉字。日本由此有了书面语言——汉字。

  • 标签: 应神天皇 百济 《古事记》 中国经典 苻坚 句丽
  • 简介:广西新闻出版局前副局长李文杰的大作《书里外》(下简称“书里”)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老馈送一本与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慨良多。全书共分8辑,从第一辑到第五辑是回忆作者1952年初奉调筹建广西人民出版社开始,“三进”(社)两出(社),后义于1978年重返阔别了18年的广西人民出版社,这叫“三进两出”出版社。

  • 标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史 李文 广西新闻出版局 记忆 副局长
  • 简介:一位文学青年在特殊岁月的传奇经历,一部手抄本小说的广为流传,一段令人费解的文坛冤案。《〈第二次握手〉:从手抄本到畅销》将披露其中的奥秘。

  • 标签: 《归来》 手抄本 小说 畅销书 刘少奇 资产阶级
  • 简介: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签,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磊先生作序,原广东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先生、已故中共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先生、乡贤书法家赖少其先生题词,比较全面反映潮汕古今文献概貌的大型检索工具——《潮汕文献书目》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大型工具书 文献书目 检索工具书 潮汕 中国佛教协会 中共海南省委
  • 简介:印纸,又称印历、历子,是宋代记录官员功过用以考课的官方文书。研究关於印纸的制度,对於我们理解宋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官方文书 宋代 徐谓 政治制度 官员
  • 简介:汤序波编撰的《楚辞讲座》是汤炳正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为研究生授课的课堂讲记,该书集中体现了汤先生的治学态度、学术主张,是本楚辞学乃至学术研究的入门。缟撰者尊重讲稿原貌;洞悉学术脉络;力求完备周全为全书锦上添花

  • 标签: 楚辞 汤炳正 研究方法
  • 简介:现存子弟书中所呈现的语言形式主要有"满汉合璧"、"满汉兼"、"汉夹满"、纯汉语。通过对子弟语言形式的梳理及清代相关文献的考查,可以探寻出清代满语逐渐被汉语替代的流变过程,并从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角度切入,分析其发生变化的深层动因。

  • 标签: 子弟书 清代 满语 汉语 流变
  • 简介:四川是汉赋的第一故乡。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载,虽肇端于战国荀卿(今存《礼赋》、《知赋》等五篇),但真正成为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与散文性质的赋体,则是在西汉。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当时处于西汉战略出发地和战略大后方的巴蜀地区,最早感应到大汉太平盛世的脉搏跳动。从成都走进长安的司马相如,最早运用大赋的形式讴歌天汉气象,放飞时代梦想(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

  • 标签: 辞赋 《子虚赋》 《上林赋》 黄金时代 社会历史 巴蜀地区
  • 简介:近读《清史研究》2016年第1期所载张循《四库全书总目(四反身录)提要辨证》,该文指出四库馆臣在撰写《(四反身录)提要》时,“明目张胆地篡改原文”,将李颐原著关于吕希哲(原明)坠水不动心故事中的“安坐轿上”改成了“安坐桥上”,“以达成矫诬之目的”,并批评有关研究者对四库馆臣的这一篡改“偶然失检”。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历史脉络 提要 四书 四库馆臣 清史研究
  • 简介:《六略》为宋郑樵《通志二十略》之一,是一部讲解汉字形体构造的重要著作。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的《通志二十略》,是该书目前唯一的点校本。点校者王树民先生是古籍整理的行家,为点校该书倾注了巨大的精力———'计从一九八三年初选底本到现在,已有十年之久'(1)。他以乾隆十四年(1749)汪氏飞鸿堂本为底本,'并参校了

  • 标签: 中华书局点校 举正 六书略
  • 简介:史学家钱肇昌出生于中国,曾在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担任高级太空工程师,他历时两年半,到各大图书馆与大学搜集文献和航海图,综合300多种文献后撰写了《郑和奇案揭密》一,得出结论认为哥伦布用中国航海图抵达美洲,中国是世界上航海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欧洲人的航海事业继承了中国的经验。

  • 标签: 史学家 郑和 编著 华裔 航海历史 航海事业
  • 简介:宋元之际戴侗撰《六故》一,保存了丰富的《说文解字》异本材料,本文将笔者最新发现的5条唐本《说文解字》材料、12条蜀本《说文解字》材料逐一录出,根据明清以来各家之说和甲金文字材料,对其得失优劣加以简要的考证和评论,并认为这两种异本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说文解字》的原本面貌,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有助于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以及文字学的发展。

  • 标签: 《六书故》 《说文解字》 唐本 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