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弗里德里希·丹尼尔·恩斯特·施莱马赫(FriedrichDanielErnestSchleiermacher.1768~1834)是18、19世纪之交时期德国著名的基督教新教哲学家、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重要的浪漫派人物和热忱的爱国主义牧师。

  • 标签: 施莱尔马赫 DANIEL 基督教新教 19世纪 语言学家 爱国主义
  • 简介:根·冯·特罗涅是中古高地德语最重要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整理讨论了其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情况,尤其着重分析了根形象在中世纪被道德单义化以及在现代被民族主义及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滥用的情形。

  • 标签: 尼伯龙根之歌 中世纪文学 英雄史诗 接受史 民族主义
  • 简介:1987年6月14日,在联邦德国波恩社会民主党举行特别党代会,汉斯——约亨·福格以404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主席,成为自舒马赫、奥伦豪和勃兰特之后的第四任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

  • 标签: 福格尔 汉斯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主人 联邦德国 党代会
  • 简介:纳·冯·西门子(WernervonSiemens1816~1892)的父亲出资使他免于在麦克伦堡服兵役,这样他就可以申请在普鲁士进入马格德堡炮兵学校。他想成为工程师,但如在柏林建筑科学院学习,对他父母亲来说费用太昂贵了。所以他开始通过军事教育实现走上理工专业的生活道路。在1835年秋天,他就接到柏林工程师和炮兵联合学校去的命令。

  • 标签: 西门子 维尔纳 SIEMENS 生活道路 军事教育 工程师
  • 简介: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

  • 标签: 托马斯·伯恩哈德 空间象征 精神 矛盾性
  • 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 标签: 米勒 亨廷顿 文明的共存 文明的冲突
  • 简介:计算机制是决定社会救济标淮幅度的关键性因素,科学的计算机制依赖于对程序、价值、利益等维度复杂的取舍,传统被认为是立法机关的专属裁量界域,法院对结果仅具有限的审查权。德国联邦宪法法院2010年初"茨IV"案的判决既遵循了传统对结果的审慎审查,同时又对结果产生的计算机制进行了以恣意为切入点的实质性审查,并最终以实质性审查的结论推翻了先前合理性审查的结论,判决受到民众欢迎,但也引发了权力越界的争议。

  • 标签: 德国 “哈茨IV”法案 社会救助 审慎审查 恣意 反多数难题
  • 简介:德国汉斯·赛德基金会(简称“赛会”)自从1983年以来便与我国在职业教育、管理培训等领域开展了颇具规模的合作。15年来,中德双方在各个合作项目上,探索出了一条将德国“双元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及企业管理人员

  • 标签: “双元制” 职业教育 在华发展 培训中心 职业学校 基金会
  • 简介:卡特政党模式是西方政党类型学研究的突出成果,其显著特点是政党与国家的结合以及政党之间的频繁联盟。因此,卡特政党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对政党作为治理工具特性的强化,以及对传统西方以“选举竞争”为基础政党理论的颠覆。从组织结构、社会基础、财政资助和政党竞争等四个维度出发,卡特政党模式显然已经在德国兴起。本文认为,选民代际更替和新社会运动对政党功能的部分替代是德国政党卡特化的结构性原因;主要政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结盟而非竞争的方式进行运作则是行动者因素;德国国内治理问题、外部环境压力以及政治文化的改变也是影响德国政党卡特化的情境因素。

  • 标签: 政党类型学 卡特尔政党 德国政党
  • 简介:德林与一些18世纪德国作家相似,通过关于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阶段的历史发展模式表达历史哲学观与诗学观。万有和谐的理念构成其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鲜明特征,历史的发展演进遵循由过去的和谐与繁荣转为现代社会的异化与不和谐,再转向未来更高层次的万有和谐。本文结合荷德林的代表作,分析梳理他对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演绎。

  • 标签: 荷尔德林 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 和谐观 诗艺理想主义
  • 简介:尊敬的校长女士、校务委员会主任先生、尊敬的教授们、亲爱的同学们、女士们、先生们:我为今天诸位给予我的崇高荣誉致以衷心的感谢.我将这一表彰视为首先是对中德两国之间以及我们两国人民之间极好关系的高度评价.这种关系是我们共同合作的成果,也是我们将来所必须继续为之努力的.这种关系不仅对两国的政治家来说是重要的,尤为重要的则是它可以促进我们两国人民携手共进.大批中国学生在德国学习,这一点使我非常高兴,我认为这对于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德国总理 格哈德·施罗德 同济大学 名誉博士 讲话
  • 简介:为了改变德国所面临的高失业率等困境,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执政时期推出了《2010改革议程》一揽子改革计划,这其中包括了针对劳动力市场实施的“茨改革”。本文首先从历史纵向上分析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发展,然后以“第三条道路”理论为依托,指出茨改革带来了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范式变迁,即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已经从积极型转向了激励型,这种转向不只是体现在政策目标上,而且也落实在具体政策措施上。本文最后论述了由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期间以及由基民盟/基社盟与自民党组成的新联合政府对茨改革的部分修正。

  • 标签: 德国 第三条道路 劳动力市场 哈茨改革 范式变革
  • 简介:汉斯-乌利希·特莱谢发表于1998年的自传体小说《失踪者》映射了阿莱达·阿斯曼所指出的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的“记忆的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的普通家庭的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的受害者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者》中家庭创伤记忆的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者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
  • 简介:“敞开者”/“敞开”(DasOffene)在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与海德格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当里尔克将“敞开”这一在世状态赋予缺乏意识的沉郁的动物时,海德格则在动物的封闭中看到了其“贫乏于世”的属性。阿甘本在他的著作《敞开:人与动物》中对“敞开”概念进行了新的思考,以终结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的“人类学机器”,为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标签: 敞开 动物 人类学机器
  • 简介:格里高·萨姆萨(GregorSamsa)的变形使他成为无用的寄生虫,身体的形变被社会和家庭增添了经济上的债和道德的罪等诸多隐喻;但变形也是身体的主动出击,是身体先于精神的觉醒,变身动物体现了身体对实用性思想的反抗,身体的消亡是对规训意志的冷嘲热讽。

  • 标签: 《变形记》 卡夫卡 隐喻 身体 动物生成
  • 简介:德国学者学术层面的中国研究始于17世纪,除了入华传教士以欧洲语言撰写的著作,该地区中国研究的开展还得益于中文图书的西传。作为早期中国研究的先驱人物,克里斯蒂安·门采以一册名为《小儿论》的中文图书为蓝本,编撰完成《中国古今帝王世系年表》,面向德语区读者普及中国文化历史知识。

  • 标签: 门采尔 中国研究 《小儿论》 中文图书 《中国古今帝王世系年表》